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绳枪,是以火绳点火装置来点火的铳械。火绳点火装置是以缓慢燃烧的火绳先点燃引火药(底火),引火药起火后再点燃推进药的机构。

种子岛火绳铳,2005年日本国际博览会(爱知万博)的葡萄牙馆展示物。
火绳点火装置的特写。

历史

 
伊斯坦布尔展示的火绳枪。

火绳点火装置约在15世纪中期于奥地利发明,于16世纪时在欧洲诸国已普遍使用。

1521年,西班牙征服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在征服阿兹特克时其部队也配备火绳枪。1522年,中国明朝西草湾之战后缴获了火绳枪。1543年火绳铳传入日本(见铁炮传来),并对日本的统一与侵略朝鲜产生重要影响(参见南蛮贸易)。

相关名称

Arquebus、Harquebus、Hakenbüchse

德语“Hakenbüchse”,字义为钩铳,即有“钩状物”(德语:haken)的手铳,钩状物的功能用来依靠城墙或支撑物使得更加稳定,发射时以炙热金属点燃引火药或推进药来击发,并无使用火绳。15世纪中期加上挂肩托架。15世纪后期之后又加上火绳机构而成为了火绳枪,虽然经过多次演变但Hakenbüchse的名称却一直延用下去。法国人把手铳称为筒状的弓“arquebuse”(弓的法语是arque),英国人把法语的弓与的德语的钩混在一起成为Harquebus。Arquebus与Harquebus与德语的Hakenbüchse的意义包括了“钩爪火铳”、“挂肩火铳”与“火绳枪”。[1]

Musket

Musket一开始是指大型的Arquebus,当时Musket与Arquebus配有火绳点火装置,但随着燧发装置的发明,Musket的点火装置也换成了燧发装置,所以不能完全称为火绳枪。

鸟铳

 
马戛尔尼访华时随行画师描绘的清朝鸟枪兵。

火绳枪于嘉靖年间传入中国明朝。与明朝原有各种铳器相比,火绳枪的准确度提升至能打中飞鸟,所以将这种铳器称作鸟铳,而之后传入中国的簧轮枪燧石枪也被中国人称为鸟铳或鸟枪。据明代戚继光所著十四卷本《纪效新书》记载,明制鸟铳大部分使用每单发三钱装药及三钱铅弹一发的规格;[2]不过据赵士桢神器谱》及一些其它明代兵书记载,明军亦有装备如斑鸠铳、鹰扬铳一类装药量和弹重较大的重型火绳枪。此外,戚继光练兵实纪》还记载每一门鸟铳需常备铅弹300发,[3]可见明鸟铳具有承受长时间反复多次射击的能力,制作工艺已具备一定的水准。

铁炮

单兵使用的火绳铳在日语中被称为“铁炮”。1543年一艘由澳门开往浙江的走私贸易船因台风而漂流到日本九州南侧的种子岛,船上载有数支葡萄牙制的火绳枪。种子岛岛主种子岛时尧重金收购了两杆,并让岛上的著名锻造师八板金兵卫进行仿制。此后火绳枪的制造工艺在日本国内逐渐流传开来,且在短短三十年之内就在各大名的军队中得到应用,对日本当时的战争和战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运用铁炮的著名战例有织田信长以3000铁炮兵击败武田军骑兵冲锋的长篠之战

操作

 
日本的火绳拳铳。

火绳枪在装填时,先用火药瓶往枪口倒入推进用的火药,再将用纸或布包着的弹丸从枪口塞入(纸或布是为了倾斜时不让弹丸从枪口掉出),并用长条细棒将弹丸推入,接下来把导火用火药倒在枪机中的火皿上,并且把火盖盖上(火盖的用途是避免走火),当要进行射击时,把火盖掀开,瞄准后扣下扳机火绳会接触火皿而将导火药引爆,导火药的爆炸会立即引爆推进药而将弹丸射出。而一些大型的火绳枪因为本身重量的关系会事先将推进用火药先装成火药包,火药包内的火药量就是一次射击的量。

搭配的盔甲

十六世纪后期,欧洲持火枪的轻装骑兵所穿的盔甲称为火绳枪装甲,一般包括附有胸甲的皮革上衣、肩甲及简盔,例如带面甲的头盔、轻型契斯卡格盔或铁面罩,左手另有长度到手肘的护手。[4]

辅助工具

因火绳枪后座力大,需要叉架或叉杖的辅助,而俄国使用蛾眉战斧作为火绳枪兵的叉杖。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则将枪的重量减轻,并逐渐废止叉架的使用。

火绳枪的冲击与影响

除了重新装填很慢外,火绳枪最大的安全问题就在于那两个晃晃荡荡的火绳头。由于火绳枪兵身上到处是火药袋,这两个绳头总是让人提心吊胆;英国著名的约翰‧史密斯船长就曾经发生意外,引燃了身上的一个火药袋,造成严重烧伤。所以在前面的装填程序中都要小心地将火绳取下并持稳在左手指间。

火绳的主要缺点:

  1. 不耐天候,风吹雨打容易熄灭。
  2. 不安全。
  3. 火绳需要火源点燃(通常用火堆,或者行列中携带的特殊火种罐)。
  4. 风向不对时,烟味会暴露位置。
  5. 夜间时火头很容易暴露位置。
  6. 需要时时调整长度(火绳燃烧速度每小时约30厘米)。

虽然有这些缺点,由于火绳枪机件简单、容易制造,在很多地区仍然一直沿用到公元1700年前后才被燧石枪取代,在远东更被使用到19世纪中期。基本上,火绳枪和手铳一样,仍然是非常原始的武器,虽然射速不如弓箭,但强大的威力已经让西欧在十六世纪中其后淘汰了弓箭。除了威力,经济因素仍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火绳枪的生产成本较低,训练所需时间较弓箭手短,士兵容易上手。

虽然精锐弓箭手在射速、准确度、与威力上能赢过精锐火枪手,但精锐弓箭手并不好训练,劣等弓箭手面对劣等火枪手并没有优势。

由于火绳枪手可以被大量地训练与配置,他们对于中古时期阶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形成一种挑战。与十字弓相同,随便一个农夫经过几周的训练后就可上阵,如此一来领地之中能够作战的兵力便大为增加,而他们的火力虽不及弓箭手,却对原来占有战场优势的骑士构成相当威胁。因此各封建领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毫无价值的“民军”(levies)来看待。由于他们在战场上地位的提升,相对地也降低了骑士的地位。火光会对射手眼睛造成很大的刺激,所以经常转过头再击发。

应用

  • 噜密铳土耳其传入明朝的鸟铳,铳尾内藏刀刃,近战时可作斩马刀使用。
  • 掣电铳:明朝人赵士桢将鸟铳的火药室改成佛郎机炮的子铳结构,如此可减少填装火药的时间。
  • 迅雷铳:明朝人赵士桢设计的五管鸟铳,五条铳管装成一圈,可轮流发射。
  • 五雷神机:记载于《武备志》,以迅雷铳的技术去制作,同样是五管旋转式,除了口径较迅雷铳粗外几乎没有差多少。
  • 连发铳(Renpatsuju):据说是日本江户时代身职幕府铁炮方(Teppo-kata)的井上外记所发明,此铳别名五雷神机三捷神机。是由《武备志》得到灵感而发明的。
  • 拐子铳:也采用子母铳的设计,但与掣电铳的不同是拐子铳是采用导火线(引线)的方式击发,而不是使用火绳;且子铳是连续的堆叠塞入铳管,全部用完才再装填,不是像掣电铳一样射完一发装一发。

其它

  • 阿拉伯地区使用“燃水(石油)”浸泡麻绳制作火绳
  • Musket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499年的那不勒斯市兵器库清单中。按现有实物看,枪管与火药室部分长55厘米,口径30毫米,全长143厘米,其枪管与2008年在韩国发现的16世纪火铳同为八棱型。
  • 步兵钩炮和骑兵使用火绳点燃的钩炮不同,他们往往用一根烧红的金属去点燃推进药,所以古代火枪阵地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几个大火盆。


参考

  1. ^ 三浦权利. 西洋甲冑武器事典. 柏书房. : 147. 
  2. ^ 戚, 继光. 紀效新書(十四卷本). 北京: 中华书局. 2001. 
  3. ^ 戚, 继光. 練兵實紀. 
  4. ^ 艺术与建筑索引典—火绳枪甲装[永久失效链接]于2010年5月14日查阅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