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文学

汉朝文学是指中国汉朝时期的文学。汉朝诗歌以汉乐府汉赋出名。汉朝散文则以历史传记著称。《史记》和《汉书》都出自这一时期。

诗歌

五言诗,大致可以推断是起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出现的民间歌谣“乐府”。诗歌以五言为句,相比质朴及单调的《诗经》的四言诗更富起伏及表现力,所叙述的内容范畴大大地扩展起来。乐府中有许多五言诗歌,内容以故事为格局,如当中的《孔雀东南飞》就是合共有357句的长篇作品。

至东汉末期,政治混乱,社会动荡,长久以来唱咏的五言体诗歌受到寻求新的文学体裁的知识阶层重视,逐渐正式地运用到文学创作上。如作者不详的《古诗十九首》,就是这时期的五言诗创作的成果。[1]《古诗十九首》的大部分作品以悲伤的歌调为主,内容环绕与相爱的人别离的悲伤,人生无常的概叹,对死亡的恐惧,生命短暂等等,比如当中的第十一首: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这首诗描写人的一生由老到死,直至灭亡的时间流逝的感觉。《古诗十九首》的悲歌格调及时间流逝的感觉直至六朝仍是五言诗的主要风格。

散文

 
史记

西汉武帝时期,司马迁编撰了《史记》一书,内容叙述了由上古五帝至当时西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一部出色的历史散文作品、中国首部使用纪传体的史书。[2]

《史记》共130卷,[3]共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和七十列传5个部分。本纪12卷,叙述当权者的世系及有关的史事;表10卷,表列春秋,战国,秦末分裂时期诸侯各国的关系状况;书8卷,记载文化制度的沿革;世家30卷,记载春秋以来诸侯的世系及历史;列传70卷,记载各式各样的人物的生平,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记述撰写《史记》的缘起。这种史书体裁后世称为“纪传体”。[4]

 
天一阁的《汉书》明刻本

在《史记》中,列传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描述对象由军事家、政治家、学者,到富豪、游侠、滑稽家等等,涉及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司马迁善于剪裁史料及铺叙史事,在撰写时候也注意到人物的心理刻画及个性的展现等等,用平白的文字就能把这些人物描画得栩栩如生,展示出他的高度的表达技巧。

《史记》虽然是一部历史著作,但后世也常常赞赏它的文学价值,鲁迅曾评价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史记》在传记中对人物的描写对后世有相当的影响,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和明清的传奇许多情节结构就直接取材于《史记》。

东汉时期,班固写下了另一部纪传体作品——《汉书》。[6]跟通史性质的《史记》相比,《汉书》仅撰写了西汉一朝历史的断代史。班固首创的断代史为后世的正史系列史书奠定基础。书中叙述史事较为细致,字里行间也可看到有汉赋的影子。

汉朝时期其中一种代表文学是“赋”。这种文学体裁受战国时期楚辞的影响而产生出来。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是这样解释赋的:[7]

赋者,铺也,铺采攡文,体物写志也。

换言之,就是用许多不同的辞藻来描画所要表达的对象。这种文体盛行于汉朝的宫廷文人,由《鵩鸟赋》的作者贾谊开其端,其后枚乘写下《七发》,对日后赋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至汉武帝之世,宫廷文人司马相如写下许多著名的作品,至此,汉赋这种文体达至完备。

司马相如是当时闻名于世的辞赋家,其中以天子游猎为主题的《子虚赋》(《文选》把之分为《子虚》,《上林》)最著名。该赋借着子虚,乌有先生及亡是公三人的议论作为全篇的内容核心。在作品开始,楚国出身的子虚先生把楚王游猎的盛况仔细地道出,接着,齐国出身的乌有先生也把齐国的盛况叙述,对楚国的繁华进行反驳。最后,一直沉默地听着二人争辩的亡是公就把上林苑及汉朝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阐述出来,表达出前两者所述的情形不能够跟汉朝的繁华相提并论,使两人无话可说。

另外,自枚乘的《七发》以来,赋多借着两三个人物的辩论为中心,加上华丽的修辞技巧,形成出绵密的论战布局。这种富论说色彩的文学,也可以看出是继承了战国时期《庄子》,《韩非子》等的说理散文的特色。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同样运用高度的修辞技巧把三人所陈述的豪华盛况刻画出来,当中以亡是公的上林苑为全篇的压轴。亡是公把流经上林苑的河流,在河川生活的鱼鸟,耸立的山脉,溪谷,分散在苑中不同地方的宫殿,以及庭院的树木加以叙述,淋漓尽致地展示出上林苑的广阔的空间。以下部分就是司马相如借亡是公的口来描画出上林苑的河流的鱼,水底的宝玉与群飞的水鸟。

于是乎蛟龙赤螭,䱎䲛渐离,鰅鳙鰬魠,禺禺魼鳎;揵鳍掉尾,振鳞奋翼,潜处乎深岩。鱼鳖讙声,万物众伙;明月珠子,的皪江靡;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采色澔汗,丛积乎其中。鸿鹔鹄鸨,鴐鹅属玉,交精旋目,烦鹜庸渠,箴疵䴔卢,群浮乎其上。汎淫泛滥,随风澹淡,与波摇荡,掩薄水渚,唼喋菁藻,咀嚼菱藕。

司马相如把上林苑许多细致的部分像是博物志一样详细绵密地描画出来,把皇帝庭院上林苑的富丽堂皇的全景呈现出来,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赋是以文辞铺叙为原则,来描写庭院宫殿的建筑空间、都市空间等等广阔空间最有效的写作技巧。正是司马相如才能把这种表达技巧发挥到极点,同类型的作品中,后世中也无人能及。

上林赋》一开始把上林苑的富丽堂皇细致地铺写出来,在最后以讽喻宫廷生活的过度奢华作结,不免有一点牵强附加的感觉。传统的看法均认为赋在展示富丽堂皇的同时也应该具有讽谏的内容,所谓“劝百而讽一”,但这不过是表面的看法。实际上,在这篇作品,司马相如也只是尽宫廷文人的责任,向武帝献上赞美之词。司马相如借着描写武帝所统治的空间之广,所拥有物产之丰,来衬托出武帝的权势是无可比拟的。

司马相如之后,王褒扬雄也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但论作品之比例,修辞技巧仍不及司马相如。

赋在西汉发展完备,至东汉成为主要的文学类别之一,相类似的作品为数不少。如以当时的大都市长安及洛阳为题,一流的辞赋家班固张衡分别写下《两都赋》及《二京赋》等代表作。这两篇作品的文学成就虽然相比西汉的长篇的赋绝不逊色,但其手法始终是模仿司马相如,故其作品失之于没有个性及平板。因此,为了突破模仿前人之格局,两人也尝试改变描写对象,写一些具思想性及内在性的作品,如班固的《幽通赋》及张衡的《思玄赋》。

自此,赋的题材及思想内容开始出现变化,直到六朝末期,大量的佳篇陆续出现,张衡将歌功颂德的辞赋发展为小品式的“抒情小赋”。就是说,以自然的小情景,悲恨为题材,运用高度的修辞技巧,从而建构出美的世界。赋的风格大大地改变了。至西晋,左思写下《三都赋》,同类型像汉朝的长篇叙事赋的作品也不断地出现,但南朝的《昭明文选》所收录的汉魏六朝的赋均是一些抒情小赋。

由此看来,赋是以长篇叙事为正统,但这种特色至东汉渐渐失去活力,这种发展绝不是偶然。西汉的赋,善于以论辩的格局来铺叙广阔的空间,及运用充满活力的表现手法,这正配合生于繁荣安定的时代的作家们的价值观。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至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作家们的价值观发生变化,一直以来善写富丽堂皇的赋不足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人们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1. ^ 高民. 中国古代诗歌概论与名篇欣赏.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p. 39 [2016-10-14]. ISBN 9787810824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中文). 
  2. ^ 文史哲.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01-01: p. 30 (中文). 
  3. ^ 王虹莹 编著, 石俊. 國學泛舟. 独立作家-龙视界. 2013-11-01: p. 106 [2016-11-20]. ISBN 97898659819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中文(台湾)). 
  4. ^ 姚晓柏. 汉语言与文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6-01-01: p. 100 [2016-09-24]. ISBN 97878108266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中文). 
  5. ^ 周啸天. 楚汉风云录. 四川辞书出版社;Esphere Media (美国艾思传媒). 2010: p. 50 [2016-11-20]. ISBN 978780682606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中文). 
  6. ^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2 [2016-10-14]. ISBN 9789571128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7) (中文(台湾)). 
  7. ^ 刘勰. 文心雕龍. 2015-07-28 [2016-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3)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