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五年计划 (中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简称“二五”计划)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制定从1958年到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计划由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通过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制定,但其后目标数字仍不断修订,最终因大跃进而没有被切实执行。[1]
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二五计划 | |
全称 | 第二个五年计划 |
起始年份 | 1958年 |
结束年份 | 1962年 |
经济指标 | |
GDP年平均 实际增长率 | -0.6% |
工农业总产值 增长率 | 11.8% |
起始年份 名义GDP | 130,821 百万元 |
结束年份 名义GDP | 115,124 百万元 |
基本任务
- 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 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
- 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
- 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 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2]
订立过程
1955年8月,“二五”计划开始编制。一开始在1956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工农业总产值历次方案》、《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历次方案对照表》中的数字符合现实,预期每年的工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棉花产量每年分别以9.9%、3.6%和5.6%增长;但随着反对右倾保守思想运动的开展,每年的增长率被强行拉高至15.5%、20.6%、8.9%、7.8%、11.4%。加上作为基数的1955年产量估算偏高,指标变得不可能实现。但毛泽东认可了新指标,令正在编制中的财政收支、物资供应等计划根本无法平衡。国家计委只好在6月提出新的“二五”计划。周恩来决意推翻已有的冒进方案,在7月3日至5日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新方案。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周恩来指出,粮食生产指标很难每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钢产量达到2700万吨至3000万吨不符现实、也没有意义。他减少了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基本建设投资的数额。
8月3日至16日,周恩来和副总理陈云多次召开北戴河会议,对部分指标再作调整,回北京市后和张玺、薛暮桥等最后审定了“二五”计划的建议。当时距中共八大召开不到1个月,离中共八大预备会只有十多天。[3]
建立计划时面临的问题
“多、快、好、省”问题
1956年初以来,由于反右运动,“多、快、好、省”的口号中,人们不敢再要求产品“好、省”。周恩来在最初的修改稿中仍然保留了这个口号,只是在“省”之后加写了“又安全”3个字。但再三斟酌后,他删掉了“二五”计划的建议稿和报告稿中的“多、快、好、省”。
要求加快经济发展
1955年后期,毛泽东已开始推动加快农业集体化和改造私营手工业,以求加快工业发展。他的压力逼使1955年11-12月国家计委将二五计划的各项指标重新提高。[4]
地方分权
1956年,毛泽东称会放松对资源分配的高度集中控制,以回应地方省份对中央控制过于僵硬的批评。[4]
主要指标
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7年4月,国家计委的发展原则是“通过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来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计划。”[5] 周恩来订立“二五”计划时的目标是在大约三个五年计划时期内,基本上建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能够生产各种主要的机器设备和、材料和消费品。冶金工业、机器制造工业、电力工业、煤炭工业和建筑材料工业被作为重点工业建设。他还希望进行工业的技术改造来提高技术水准。 他期望第二个五年的基本建设投资额比第一个五年增长一倍左右,工农业总产值比一九五七年的数字增长百分之七十五,农业总产值增长百分之三十五,工业总产值增长一倍。[6]
资金分配
周恩来想降低国家预算中的国防和行政费用的比重,而提高经济和文化教育支出的比重,即将经济和文化教育支出所占的比重,由第一个五年的百分之五十六提高到百分之六十到七十。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使机器设备的自给率提高到约70%,降低对苏联进口机器的依赖。[4]
此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国内生产的钢材只占国内需要量的80%左右,加上许多特殊品种的钢材,全部或者几乎全部要依靠进口解决,所以周恩来主张大力发展冶金工业,使钢材和主要的有色金属的数量和品种,都能够基本上自给自足。
生产力分布
周恩来主张加强内地工业的建设,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将继续建设华中和内蒙古两地区的钢铁工业中心,并积极建设西南、西北和三门峡周围等地区以钢铁工业和大型水电站为中心的新工业基地,及继续建设新疆地区的石油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并加强西藏地区的地质工作,以便未来在西藏发展工业。
农业生产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农业指标是:粮食产量五年合计达到22,000亿斤,1962年达到5,000亿斤。棉花产量五年合计达到21,000万担,1962年达到4,800百万担。5年内农业总产值增长35%。 计划委员会和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都认清了农业提供的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是人民生活质素的基础,故赞成提高在农业和轻工业的投资。他们反对强制收购农民粮食和快速扩大农业社。[4]
结局
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当中的为生产计划作三本账引致了浮夸风。三本账是指中央要为生产计划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期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而地方政府也要作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账,这在地方是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层层加码下,指标变得不合理。
大跃进造成的浮夸风下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75%,农业总值增长约35%左右。工业总产值增长约一倍,但多数大跃进提炼的钢铁都是废铁。基本建设投资总额比一五增长一倍左右,国民收入比1957年增加50%,然而却发生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大饥荒。只有原煤、原油、发电量能达到规定指标,其他如钢、水泥、粮食、棉花等都未能达到;粮食、棉花的产量甚至低于1952年的水准。[7]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国家发展转入调整时期。
参考文献
- ^ 歷次五年計劃. 人民网.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 ^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人民网.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 ^ 周恩来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制订.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6).
- ^ 4.0 4.1 4.2 4.3 费正清、崔瑞德 主编 (编). 劍橋中國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 英国: 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8. ISBN 7500407521.
- ^ 1957 五年计划. 网易. [2014-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3).
- ^ 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30).
- ^ 第二个“五年计划”反思:大跃进 大倒退. 新华网. [2014-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