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拳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1年11月14日) |
白鹤拳是中国福建省于明末开始发展的地方拳术,又名永春白鹤拳。原无系统。渐次发展出四个派别,依其外形姿势特性等,分为飞、鸣、宿、食等四类。统称为白鹤拳。
历史
方七娘与永春白鹤拳
一般认为方七娘为开山祖,方七娘生于明末,原籍浙江处州府丽水县,为避时乱,随精通江浙武术(红拳及长拳)的父亲方种迁住福建省福宁州北门外、今福建北部宁德市。
七娘后嫁给曾四,在福建永春授徒。故称为永春白鹤拳。
承传
永春白鹤拳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之一。于清朝顺治年间(1644年至1662年),由福建福宁州(现在霞浦县)北门拳师方种(亦名方掌光)首先传出。
方种与七娘
家中殷实富有,性好拳术,广交闻名武师而从师之,苦练不懈。方种早年丧妻,独 生一女七娘,故得其传授。
方种与方七娘确有其人,方种为明末遗臣,曾参与反清复明的活动,“方掌”和“方种”应为同一人,而“方掌光”亦应为“方种公”,此乃语音传抄之物,至于“方惠石”可能是方种在反清势力失败后,为躲避官府追捕所更用的化名。 识府姑娘-方七娘 明崇祯皇帝有女,得陈永华为师(传说:反清义士方惠石,乃浙江处州丽水方掌光,精内家拳,受陈近南嘱托,辅教明崇祯皇帝之女,易名“七娘”,避居福建福州沙莲寺)。习内家拳,拳艺精深,传拳法精要于会党,七娘本姓“朱”,官话“朱”与“识”语音雷同,尊称“织府姑娘”,死后列书为“识府姑娘”供奉为祖师。
曾四
永春人曾四,师从颜起诞(又名颜上观,精棍法),与七娘结为夫妇,生有二子。曾四与七娘同回永春县五里街镇儒林村后庙辜氏宗祠授拳。永春县邻近金门,为台湾门槛。宗祠(教练寺)挂上白鹤道人的图像、故被尊敬为白鹤先师。
据“永春县志.方技传”载:“康熙年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以罪谪永春”。住在“永春西门外后庙辜厝(厝-福建话即家)”,在那里广授生徒,后人称为“曾武馆”,白鹤拳(鹤法)就此在永春发扬光大,蓬勃发展。
明朝崇祯年间福建永春人。白鹤拳第二代传人,与方七娘学白鹤拳,后结为夫妻。 清朝康熙年间,相继培养了“二十八英俊”,其传人之中,郑礼、辜喜、辜魁、乐杰、王打兴五人,人称“前五虎”。 曾四对白鹤拳在永春的传拨发展有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前永春名师”。 内容出自于白鹤先师祖传真法
二十八英俊与前五虎
曾四夫妇在后庙辜厝教传吴,王,林,蔡,乐,许,周,康,张,辜,李,白等诸姓二十八人,人称“二十八英俊”。二十八英俊中,乐杰居第一,王打兴居第二,曾四之子曾绿使以及李元卿,林泮,辜 喜,陈传,张居,染布应,辜魁,辜班,辜助,林椎,姚虎,潘贤,叶福,刘灶等等,皆是当时高手。后世称曾四为“前永春名师”,传人中以郑礼,辜喜,辜魁, 乐杰,王打兴五人最为杰出,世称“前五虎”。
郑礼
郑礼周游各地以武会友,取长补短,丰富了白鹤拳的内容,在各地播下了白鹤拳的种籽。
郑礼一生传人,不可胜数,门徒遍布永春,德化,大田,尤溪,仙游,莆田,福清,福州,漳州,连城,远至江西。较有名望的有刘降,郑养,郑宠,林添,卢益,李昱,蔡熙,林全等人。
白戒-南明军中武术-节力
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年)夏历六月,康熙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兵台湾,其时施“从台湾带来一名师白戒,亦是教练寺传授的,入永春教“节力”,从此永春白鹤技法更加完善。
后五虎
郑宠,林添等多人随其学艺,后人称白戒为“后永春名师”,传人中以郑宠,林添,郑畔,辜初,辜荣五人最杰出,世称“后五虎”。
传入福州
后传入福州,加入其他拳种,衍生飞、鸣、宿、食鹤等四枝鹤拳。渐次与鹤的形态联上关系。虽然福州鹤拳已经发展为风格各异,套路纷繁,拳理与技法自成体系的拳种,但它们都源自永春白鹤拳。故此,它们脱离不了永春白鹤拳的影子,离不开永春白鹤拳的技、理、法。
传入台湾、赖芳帽系佛(道)内功延传、陈春成系蔡秀春父子后得道功加入
祖曰:“白鹤仙师传与……福州福清馆口人氏方世培(讳徽石),鹤法至此猛杀,复求轻柔震弹,则尽善尽美矣。偶观寒鸦颤身雨散,木为之摇,溺犬摇骏,水珠飞溅。临池审视鱼身柔游,虾臂伸缩,因有所悟,而易鹤法以松柔、圆化、摔弹、抖震为形,意气为体,呼吸为用之拳法。世培为后祖,再传方永华,陈依鹤、萧孔培、陈道田、王霖、时誉“八闽五虎将”。五虎将之首,世培之子方永华再传子方绍翥(阿凤师),方绍峰,及张常球(二哥),常球为来台初祖,本名讳二哥,常球为后祖世培所赠之名,后有日本人台中厅长技德二因拢络,而誉二哥武术与德行并美,如新高山(玉山)能高山(雪山)并峙,更称二高,世以二高拳法称其术。……赖芳帽系佛(道)内功延传,内外皆备,流传世代。陈春成系……蔡秀春特出,身型高大,又习仙家道功于欧阳敬予,增拳经白鹤神功简记一篇、拳柔软肢一套,秀春再传子泽民,泽民师全心发展鹤法,再习隐仙派詹德树道功,方致内外皆备,流传世代,左右旋转,前后遮拦,上下护固,身势出力,似枝接叶,皆由一身之变化,三十六骨节之效用。总是脚保身,手打人,有进有退,步步伤人也。若是方家之祖,身体气势,筋脉骨节,或盏穴转轮,反形直骨,注止部位,必先一身五肢归正,三十六骨节,七十二转轮,各处行筋,转运行力,呼吸发出无不听从矣。
简介
鹤拳注重两臂弹抖之劲,出手如弓发箭(掌法),实进虚退,借势使力。拳法以节力、指力为主。采用不丁不八步。讲究摔弹,抖震等吞吐浮沉技法。
各枝鹤拳有不同的技法,不同的套路和不同的名称及操练方法。
大概先练“摇枝”,“摇节”或称“三颤”,每一下动作皆发声。 套路有“角战拳”(后演变成“花拳”)、“五行手”、“八步连”、“中方”、“二十八步”、“游变”、“七锦”等。器械有刀、枪、剑、戟等,加上点穴法。
白鹤拳,刚柔相济。防用节(颤)力,攻用指力(箭掌)。马分平马、勒马,拑羊马。脚法有踢,钩,扫等。
拳理讲“见力生力,见力化力,见力得力,见力弃力”。
鹤拳以一身五肢端正为依归,三十六骨节七十二转节,各处注气行劲,诀曰:举意不举力,记气不记形。
主要派别 (褔州白鹤分:飞、鸣、宿、食、纵)
飞鹤拳
以两臂动作为主,侧重高架长手之法。
鸣鹤拳
多用掌(箭法),注重发声,如鹤鸣叫,以气催力。
鸣鹤拳:源自“前五虎”之王打兴。至第六代林世威,林传福州盖山潘屿八,潘渗入罗汉拳精华,创“鸣鹤拳”,潘传长乐县谢祟祥。有人说刚柔流始创人东恩纳宽量(慎善熙)及宫城长顺曾在福州拜“如如哥”为师习艺,有说“如如哥”即谢崇祥,而根据国际冲绳刚柔流空手道连盟(I.O.G.K.F)中国及香港区总教练林竞峰的研究分析,显示谢崇祥不可能是东恩纳宽量及宫城长顺的师傅如如哥。
宿鹤拳
指白鹤栖息时单腿独立之姿态,重独脚之踢吊。 擅长全身发劲,包括头、肩、肘、胯和膝五撞。
食鹤拳(朝鹤或痹鹤)
食鹤拳之形意,以白鹤猎食为拳意,故手,脚,身并用,并配合各关节发力,以达刚柔相济,攻守兼备。
食鹤拳:源自郑礼一系。比较传统的永春一系。至七代蔡忠,蔡忠传其侄蔡公颂,蔡公颂传福州林德顺(别号蕊师),林德顺在民十六年(1927年)到日治的台湾谋生,受当地富绅刘故聘为私人教师,食鹤拳由是在台湾扎根后又广为流传,但因属于杀伤力极强的功夫,择徒甚严,因此深入门内的人不多,多善于其中一两技而有名之,当时以刘故二儿子刘银山较有名气堪称食鹤拳代表人物,目前台湾有刘故嫡孙,刘银山之后的子嗣刘金龙、刘长益(台湾高雄、欧美各国)、刘瀚霟(台湾台北市、台南)以及经过“中华民国白鹤门食鹤拳总会”所认证的刘瀚霟师徒弟:陈英成(天星堂-星鹤)、黄钺荏(震月堂-震鹤)、施佑龙(青龙堂-龙鹤)分别在台湾新竹市、新北市土城区、以及桃园市开山授徒。
现在福州食鹤拳共有八框(套拳-程序),分别为第一框:吊骨(松关摇节),第二框:点飞(以气催力),第三框:叼莲(下盘),第四框:四门(步法),第五框:五行(拳法),第六框:三十六脚手(用法),第七框:八卦,第八框:阴阳手。
台湾刘家食鹤拳传下共有十余种基本功、八志力、硬功法、对练法、应敌变化法、拳套、吞吐气震身力(包含正面波浪震身力)、姑娘步、活步沾黏推、食鹤拳散打等等。
- 台湾刘故祖师传下之食鹤拳特色
八志为食鹤拳终身必苦修之课程,也是练习食鹤拳功力之主要技巧,若无法把八志之奥妙体会出来,那将无法得到食鹤拳千变万化之手法;其八志为:吞(thun)、吐(thò͘)、浮(phû)、沉(tîm)、㧒(hiat)、捾(kōaⁿ)、𫝺(hiù)、弹(tôaⁿ);食鹤拳之八志也是代表着八种力量,而这八种力量也结合于食鹤拳形法之运用,让食鹤拳手法达到黏、圆、滑、震、顿、脆、抖以及身体瞬间之爆发力和马步落地生根之力。食鹤拳八志之法其中之奥妙,文笔实难完全表达,须由指点体会其中之理才会成功。
吞:如猫儿戏鼠之状;将气、手、身作收入之意,用作四两拨千斤之法。 吐:如猛虎出林之势;将气、手、身作吐出之势,有吞必有吐,用作档攻之法。 浮:如飞鸢定地之形;将手提上,吊上地根力与全身之暗劲,用以听敌动静之法。 沉:如泰山压顶之意;将手、身、脚之暗劲往下坠沉,气落丹田,用于瓦解敌方力量之法。 㧒:如单箭出弓之急;将身、肩、手脆柔之劲,上提发至手掌,用于虚实化势黏贴之法。 捾:如白鹤找食之形;将手、身、脚之刚劲上提至肩尾,以脆劲发至手肘,用于近战迫身化力之法。 𫝺:如流星赶月之速;将身、脚之刚劲提至腰止,以快速之柔劲发至手尾,用于实攻探敌之法。 弹:如虎子跳墙之势;将脚之地根力提至腰止,以腰、肩脆柔之劲快速发出,用于实攻克敌之法。
论五形手
每種拳法不離三才五行八卦之論,而食鶴拳三才五行八卦之論,三才論為形、功、法,包刮身形攻守之論,身形論為手、腳、身三部門,攻守拳法論為上、中、下三盤,五行論為手形之變化,八卦之意為我主中宮,身周圍分八方八卦,其守攻堅固八方。拳經曰:「身隨足動轉八方求之,五行之論為手法,白鶴拳手法全部以五形要手為主」。
而五形手之形意,如拳经曰:“金成圆、木要尖、水起浪、火带风、土追杀”
金形手:以掌背向前发力,攻守以掌背为要着,发力透于掌背与各指节,其形为“圆”,“力”求其圆、滑、抖,以“吞、吐、沉”字诀练之。
木形手:以指尖向前发力,攻以指尖穿插击人,其力发至指尖,其形为“刺”,“力”求其震、脆,以“吐、弹”字诀练之。
水形手:以手臂与掌指上提发力,掌心向上,攻守以掌臂为要着,以柔形发之刚力,力透于各指节,其形为“拨”,“力”求其震、脆,以“浮、提、甩”字诀练之。
火形手:以掌心向前发力,攻守以手掌侧部为要着,以黏滑之脆力发透于掌侧部,其形为“推”,“力”求其黏、滑、震、脆,以“吞、吐、弹”字诀练之。
土形手:以双拳向前发力,攻以手握成拳珠击人为要着,其形为“压”,“力”求其滑、震,以“吐、沉 、弹”字诀练之。
食鹤拳吞吐气力合一,以气催力,以力练气,力有活力和死力,练究活力而一法可生百法。
立桩自然,马步不丁不八,前四后六,手法讲究以力就力,以门就门,出手必定父子相随,留三去七,马步全运用以化身,偏身,消身,贴身,救身,走角,就地转。 食鹤拳攻防用力之法就如拳经所曰:[与人交手切不着力,力在半藏半用之间...],而食鹤拳之攻击距离短,节节贯穿,善能在贴身之际,以分寸之力发力制敌,为之独特凶猛犀利手法。 食鹤拳是属内柔外刚的武术,武术见识浅者,只见其刚, 会误认食鹤拳是一种刚硬直线型的武术,其实不然,食鹤拳的刚,乃是从无力状态中发挥出来的真柔所生之刚,如是才可称为真刚,也如是才可做到如拳经所曰:[身如杨柳拳如弹,马如车轮手如矢。] 食鹤拳之地根力是食鹤拳秘法之一,需配合碎步法练习,若能领悟出其中之奥妙,练成食鹤拳地根力,在功力方面会有倍增之功效,地根力之来源首要取之于脚力,若马步虚弱无力,那食鹤拳之功力便无法发挥而出,倘若练成食鹤拳地根力,再配合八志之法等等,要练成食鹤拳力量之最高境界“震身法”不难矣.....
纵鹤拳
清朝末年福建拳师方世培纵合四鹤拳之艺而创作纵鹤拳。民国初年,方世培后人应聘北上,遇到(1913 年)任职陆军部武技教练所教务长王芗斋。数年后(1923年)王南下福建与方永苍交朋换武,数年后创了意拳。
别支
刚柔流空手道
吞吐浮沉,飞鸣宿食
吞吐浮沉,飞鸣宿食之寓意: 吞如猫儿戏鼠,吐似猛虎出林,浮如飞鸢迎风,沉似泰山压顶,飞如大鹏展翅,鸣似引颈声歌,宿如初醒之闲,食似雕咀啄物.
论明势之法
一贯三关力不失,五枝四路任君行。四面狂风车轮转,成功只要日月明。似龙抢珠云蔽日,交接顺风横与直。吞吐浮沉君须记,飞鸣宿食定心神。眼如弓、手似箭、出手如弓弩射箭,对敌人似大风摆柳。上下转曲一身力,左右分辨从子午﹔来有声,去无影,千变万化连叶接枝,似山无涯,似海无底,学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食鹤拳八志
- 吞(thun)、吐(thò͘)、浮(phû)、沉(tîm)、㧒(hiat)、捾(kōaⁿ)、𫝺(hiù)、弹(tôaⁿ)
- 㧒如单箭出弓,捾似白鹤找食,𫝺如流星赶月,弹似猛虎跳墙
王安石 《相鹤经》
“鹤者,阳鸟也而游于阴,因金气,依火气以自养。金数九,火数七,六十三年小变,百六十年大变,千六百年形定。生三年顶赤,七年飞薄云汉,又七年,夜十二时鸣;六十年大毛落,毛生,乃洁白如云,泥水不能污;百六年雌雄相视而孕,一千六百年饮而不食,胎化产为仙人之骐骥也。……天寿不可量,……是以形必依洲渚,止不集林木,盖羽族之清崇也。”
《相鹤经》曰:
- 露目赤精则视远。
- 体尚洁故其色白。声闻天故其顶赤。
- 大喉以吐故。修颈以纳新。故生天寿不可量。
- 高脚疏节则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