汉文帝

中国汉朝(西汉)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母薄太后,系汉惠帝之庶弟。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11月14日-前157年7月6日在位),在位23年,享年46岁。其庙号太宗,正式谥号为“孝文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文帝”。葬于霸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东北角)。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经由推选出来的皇帝,同时也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自大一统以来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汉文帝
汉文帝像
汉朝(西汉)第5位皇帝
统治前180年11月14日-前157年7月6日(22年234天)
前任西汉后少帝刘弘
继任汉景帝刘启
出生前203年
逝世前157年7月6日(46岁)
安葬
谥号
文皇帝
庙号
太宗
政权西汉朝

生平

 
宋代作品《却坐图》中的汉文帝

汉王四年(前203年)汉王刘邦成皋召幸薄夫人,有身孕,当年就生下文帝,高祖十一年春(前196年)年八岁封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

吕后在杀害刘邦爱姬戚夫人和其子赵王刘如意后,提议代王刘恒改封赵王,刘恒巧妙地谦让,故而得以保命。

由于吕后在政时期大封吕姓子弟为异姓王,如吕产吕禄等,培植起一个吕氏外戚集团,从而加剧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因此在她死后,马上就酿成了汉初功臣集团、刘氏皇族集团、吕氏外戚集团之间的流血斗争。高祖长孙齐王刘襄发难于外,周勃陈平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夷灭诸吕。汉初功臣集团、刘氏皇族集团、吕氏外戚集团之间的一场流血斗争,最后以汉初功臣集团的胜利而告终。后周勃陈平等汉初功臣铲除诸吕,昭告天下,称后少帝刘弘及梁王刘泰、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等,并非汉惠帝亲生儿子,皆废黜之,并在刘姓皇族选择皇位继承人。选定高祖与妃子薄氏之子代王刘恒作为新皇帝(即汉文帝)。

高后八年(前180年),时年刘恒二十三岁,宽厚孝顺,且其母薄氏家族势弱 [1]。陈平、周勃等大臣随即请刘恒入长安即位,刘恒遍问代国众臣意见,郎中令张武反对 [2]中尉宋昌赞成 [3],刘恒与母亲薄姬商议未果,占卜得吉卦, "卜之龟,卦兆得大横" [4]。刘恒仍不放心,再派其舅薄昭前往长安协商,再三确认后 [5],在九月的最后一日,刘恒奔赴长安,于前180年,继天子位,当晚后少帝刘弘、梁王刘泰、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等四人,遭废黜并杀害 [6]。同年十二月汉文帝废除收帑诸相坐律的法律[7]。文帝三年(前177年),匈奴大规模入侵汉朝边境,汉丞相灌婴率领军队反击,文帝亲自到太原督战。济北王刘兴居以为汉文帝亲征匈奴,于是趁机起兵反叛,汉文帝得知消息后立即返回长安,并派棘蒲侯柴武领军平叛,刘兴居兵败自杀,封国被废除[8]

汉文帝即位后,注重节俭,轻薄徭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其子汉景帝统治时期被合称为“文景之治”。

前157年7月6日(六月己亥),汉文帝崩于长安未央宫。乙巳(7月12日),葬霸陵。汉景帝时上庙号为“太宗”[9]

登基过程

公元前180年8月19日,吕雉去世,至前180年11月14日,文帝在长安未央宫继天子位,在这两个多月之间,廿三岁的代王刘恒由一个地处边陲的代国(都城是今山西太原)地方诸侯王,机缘巧合地成为汉朝的第三任皇帝。

遴选新帝

入围人选

诛吕安刘后,新帝登基前,有多少人是具备继位资格呢? 从血统上来看,至少有三类四个人:高祖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高祖刘邦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惠帝刘盈的兄弟,当时还在世的有,皇四子代王刘恒和皇七子淮南厉王刘长;另外刘邦的孙子,特别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大儿子,长孙齐王刘襄。而这四个人中,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楚元王刘交和齐王刘襄都曾出兵有功[来源请求]

遴选团成员

但在诛灭诸吕后,功臣派成员主要有太尉周勃、右宰相陈平、灌婴张苍,和刘氏家族成员代表有刘邦的大嫂阴安侯、二嫂顷王后以及远房堂弟琅琊王刘泽[10]等人在商议新皇帝过程中,对以上四位具备资格的继任人选,进入讨论[来源请求]

遴选过程和结果

第一个候选人为刘交,是高祖皇帝的四弟,不但身份尊贵辈份崇高,更是成熟老练,根本就不会受功臣们控制;既然明知楚王刘交不易驾驭控制,为何还要将其列为候选人呢?应该是楚王刘交很可能挟其灭吕发兵有功,试图立其子刘辟非为皇帝,所以故意将其列为继任人选,巧妙地将其排除在有商议权力的刘氏家族成员之外 [11]

第二个候选人为刘襄,他平定诸吕立下大功,有能又有资历,应是称帝的不二人选,但是刘襄却被否决,表面的理由有二:首先,大臣们否定他以“推本言之,高帝嫡长孙”宣称具有继承合法性的说法。大臣们都知道,刘襄的祖母曹夫人为刘邦早期的情妇,无婚姻关系。吕雉与刘邦明媒正娶,确实是正妻,吕雉和刘邦合葬,昭告着吕雉的正室地位不可动摇;因此,刘襄提议的这个“嫡长孙之说”未被大臣们所认可。告诉刘襄“嫡长孙之说”的,正是极力反对刘襄继位的刘泽,他在诛吕政变前被刘襄诈骗而绑架,所以他利用“嫡长孙之说”诈骗刘襄,说要脱身到长安拥立刘襄为皇帝,事实上是去告诫大臣们勿拥立刘襄。其次,功臣列侯不愿拥立擅自造反的诸侯王为皇帝,而且大臣们对刘襄杀掉中央派出辅佐与监视他的齐丞相邵平,擅自起兵,极不以为然。刘襄自认诛吕政变中首难之勋,在事后被大臣们认为是起兵造反的大过。其实真正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刘襄太有能力,恐难以制约,再者担心其舅驷钧势力太大,日后恐出现第二个外戚当政[来源请求]

第三个候选人为刘长,其人脾气火爆,性格凶悍,刘长的母亲赵姬被“贯高谋刺事件”连累下狱时,吕雉嫉妒,不愿意出手相救,赵姬的说客审食其也不敢尽力向吕雉争取,赵姬忧愤无言,最后在狱中自害身亡,刘长难忘此仇,起兵的意愿甚为强烈,但可能在淮南丞相北平侯张苍的劝阻下没有起兵。刘长和刘恒均为刘邦庶子,刘长被否决的原因除了比刘恒小五岁外,主要为他的个性刚毅跋扈,大臣担心难以辅佐,另由于刘长乃由吕后养大,恐对吕后仍有感情。极力反对拥立刘长的人,很可能就是张苍[来源请求]

第四位候选人为刘恒,他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刘恒为刘邦第四子,是刘邦当时还在人世的二子中年龄最长,继承皇位的正当性较高。刘恒在诛吕政变时没有起兵,一方面符合陈平等人反对擅自起兵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在诛吕政变中无功正可突出陈平等人拥立的功劳。刘恒向来听命中央,而且为人仁爱孝顺,个性宽容谦厚,易为大臣辅佐。刘恒的母亲薄夫人为人谨慎善良,可以避免外戚跋扈事件重演。此外,刘恒长期深处边陲,对匈奴的威胁有深刻认识。刘恒因为政治上的可接受度最高而被功臣列侯选为皇帝人选[来源请求]

进京前的五项准备

当功臣派和刘氏宗族代表商议几天,选定刘恒为继位人选后,立即派人赴代国请他速入长安即位,但当刘恒接到消息之后,并没有马上启程入京,而是做了下面五件事:

(一)群臣辩论:刘恒遍问代国众臣意见,郎中令张武一派认为应先静观其变,不宜贸往,理由是京中各大臣,不但懂兵,且多谋诈 [12];中尉宋昌一派却觉得此为天赐良机,应立即进京,理由有四:汉得天下是天意,刘氏天下坚如磐石,民心思稳,刘恒是不二人选 [13]

(二)与母商议:刘恒只好与母亲薄姬商议此事,仍然未有定论;[14]

(三)占卜吉凶:于是找人占卜吉凶,结果是 "卜之龟,卦兆得大横" ,卦象显示是上上吉,显示代王可成为天子;[15]

(四)派舅商讨:刘恒仍不放心,于是派遣其舅薄昭前往长安与周勃等大臣们协商,在得到周勃等强力保证后,迅速向刘恒报告:“可以相信,不用怀疑”。至此,刘恒才笑着对宋昌说,果然像您说般,应该进京,于是在宋昌陪同之下,只带着六个随从进京。[16]

(五)再探虚实:等到走到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刘恒再度派宋昌骑快马进京观察局势,等到宋昌来到灞桥,看见丞相陈平率领百官等在那里准备迎接,待宋昌回禀刘恒后,刘恒这才安心地乘车来到灞桥,和大臣们见面。[17]

进京后的四项处置

(一)面折周勃:刘恒来到灞桥,看见百官正等着迎接他,忽然间,太尉周勃走上前来,对宋昌说道:“我有话想和代王私下里谈谈”,(一说周勃本想私呈玉玺给刘恒),不料,宋昌竟回答说:“您如果有公事要禀奏,现在就当着百官面前说;如果您有私事要说,王者没有私下之言。”[18] 宋昌直接让在诛灭诸吕和支持刘恒继位中最有功劳的周勃,碰了一个大钉子,此时刘恒没有说话,也就是表明刘恒是默许宋昌。刘恒之所以敢如此对待周勃,一则避免了私收玉玺,造成日后产生得位不正的隐患,再则说明此时他已经笃定自己可以稳登帝位。

(二)辞让登基:周勃在碰了钉子之后,于是跪了下来,呈上皇帝的符玺给刘恒,不料,刘恒却说:“请大家到我在京中的邸居去商量这件事”,等大家到了代王邸居后,他接着又说:“接受皇帝位如此重大的事,我德薄,承受不起,还是请我叔父楚王刘交进京来商议一下,我实在是不敢当!”[19] 刘恒为何如此做呢? 此就是刘恒政治智慧高明之处,因为刘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推选出来之皇帝,他之前只有四位皇帝(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汉惠帝),从来未有人遇过此种情形,刘恒可谓是首开历史先例,群臣一再恳请,刘恒一再辞让,最后刘恒才勉为其难地说:“如此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勉强接下这个皇位重担”,时年才廿三岁的刘恒,最终在大臣恳请之下,答应接下帝位。

(三)清宫即位:刘恒在大臣拥戴之下,勉强愿意当皇帝,但是,当时在皇宫中还有一个后少帝,于是太仆夏侯婴和东牟侯刘兴居 [20]带人拘捕汉后少帝刘弘 [21],再迎接刘恒入未央宫 [22]。当夜有司分部将刘弘、梁王刘泰、淮阳王刘武、恒山王刘朝等四人,废黜并杀害之 [6]。史书并无记载到底是谁下令处死了刘弘等四兄弟,成了公案。

(四)彻夜运筹:就在汉文帝继位的第一晚,他下了三道诏书,既保障了自己人身安全,也稳定了局势:

第一道,任命宋昌为卫将军,统帅京城的南军和北军,也就是夺了周勃戍守京城的军权;[23]

第二道,任命张武为郎中令,即皇宫的警卫司令;[24]

第三道,对于拥立他的功臣,跟随高祖开国的功臣,均与赏赐;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爵位封地,用拢络手段巩固其帝位,并大赦天下,百姓每人加一道军功爵,单身女子和每一百家赠给牛酒,允许百姓可以畅饮酒五日(按汉初法令,百姓是不可以私下饮酒)。[25]

代后轶闻

刘恒任代王时,有位代王王后,生有四子,代王妃死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刘恒赴长安前;在刘恒登基后没几个月,四个皇子相继去世 [26];刘恒登基次年正月,就有人请他立太子[27],最后立了八岁的庶长子刘启

刘恒是在九月底登基,到翌年正月立太子[27],不过三个月,短短三个月之内,四个嫡子就全部过世,原因令人起疑。加上正史记载代王王后很少,连她的姓氏都没有记录。试想,身为一代帝王的正妃,居然死后在《史记》中都没有留下任何资料,也没有追封任何封号,后世合理猜测,此个代王妃应是吕氏家族成员 [28],这也可能就是刘恒一直没有遭到吕后毒手的原因之一。刘恒为了向周勃、陈平等人表明自己的立场,而选择杀死代妃,也是合理推论,而且在刘恒登基之后,短期内杀死自己四个与吕氏有血缘的儿子,目的应是让拥立他的群臣放心,即以后继位者绝对不会和吕氏有任何关连,也不会为代妃复仇而秋后算账。刘恒为了取得皇位,并坐稳皇位,杀正妻及稚子,所付出之代价,不可谓之不惨痛。而且在刘恒登基之夜,刘恒一边颁立诏书大赦天下,另一边有关人等就忙着诛灭梁王、淮阳王、常山王和少帝四人于府邸 [29],也就是立刻杀了惠帝诸子、刘恒的四个亲侄子,以杜绝后患。

政绩

执政

赋税减免

 
汉文帝

汉初,高祖刘邦很重视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休养生息,不断降低税收标准。田赋的税率降为十五分之一 [30]。在其他税赋方面汉初也进行了调整,如规定口赋的标准为120钱,较秦朝的180钱也进一步降低。

汉文帝在经济方面执行了“轻徭薄赋”的政策,一再降低税赋标准,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改善了民生,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个治世。除此,还有另一个考虑:汉朝封国制与郡县制并行,当时封国的权力都很大,在经济上更是如此,比如封国可以自收自支田租,收取多少也可自定,这样就形成了封国与朝廷直辖地区暗中争人、争利的局面。汉文帝免除田租的政策也有增强朝廷直辖地区吸引力、削弱封国势力的考虑。

田赋

根据记载,汉文帝继位之初百姓生活的情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即一年四季不停劳作,应付各种朝廷事项 [31]。所以文帝即位后,继续将“轻徭薄赋”的政策延续实施。
文帝于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先是下诏将田租税率减半,按“什五税一”减半收取,即“三十税一”,就是按照三十分之一征收 [32],之后更是在第二年(公元前167年) 6月下诏,正式免除全国田租 [33],这项免税政策一共执行13年,不仅极大减轻了百姓负担、改善了民生,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创了中国汉朝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一直到景帝继位后才恢复成“三十税一”的标准收取田租,之后便成为定制。

口赋

另一个税收大项,口赋,也由120钱降为40钱 [34]

徭役

在徭役方面规定,将成年男子每年都要服的徭役改为3年服一次 [35]。这些标准不仅较秦朝有了极大的降低,同时也较刘邦及其后的惠帝等在位时期明显下降。

人口增加

据估计,秦二世时人口约2,000万,经过秦末战争,到汉高祖初年是中国人口降至1,400万左右,汉文帝在位时人口又迅速增加到3,100万 [36]。免除田赋,轻徭薄赋有效改善了百姓生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了人口增长,朝廷其他税收,比如作为“人头税”,按照人口征收的口赋虽然标准降低了,但人口增加,这项收入实际是增加了。

废除恶法酷刑

废除“收孥”和相关“连坐”法

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年十二月,汉文帝即位不久,诏曰:“法者,……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37][38][39],也就是说:“法律,是治理天下的依据。现在的法律对违法者本人做了处罚之后,还要株连到他没有犯罪的父母、妻儿、兄弟,以至将他们收为官奴婢,朕认为这样的法律十分不可取!从今以后废除收罪犯家属为奴婢及各种相连坐的律令!”看起来,似乎在文帝时,废除了犯罪人家属(父母、妻儿、兄弟)的连坐处罚,事实上,汉代的连坐处罚律法甚多且复杂,并非如此轻易就全部废除了。[39][40][41][42][43][44][45]

这里废除的“收孥诸相坐律”,只是“连坐制度”其中的一项而已,并非“废除连坐制度”。

事实上,根据后来的历史,直到百年之后的汉昭帝时代,家族连坐什伍连坐法,仍旧存在 [46]。连坐法终于在公元1905年,清朝正式宣布废除。

废除“诽谤妖言罪”

文帝,在废除了收帑诸相坐律令之后,文帝认为:现在朝廷中有诽谤朝廷的的罪状,这就使得很多大臣不敢讲实话,这就让皇帝不能了解实情,这样就招不来贤臣,于是又废除了诽谤妖言罪 [47]

废除“肉刑”

 
汉文帝像

公元前167年5月,文帝因“淳于意案”[48]淳于缇萦上书救父,发布了废除肉刑,包括:(音ㄑㄧㄥˊ刺面涂墨)、(音 一ˋ 割鼻)、(音 ㄩㄝˋ 砍断脚趾)的诏书 (但仍保留了宫刑) [49] 。并责成丞相张苍、御史大夫冯敬等负责修改刑律。同年,颁行新刑律规定:黥刑,改为递去头发,以铁束颈服刑四年;劓刑,改为打三百板子;斩左趾,改为打五百板子;对于那些犯斩右趾以及杀人自首、官吏贪赃枉法、监守自盗等罪,于判刑之后又犯笞刑罪者,一律弃市处死;而对于判处其它各等徒刑,在一定年限内无逃亡等行为的,则可相应递减刑罪,直至释放免刑为庶人 [50]。史书称,从此以后社会“风气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以至一年之中仅“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51];而“缇萦救父”的孝行事迹在历史上被广为传颂,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曾由衷地赞叹道:“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

文帝废除肉刑,既顺应了民心,废除秦恶法[52],又为农业生产保全了更多的劳动力,有利于自身的统治,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少女缇萦为救父不畏艰难和强权,勇敢地上书皇帝,又为汉文帝废除肉刑提供了契机,最终促成了肉刑的废止。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废除肉刑的皇帝。废除肉刑,作为中国刑罚史上著名的改革措施而引人注目,是刑罚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进步,是刑罚制度从极端野蛮残酷,逐渐过渡到相对人道的一个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废除“肉刑”之缇萦救父

促成汉文帝废除肉刑这一历史重大决策的,竟然是一位年龄只有十几岁的民间小姑娘。她的名字叫缇萦。

《汉书·刑法志》里记载这样一个案例。汉文帝时有一个叫淳于意的人,曾任齐太仓令,为官清廉,后辞职研究医术,到处游历给人治病。有一次在为一个贵妇人治疗时,因贵妇病入膏肓,病重去世,他遭到了诬陷。昏庸的官吏判他有罪,须受肉刑。由于淳于意曾当过官,所以应当被押送长安受刑。与家人临别之时,淳于意眼望哭成一团的五个女儿,不禁悲从中来,喟然长叹:“哎!可惜我没有男孩,遇到紧急事情,一个有用的也没有!”听到父亲讲这些话,女儿们更是痛哭不止。这时,淳于意最小的女儿缇萦走上前来:“父亲,孩儿虽是女流之辈,如今也要做出一番事业来。我要和父亲一起去长安,上书皇上,替您洗辩冤屈。”淳于意没有想到小女儿竟如此勇敢,心中感到很有些宽慰,但从齐地到长安路途艰险,所以坚决不同意。

缇萦以死相求,差解怕闹出人命来,只好带她前往。经过一路艰难跋涉,父女俩终于到了长安。缇萦怀着对父亲的无比挚爱,和对千万受刑者的深切同情,请人代拟奏章,并冲破种种阻碍,大胆上书汉文帝陈述冤情:“我的父亲曾是齐地的一个小官吏,有清廉的好名声,现在不慎犯了事,按律当受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肉刑的人伤心。一个人被砍去了脚,就成了残废;被割去了鼻子,就不能再安上,即使他们想改过自新也不可能了。我情愿做官府的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当时官府中的奴婢生活是相当凄惨的,她们日夜劳作没有丝毫人身自由,和囚徒没什么两样。缇萦为父亲免遭酷刑的这种千里迢迢冒死上书的胆识孝心,和这种甘为奴婢的自我牺牲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宽仁贤德、爱民恤民的汉文帝。同时,汉文帝也充分认识到,继续沿用秦代的肉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更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于是,他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刑罚,也没有让缇萦去当奴婢,并在第二天就下令废除汉代初年还保留的黥(刺面涂墨)、劓(割鼻)、刖(砍断脚趾)三种肉刑。

注重节俭

汉文帝本人十分注重节俭 [53]。古人原先多穿草鞋,汉文帝时已有布鞋,而汉文帝穿着草鞋就上殿理政 [54]。不仅如此,汉文帝还经常穿“娣衣”,是一种由质感较差的丝物做的衣服,衣服破了就缝缝补补再穿。对身边的人也要求严格,比如规定嫔妃们衣服的下摆不准拖到地上,以节约衣料,帐子上不准带有刺绣、花边 [55]。甚至于在他的霸陵(坟墓),以瓦器修建,不准用金银,更在遗诏中规定:反对厚葬,三天后,臣民一律脱去丧服,更不准禁止百姓婚嫁、饮酒、吃肉 [56]

改善民生

汉文帝规定对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按标准发给米、肉、酒等生活品,90岁以上增发一定的麻布、绸缎和丝棉。

内忧:诸王叛乱

济北王刘兴居因为兄长齐王刘襄没当成皇帝,心怀不满。前元三年(前177年),趁匈奴右贤王大举入侵,丞相灌婴率兵讨匈奴,文帝屯驻太原。刘兴居趁机起兵反朝廷。文帝知道后,回长安,任命柴武为大将军讨伐济北王刘兴居。前177年,刘兴居失败,自杀。而与刘兴居一起叛乱的则都予以赦免。[57]

前174年,淮南王刘长勾结匈奴、闽越谋反一事败露,丞相张苍领群臣要求文帝处死刘长。文帝只废其王爵,发配蜀郡严县的邛莱山,并且发还他十个爱妾,并给予每天五斤肉、两斗酒为家用。大臣袁盎反对这个处罚,认为刘长性情刚烈,不堪屈辱,必定会在途中死去,让天下讥讽皇上杀了弟弟。汉文帝不相信,说只是想给刘长一点教训。刘长果然因为不堪屈辱,绝食自杀而亡。[58]

外患:南北威胁

文帝登基之后,除了对内要巩固权力,维持稳定,同时,还要面对来自南北的威胁。由于国力还尚薄弱,几经斟酌,文帝决定先解决南边的南越国王称帝问题,再处理北方的匈奴问题。

南越国

南越国其实来自秦始皇时,派驻在南越的南越兵团,秦二世时,天下大乱,时任南越兵团首领任嚣虽然病危,但眼光独到,看见独立契机,于是告诉当时龙川县令赵佗,可以趁机并吞南海郡(广东)、桂林郡(广西)、象郡(今越南北部),独立成国 [59],后秦亡,赵佗遂自立为南越国武王。

高祖称帝后,高祖十一年派陆贾招抚赵佗为南越王,赵佗称臣 [60];后至吕后时,禁止输送铁器入南越,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61];文帝即位后,再派陆贾为大中大夫招抚赵佗,赵佗于是去除帝号归顺,文帝大悦 [62]

匈奴

汉初由于国力尚且薄弱,无法有效解决来自匈奴的威胁,北方匈奴的问题直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得到解决。文帝在位期间,来自北方匈奴的威胁,远远大于来自南方的威胁。文帝在位期间虽然没有解决匈奴的问题,但是靠着和亲的外交手段和佐以武力防备,已经最大程度的减少国家和人民生命和经济上的损失。

原因

(一)单于的频繁更换:文帝在位23年之间,正是单于更换最频繁的时期,经历了三代单于更换:冒顿单于、老上单于、军臣单于,每次变更,都引起了大规模战争。

(二)连年入侵:自继位第三年,至文帝过世,在位23年就有21年,三次大规模入侵:
(1)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冒顿单于在位,匈奴右贤王进入河南地 [63]
(2)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入侵朝那、萧关 [64][65][66]
(3)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军臣单于六万骑兵入侵上郡、云中郡 [67]

(三)中行说的出现:

中行说是燕人,后担任宫廷宦官。前174年,匈奴老上单于继位,汉文帝派皇族公主前往匈奴和亲,又派中行说随同辅佐公主。中行说不愿接受这个任务但被强迫前往,临行前他说:“如果一定要让我去的话,我将成为汉朝的祸患。”果然中行说一到达匈奴后立即投靠老上单于,并深得单于的信任。[68]

中行说造成的伤害有四:

(1)协助匈奴破解五饵之术:“三表五饵”是西汉贾谊针对北方匈奴问题提出的防御策略。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制止匈奴侵扰,因而提出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即“德战”:“以厚德怀服四夷”,辅以“三表、五饵”之术。贾谊认为,只要实行他的“三表”、“五饵”的策略,便可以争取匈奴的民众,孤立单于,并进而降服单于。以立信义、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为“三表”;以赐之盛服车乘、盛食珍味、音乐妇人、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亲近安抚为“五饵”[69]

(2)造成匈奴自大意识:中行说教导单于,除了在称谓上,自称是“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在对汉皇帝的书信尺寸上,也加广、加大、加长,以求压过汉皇。[70]

(3)夸赞匈奴习俗:匈奴习俗有父死子娶继母和兄死弟娶兄嫂,汉使批是乱伦,中行说反驳汉使说,这除了可以维持家族血统纯正,还可以更好地照顾未亡人。[71]

(4)出卖汉朝军事情报: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入侵边境;在中行说的协助之下,匈奴出奇兵火烧回中宫,侦察兵还一路打到甘泉宫,不但在军事上、经济上的造成伤害,更在心理上造成震撼 [65],虽然汉文帝派了几路大军去迎战,但匈奴还是在塞内停留了月余才撤兵,并没有对匈奴造成什么影响 [66]

解决办法

(一)和亲为主:文帝深知国力不足,为谋安定和平,力采克制忍让,以和亲为基本国策。

(二)用兵为辅: (1)汉文帝前元三年(前177年),匈奴右贤王进入河南地时,汉文帝除亲临北部边疆代国的都城太原,并果断派丞相灌婴率领八万五千骑兵迎战,此战因右贤王退兵,双方并未交战。[72] (2)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老上单于率领十四万骑兵,入侵朝那、萧关,汉文帝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这次汉文帝本想御驾亲征,后被皇太后劝阻,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73] (3)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冬,军臣单于六万骑兵入侵上郡、云中郡,汉文帝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出兵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出兵句注;将军张武屯兵北地;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居霸上;祝兹侯军棘门:以备胡袭。经过数月,胡人退去后,汉亦罢兵。[74]

文臣武将

文帝即位后,求才若渴,除高祖时遗臣,另有代国旧臣辅佐:
周勃陈平灌婴:高祖旧臣。
张武:前166年,任命为将军,率兵十万、车千辆驻扎在长安附近,防御匈奴进攻。前158年,任命将军屯守北地郡防备匈奴。
宋昌:被封为壮武侯
薄昭:薄太后之弟,文帝亲舅,以外戚之贵,封为轵侯

文帝即位后,积极培养搜罗新生人才,为日后“文景之治”奠下基础。代表人物如下:
晁错:文武兼备,因上《言太子知术数疏》,阐述为君王当如何驾驭群臣百姓,由太子舍人擢升为太子家令[75],上《言兵事疏》,一论慎选将领[76],二论用兵之道 [77],三论汉与匈奴各有千秋[78],四论以夷制夷[79]。再上《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

贾谊:22岁时,汉文帝登基,吴公推荐为博士,是当时文帝朝所聘用的博士当中最年轻的一位。贾谊每每有精辟见解,《论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谏铸钱疏》,文帝很欣赏他,被提升为太中大夫。

周亚夫:绛侯周勃的儿子,治军有方[80],文帝在死之前告诉景帝:“假如今后有了危难,可以派周亚夫任将用兵”[81]

评价

 
却坐图(宋代作品)

正面

史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汉书》︰“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太宗穆穆,允恭玄默,化民以躬,帅下以德。农不供贡,罪不收孥,宫不新馆,陵不崇墓。我德如风,民应如屮,国富刑清,登我汉道。”

汉.许嘉 等︰“孝文皇帝除诽谤,去肉刑,躬节俭,不受献,罪人不帑,不私其利,出美人,重绝人类,宾赐长老,收恤孤独,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宜为帝者太宗之庙。”(《汉书‧韦贤传》)

汉.桓谭:“汉太宗文帝有仁智通明之德,承汉初定,躬俭省约,以惠休百姓,救赡困乏,除肉刑,减律法,薄葬埋,损舆服,所谓达于养生送终之实者也。及始从代征时,谋议狐疑,能从宋昌之策,应声驰来。即位而偃武修文,施布大恩,欲息兵革,与匈奴和亲。总撮纲纪,故遂褒增隆为太宗也。而溺于俗议,斥遂材臣,又不胜私恩,使嬖妾慎夫人与皇后同席,以乱尊卑之伦,所通而蔽也。 (《新论》)

魏.曹丕︰“文帝慈孝,宽弘仁厚,躬修玄默,以俭帅下。奉生送终,事从约省。美声塞于宇宙,仁风畅于四海。”(《典论》)

魏.曹植:“孝文即位,爱物检身。骄吴抚越,匈奴和亲。纳谏赦罪,以德怀民。殆至刑错,万国化淳。”(《艺文类聚·卷十二》)

魏.王朗:“汉之文、景亦欲恢弘祖业,增崇洪绪,故能割意于百金之台,昭俭于弋绨之服,内减太官而不受贡献,外省徭赋而务农桑,用能号称升平,几致刑错。”(《三国志.王朗传》)

唐.李世民︰“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谓为民父母之道也。”(《旧唐书‧太宗本纪》)

唐.虞世南:“太宗体兹仁恕,式遵玄默,涤秦、项之酷烈,反轩、昊之淳风,几致刑厝,斯为难矣。若使不溺新垣之说,无取邓通之梦,懔懔乎几近于王道。”(《帝王略论》)

唐.卢藏用︰“惜中人十家之产,而罢露台之制者,汉文之明也。并能垂名无穷,为帝皇之烈。岂不以克念徇物,博施济众,以臻于仁恕哉!”(《旧唐书.卢藏用传》)

唐‧权德舆︰“文景二帝恭俭爱人始蠲去肉刑,恻隐之教洽于人心,当时风俗敦朴,公卿耻言人过,刑狱衰息。”(《册府元龟‧卷一百四》)

唐.李渤︰“文帝躬约素德,罢构露台,却千里马,熙然与刑措无异。贾谊尚以为皇号甚美,论德不称,岂非兼以造程裁范,未抵大中欤?”(《全唐文.上封事表》)

宋.何去非:“吕后、惠、文,乘天下初定,与民休息,深持柔仁不拔之德。”(《何博士备论》)

宋.王安国︰“(汉文帝)三代以后未有也‥‥‥文帝自代来,入未央宫,定变故俄顷呼吸间,恐无才者不能。至用贾谊言,待群臣有节,专务以德化民,海内兴于礼义,几致刑措,则文帝加有才一等矣。”(《宋史‧王安国传》)

宋.苏辙:“汉文帝以柔御天下,刚强者皆乘风而靡。尉佗称号南越,帝复其坟墓,召贵其兄弟。佗去帝号,俯伏称臣。匈奴桀敖,陵驾中国。帝屈体遣书,厚以缯絮。虽未能调伏,然兵革之祸,比武帝世,十一二耳。吴王濞包藏祸心,称病不朝。帝赐之几仗,濞无所发怒,乱以不作。使文帝尚在,不出十年,濞亦已老死,则东南之乱,无由起矣。”(《栾城集》)

宋.苏籕︰“汉文帝、唐太宗,海内安乐,虽三代不能加。”(《栾城遗言》)

宋.罗从彦︰“人主欲明而不察,仁而不懦。盖察常累明,而懦反害仁故也。汉昭帝明而不察,章帝仁而不懦。孝宣明矣,而失之察;孝元仁矣,而失之懦。若唐德宗,察而不明;高宗,懦而不仁。兼二者之长,其惟汉文乎!”(《宋元学案‧议论要语》)

宋‧钱时︰“景不如文亦明矣。然言治者,必曰文景,何也?盖自春秋战国,历暴秦,更刘项,战斗之祸,宇宇分裂,生民涂炭。至于文帝,乃始以朴俭先天下,务农重谷,省刑罚,薄税敛,而遂措斯世于休养生息之地。三代而下未之有也。景帝嗣服虽不如文,而此数事所以厚民元气、养国命脉者,则能遵守无所变乱,是以相继四十年,海内富庶,风俗醇厚,而西都之盛独称文景欤。”(《两汉笔记》)

宋.朱熹:“三代以下,汉之文帝,可谓恭俭之主。”、“文帝学申韩刑名,黄老清静,亦甚杂。但是天资素高,故所为多近厚。”(《朱子语类》)

宋.陆九渊:“夫文帝之为君,固宽仁之君也。然其质不能不偏于柔,故其承高、惠之后,天下无事,不知上古圣人弦弧剡矢、重门击柝之义,安于嫁胡之耻,不能饬边备、讲武练兵,以戒不虞。而匈奴大举入边者数四,甚至候骑达于雍甘泉,仅严细柳、㶚上、棘门之屯,虽拊髀求将、御鞍讲武,而志终不遂。使其有学以辅之,而知高明之义,必不至于此矣。”(《问汉文武之治》)

元‧许衡︰“三代而下,称盛治者,无如汉之文、景,然考之当时,天象数变,山崩地震,未易遽数,是将小则有水旱之灾,大则有乱亡之应,非徒然而已也。而文、景克承天心,一以养民为务,今年劝农桑,明年减田租,恳爱如此,宜其民心得而和气应也。臣窃见前年秋孛出西方,彗出东方,去年冬彗见东方,复见西方。议者谓当除旧布新,以应天变。臣以为曷若直法文、景之恭俭爱民,为理明义正而可信也。天之树君,本为下民。故孟子谓“民为重,君为轻”,《书》亦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以是论之,则天之道恒在于下,恒在于不足也。君人者,不求之下而求之高,不求之不足而求之有余,斯其所以召天变也。其变已生,其象已着,乖戾之几已萌,犹且因仍故习,抑其下而损其不足,谓之顺天,不亦难乎?”(《元史‧许衡传》)

明‧丘浚︰“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文帝也。帝之善政非止一端,而好言纳谏尤其盛德焉。后世人主于封章之入固有未尝一经目者,况敢犯其行辇而欲其止而受之乎?可用者未必肯用,不可用者辄加之罪,心知其善而口非之者亦有矣,况本不善而称其善乎。吁,若文帝者,可谓百世帝王之师矣。”(《大学衍义补》)

明.孙绪︰“古人有言直如弦死道边,诚哉斯言。汉之文帝,三代而下第一贤主也,袁盎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陇西都尉。光武,中兴贤主也,申屠刚以数直谏失旨,出为平阴令。二君且不能容直士,况其下者乎?”(《沙溪集.巻之十一.无用闲谈》)

明‧谢肇淛 ︰“三代以下之主,汉文帝为最;光武、唐太宗次之;宋仁宗虽恭俭,而治乱相半,不足道也;文帝不独恭俭,其天资学问,德性才略,近于王者,使得伊、周之佐,兴礼作乐,不难也;光武太宗,以俞业而兼守成,纬武经文,力行致治,皆间世之贤主也。然建武之政,近于操切;贞观之治,末稍不终;盖不惟分量之有限,亦且辅相之非人。宋仁宗四十年中,君子小人相杂并进,河北西夏,日寻兵革,苟安之不暇,何暇致刑措哉?”(《五杂俎》)

明.桂萼︰“昔汉文帝唐太宗方草创之初。每预免民租。卒以收富强之效。”(《桂文襄公奏议》)

明‧戈谦︰“降及汉之文景,唐之太宗,亦能轻徭役、薄税敛、谨节用、寡嗜欲。汉唐诸君,庶几作民父母之义。故其享国长久,亦至三四百年,此本固邦宁之验也。”(《皇明经世文编‧恤民疏》)

明‧郎锳︰“三代而下,称治世莫如文景。今观文帝之世三十六诏,景帝之世二十五诏。而其除租、赐爵、务农、忧恤者,三之一焉。则其史称与民休息可知。呜呼!此后世之所不及也。”(《七修类稿》)

清‧李渔︰“从来人君之善行乐者,莫过于汉之文、景;其不善行乐者,莫过于武帝。以文、景于帝王应行之外,不多一事,故觉其逸;武帝则好大喜功,且薄帝王而慕神仙,是以徒见其劳。”(《闲情偶记》)

清‧汤谐︰“孝文为三代以后第一贤君,史公在孝武时作《孝文纪》,故尤极无穷慨慕也。二十余年,深仁厚泽,纪中排缵不尽,止举其大要,而余者令人悠然可思。”(《史记半解》)

清‧王夫之:“夫文帝而幸非纵欲偷乐之主也,其未免于田猎钟鼓之好而姑以自逸,未有以易之耳。得醇儒以沃乃心,浸灌以道义之腴,建中和而兴王道,诸侯奚而不服,风俗奚而不移,廉耻奚而不崇?而先导谀以冀仇其说,文帝幸不为胡亥耳,文帝而胡亥,谊虽欲自异于李斯也不能。乃后世或犹称之曰“善诱其君以兴治”。下恶得有臣,上恶得有君哉!”(《读通鉴论》)

清.王仕云︰“太宗孝文,恭俭宽仁。建贤劝农,加惠元元。”(《四字鉴略》)

清.弘历:“贾谊初请改正易服,且谦让未遑,何以于黄龙之见即议雍祀?彼新垣平等之怪诞,非有以乘其间乎?文帝,三代下令主,于此不无遗憾。”(《乾隆御批纲鉴》)

清‧曾国藩︰“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自其初至代邪,西向让三,南向让再,已歉然不敢当帝位之尊,厥后不肯建立太子,增祀不肯祈福,与赵佗书曰“侧室之子”,曰“弃外奉藩”,曰“不得不立”。临终遗诏:“戒重服,戒久临,戒厚葬。”盖始终自觉不称天子之位,不欲享至尊之奉。至于冯唐众辱而卒使尽言,吴王不朝而赐以几杖,“匄群臣言朕过失,匡朕不逮”其谦让皆发于中心恻怛之诚,盖其德为三代后仅见之贤主,而其心则自愧不称帝王之职而已矣。使居高位者而常存愧不称职之心,则其过必鲜,况大君而存此心乎!吾尝谓为大臣者,宜法古帝王老三事:舜禹之不与也,大也;文王之不遑也,勤也;汉文之不称也,谦也。师此三者而出于至诚,其免于戾戾乎。”(《曾国藩文集》)

清.鲍东里︰“迎文于代,为世贤君,恭以持己,德以化民。庙号太宗,实为不愧,遗诏短丧,为仁者累。” (《史鉴节要便读》)

负面

汉.荀悦︰“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贤,而贾谊见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用,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岂不惜哉!夫以绛侯之忠,功存社稷,而犹见疑,不亦痛乎!夫知贤之难,用人不易,忠臣自古之难也。虽在明世,且犹若兹,而况乱君暗主者乎!然则屈原赴湘水,子胥鸱夷于江,安足恨哉!周勃质朴忠诚,高祖以为安刘氏者,必勃也。既定汉室,建立明主,眷眷之心,岂有异哉!狼狈失据,块然囚执,俛首抚襟,屈于狱吏,岂不愍哉!夫忠臣之于其主,犹孝子之于其亲,尽心焉,尽力焉。进而喜,非贪位;退而忧,非怀宠。结志于心,慕恋不已,进得及时,乐行其道。故仲尼去鲁曰迟迟而行,孟轲去齐,三宿而后出境,彼诚仁圣之心。夫贾谊过湘水,吊屈原,恻怆恸怀,岂徒忿怨而已哉!与夫苟患失之者异类殊意矣。及其傅梁王,梁王薨,哭泣而从死,岂可谓不忠乎!然人主不察,岂不哀哉!及释之屈而思归,冯唐困而后达,有可悼也。此忠臣所以泣血,贤俊所以伤心也。”(《前汉纪.卷八)

宋.王楙︰“文帝虽天资仁厚,然失于轻信,赏罚之命,往往出于一时,而不加审细,所以当时之人卒能救止,不至丽于有过之地。季布为河东守,人或言其贤,则召以为御史大夫,又或言其使酒,则罢归故郡。贾谊通诸家之书,廷尉言其能,则召以为博士,绛灌言其擅权,则弃之长沙。周勃以大臣之重,或者言其反,则下廷尉,太后言其不反,则赦出之。太仓令或者言其过,遽下腐刑。缇萦言妾父廉平,则恕之。孟舒、魏尚守云中,皆有能称,稍有所闻,则下吏削爵,一闻田叔、冯唐之言,遂复其故职。至于以口钝而责上林尉,以辩给而迁啬夫;以犯跸而欲致其死,以盗环而欲致之族,是皆出于一时之喜怒,而赖张廷尉之救上也。文帝轻于赏刑,往往如此。正自其轻信之过,向非有以救之,能无损于文帝之仁乎?”(《野客丛书.卷十四》)

家族

汉文帝家族
 
 
 
 
 
 
 
 
 
 
 
 
 
 
 
 
 
 
祖父:太上皇刘太公
 
 
 
 
 
 
 
 
 
 
 
 
 
 
父:太祖高皇帝刘邦
 
 
 
 
 
 
 
 
 
 
 
 
 
 
 
 
 
祖母:昭灵皇后刘媪
 
 
 
 
 
 
 
 
 
 
 
 
 
 
太宗孝文皇帝刘恒
 
 
 
 
 
 
 
 
 
 
 
 
 
 
 
 
 
 
 
 
外祖父:(追谥)灵文侯薄父
 
 
 
 
 
 
 
 
 
 
 
 
 
 
母:(追谥)高皇后薄氏
 
 
 
 
 
 
 
 
 
 
 
 
 
 
 
 
 
外祖母:(追谥)灵文夫人魏媪
 
 
 
 
 
 
 
 
 
 
 
 
 

兄弟

后妃

皇子

皇女

纪年

汉太宗孝文皇帝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十年
公元 前180年十月—前179年九月 前179年十月—前178年后九月 前178年十月—前177年九月 前177年十月—前176年九月 前176年十月—前175年后九月 前175年十月—前174年九月 前174年十月—前173年九月 前173年十月—前172年后九月 前172年十月—前171年九月 前171年十月—前170年后九月
汉太宗孝文皇帝 十一年 十二年 十三年 十四年 十五年 十六年 后元年 后二年 后三年 后四年
公元 前170年十月—前169年九月 前169年十月—前168年九月 前168年十月—前167年后九月 前167年十月—前166年九月 前166年十月—前165年九月 前165年十月—前164年后九月 前164年十月—前163年九月 前163年十月—前162年九月 前162年十月—前161年后九月 前161年十月—前160年九月
汉太宗孝文皇帝 后五年 后六年 后七年
公元 前160年十月—前159年后九月 前159年十月—前158年九月 前158年十月—前157年九月

其他

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汉文帝亲尝汤药

文帝奉养其母薄太后,极为孝顺,从不怠慢,当他还是代王的时候,有一次母亲患病,病了三年之久,文帝亲自殷勤看护,在侧侍候,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每逢煎好汤药,如非亲自尝试,未敢拿与母亲服。 文帝孝顺母亲,因而仁孝声名传遍于天下,得到人人之赞颂。[85][86]

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87]

邓通之兴覆

据说,汉文帝有次梦见自己即将登天之时,结果邓通出现,助他一臂之力登天,加上邓通巧言逢迎,所以十分受文帝宠信;有次文帝让相士许负给邓通面相,许负说邓通将来会“当穷饿死”。文帝反赐给邓通蜀严道铜山,准其自铸铜钱,于是“邓氏钱”遍布大汉天下,其富可想而知 [88]。但因为邓通曾经在文帝在位时,因“吮痈舐痔”事,得罪过太子刘启,故在文帝驾崩之后,即位的汉景帝刘启罢免邓通,并且没收其全部家产,最后邓通因为穷困而饿死在蜀地(传说是雅安)。

影视形象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史记/卷010》,出自司马迁史记
 史记/卷049》,出自司马迁史记
 汉书/卷004》,出自班固汉书

注释

  1. ^ 史记•吕后本纪》:“大臣...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2. ^ 史记•孝文本纪》:“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3. ^ 史记•孝文本纪》:“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4. ^ 史记•孝文本纪》:“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
  5. ^ 史记•孝文本纪》:“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
  6. ^ 6.0 6.1 史记•吕后本纪》:“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7. ^ 《史记-孝文本纪》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8. ^ 《汉书·卷三十八·高五王传第八》岁余,章薨,而匈奴大入边,汉多兵发,丞相灌婴将击之,文帝亲幸太原。兴居以为天子自击胡,遂发兵反,上闻之,罢兵归长安,使棘蒲侯柴将军击破,虏济北王。王自杀,国除。
  9. ^ 《史记·孝武本纪》:臣谨议: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岁献祖宗之庙。请著之竹帛,宣布天下。”制曰:可。”
  10. ^ 史记·荆燕世家》:“诸将相与琅琊王共立代王为天子。”
  11. ^ 史记·孝文本纪》:“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愿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
  12. ^ 史记·孝文本纪》:“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喋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13. ^ 史记·孝文本纪》:“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14. ^ 史记·孝文本纪》:“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
  15. ^ 史记·孝文本纪》:“卜之龟,卦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
  16. ^ 史记·孝文本纪》:“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
  17. ^ 史记·孝文本纪》:“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宋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
  18. ^ 史记·孝文本纪》:“太尉勃进曰:“愿请闲言。”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19. ^ 史记·孝文本纪》:“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遂驰入代邸。”
  20. ^ 史记•吕后本纪》:“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吾无功,请得除宫。””
  21. ^ 史记•孝文本纪》:“乃使太仆婴与东牟侯兴居清宫”
  22. ^ 史记•吕后本纪》:“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报曰:“宫谨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
  23. ^ 史记•孝文本纪》:“乃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
  24. ^ 史记•孝文本纪》:“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
  25. ^ 史记•孝文本纪》:“于是夜下诏书曰:“闲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以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26. ^ 史记 三十世家·外戚世家》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27. ^ 27.0 27.1 史记•孝文本纪》:“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
  28. ^ 郑晓时.汉初诛吕安刘的政变过程与历史意义.台北:台湾政治学刊,2004:155-244
  29. ^ 史记•吕后本纪》:“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恒山王及少帝于邸。”
  30. ^ 《汉书·食货志》“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31. ^ 《汉书·食货志》“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32. ^ 《汉书·食货志》“乃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
  33. ^ 《汉书·食货志》“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无以异也,其于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34. ^ 《汉书》“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
  35. ^ 《汉书》“孝文皇帝,闵中国未安,偃武行文,则断狱数百,民赋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36. ^ 《中国人口史》据估计,秦二世时人口约2000万,经过秦末战争,到汉高祖初年是中国人口降至1400万左右,汉文帝在位时人口又迅速增加到3100万。
  37. ^ 《史记•孝文本纪》:十二月,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38. ^ 《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孝文元年,除收孥相坐律。
  39. ^ 39.0 39.1 《史记•孝文本纪》:(元年)十二月,立赵幽王子遂为赵王,徙琅邪王泽为燕王。吕氏所夺齐、楚地皆归之。尽除收帑相坐律令。
  40. ^ 《汉书·刑法志》:左、右丞相周勃、陈平奏言:“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收之之道,所由来久矣。臣之愚计,以为如其故便。”……平、勃乃曰:“陛下幸加大惠于天下,使有罪不收,无罪不相坐,甚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等谨奉诏,尽除收律、相坐法。”
  41. ^ 《收律》:罪人完城旦舂、鬼薪以上,及坐奸府(腐)者,皆收其妻、子、财、田宅。
  42. ^ 《贼律》: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盗,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43. ^ 《史记·商君列传》:令民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44. ^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秦之法,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
  45. ^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不当禀军中而禀者,皆赀二甲,法(废);非吏(也),戍二岁;徒食、敦(屯)长、仆射弗告,赀戍一岁;令、尉、士吏弗得,赀一甲。
  46. ^ 《盐铁论·周秦》: 文学曰:今以子诛父,以弟诛兄,亲戚相坐,什伍相连,若引根本之及华叶,伤小指之累四体也。如此,则以有罪反诛无罪,无罪者寡矣。……闻恶恶止其人,疾始而诛首恶,未闻什伍而相坐也。老子曰:“上无欲而民朴,上无事而民自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比地何伍,而执政何责也?御史曰:彼以知为非,罪之必加,而戮及父兄,必惧而为善。故立法制辟,若临百仞之壑,握火蹈刃,则民畏忌,而无敢犯禁矣。慈母有败子,小不忍也。严家无悍虏,笃责急也。今不立严家之所以制下,而修慈母之所以败子,则惑矣。
  47. ^ 《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民或祝诅上以相约,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为诽谤。此细民之愚,无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来,有犯此者,勿听治。
  48. ^ 《汉书•刑法志》:即位十三年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系长安。淳于公无男,有五女,当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缓急非有益!”其少女缇萦,自伤悲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后欲改过自新,其道亡繇也。妾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遂下令曰:“制诏御史: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治之至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与?吾甚自愧。
  49. ^ 《史记•孝文本纪》:五月,齐太仓令淳于公有罪当刑,诏狱逮徙系长安。太仓公无男,有女五人。太仓公将行会逮,骂其女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其少女缇萦自伤泣,乃随其父至长安,上书曰:“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今坐法当刑。妾伤夫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属,虽复欲改过自新,其道无由也。妾愿没入为官婢,赎父刑罪,使得自新。”书奏天子,天子怜悲其意,乃下诏曰:“盖闻有虞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僇,而民不犯。何则?至治也。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故夫驯道不纯而愚民陷焉。《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支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50. ^ 《汉书•刑法志》:丞相张仓、御史大夫冯敬奏言:“肉刑所以禁奸,所由来者久矣。陛下下明诏,怜万民之一有过被刑者终身不息,及罪人欲改行为善而道亡繇至,于盛德,臣等所不及也。臣谨议请定律曰:诸当完者,完为城旦舂;当黥者,髡钳为城旦舂;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当斩右止,及杀人先自告,及吏坐受赇枉法,守县官财物而即盗之,已论命复有笞罪者,皆弃市。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鬼薪、白粲一岁,为隶臣妾。隶臣妾一岁,免为庶人。隶臣妾满二岁,为司寇。司寇一岁,及作如司寇二岁,皆免为庶人。其亡逃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前令之刑城旦舂岁而非禁锢者,完为城旦舂岁数以免。臣昧死请。”制曰:“可。”是后,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斩右止者又当死。斩左止者笞五百,当劓者笞三百,率多死。
  51. ^ 《资治通鉴•汉纪》:“风气笃厚,禁网疏阔,刑罚大省”...“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焉。”
  52. ^ 《陆贾新语》: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
  53. ^ 《史记·孝文本纪》:“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54. ^ 《史记·孝文本纪》:“履不藉以视朝”
  55. ^ 《史记·孝文本纪》:上常衣绨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56. ^ 《史记·孝文本纪》: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绖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
  57. ^ 史记•孝文本纪》:“济北王兴居闻帝之代,欲往击胡,乃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诏罢丞相兵,遣棘蒲侯陈武为大将军,将十万往击之。祁侯贺为将军,军荥阳。七月辛亥,帝自太原至长安。乃诏有司曰:“济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为大逆。济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军地邑降者,皆赦之,复官爵。与王兴居去来,亦赦之。”八月,破济北军,虏其王。赦济北诸吏民与王反者。”
  58. ^ 史记•孝文本纪》:“六年,有司言淮南王长废先帝法,不听天子诏,居处毋度,出入拟于天子,擅为法令,与棘蒲侯太子奇谋反,遣人使闽越及匈奴,发其兵,欲以危宗庙社稷。群臣议,皆曰“长当弃市”帝不忍致法于王,赦其罪,废勿王。群臣请处王蜀严道、邛都,帝许之。长未到处所,行病死,上怜之。”
  59. ^ 《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杨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
  60. ^ 《史记·南越列传》: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与长沙接境。
  61. ^ 《史记·南越列传》: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
  62. ^ 《史记·南越列传》:先帝时习使南越。乃召贾以为太中大夫,往使。因让佗自立为帝,曾无一介之使报者。陆贾至南越,王甚恐,为书谢,称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异南越,窃疑长沙王谗臣,又遥闻高后尽诛佗宗族,掘烧先人冢,以故自弃,犯长沙边境。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闲,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老臣妄窃帝号,聊以自娱,岂敢以闻天王哉!”乃顿首谢,愿长为藩臣,奉贡职。于是乃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皇帝,贤天子也。自今以后,去帝制黄屋左纛。”陆贾还报,孝文帝大说。
  63. ^ 《史记·孝文本纪》: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帝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毋使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降地,非常故,往来近塞,捕杀吏卒,驱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轹边吏,入盗,甚敖无道,非约也。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
  64. ^ 《史记·孝文本纪》: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帝欲自将击匈奴,群臣谏,皆不听。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
  65. ^ 65.0 65.1 《史记·匈奴列传》:汉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66. ^ 66.0 66.1 《史记·匈奴列传》:于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骑十万,军长安旁以备胡寇。而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甯侯魏遬为北地将军,隆虑侯周灶为陇西将军,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大发车骑往击胡。单于留塞内月余乃去,汉逐出塞即还,不能有所杀。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云中、辽东最甚,至代郡万余人。汉患之,乃使使遗匈奴书。单于亦使当户报谢,复言和亲事。
  67. ^ 《史记·孝文本纪》: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军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居霸上;祝兹侯军棘门:以备胡。数月,胡人去,亦罢。
  68. ^ 《史记·卷一百一十·匈奴列传》:老上稽粥单于初立,文帝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说傅翁主。说不行,汉强使之。说曰:“必我也,为汉患者。”中行说既至,因降单于,单于爱幸之。
  69. ^ 《汉书》卷四十八〈贾谊列传〉: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唐·颜师古注:“贾谊书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此三表也。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
  70. ^ 《史记·匈奴列传》: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辞曰“皇帝敬问匈奴大单于无恙”,所遗物及言语云云。中行说令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倨傲其辞曰“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单于敬问汉皇帝无恙”,所以遗物言语亦云云。
  71. ^ 《史记·匈奴列传》: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中行说穷汉使曰:“而汉俗屯戍从军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汉使曰:“然。”中行说曰:“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鬬,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中行说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政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皆从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于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占占,冠固何当?”
  72. ^ 史记•孝文本纪》:“五月,匈奴入北地,居河南为寇。帝初幸甘泉。六月,帝曰:“汉与匈奴约为昆弟,毋使害边境,所以输遗匈奴甚厚。今右贤王离其国,将众居河南降地,非常故,往来近塞,捕杀吏卒,驱保塞蛮夷,令不得居其故,陵轹边吏,入盗,甚敖无道,非约也。其发边吏骑八万五千诣高奴,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击匈奴。”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
  73. ^ 史记•孝文本纪》:“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帝亲自劳军,勒兵申教令,赐军吏卒。帝欲自将击匈奴,群臣谏,皆不听。皇太后固要帝,帝乃止。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赤为内史,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
  74. ^ 史记•孝文本纪》:“后六年冬,匈奴三万人入上郡,三万人入云中。以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军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军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守周亚夫为将军,居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居霸上;祝兹侯军棘门:以备胡。数月,胡人去,亦罢。”
  75. ^ 《汉书•爰盎晁错传》:又上书言:“人主所以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则不欺蔽矣;知所以安利万民,则海内必从矣;知所以忠孝事上,则臣子之行备矣:此四者,臣窃为皇太子急之。人臣之议或曰皇太子亡以知事为也,臣之愚,诚以为不然。窃观上世之君,不能奉其宗庙而劫杀于其臣者,皆不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也。皇太子所读书多矣,而未深知术数者,不问书说也。夫多诵而不知其说,所谓劳苦而不为功。臣窃观皇太子材智高奇,驭射伎艺过人绝远,然于术数未有所守者,以陛下为心也。窃愿陛下幸择圣人之术可用今世者,以赐皇太子,因时使太子陈明于前。唯陛下裁察。”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
  76. ^ 《汉书•爰盎晁错传》: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无必胜之民。”繇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77. ^ 《汉书•爰盎晁错传》:臣又闻用兵,临战合刃之急者三:一曰得地形,二曰卒服习,三曰器用利。...君不择将,以其国予敌也。
  78. ^ 《汉书•爰盎晁错传》:以此观之,匈奴之长技三,中国之长技五。
  79. ^ 《汉书•爰盎晁错传》: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80.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余,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81. ^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文帝崩,拜亚夫为车骑将军。后平定七国之乱
  82. ^ 《史记·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第六十七上》
  83. ^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84. ^ 文献通考·卷二百五十八·帝系考九》:文帝二女 馆陶长公主(窦后生女。文帝即位为馆陶长公。师古曰:"年最长,故谓长公主。"堂邑侯陈于尚之。见《窦后传》)、昌平公主(周勃太子胜之尚之。见《周勃传》)。
  85. ^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亲尝汤药》:“西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尝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亲尝弗进。仁孝闻于天下。系诗颂之。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86. ^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盎曰:“陛下居代时,太后尝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
  87. ^ 《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亲尝汤药》:“诗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玻。汤药必先尝。”
  88. ^ 史称“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汉文帝
出生于:前202年逝世于:前157年
统治者头衔
前任:
刘如意
陈豨(自立)
西汉代王
前198年—前180年
继任:
刘武
前任:
后少帝
刘弘
汉朝皇帝
前180年-前157年
继任:
孝景皇帝
刘启
中国君主
前180年-前15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