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冷战
第二次冷战[1][2](英语:Second Cold War[3][4]),亦称冷战2.0[5][6](英语:Cold War II[7][8])或新冷战[9](英语:New Cold War[10][11][12]),是用来描述冷战后地缘政治集团之间再度发生的经济、政治与军事紧张局势的术语。21世纪初期经济大衰退的发生对全球化发展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13],并使之重新开始陷入有克制的对抗,局部地区发生热战,如同1947年至1991年美国与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第一次冷战时期一样,故而得名。
第二次冷战,在不同语境下有中美冷战[14](英语:Sino-American Cold War[10][11][12])与俄美冷战[15](英语:Russo-American Cold War)等称呼。有观点认为,第二次冷战的一方是美国及其盟友,另一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及其盟友[16][17],中国客观上与俄罗斯实施协作[18],双方已经发展成为并维持着事实上的“准盟友”关系[19][20][21]
背景
冷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1991年-1999年)
1980年代后期,随着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冷战中获取优势,世界出现了一波民主化趋势。当时全世界大量的原共产主义阵营国家都在东欧剧变的浪潮中倒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发生六四事件;大韩民国、中华民国等一批在冷战时期实行威权主义的美国盟友也逐渐向自由民主制转型,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民主代议制政体;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冷战时期共产主义阵营的核心苏联,不仅共产党失去了权力,而且国家在1991年解体;美国成为仅剩的一个超级大国,开始长期的一强独大,冷战以美国的彻底胜利告终。
冷战结束之后,原先的社会主义国家逐渐西化,主要特征体现在经济私有化和政治民主化,然而许多后苏联国家的转型并不顺利:在部分国家,投机的高官和政商新贵互相勾结,成为寡头,侵吞大量原国有资产。生产力的倒退使民众的生活水平出现下滑,原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一去不返,强力政府的消亡恶化了治安状况,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而经济转型比较成功的国家,如波兰和罗马尼亚,利用休克疗法短期之内就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承接大量西欧的产业投资的同时新政府采取手段快速消除政体更迭对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成功使国家从阵痛中复苏。另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者通过铁腕暴力镇压国内的资产阶级自由化风潮,一度使改革开放的脚步出现停滞,但邓小平南巡后私有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继任的江泽民与朱镕基政府基本上延续了这一政策。大量来自欧美国家的订单和投资涌入大陆沿海地区,推动中国经济在接下来的近三十年间以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名义生产总值接连超过英国、法国、德国和东亚传统工业强国日本,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工业国。
在捷克斯洛伐克,差异巨大的捷克族与斯洛伐克族最终进行了和平分离,双方各自建立单一民族国家[22];在外高加索,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先后复国,前两者因为地缘矛盾引发的冲突持续至今;在南斯拉夫,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阿尔巴尼亚人、波士尼亚穆斯林在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科索沃大打出手[23]。在部分骚乱严重的国家,原共产党出身者重新领导国家,实行威权统治,如白俄罗斯。
1999年-2014年
1999年3月12日,原属共产集团与华约组织成员国的波兰、匈牙利及捷克三国正式加入北约,北约自1991年冷战结束以来首次接纳新成员国并向东扩张。1999年末,亲西方的耶尔辛突然辞任俄罗斯总统,克格勃出身的总理普京接任总统一职,并且开始使俄罗斯逐渐疏离西方。2001年初,中国海南岛发生撞机事件;同年9月11日,美国本土遭遇了恐怖袭击。部分学者,如英国作家爱德华·卢卡斯[24]、复旦大学教授王义桅[25]等认为这一系列事件之后,人类实际上已经进入新冷战状态。
弗拉基米尔·普京的内政外交政策被认为是与前任迥异:普京更倾向于使俄罗斯变得强大,以至再次成为超级大国[26],全然不似耶尔辛般亲西方的态度。英国历史学家马克斯·黑斯廷斯曾在他的文章《我们是否要在本世纪和俄罗斯战斗?》中描述普京是“斯大林的精神继承者”[27];《时代》杂志对普京的评价则是“沙皇再世”[26]。
随着中国积极入世,承接中低端产业,中国的经济在2001年之后,呈腾飞态势;甚至A股崩盘和国际金融危机都没能阻挡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虽然部分开放但仍相对集中的经济体系,又使得中国经济的飞跃能够迅速的在财政收入上体现出来,进而反哺科技,尤其是航天、信息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武器产业。中国崛起成为21世纪第一个有能力改变国际局势的地缘政治事件[28]。
九一一袭击事件后,美国政府利用民意并联合盟友和全世界其他有相似目标的政治势力,发动反恐战争[29]。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30]2010年初,阿拉伯世界大部分地区爆发阿拉伯之春。2011年利比亚内战后,卡达菲政权倒台。而中东长期的动乱也引发欧洲难民危机。
在朝鲜半岛,朝鲜第二代领导人金正日虽然表面上接受国际社会的调解,但暗地里仍然继续其核武器和导弹的开发计划,导致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几近破裂;而且由于朝鲜开发核武器的试验基地位于朝鲜最东北,亦最靠近中国和俄罗斯的咸镜北道,使得中俄都因为自己的安全受到了切实的威胁而不再支持朝鲜,朝鲜因而陷入彻底的孤立。金正日最后在全球制裁导致的内外交困中因心脏病突发而猝死。2013年,由于美韩进行了针对朝鲜的名为“关键决断”联合军演,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宣布从韩美联合军演的3月11日起,《朝鲜停战协定》全面作废。
原苏联地区的危机则更加激烈。苏联为了保证中央权威,在各个加盟共和国都设置了与主体不连接的飞地,或者主体民族是其他民族的民族聚居区:俄罗斯的车臣、鞑靼斯坦、阿塞拜疆的阿尔察赫、乌克兰的东部俄罗斯族人聚居区、克里米亚半岛、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河地区,格鲁吉亚的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长久来看,前苏联共和国之间的领土纠纷和内部民族矛盾将成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导火索。2008年8月1日格鲁吉亚和南奥塞梯发生数次交火[31],8月8日凌晨格鲁吉亚展开全面军事行动并很快控制了2/3以上的南奥塞梯地区,包围了其首府茨欣瓦利[32]。俄罗斯军队于8日进入南奥塞梯地区,9日展开军事行动很快控制了茨欣瓦利[33],并在随后几日占领了南奥塞梯以外的格鲁吉亚领土和军事基地[34]。在国际各方的调停下,格鲁吉亚和俄罗斯分别于15日和16日在停火协议上签字,俄军于18日开始撤离格鲁吉亚[35][36][37],战争结束。南奥塞梯战争爆发后,欧美等国纷纷谴责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破坏其领土完整,俄罗斯则指责格鲁吉亚对南奥塞梯居民进行屠杀。战争结束后,俄罗斯于8月26日承认南奥塞梯以及另一个单方面宣布独立的格鲁吉亚地区阿布哈兹独立[38],格鲁吉亚于9月2日与俄罗斯断交[39]。
国际金融危机是促进第二次冷战降临进程的另一重要因素。面对金融危机,美国[40]和中国[41]分别抛出上万亿美元的救急方案,但经济救急方案后来被证明只是兴奋剂式的方案——很多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有激化的趋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而后各国普遍出现了经济疲软、通货紧缩、贫富差距加大[42]、失业率增长、债务增加[43]、房价上涨[44]、购买力下降。各国国内不同阶层之间、不同分工的国家之间,愈发割裂开来,孤立主义、民族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开始盛行,甚至法西斯主义也开始重新抬头,经济全球化进展受阻。2017年-2021年唐纳德·特朗普执政期间,“特朗普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前后
2010年2月7日,俄罗斯的邻国乌克兰选举亚努科维奇为总统。该总统在2013年,转而采取亲俄的外交政策,停止加入欧盟的努力[45],转而寻求加入欧亚联盟,导致乌克兰爆发示威运动[46],致使亚努科维奇于2014年2月下野[47],流亡俄罗斯[48];随后俄罗斯于2月底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并于3月18日并吞克里米亚。东乌克兰各地亦爆发亲俄示威,并在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与乌克兰政府军交战,交战中有民航飞机被俄军击落。这促使乌克兰更加靠近西方,而美俄、欧俄关系彻底恶化[49]。《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认为克里米亚危机是第二次冷战的重要开始标志[50]。
习近平在2012年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处理国际关系上采取更加进取的手段,甚至发起“战狼外交”,有传言称习近平将美国视为中国的头号敌人[51]。美国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维森出席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时说,习近平将统一台湾作为其中一个优先考虑策略。习近平在2019年向台湾提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遭抵制和反对,在民主进步党籍的蔡英文连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习近平又积极部署“武统台湾”,海峡两岸关系空前紧张。中国大陆很可能会在2027年前攻打台湾,并试图在亚洲地区取代美国影响力[52][53]。吉迪恩‧拉赫曼认为,年轻世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下成长,趋于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54]。而在2016年,随着特朗普担任美国总统之后,美国亦对中国采取强硬政策。特别是在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动的中美贸易战则是加速了新冷战的步伐。
朝鲜半岛方面,在2018年朝韩3次首脑会晤、朝美首脑会晤之后,双方关系开始破冰,一度意图推进和平条约甚至统一。而在2020年6月,朝鲜全面关闭了朝韩之间所有通信联络渠道,并于16日将朝韩联络大楼炸毁[55],次日又宣布将军队重新部署至两国之间的非军事地区、增员炮兵部队、恢复边界各种军事演习[56]。朝韩关系再次跌入冰点。
2019年香港反对逃犯条例修订活动及2020年港区国安法
在2018年2月,香港青年陈同佳在台湾杀害女友潘晓颖,并以行李箱弃尸新北市[57][58]。由于男方已回到香港,香港警方不能以谋杀罪行起诉[57][58]。该命案引出香港虽与20个国家签署长期的逃犯引渡协议[59],却与台湾存在着司法互助的漏洞[57]。但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基于一个中国原则,将中国大陆也纳入修例范围,意味着港人在修例通过后,有可能被移交到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指修例是针对这次命案,推动《逃犯条例》修订草案[60],表示修订条例旨在填补司法漏洞[61],避免香港成为“逃犯天堂”。由于香港民主派人士普遍不信任中国大陆的司法制度,因此引发一系列政治僵局与大规模抗议活动。[62]而中国政府则以推出港区国安法、改变香港选举制度、及加入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来平息事件,香港政府也要求区议员及公务员进行宣誓,以此防范香港会再爆发类似的激进示威活动。中国政府对香港作出的决定,以及香港政府对示威的处理手法及回应,引起外国强烈不满,包括美国因此推出香港人权与民主法及香港自治法,并发出第13936号行政命令制裁香港及中国相关官员。中国因此也推出反制措施,制裁美国官员。
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
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爆发并蔓延至全球200多个国家与地区,各地采取封城方式,使经济活动几乎停摆。而中美双方交相指责彼此为疫情源头,美国认为中国应为一开始的隐瞒疫情负责,甚至提出向中国索赔,中国外交官则否认中国是疫情源头,与中美关系更加恶化。5月20日,白宫发布《美国对中国之战略报告》,全面抨击中国的掠夺性经济政策、军事扩张、虚假宣传和侵犯人权等。有评论将其比拟为乔治·凯南在1946年发布的8000字电报。[63]
2020年7月21日,美国要求中国在7月24日16时前关闭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表示强烈谴责,并表示将做出反应[64]。7月23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图书馆发表演说《共产中国与自由世界的未来》,指责中国造成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扩散并实施暴政威胁美国和世界各国的经济、自由、国家安全和民主,呼吁改变中共威胁自由世界的行为[65][66]。蓬佩奥亦批评“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破产的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真正信仰者”(英语: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is a true believer in a bankrupt totalitarian ideology),并呼吁中国人民改变中共[67]。此次蓬佩奥的演讲被BBC视为开启第二次冷战的新铁幕演讲[68]。7月24日,中国宣布撤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设立和运行许可。[69][70]
2021年5月4日,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尔肯在接受《金融时报》专访时说,美国不是要遏制中国,但是中国政府正变得对内越来越压制、对外越来越咄咄逼人,美国与盟友要捍卫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71]布尔肯又否认中美正进行“新冷战”的说法。[72] 6月,拜登签署行政令,将包括华为、中芯国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59家中国企业列入投资“黑名单”,禁止美国人与这些中国公司进行投资交易[73]。2021年6月23日,美国限制对五家中国实体实施出口[74]。
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2021年3月,俄乌局势因俄军演习而升温。后两方有多项军事部署。
2022年2月21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签署总统令,正式承认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和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为独立国家。随后白宫就表示俄罗斯已经开始了入侵乌克兰的行动,将展开制裁行动。北约(NATO)及欧盟多个成员国亦宣布制裁俄罗斯。德国总理朔尔茨宣布,暂停审批俄罗斯接驳至德国的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项目[75]。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表示,西方一早已经无理实施多项制裁,俄罗斯对制裁已经习以为常。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向乌克兰发起全面进攻。而美国总统乔·拜登及五角大楼高层随即表示已有计划在当地时间24日对俄罗斯实施“全面制裁”,并表示欧洲70年以来的和平遭到了终结,美国不得不介入,但不会派兵协助乌克兰。普京则表示,如果西方介入战争,俄罗斯将会立即发动一个历史上从未见过的报复行动[76]。美俄关系从此落入冷战以来最低谷。
2022年2月2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北约作出警告,并表示俄罗斯拥有核武器[77]。随后几天,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核子力量高度戒备,引来北约不满。
2022年4月26日,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有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风险,呼吁全球切勿低估爆发核战争的风险,又警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提供武器给乌克兰,等于是与俄罗斯打代理人战争[78]。
2024年7月10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联合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32国发布《华盛顿宣言》,宣称中国是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决定性推动者”(decisive enabler),呼吁北京立即停止对莫斯科的军事与政治支持。[79]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1日随即表示,北约《华盛顿峰会宣言》充斥冷战思维和好战言论,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80] 中国大陆驻美大使馆亦表示,强烈反对北约国家利用地区热点问题诋毁中国大陆,并引发“新冷战”。[81] 有评论员认为,北约《华盛顿宣言》首次纳入亚洲盟国对抗俄罗斯和中国,不但确认了“新冷战”已经开始,而且进入“新冷战”的第一个小高峰。[82]
主要国际关系
欧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政治体,并且在国际政治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欧美的盟友关系在世界许多其他地方都发挥了影响力[83]。但由于欧盟并非单一制的政治实体,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外交政策,使得美国和欧盟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美国和欧盟也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分歧,例如美国小布什总统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欧洲三大国一致反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甚至法国,德国,英国开辟与伊朗进行非美元贸易的新渠道来避免伊朗面临的美国制裁;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还不断要求北约的欧盟成员国提高北约开支中的出资份额[84],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则力挺建立欧洲独立军队来防范美俄[85][86]。
美俄关系
在俄罗斯总统鲍里斯·耶尔辛的领导下,两国关系在1999年春天北约轰炸南斯拉夫之前总体上是温暖的,此后关系显著恶化。[87][88]2014年,由于乌克兰危机、俄罗斯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俄罗斯军事干预叙利亚内战的分歧,以及2016年底俄罗斯被指干预2016及2020年美国大选和涉嫌干涉叙利亚内战,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2014年实施的相互制裁仍然有效。而2019年8月2日,随着两国正式退出《中程导弹条约》,美俄关系陷入“冰点”。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美俄关系落入冷战以来最低谷。
英俄关系
在21世纪初期,特别是在2006年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中毒之后,两国关系变得紧张,自2014年以来,由于乌克兰危机,被英国和西方世界的许多人视为充满敌意。中毒事件发生后,28个国家驱逐了涉嫌充当外交官的俄罗斯间谍。[89]2021年6月23日,在俄罗斯声称已向英国海军驱逐舰HMS Defender鸣枪警告后,[90]两国卷入了海上冲突点,后者声称该驱逐舰已侵入黑海水域。然而,英国在回应中拒绝承认其船只在俄罗斯水域,而是说它在乌克兰海域范围内,因此也否认受到任何警告性火力的影响,而是声称俄罗斯正在进行炮击锻炼。
在2022年俄乌战争开始后,英俄关系急剧恶化,英国反对俄罗斯出兵乌克兰,同时没收俄罗斯寡头的各项海外资产,召回本国公民,中断与俄方的所有商业合作,并向乌克兰提供多种武器支持乌军,而首相约翰逊也在战争后三次出访乌克兰,表达英国对乌克兰的支持。
欧盟与俄罗斯双边关系
欧盟各成员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各有不同。最新的欧盟-俄罗斯战略伙伴关系在2011年签署[91][92],但是俄罗斯合并克里米亚和顿巴斯战争以后2015年遭到欧洲议会的挑战。
2021年2月俄罗斯政府驱逐瑞典、波兰和德国驻俄外交机构相关人员。[93]2021年4月30日,俄罗斯外交部禁止8名欧盟及其成员国官员入境俄罗斯,其中包括欧洲议会议长萨索利。[94]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欧俄关系急剧恶化,多个欧盟国家(例如法国,德国,波兰)都强烈反对俄国侵略乌克兰,并制裁俄罗斯多个方面,例如向俄罗斯实施石油禁运,把俄罗斯踢出SWIFT国际结算系统,同时向乌军提供武器及人道物资,可是制裁也令欧洲带来通胀危机。
中美关系
在美国对华接触政策中,中美两国关系十分复杂,既非完全的敌人又非正式的伙伴,敌对与合作并存[95]。多数人认为中美两国在历史上没有领土争议的包袱,美国在科技上具有全球领先地位,但政治上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是中美双方对中美关系的新定位和表述。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将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作为主题,这一概念被高调推出[96]。当时中国将两国关系称为“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而中美两国则被部分西方学者称为两国集团(G2)或中美国[97]。
但自唐纳德·特朗普上台后,双方的关系因为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冲突加大并急速恶化,尤见持续至今的2018年中美贸易战。到2021年5月,受COVID-19疫情影响,中美关系已降至近几十年来最低点。[98]期间曾出现双方长时间未驻节于对方,并且发生众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和高空气球事件,直到2023年旧金山APEC峰会双方元首会晤表现出暂时的缓和。[99][100]
中俄关系
2013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在2014年出兵克里米亚,并成功“吞并”,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恶化。西方国家随后对俄罗斯实行新的制裁,取消了与俄罗斯油气公司的各项合作。但与此同时,中国却向俄罗斯提供了多个经济、军事和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减轻了俄罗斯的压力[20]。
中俄目前并非盟友关系,尤其是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出于对台湾问题的考量,中国表示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101],至今中国地图出版社和自然资源部的世界地图上都将克里米亚划为乌克兰领土。但在2019年后,两国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事实上的准盟友关系,并为日后可能发生的第二次冷战结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102]。
中国与亚欧、印太地区国家的关系
中英关系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英日益深化对华合作,双方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磋商与对话加强,两国高层亦保持互访[103]。然而,自中国政府因应2019年爆发反对逃犯条例修订草案运动,于2020年6月30日通过《港区国安法》以来,两国关系开始恶化。2021年7月15日,英国下议院因新疆再教育营的问题,通过了一项外交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动议,建议英国政府及其代表拒绝参加北京冬奥会。英国下议院认为,除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结束在新疆的暴行,解除对英国议员、公民和实体的制裁,否则2022年冬奥会不应在一个被指控犯有大规模暴行的国家举办[104]。
中欧关系
中国与欧盟之间维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从2007年起,双方开始谈判提升关系到新的合作伙伴层面,目前已经有20多个项目的谈话和协定签署,涉及环保、教育等领域[105]。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中国视欧盟为一带一路的终端节点,同时欧盟亦视中国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因而双方皆相当重视[106]。中国与欧盟的主要国家,如法国和德国,都维持有较高层次的战略伙伴关系。但双方在人权、价值观及意识形态上的冲突始终存在。在2019年中香港反修例运动、2020年春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的爆发以及港版国安法实行后,两边关系逐渐紧张。2020年8月31日和9月1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出访德国期间批评捷克参议院议长维斯特奇尔访台,威胁要让捷克“付出沉重代价”。这番言论招致欧盟各国批评,使中欧关系进一步恶化[107]。
2021年3月22日,欧盟各国外长就新疆再教育营问题,批准对四名中国官员和一个实体进行制裁[108]。随后,中国提出点对点反制措施,宣布制裁欧洲多国议员与学者,以示报复[109]。由于不满被反制裁,欧洲议会随后临时取消了一个有关中欧投资协议的审议会。路透社认为,中欧双方互相施加制裁后,协议命运堪忧。[110][111]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表示,“若有人执意要搞对抗,责任所在,不敢有负国民,别无选择,惟有奉陪。”[112]根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有不具名的分析人士认为,“北京罕见地强硬做法,等于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113]据Politico,部分被制裁的欧洲议员“威胁阻止协议的批准”,并称,“中国针对欧洲议会、欧洲理事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以及欧洲智库人员的行为将严重阻碍欧洲议会对该协议的批准”。[114][115]2021年4月29日,据南华早报报导,《中欧全面投资协议》因不获欧洲议会主要政党支持而暂时搁浅[116]。
2021年5月4日,欧盟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兼贸易专员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对法新社表示“鉴于目前欧盟对中国实施制裁而中国实施反制裁包括针对欧洲议会成员的反制裁,这样的环境不利于批准协定”,双方外交关系恶化,“我们目前在某种意义上已中止欧盟委员会的政治接触活动”。东布罗夫斯基斯这一言论被外界解读为欧盟委员会实际上“已中止”推动欧中投资协议[117][118]。但欧盟发言人否认了这一说法,称媒体报道东布罗夫斯基斯的表述时剥离了其具体语境[119]。
2021年5月20日,欧洲议会以599票赞成、30票反对、58票弃权,通过冻结《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批准程序,直到中国取消对欧盟政治人物的制裁为止[120]。欧盟委员会副主席瓦尔迪斯·东布罗夫斯基斯回应欧洲议会的批评时表示:“中国的制裁并未为达成协议创造有利的环境”,同时立法会也提出,除了要求取消制裁之外,欧盟在决定批准数十亿美元的交易时,将考虑中国的人权状况[121]。这项决议案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但目前是欧洲议会的官方立场[122]。
2021年7月8日,欧洲议会通过一项抵制北京冬奥会的动议。欧洲议会认为,除非香港、新疆、西藏、内蒙古以及中国其他地区人权得到改善,否则欧盟以及成员国领导人不要出席2022北京冬奥会[123][124]。
中澳关系
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亚太经合组织和二十国集团的成员国,贸易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澳大利亚则是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在2017年之前,两国政府的高层经常互访。之后,澳大利亚政府反对中国在南中国海争议、新疆人权问题等方面的作为,并忧虑中国借助代理人和基建项目扩大在澳大利亚等大洋洲国家的影响力,因此推出多项法案和措施进行遏止,又提出对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展开独立国际调查,中方批评澳方固守冷战思维和偏见,视中国为威胁,因此进行各种毒害双边关系的行径,两国关系自此陷入低谷。直到2022年大选后工党重新执政,在经济关系上有所缓和。
中印关系
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数码列世界前二,建交七十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伴随着冲突与合作,主要受三大因素不断干扰,即历史情结、地缘竞夺及大国博弈[125]。由于中印两国有着近2000公里的漫长边界和总面积超过12万平方公里领土纠纷,因此两国1962年爆发了中印边境战争。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严重倒退。因当时中苏交恶,导致当时的苏联与印度结盟,因此两国关系持续冷淡。直到1976年,两国恢复互派大使。2003年6月,当时的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确认发展长期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2021年前,中国曾经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而印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1993年起,两国签署多个协定以维护地区和平,但仍不时在中印边界地区爆发对峙、冲突,如2013年斗拉特别奥里地事件、2017年的洞朗冲突事件和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
中日关系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起伏不定,呈现“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形。
在昭和末平成初(1989年至1995年)和平成末令和初(2018年至今)中日关系都相对较好,而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以及2012年的日本单方面国有化钓鱼岛都曾使得中日关系变得冷淡。但中日双方都有意改善双边关系[126],如在2020年因应东京奥运会,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打算在4月份邀请习近平以国宾的身份访问日本。但却因为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以及港版国安法问题而遭到延后。2020年8月28日,安倍晋三宣布因健康原因辞去日本首相职务,导致习近平延后访日的行程增加了不确定性[127]。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
1992年8月24日,中韩正式建交。建交后两国关系即进入蜜月期。1992年9月27日,时任韩国总统卢泰愚在两国建交仅1个月后,便率庞大访华团出访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见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中国国务院总理李鹏等领导人[128]。双方在北京发表了《中韩新闻公报》,并签署了《中韩贸易协定》、《中韩投资保护协定》、《中韩关于设立经济、贸易、技术联合委员会协定》、《中韩科学技术协定》。自建交以来,韩中关系不断提高,双方高层互访频繁,经贸、文化、人员往来迅猛发展。1997年12月,金大中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关系提升为“面向21世纪的合作伙伴关系”。2003年,又被提升为“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5月,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时,两国关系被再次升级为“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3年6月,朴槿惠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中方的习近平、李克强和张德江分别会见,双方发表《中韩面向未来联合声明》,中韩关系急剧升温。直到韩国决定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两国开始有交恶迹象。[129]2017年时任韩国总统文在寅访问中国以后,两国关系曾趋于缓和。但2022年尹锡悦新任韩国总统后,采取亲美联日政策,包括重新推进萨德系统部署等,导致中韩关系再次紧张。
中国也跟朝鲜持续的保持友好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曾经形容中朝“保持传统友好合作关系”[103]。中国是朝鲜最大的贸易伙伴。自2000年代末期以来,朝鲜在经济、贸易方面越来越依赖中国[130],并持续至今。不过在朝鲜核问题上,自1990年代起,中国开始关注朝鲜的核计划,反对朝鲜进行核试验,并赞成联合国安理会推行多项制裁朝鲜的决议。但中国在安理会决议案通过后会为朝鲜经济“开后门”。中国这么做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防止自韩战后,在三八线以南的驻韩美军因可能的朝鲜政权垮台而推进至中朝边界,另一方面是让中国对朝韩关系上保持绝对的影响力。不过也因为安理会的制裁问题,中朝关系在2017年趋于紧张。但自2018年起,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和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已经举行了5次会谈,中朝双方也恢复了频繁的高层互访,两国关系出现缓和的迹象[131]。
中国与亚细安的关系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有极为密切的政治、经济往来。加之东南亚大部分的国家都加入了亚细安,因此双边的政经往来极为密切。在政治上,亚细安每年都会举办亚细安十加三会谈。在经济上,于2010年1月1日全面生效的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区内拥有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因此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132],也是继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全球第三大的自由贸易区。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133],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协议。如果加上该协议,那么两个协议加起来的总体贸易额会超过欧洲联盟,成为世界上第一大的自由贸易区。另外伴随着中国大陆的一带一路战略政策,中国大举投资东南亚国家,这其中以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国的投资居多。而东南亚国家几乎全部加入了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投行,使得双边不论是在政治或者是经济上,都有密切的往来。但是,中国与部分靠近南中国海的东南亚国家有着主权争议,虽然双方都签署了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但对主权争议的解决影响不大。
美国与印太地区盟友和伙伴的关系
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军事盟友包括与日本、韩国、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军事联盟,而且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和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持续升级。目前美国和其战略伙伴积极参与四方安全对话、AUKUS等多边组织,并与亚细安成员国合作以维护地区稳定。[134]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实际控制台澎金马地区,并获得美国支持[135]多次击退解放军,反对及打击共产或社会主义,维持台澎金马地区实质控制至今。迄今美方仍固定向中华民国出售防卫性武器。同时也通过《台湾关系法》维持双方关系。
朝鲜半岛双边及以外关系
1950年,韩战爆发,直到195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和美国(联合国军)三方于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而结束。而朝鲜半岛也随着这个协定正式分裂成朝鲜和韩国两个国家,并且双方至今仍在“三八线”对峙。
20世纪90年代,韩朝双方开始频繁的接触与对话。1998年金大中就任大韩民国总统后,对朝推行“阳光政策”,韩朝关系出现突破。金大中与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2000年6月在平壤举行了历史性的首次朝韩首脑会晤,并联合发表自主解决国家统一,加强双方合作与交流的《南北共同宣言》。2003年开始的卢武铉政府在“阳光政策”基础上推出“和平繁荣政策”。卢武铉与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日,于2007年10月举行了第二次韩朝首脑会晤,并发表《南北关系发展与和平繁荣宣言》。
2008年,韩国保守派李明博执政后,韩国调整了对朝政策。双方关系从此转冷。2017年,朴槿惠因崔顺实事件被弹劾后,新任韩国总统文在寅借举办2018年平昌冬奥会之机,与朝方改善关系,同年与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举行了3次首脑会晤,被外界视为两国关系破冰的迹象。然而到了2020年,脱北者团体向朝鲜散发反朝传单,引起朝鲜当局不悦,关闭位于开城工业地区的南北共同联络事务所并实施爆破[136],韩朝关系再次回落至冰点。2024年初,朝鲜正式宣布放弃朝韩统一的目标,并破坏链接朝韩的铁公路。
日本和韩国是海上邻国,二战结束后都与美国结盟。尽管如此,两国关系仍持续紧张和不友好,相互之间存在强烈的互不信任和一些历史争端。这些争端包括:对独岛(日本称竹岛)的领土主张、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对朝鲜日治时期的不同看法、慰安妇问题、以及日本拒绝谈判韩国要求其为虐待朝鲜而道歉或赔偿的要求。日本外务省2018年的《日本外交蓝皮书》删除了前一年将韩国称为“日本与日本共享战略利益的最重要邻国”的说法。[137]2021年,韩国亦在其最新的国防白皮书中不再将日本描述为“伙伴”。[138][139]这些紧张局势使美国推动建立反对中国作为共同敌人的战线的愿望和努力变得复杂。[140]
根据2014年BBC World Service的民意调查,仅13%的日本人对韩国的影响力持正面看法,37%的人表示负面看法,而仅15%的韩国人对日本的影响力持积极态度,79%的人表示负面看法,使韩国排在中国之后,世界上对日本负面看法第二大的国家。[141]由于两国关系的高度对立性,两国被各种媒体评论家描述为处于“冷战”状态。[142][143][144]
其他地缘政治关系
两岸关系
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实际控制台澎金马地区,并获得美国支持[135]多次击退解放军,反对及打击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为当代政治目的,并以反攻大陆为首要国策,维持台澎金马地区实质控制至今,期间两岸也发生许多战役例如:九三炮战、古宁头战役、大担岛战役、登步岛战役、一江山岛战役、大陈岛撤退、金门炮战、八六海战、乌坵海战、东引海战等,但1987年台湾开放两岸探亲后,两岸关系一度缓和,两岸官方、民间交流逐渐恢复。解严以后台湾本土化运动的兴起,而统独问题使得两岸关系逐渐成为两岸政府和民众之间的重大敏感议题[145][146]。进入21世纪后,海峡两岸的经贸活动已相当紧密,并拥有一定程度的物资及人员流通自由。2008年中国国民党籍的马英九就任总统后,两岸恢复官方交流。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马英九及习近平在新加坡会面[147][148],作为两岸关系的重大进展[149][150]。2016年民主进步党籍的蔡英文就任总统后,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即宣布两岸官方交流中断[151][152]。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机经常绕台湾岛飞行,中华民国大陆委员会称此举是针对台湾的施压与骚扰[153],尤其是2019年解放军军机越过台湾海峡中线事件,令两岸关系持续紧张。
当前,海峡两岸的关系不仅关乎双方利益,还牵涉到亚太区域的情势,乃至中美两大世界强权的战略布局以及全球安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之一。同时,由于两岸长期分裂,致使双方体制及价值观的歧异,台湾兴起的台湾主体意识亦与中国大陆主流的中国统一意识形成碰撞,使得海峡两岸关系愈加复杂。此外,一部将会在2025年播出的台湾电视剧零日攻击 (电视剧)预计将令民众对台海战争的发生一话题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大陆与香港关系
1997年7月1日,随着香港回归中国,港英政府结束了153年对香港的统治。两地虽分治多年,存在长期的价值观及制度差异,但基于一国两制,移交初期中国大陆与香港关系没有太大问题。然而进入2010年代后,双方的实质矛盾逐渐出现,经历2014年的雨伞革命,香港本土意识抬头,最终在2019年的反修例运动达到最高峰,导致中国中央政府随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并在2020年6月30日正式生效。英国广播公司发文称,在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正式生效实施后,有观点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承诺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名存实亡;也有观点认为,一国两制方针不但没有改变,甚至到2047年后也不用改变。[154]
印巴冲突
中东冲突
参见
参考资料
- ^ “第二次冷战”?BBC称俄罗斯与西方情报对抗陷入白热化. 参考消息. 2018-10-20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Wertheim, Stephen. 我们还来得及避免第二次冷战吗?.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9-06-13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中文(简体)).
- ^ Mackenzie, Ryan. Rubio: U.S. 'barreling toward a second Cold War'. The Des Moines Register. USA Today. 2015-10-03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7).
- ^ Trenin, Dmitri. The crisis in Crimea could lead the world into a second cold war. The Guardian. 2014-03-02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0).
- ^ 陈小茹. 特朗普重提核武优势 美俄“冷战2.0”或将开启. 中国青年报. 2017-02-27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7).
- ^ 德语媒体2.0. 德国之声. 2019-05-22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中文(中国大陆)).
- ^ Dmitri Trenin. Welcome to Cold War II. Foreign Policy. Graham Holdings. 2014-03-04 [201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8).
- ^ Kozloff, Nikolas. As Cold War II Looms, Washington Courts Nationalist, Rightwing - Catholic, Xenophobic Poland. Huffington Post. 2015-10-15 [201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美国英语).
- ^ 中美關係:世界正在進入新冷戰時代嗎?. BBC News 中文.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0) (中文(繁体)).
- ^ 10.0 10.1 Simon Tisdall. The new cold war: are we going back to the bad old days?. The Guardian. Guardian News and Media Limited. 2014-11-19 [201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6).
- ^ 11.0 11.1 Philip N. Howard. Social media and the new Cold War. Reuters. Reuters Commentary Wire. 2012-08-01 [2016-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9).
- ^ 12.0 12.1 Bovt, George. Who Will Win the New Cold War?. The Moscow Times. 2015-03-31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08).
- ^ The Recession and Recovery in Perspective.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2012-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6).
- ^ 参考消息. 英学者:“中美新冷战”绝非不可避免. 新浪新闻. 2019-10-22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美俄陷新冷戰 俄羅斯積極投入北極軍事部署. TVBS新闻网. 2021-06-17 [2021-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中文(繁体)).
- ^ 徐贻聪. 【寰球观察】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意义深远. 新华网. 2019-06-09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Powell, Bill. A New Cold War, Yes. But It's With China, Not Russia. Newsweek. 2015-05-29 [2016-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2).
- ^ 美媒诬蔑中俄越来越有侵略性 第二次冷战已打响. 2015-01-23 [2019-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中俄關係70年:從兄弟、仇敵到好朋友的滄桑. BBC News 中文.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20.0 20.1 许辉. 中俄與西方的博弈將主導未來國際政治走向. 多维新闻. 2022-02-03 [2022-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中文(简体)).
- ^ 王海运. 中俄如何联手应对“颜色革命”. 环球网. [2021-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Kraus, Michael. Irreconcilable Differences? Explaining Czechoslovakia’s Dissolu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00. ISBN 0-8476-9020-2.
|article=
被忽略 (帮助) - ^ Judah, Tim. Yugoslavia: 1918–2003. BBC. 2011-02-17 [201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 The New Cold War by Edward Lucas. BBC. 2008-02-12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25).
- ^ 王义桅. 冷战终结十周年. 人民网. 2001-12-25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7).
- ^ 26.0 26.1 Ignatius, Adi. A Tsar Is Born - Person of the Year 2007. 时代杂志. 2007-12-19 [201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2).
- ^ Hastings, Max. A blundering Bush, Tsar Putin, and the question: will we, in this century, have to fight Russia?. Mail Online. 2007-06-05 [2010-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 ^ 参考消息. 西媒文章:中国崛起是当今时代最重要事件. news.sina.com.cn. 2019-09-23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Eric Schmitt; Thom Shanker. U.S. Officials Retool Slogan for Terror War. New York Times. 2005-07-26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 ^ Plans For Iraq Attack Began on 9/11. CBS News. 2002-09-04 [2006-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25).
- ^ 格鲁吉亚与南奥塞梯再次交火致数十人伤亡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格鲁吉亚军队包围南奥塞梯首府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俄军已控制南奥塞梯首府 两架飞机被击落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俄罗斯军队进入格鲁吉亚西部基地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 ^ 格鲁吉亚总统称已与俄签署停火文件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 ^ 梅德韦杰夫签署南奥塞梯停火协议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 ^ 俄罗斯18日开始从格鲁吉亚境内撤军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 ^ 俄罗斯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1).
- ^ 格鲁吉亚宣布与俄罗斯正式断交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05).
- ^ 2008年09月23日 - 大前研一:美7000億美元計劃是笑話 - 即時新聞 - 國際財經 - 財經 - 星洲网 新聞. www.sinchew-i.com.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英语).
- ^ 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十措施确定4万亿元投资计划_国内财经_新浪财经_新浪网. finance.sina.com.cn.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14).
- ^ Binyamin, Appelbaum. Fed Says Growth Lifts the Affluent, Leaving Behind Everyone Else. New York Times. 2014-09-04 [2014-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8).
- ^ McKinsey-Debt and deleveraging: The global credit bubble and its economic consequences-Updated-July 2011. Mckinsey.com. 2013-03-13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07).
- ^ From the subprime to the terrigenous: Recession begins at home. Land Values Research Group. 2009-06-02 [2019-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2). (A survey of recessions or expected recessions in 40 countries, 33 of which arguably had property bubbles.)
- ^ 乌克兰议会否决有关季莫申科法案. 德国之声. 2013-11-21 [2014-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中文(中国大陆)).
- ^ 烏克蘭十萬人抗議政府延遲加入歐盟. 亚太日报. 2013-11-26 [201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3) (中文(繁体)).
- ^ 烏克蘭議會宣布亞努科維奇“自動喪失總統職權”. 新华网. 2014-02-22 [2019-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20) (中文).
- ^ 亚努科维奇在俄首现身 称将继续斗争吁全民公决. 国际在线. 2014-02-28 [2014-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8).
- ^ Eve Conant. Is the Cold War Back?. National Geographic.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14-09-12 [2015-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
- ^ Welcome to Cold War II. Foreign Policy. 2014-03-04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9).
- ^ 金哲. 习近平的“东升西降”世界观与现实的矛盾. 美国之音. 2021-03-24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中文(简体)).
- ^ 美印太司令警告「中國恐6年內攻打台灣」 將與台灣軍隊聯合訓練維持防衛力. 2021-03-10 [2021-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 ^ Helen Davidson. China could invade Taiwan in next six years, top US admiral warns. Taipei. 2021-03-10 [2021-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8).
- ^ 存档副本. [2021-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5).
- ^ 朝鲜炸毁位于开城的朝韩联络办公室. BBC News 中文. 2020-06-16 [2020-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中文(简体)).
-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朝韩冲突再升级 朝鲜派兵进驻边境 | DW | 17.06.2020. DW.COM. [2020-06-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中文(中国大陆)).
- ^ 57.0 57.1 57.2 刘子维. 港男台灣殺女逃回香港 引出港台司法互助漏洞. BBC. 2019-03-24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 ^ 58.0 58.1 Daniel Victor和Tiffany May. 點燃香港修例之爭的一樁謀殺案. 《纽约时报》. 2019-06-19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7).
- ^ 林祖伟. 逃犯條例:「反送中」等五個還需搞明白的問題. BBC. 2019-06-12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 ^ 李翰文. 逃犯條例:中港擬互相移交嫌犯的種種憂慮. BBC. 2019-04-03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9).
- ^ 香港逃犯條例引發萬眾抗議折射不滿與不安. BBC. 2019-04-29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9).
- ^ 李翰文. 香港逃犯條例修訂:史無前例的僵局該如何破. BBC. 2019-05-15 [2019-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
- ^ 王赫:《美國對中國之戰略報告》七點解讀. 大纪元. 2020-05-24 [2021-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中文(繁体)).
- ^ 于潇清; 刘栋. 美要求关闭中国驻休斯顿总领馆,外交部:必作出正当必要反应. 澎湃新闻. 2020-07-22 [2020-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2).
- ^ 蓬佩奧發表中國政策演說 稱自由世界可再次戰勝暴政【全文】. 中央社. 2020-07-24 [202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5) (中文(台湾)).
- ^ 蓬佩奥中国政策演说被指“临战宣言” 学者忧美中冲突升级加速脱钩. 美国之音. [202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中文).
- ^ 国务卿蓬佩奥呼吁中国人民改变中共. 美国之音. 2020-07-24 [202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 蓬佩奥发表“新铁幕演讲” 呼吁世界和中国人“改变中国共产党”. BBC News 中文. [2020-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中文(简体)).
- ^ 中国外交部通知美方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20-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4).
- ^ 下令中國駐休士頓領館關閉 美國:保護智慧財產. 中央社 CNA. [2021-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中文(台湾)).
- ^ 布林肯:美國不是要遏制中國 但要捍衛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美国之音.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美國務卿布林肯否認中美進行「新冷戰」. 香港01.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 ^ 59家中企被拉进“黑名单”,美变本加厉意欲何为.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5).
- ^ 美国限制对五家中国实体出口 中国外交部称对此强烈谴责.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 ^ Germany Responds to Russia, Halting Nord Stream 2 Pipeline. The New York Times. [2022-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9) (英语).
- ^ Putin warns of 'immediate response with consequences never seen in history' if West retaliates to Ukraine attack. GB News.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 ^ Putin waves nuclear sword in confrontation with the West. AP News. [2022-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3).
- ^ 俄羅斯警告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俄烏合作.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2-04-26 [2022-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4).
- ^ 北約指中國是俄烏戰爭“決定性助推者” 中國批“停止煽動對立對抗”. RFI. 2024-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2) (Chinese (Hong Kong)).
- ^ 外交部回应北约《华盛顿峰会宣言》: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新华网. 2024-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5) (中文).
- ^ 北約將大陸視為「威脅」 陸:反對引發新冷戰. 联合新闻网. 2024-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2) (中文).
- ^ 北京對俄「友誼無上限」搬石砸腳 北約峰會公報公開譴責中國對俄提供軍事支持. RFA. 2024-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10) (中文).
- ^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Global Partners, Global Responsibilities' (PDF). Delegation of the European Un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2012-01-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1-05).
- ^ 70岁的北约将何去何从.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 ^ 马克龙想建“欧洲军队”防俄美 ,普京意外回应:可以理解.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6).
- ^ 欧洲防务一体化能走多远?(环球热点).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 ^ GAZETA.RU: "Реакция России на предстоящую военную операцию НАТО оказалась беспрецедентно резкой". gazeta.lenta.ru.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ответил на вопросы журналистов.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 [2022-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俄语).
- ^ Russia says it could have been in interests of Britain to poison Sergei Skripal. 2018-04-02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5).
The Kremlin has reacted angrily to the expulsion of Russian diplomats by Britain and its allies, starting tit-for-tat expulsions.
- ^ WATCH: First visuals of Russia-UK Black Sea flashpoint out as Kremlin summons British rep. Republic World. [2021-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5) (英语).
- ^ EU and Russia: Strategic Partnership (PDF). EU External Action. 2011 [2015-06-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10).
- ^ Russia-EU strategic partnership. [2015-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3).
- ^ 驱逐外交官事件凸显俄欧关系紧张. 新华网. 2021-02-07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2).
- ^ 俄罗斯禁止欧洲议会议长等8名欧盟及成员国官员入境. 新华网. 2021-05-01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2).
- ^ 汪洋:中美关系像夫妻 不能离婚收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太日报,2013年7月12日
- ^ 网易. 发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再获确认 “习奥会”后将走向新高度(图)_网易新闻中心. news.163.com. [2016-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5).
- ^ Boston Study Group on Middle East Peace. Foreign Policy Association: Resource Library: Viewpoints: Moving the G-2 Forward. Fpa.org. 2009-05-14 [2010-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8).
- ^ Kate O'Keeffe; Michael C. Bender; Chun Han Wong. Coronavirus Casts Deep Chill Over U.S.-China Relation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20-05-06 [202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语).
- ^ 黄浦江封: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谈判:拜习会将塑造怎样的“美中缓和”?. 美国之音. 2023-11-17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20) (中文).
- ^ 中美元首APEC会晤呼之欲出 中美关系有缓和无突破 | 联合早报. www.zaobao.com.sg. [2023-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 (中文(简体)).
- ^ Foreign Ministry Spokesperson Qin Gang's Remark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Ukrain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4-03-02 [201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6).
- ^ 中俄關係70年:從兄弟、仇敵到好朋友的滄桑. BBC中文网. 2019-09-18 [2019-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103.0 103.1 中国同英国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2011年3月 [2012-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7).
- ^ 英众议院通过动议对北京冬奥会进行外交抵制.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2).
- ^ China and the EU. EEAS - European External Action Service - European Commission. [2019-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英语).
- ^ 徐干昂. 德国经济部长:欧洲国家愿以集体形式加入“一带一路”. 观察者网. 上海. [2019-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中文(中国大陆)).
- ^ 王毅訪歐引發反面效應.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09-04 [202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中文(台湾)).
- ^ 欧盟批准对侵犯人权的中国官员实施制裁. [202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1).
- ^ 中国制裁的欧方10名人员与4个机构都是什么来头?.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中文(中国大陆)).
- ^ Staff, Reuters. 焦点:欧洲议会取消讨论中欧投资协定会议 双方互施制裁后协定命运堪忧. Reuters. 2021-03-24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英语).
- ^ 歐盟議員撂話:北京沒取消制裁 歐中投資協定不會過 | 國際. 新头壳 Newtalk. 2021-03-25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 中方制裁欧方10人4实体,专家:人权议题上,欧盟没资格扮演“仲裁者”角色. world.huanqiu.com. [2021-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 ^ 中西對抗下 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議會審議臨時取消. 法广. 2021-03-23 [2021-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中文(简体)).
- ^ Lau, Stuart. China throws EU trade deal to the wolf warriors. Politico. 2021-03-22 [202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6).
- ^ Blenkinsop, Philip. EU-China deal grinds into reverse after tit-for-tat sanctions. Reuters. 2021-03-23 [2021-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 ^ 王晶晶. 中歐投資協定不獲大多數歐洲議會主要政黨支持 據報或已胎死腹中. 香港01. 2021-04-29 [2021-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0) (中文(香港)).
- ^ 欧盟贸易主管:推动批准中欧投资协定的努力已经暂停. 美国之音. [2021-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 歐中關係惡化 歐盟執委會中止推動投資協定. 中央社. 2021-05-05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 ^ 南博一. 欧盟暂停推动批准中欧投资协定?欧盟发言人否认. 澎湃新闻.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 ^ Emmott, Robin. EU parliament freezes China deal ratification until Beijing lifts sanctions. Reuters. 2021-05-20 [2021-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 EU threatens to freeze huge investment deal with China. AP NEWS. 2021-05-20 [202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2).
- ^ 中歐投資協定批准程序遭凍結! 歐洲議會要北京解除制裁. 经济日报. 2021-05-21 [2021-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1).
- ^ 谴责香港大肆拘捕 欧洲议会压倒性多数通过欧盟领袖不出席北京冬奥会议案.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 ^ 欧洲议会将通过动议抵制北京冬奥会,英工党吁UN调查新疆问题. 美国之音. [2021-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中文).
- ^ 胡仕胜. 中印关系三大干扰性因素及化解之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2020-04-10 [202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7).
- ^ 中日双方都对改善两国关系持积极态度 外交部回应. 环球网. 2018-08-03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0) (中文(简体)).
- ^ 安倍晋三因病辞任日本首相 最长在任纪录终结. BBC News 中文. 2020-08-28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28) (中文(简体)).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2年第31号 - 中国政府网 (PDF). [2020-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6-06).
- ^ 這邊核彈那邊薩德,朝鮮和韓國讓中國兩邊頭疼. 纽约时报中文网 国际纵览. 2017-03-03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2) (中文).
- ^ 中国与朝鲜今年交易额将达60亿美元. 财经网. 2011-12-21 [2012-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8).
- ^ Revere, Evans J.R. Lips and teeth: Repairing China-North Korea relations (PDF). Global China: Assessing China's growing role in the world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9-11-18 [2020-02-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07).
- ^ 十年功成崭新起点 中国东盟共创自贸时代. 中新网. 2010-01-01 [2021-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联合新闻网. RCEP今生效/陸日互降稅 衝擊我高科技產品. 2021-01-01 [2022-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2) (中文(台湾)).
- ^ 简报:美国与东盟的关系. 美国国务院 U.S. Department of State. [JULY 12,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2).
- ^ 135.0 135.1 外媒:美支持台湾“事实独立” 日阻碍中台统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
- ^ 央视新闻. 韩国统一部:朝鲜对韩朝联络办公室实施爆破. t.bilibili.com. [2020-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6).
- ^ Chapter 2. Section 1. Asia and Oceania, 'South& Korea' (PDF).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04).
- ^ 韩新版国防白皮书不再用“伙伴”描述日本. 2021-02-03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 ^ 從夥伴變鄰國 韓國防白皮書對日態度似趨強硬. 2021-02-03 [2021-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0).
- ^ Gale, Alastair. Enmity Between South Korea, Japan Worries U.S.. Wall Street Journal. 2015-02-17 [2022-07-14]. ISSN 0099-966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31) (美国英语).
- ^ BBC World Service Poll : Views of China and India Slide While UK's Ratings Climb: Global Poll (PDF). Globalscan.com. [2016-08-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0-10).
- ^ Buruma, Ian. Opinion | Where the Cold War Never Ended. The New York Times. 2019-08-12 [2021-07-02].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美国英语).
- ^ Cold war: Flow of tourists, beer freeze in Japan-South Korea trade. Nikkei Asia. [202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英国英语).
- ^ Tall Fences Make Bad Neighbors Out of Japan and Korea. Bloomberg. 2019-07-13 [2021-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 张王会”成功举行 两岸关系再获重大突破,亚太日报,2014年2月13日
- ^ 单厚之. 旺報觀點-敏感時期 兩岸關係步步為營. Chinatimes.com. 2015-09-12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8).
- ^ “习马会”第一句话说啥?双方打什么颜色领带?晚饭吃啥?. 央视新闻. 2015-11-07 [2015-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8).
- ^ Lee, Shu-hua; Chang, S.C. President Ma to meet China's Xi in Singapore Saturday (update). 中央通讯社英文新闻网. [2015-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07).
- ^ 20151104 焦點對談 兩岸史上最大突破! 馬習會周六登場. YouTube.com. 2015-11-04 [201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4).
- ^ 夏立言与台商座谈说明习马会是两岸史上最大突破. 印度尼西亚商报 Shangbao Indonesia. 2015-12-29 [2016-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6).
- ^ 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第277次委员会议报告.2016-10-31
- ^ 蔡英文时代的两岸关系(2016-20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120页,邵宗海,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7-02-17
- ^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行政院大陆委员会. 2017-02-24 [2018-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李翰文. 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50年不變」走到一半,還是盡頭?. BBC. 2022-06-29 [202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2).
书目
- Monaghan, Andrew. A'New Cold War'?: Abusing History, Misunderstanding Rus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ndon: Chatham House, 2015. ISBN 9781784130596
- Smith, Nicholas Ross. A New Cold War?: Assessing the Current US-Russia Relationship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ringer, 2019. ISBN 9783030206758
- Woodward, Jude. The US Vs China: Asia's New Cold Wa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15261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