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国家剧院
54°41′09″N 25°17′01″E / 54.6857°N 25.2836°E 立陶宛国家剧院(立陶宛语:Lietuvos Nacionalinis Dramos Teatras)是立陶宛的重要剧院之一,位于首都维尔纽斯的格迪米纳斯大道。[1]戏院重视戏剧传统,同时对创新和改变持积极和开放的态度。戏院目前的经理人是生于1969年的演员Martynas Budraitis。[2]
历史
剧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940年的10月6日,当日荷兰剧作家Herman Heijermans的戏剧《希望》在Basanaviciaus街的维尔纽斯国家剧院(英语:Vilnius State Theatre)上演,剧中的主要视觉意象——渔船,成为剧院的徽记。二战期间,剧院以维尔纽斯城市剧院的名称运作。1947-1955年间,剧院改名为立陶宛国家剧院。此后,剧院又改名为立陶宛国家学术戏剧院(英语:Lithuanian State Academic Drama Theatre),直至1998年8月3日采用现名。[2]
剧院于1951年迁到现址。剧场正门的“缪斯三女神”雕像成为剧院的标志。1981年,剧院建筑进行翻新,新的演出大厅投入使用。数年后,小演出厅也投入使用。2007年,剧场再度进行翻新,更新了大、小演出厅的观众座椅和大演出厅的地毯。[2]
2001年,立陶宛国家剧院成为欧洲戏院公约(英语:European Theatre Convention)的成员之一。[3]
剧目
剧院上演类型多样的剧作,包括经典、现代和立陶宛国产戏剧。剧目安排兼顾不同类型观众的喜好。剧院每2年一次组织艺术委员会,安排调整剧院将排演的剧目。剧院聘请许多不同背景的戏剧界人士参与戏剧的制作。[2]
剧院最有名的剧目包括Mishima的《萨德夫人》(英语:Madame de Sade),Strindberg的《戏梦》(英语:the Dream Play),Mickievicz的《纪念死者之日》(英语:The Day of Commemorating the Dead),Dostoevsky的《斯特凡切科夫庄园》等(英语:The Stepanchikov's Manor)。[3]
参考文献
- ^ Vilnius Convention - Lithuanian National Drama Theatre. [March 3,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 ^ 2.0 2.1 2.2 2.3 History - Lithuanian National Drama Theatre. [March 3,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 ^ 3.0 3.1 Lituanian National Drama Theatre. [March 3,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7).
外部链接
- 官方网站 (立陶宛文)(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