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林乡

新竹縣的行政區

24°45′57″N 121°06′29″E / 24.765792°N 121.1080244°E / 24.765792; 121.1080244

芎林乡
Qionglin Township
旧称:九芎林
芎林乡官方图章
芎林乡徽
芎林乡位置图
坐标:24°48′N 121°06′E / 24.8°N 121.1°E / 24.8; 121.1
国家 中华民国
台湾省
上级区划新竹县
下级区划12141
政府
 • 行政机构芎林乡公所
(立法机关:芎林乡民代表会
 • 乡长黄正彪芎林乡乡长列表)
面积
 • 总计40.7858 平方公里(15.7475 平方英里)
海拔188 米(617 英尺)
人口(2024年11月)(7,798户)
 • 总计20,391人
 • 排名新竹县的第7位
 • 密度500人/平方公里(1,295人/平方英里)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邮递区号307
户政资料代码10004070
毗邻新埔镇竹北市竹东镇横山乡关西镇
网站https://qionglin.hsinchu.gov.tw/Default.aspx

芎林乡台湾客家语海陆腔:giungˋ lim hiongˋ;饶平腔:giungˇ lim hiongˇ)为台湾新竹县的一个,位于新竹县中央偏西,位处尖石五峰等高山地区与新竹平原交界的地带。东北邻新埔镇关西镇,东南邻横山乡,西南与竹东镇为界,西北与竹北市相接,是新竹县面积最小的行政区。由于乡内有国道三号的竹林交流道、台68线的芎林交流道(实际位置于竹东镇),以及从新竹市区直通过桥至芎林市区的公道路;往西北去竹北市的高铁特区也有县道连结,现在已发展为新竹市的新兴市郊。

历史

地名由来

芎林乡系以乡治所在地,也是全乡最大聚落的芎林而命名。乾隆末年汉人初至此地开垦,曾建立“公馆”作为拓展垦务之基地,并将所形成之聚落称为“公馆”。其后因见周遭九芎树苍蔚成林,故更名为“九芎林”。

日治初期,聚落所在之行政区划编为“九芎林庄”。大正九年(1920年)全台改行州郡制时,地方人士认为“九芎”与“久穷”谐音,遂去“九”字而改名为“芎林”大字,新制街庄名称亦同步改为“芎林庄”,辖区与目前相同。民国34年(1945年)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再改制为“芎林乡”[1]:31

乡史

在有历史记载以前,新竹平原以东的丘陵及山岳地带,属于原住民泰雅族赛夏族的生活范围[1]:79明郑时期(1661年-1683年),划新港溪(今盐水溪)以北为天兴县,其后改制为天兴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清军征服明郑,隔年设一府三县,天兴州改称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年),析大甲溪以北为淡水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北台湾设“土牛沟”作为汉人开垦之界限。今芎林乡全境位于土牛沟以东,仍无汉人入垦[1]:80

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生于红毛港(今新丰乡)坑子口的广东陆丰第二代移民姜胜智,伙同当时居住于头前溪南岸上、下员山地区(今竹东镇员山里)的广东大埔移民刘承豪,向竹堑社通事什班取得垦批,合力开垦九芎林荒埔。他们在今芎林市街广福宫附近建立公馆,进行招佃。因当地时有原住民出没,其后便向官府申请设置官隘,获配置隘丁十名,负责安全防卫[1]:81

嘉庆末年(1815年-1820年顷),芎林地区的主要埔地已大致被开垦,并形成许多聚落。其中九芎林聚落因有公馆在此,形同临近居民的活动中心,也成为竹堑溪(今头前溪)中上游一带最大的市街,也是临近地区往内山开垦的根据地[1]:82

九芎林的开发到了道光初年,已经有相当规模,市街繁荣也在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达到极盛。同治元年(1862年),九芎林街区遭洪水侵害,商业机能受挫,其后树杞林(今竹东)便遂渐起而代之。尽管如此,九芎林在人文与宗教的发展上,仍有其特殊地位,中元普渡及文林阁的创建便是明证。一直到光绪末年,九芎林仍然是头前溪中上游各街庄的学术文化中心[1]:85

同治十三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发生后,清廷改采开山抚番、增设府县的政策。隔年(光绪元年),淡新分治,九芎林地区改隶新成立的新竹县[1]:91。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割让日本,时为日明治二十八年。

日治初期,台湾行政区划异动频繁,九芎林地区初隶台北县,一度拆分台北县而改隶新竹县,不久新竹县又被合并而仍隶台北县。直至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实行二十厅制,九芎林地区改隶新竹厅树杞林支厅,名“九芎林区”,行政区划才算稳定下来。

大正九年(1920年),废除厅、支厅、区,改设州、郡、街庄,并修改部分地名。九芎林区加上新竹厅直辖六张犁区的下山庄,改制为新竹州竹东郡芎林庄,并设立庄役场,下辖鹿寮坑、山猪湖、王爷坑、倒别牛、石壁潭、芎林、中坑、水坑、上山、崁下、柯子林及下山等12个大字,其下有9个小字。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投降中华民国,台湾由中华民国政府接收,时为民国34年。

民国35年(1946年),芎林庄改制为新竹县竹东区芎林乡,共设11个村。民国39年(1950年)废区,芎林乡直隶新竹县,以迄于今。民国42年(1953年),五龙村分拆出华龙村,全乡成为12个村[1]:95

地理

芎林乡位于新竹县中央偏西,正好处于尖石五峰等高山地区与新竹平原交界地带。行政区轮廓有如一个斜置的葫芦:西北方下山村的水尾是葫芦开口处;东南方五龙村、秀湖村一带则是葫芦的底部[1]:34。 

地形

芎林乡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标高在50米至460米之间。丘陵地面积约占全乡三分之二,属于飞凤山丘陵区的一部分。丘陵区由东南延伸至西北,包括鹿寮坑山石壁潭山飞凤山及九芎林山等,其地势由东而西渐次低斜。丘陵南侧是平原区,系头前溪河水冲积而成。丘陵与丘陵间有小溪纵向切割,形成许多小山谷,包括鹿寮坑、王爷坑、燥坑、倒别牛、中坑、水坑、纸寮窝、打砖窝、埤塘窝等窝谷。丘陵与平原之间,分布有零星台地,可避洪患,自古以来便是芎林地区诸聚落的所在地[1]:38

水文

头前溪是乡内最主要的河川,发源于五峰乡东南部标高2,512米之桧山西北坡。其源头称为霞喀罗溪,流至桃山与麦巴来溪会合后,改称上坪溪;续流至芎林乡秀湖附近与最大支流油罗溪会合后,始称头前溪。本流在秀湖至崁下段,部分河道为芎林乡与竹东镇的交界;过崁下后,经竹北新竹,最终于南寮注入台湾海峡

芎林乡因位于头前溪主流与最大支流汇合处,河面宽广,河道分歧。每逢中上游大雨,极易造成水患。今日从横山经芎林至竹北,头前溪主支流两岸均筑有高大堤防,即用以防范洪害。头前溪芎林乡的秀湖、永兴、石潭、文林、上山、下山等村,沿途有鹿寮坑溪、王爷坑溪、燥坑溪、水坑溪等多条支流注入。这些支流均发源自芎林乡北侧丘陵,平日水量稀少,雨季或台风时流水湍急,极易泛滥成灾[1]:44

气候

芎林乡终年高温湿润,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夏季较长,盛行西南风;冬季较短而不明显,盛行东北风。由于乡内无测候站,需参考临近之竹东、新竹测候站所得数据。在气温方面,两测候站年平均气温分别为21.4℃及22.2℃,全年最热为七月的27.3℃及28.7℃,最冷为一月的14.8℃及15.1℃。在雨量方面,两测候站年平均降雨量分别为2,198毫米及1,689毫米。依地缘位置而言,芎林乡之平均气温及雨量当介于两者之间,且更接近竹东测候站的数据[1]:51-55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18,409—    
1986 17,964−2.4%
1991 17,824−0.8%
1996 19,391+8.8%
2001 20,897+7.8%
2006 20,744−0.7%
2011 20,519−1.1%
2016 20,165−1.7%
2021 19,936−1.1%
来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内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根据新竹县芎林乡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芎林乡户数约7.5千户,人口约2万人,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上山村与华龙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5,943人与409人[2]

政治

历任首长

庄长时期(日治)
任次 姓名[1]:528-533 到任日期[1]:528-533 卸任日期[1]:528-533 备注
第1任 刘家水 1920年10月1日 1932年9月30日
第2任 林阿际 1932年9月30日 1940年10月1日
第3任 佐佐木文治 1940年10月1日 1945年10月25日
庄长时期(民国)
届次 姓名[1]:528-533 到任日期[1]:528-533 卸任日期[1]:528-533 备注
官派 刘德炃 1945年10月 1946年1月 依日治时期制度而称为庄长
乡长时期
届次 姓名[1]:528-533 到任日期[1]:528-533 卸任日期[1]:528-533 备注
官派 刘德炃 1946年1月 (不详) 官派
官派 林棋业 (不详) 1947年9月 官派
第1任 林棋业 1947年10月 1948年12月31日 乡民代表会选出乡长
第2任 郑见清 1949年1月1日 1951年6月30日 乡民代表会选出乡长
第1届 林棋业 1951年7月1日 1953年6月30日 民选乡长(以下同)
第2届 林棋业 1953年7月1日 1956年6月30日
第3届 刘辉清 1956年7月1日 1959年12月31日
第4届 刘辉清 1960年1月1日 1964年2月29日
第5届 林棋业 1964年3月1日 1968年2月29日
第6届 林棋业 1968年3月1日 1973年3月31日
第7届 刘家固 1973年4月1日 1977年12月29日
第8届 叶绍钦 1977年12月30日 1982年2月28日
第9届 叶绍钦 1982年3月1日 1986年2月28日
第10届 黄隆盛 1986年3月1日 1990年2月28日
第11届 黄隆盛 1990年3月1日 1994年2月28日
第12届 郑安治 1994年3月1日 1998年2月28日
第13届 林章秀 1998年3月1日 2002年2月28日
第14届 林政良 2002年3月1日 2006年2月28日
第15届 林政良 2006年3月1日 2010年2月28日
第16届 庄云娇 2010年3月1日 2014年12月24日
第17届 庄云娇 2014年12月25日 2018年12月24日
第18届 黄正彪 2018年12月25日 2022年12月24日
第19届 黄正彪 2022年12月25日 现任

乡政组织

芎林乡公所是芎林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芎林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新竹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芎林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3室等8个内部单位及3个附属机关[4]

芎林乡民代表会是芎林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芎林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芎林乡民代表会共有11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1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2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2席乡民代表、第四选区6席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11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5]

行政区

芎林乡行政区划
村名 面积
km²[1]:36
邻数[6] 人口数[6] 主要聚落[7]
下山村 4.07 10 1,356 下山、埤塘窝、五座屋、月桃窝
上山村 4.18 14 4,652 上山、下田洋、田洋、崁下、砖窝、柑园岗
芎林村 0.26 16 1,941 芎林(中北部)
文林村 2.36 14 2,871 芎林(南部)、柯子林
水坑村 3.93 10 933 华兴、油茶园、水坑
中坑村 4.12 10 743 赤柯寮、中坑
新凤村 3.77 10 1,900 高枧头、五股林、燥坑
石潭村 2.28 11 3,189 石壁潭
永兴村 5.34 10 524 上店子、牛角窝、直窝、芎蕉窝、牛栏窝
秀湖村 1.09 10 1,127 秀湖
五龙村 4.14 10 601 五龙、烧炭窝、下窝子、桔子窝
华龙村 5.20 10 513 鹿寮坑、安屋窝、吴屋窝、茄苳窝、灶桶窝、老茶亭、鸡寮坑
合 计 40.74 135 20,350

芎林乡主要有两个大聚落市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圈,大致以国道三号切分为西北侧的外七村,以及东南侧的内五村。

  • 外七村,包含芎林市区(芎林村),以新中正大桥连结新竹市、竹东镇的公道路,以及台68线的芎林交流道,生活圈上较偏新竹市跟竹东镇二重埔。包含芎林村、新凤村、中坑村、水坑村、文林村、下山村、上山村等村。
  • 内五村,石壁潭聚落(石潭村)为核心,以竹林大桥连结头前溪对岸的竹东镇市区,生活圈上较偏竹东镇。包含华龙村、五龙村、秀湖村、永兴村、石潭村等村。

经济

芎林乡的一级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作物是稻米,其次是柑橘水梨之类的水果与蕃茄之类的蔬菜。稻米生产的全盛时期在民国65年(1976年),全乡种植面积达1,785公顷,产量达7,807公吨。其后因台湾工商业急遽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同时亦有部分稻田转作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稻米种植面积与产量因而大幅缩减。民国90年(2001年)全乡稻米种植面积仅余967公顷,产量仅有4,083公吨[1]:241

农业

芎林生产的柑橘过去以椪柑桶柑为主,1980年代以来海梨柑逐渐取而代之。由于海梨柑产量为全县之冠,因而打响“海梨柑王国”的名号。近年来由于气候因素,海梨柑果实水分、甜度均不足,价格也随之下降,种植面积及产量已略有减少。民国90年(2001年)柑橘总产量已降为9,405公吨,与最盛期民国85年(1996年)的产量15,597公吨相较,减少约百分之四十[1]:248-249

芎林的蕃茄产业系因应近年来台湾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而从无到有,并逐渐壮大,为芎林农业带来第二春。桃太郎蕃茄、黄金蕃茄等新品种汁多味美,颇获好评。民国90年(2001年)蕃茄总产量达1,092公吨,已成为全乡蔬菜产品的最大宗[1]:252

工业

由于山多平原少,加上过去交通不甚便利,不利于制造业发展。民国60年代中期,政府在五龙村、华龙村一带设立五华工业区,上山村打砖窝地区也陆续有工厂进驻,然而两处均属河谷地形,腹地狭窄,发展十分有限。[1]:276。五华工业区占地约38公顷,主要厂商有航天飞机高传真科技、台曜电子等[1]:285-287

商业及服务业

过去以日常生活所需的零售及居家商业服务为主,规模甚小。近年来由于新竹科学园区的开发、北二高通车、县道120号拓宽、东西向快速道路台68线开通、高铁新竹站设立等利多因素的带动,芎林人口已有回升现象,商业发展也有逐渐繁荣的趋势[1]:276。观光产业以往并不兴盛,近年鹿寮坑休闲文化区结合客家文化及在地人文特色,举办“客家桐花祭”而受到关注,但仍属初期发展阶段[1]:337

文化

文化资产

芎林鹿寮坑锺家伙房位于华龙村,为当地锺姓人家之宅院,为少见之山区客家伙房屋。锺家昔日拥有广大茶园,聘雇许多长工。为解决住宿问题,遂依山势兴建规模宏大之三合院建筑,右侧横屋因应地形而建成两层楼房,极为罕见。该屋兴建民国初年(1912年顷),历史悠久,虽曾整修过,但大致保留原貌,民国99年(2010年)公告为县定古迹[8]

芎林呈甘桥及捐题碑位于文林村,为跨越水坑溪的一座石桥。该桥的历史可追溯到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间所建造的木桥,其后经多次改建,直到大正十二年(1923年)由当时地方热心人士呈星公与甘照财捐献改建,两年后完工而成为今日之石桥风貌。该桥不仅历史悠久,构造亦颇具特色,足以代表当时工艺水准。桥旁立有一纪念碑,名为“兴建呈甘桥捐题碑”,为新竹县现存最漂亮的石碑之一。该桥及捐题碑于民国101年(2012年)公告为历史建筑[9]

客家狮原名“开口布狮”,源于少林,过去常被江湖卖艺者用来作为招徕观众的前戏表演,故又名“江湖狮”。客家狮狮头较重,舞狮者必须具备国术根底,始能舞动,是属于“武狮”的一种,也是结音乐、舞蹈、武术和戏剧的综合艺术表演。新竹县客家武狮文化协会前身为下山村清河堂武狮团,以往仅在农余闲暇时操练,并在节庆受邀表演。民国98年(2009年)成立协会后,在校园及社区推广客家狮,已逐渐看到成效。客家狮已于民国99年(2010年)经县府公告为“传统表演艺术-杂技”,而该协会为唯一登录的保存团体[10]

客家大戏为1920年代由客家三脚采茶戏为基础,推演形成的新剧种,又称为“改良戏”或“采茶大戏”。它的主要唱腔是《采茶腔》(又称《平板》),而以《山歌子》、《杂念仔》及其他小调为次要唱腔,统称为“九腔十八调”。不过演历史戏时,重要的角色往往会唱《乱弹》,即所谓的“正音”。民国98年(2009年)客家大戏经县府告为“传统表演艺术-戏曲”,而芎林村的庆美园戏剧团是登录的两个保存团体之一[11]

金玉丰精米所位于上山村,为1931年建立的水车碾米厂,列新竹县历史建筑

宗教

 
文林阁

芎林乡民的宗教信仰以道教佛教台湾民间信仰天主教基督新教为主。主要的道教宫观有广福宫、福昌宫、飞凤山代劝堂(主祀关圣帝君,又称关圣帝君庙,建于1892年)、文林阁五和宫、惠和宫、福昌宫三山国王庙等;佛教寺院有云谷寺;天主教堂有芎林天主堂、圣母圣衣隐修会;基督新教礼拜堂有中华基督教信义会恩霖堂、基督教芎林人文关怀中心、新凤基督教会等;另外尚有多所家族宗庙、伯公庙及万善庙。

芎林文林阁位于文林村,是一座具有文化传承历史背景的寺庙。同治末年(1870-1874年间),举人邓兆熊(邓观奇)为作育英才,设立文林阁。光绪二年(1876年),邓氏创设“文林社”,广召地方文士以共同研究学问。其后改建为寺庙,主祀文昌帝君,借由宗教信仰以提升学风。如今每逢考季,常有邻近学子前来膜拜以求考运顺利。文林阁虽为庙宇,亦提供奖学金以鼓励地方学子向学,在地方人士心中同时兼具信仰与文教的功能象征。今日所见庙舍为民国八十年(1991年)拆除后重建,虽富丽堂皇,却已失去原有建筑风貌[12]

鹿寮坑石爷石娘为龙华村当地客家人的信仰[13]

福昌宫三山国王庙位于芎林乡石壁潭(石潭村)及王爷坑(永兴村) 创建于清代甲辰年仲冬(乾隆49年)(公元1784年)、主祀三山国王三官大帝天上圣母千里眼将军,顺风耳将军,福德正神,张木坑官爷,韩指挥大使。 为石潭与永兴两村当地客家人的信仰

教育

大专院校

 
敏实科技大学
  • 敏实科技大学是位于水坑村的一所私立大学,也是芎林乡最高学府,创立于民国56年(1967年),原称大华农业专科学校。民国58年(1969年)改为工业专科学校,民国80年(1991年)改为工商专科学校,民国86年(1997年)改制为技术学院,民国101年(2012年)改制为科技大学,民国109年改为现名。全校设有工程、电资、商务与观光管理3个学院,其下设有13个系、1个研究所,另设有客家文化、玻璃创意、创新育成、绿能产业、防灾教育5个校级研究中心,及通识、体育、语言3个教育中心[14]。民国92年(2003年)全校共有教职员331人,学生8,731人[1]:801

国民中学

  • 新竹县立芎林国民中学:位于新凤村,是全乡仅有的一所国民中学,创立于民国35年(1946年),原称为“芎林初级中学”,民国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改为现名以迄于今。民国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职员58人,学生600人,编为普通班18班,特教班1班[15]

国民小学

  • 新竹县芎林乡芎林国民小学:位于文林村,是全乡最古老的小学,创立于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原称“九芎林公学校”。初期校舍暂借民房,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始迁至现址。大正九年(1920年),增设鹿寮坑分教场;同年10月改名“芎林公学校”。昭和三年(1928年),鹿寮坑分教场独立设校。昭和十六年(1941年),改名“芎林国民学校”。二战结束后,曾于民国35年(1946年)4月改名为“中心国民学校”,旋即于隔年1月改回原名。民国45年(1956年)设立石潭分校,民国47年(1958年)石潭分校独立设校。民国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改为现名以迄于今[16]。民国92年(2003年)全校共有教职员54人,学生1,203人,编为普通班37班,特教班2班,另附设幼稚员1班[1]:782
  • 新竹县芎林乡五龙国民小学:位于五龙村,创立于大正九年(1920年),原称“九芎林公学校鹿寮坑分教场”。明治三年(1928年),独立设校为“鹿寮坑公学校”。昭和十六年(1941年),改名“鹿寮坑国民学校”。民国37年(1948年),改称“五龙国民学校”。民国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改为现名以迄于今。民国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职员16人,学生88人,编为普通班6班[17]
  • 新竹县芎林乡碧潭国民小学:位于石潭村,创立于民国45年(1956年),原称“芎林国民学校石潭分校”。民国47年(1958年),独立设校并改名为“碧潭国民学校”。民国57年(1968年)配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教育,改为现名以迄于今。民国101年(2012年)全校共有教职员22人,学生250人,编为普通班11班,另附设幼稚园1班[18]

交通

芎林乡距离新竹市虽仅15公里,但昔日因受头前溪阻隔,又不在铁、公路纵贯线上,区域性联外道路也都曲折狭隘,交通极为不便。民国80年代(约1990年代)起,由于县道120号外环道、中正大桥北二高竹林交流道的相继完工及竹林大桥的拓宽,芎林交通大为改善。民国87年(1998年)新竹竹东东西向快速道路完工,芎林至交流道所在的竹东镇二重里有引道及新中正大桥相接,使得芎林至新竹的车程缩短至十分钟以内。其后芎林往新埔的县道115号亦拓宽。如今,芎林的联外道路皆极为宽敞而畅通,交通之便利已为新竹县东部各乡镇之冠[1]:171

公路

国道三号(福尔摩沙高速公路)是芎林乡最重要的南北向联外道路。该路以东北-西南走向穿越芎林乡中部,在文林村柯子林与县道120号相交,并设有竹林交流道,由此可快速前往台湾南北各地。

省道台68线南寮竹东东西向快速道路,全线沿头前溪南岸而行,但并未行经芎林乡。须由芎林街区沿县道115号至终点(县道120号岔路口)后续行,经新中正大桥过头前溪后,连上设于竹东镇二重里的省道台68线芎林交流道,可快速通往西边的新竹及东边的竹东等地。

省道台3线由芎林乡东南边界外,横山乡境内经过,于附近与县道120号相接。透过该道路向北可通往关西龙潭大溪等地,向南可通往北埔峨眉三湾等地。

县道120号是全乡最重要的东西向横贯道路,大致沿头前溪北侧河谷平原而行。透过该道路,向西北可通往六家竹北等地;向东南则可通往横山内湾尖石等地。县道123号是芎林通往竹东的道路,部分路段为县道120号旧线,亦有部分路段与县道120号共线。县道115号是芎林往北连络新埔杨梅的联外道路。

乡内另有多条乡道,均为次要联外道路或乡内各村连络道路,包括竹21线竹22线竹24线竹24-1线竹25线竹26线竹36线

公车客运

芎林乡与邻近乡镇间的一般公路客运业务由新竹客运经营,主要的路线有5615(新竹-六家-芎林-敏实科技大学)、5614(新竹-六家-芎林-九赞头)、5633(芎林-竹东)、5632(芎林-新埔)、5636(芎林-关西)[19]。另有国光客运经营竹东、台北间的国道客运业务,路线为1820(竹东-芎林-关西-龙潭-板桥-台北转运站)。

休闲旅游

飞凤山位于中坑村、新凤村交界处[20],因山形像飞凤引颈而得名,峰顶海拔423米[21],是行政院体育委员会所列的台湾小百岳之一[22]。山区原有梅树成林,冬季梅花盛开时,处处雪白,因而以“飞凤探梅”名列新竹县八景之一。山中有代劝堂、云谷寺两座百年寺庙,并有感应桥、新凤池、莲池等景点[23]。当天气晴朗时,由飞凤山上的观日亭可看见台北101大楼,是台湾陆地上可望见101的最远地点[24]

纸寮窝造纸工坊位于文林村,是芎林在地文化观光的新景点。纸寮窝曾是北台湾传统金银纸的手工造纸重镇,兴旺达百余年之久。可惜民国50年代(1960年代)以后,现代造纸工业兴起,纸寮窝的手工造纸业便趋于没落,成了历史名词。尽管如此,这个以造纸发迹的竹林聚落,多年来仍维持独特的自然生态及文化风貌,各种造纸器皿皆被保留至今[25]

玉翎龙童玩博物馆位于中坑村,为全台首座私人童玩博物馆。馆内除了展示主人多年收藏的各式名家童玩作品之外,亦有许多传统民俗游戏器材,例如打陀螺、滚铁环等,供游客体验早年农村生活的趣味。DIY实在也是该馆特色,例如古早味童玩制作、客家汤圆体验等[26]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引用来源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芎林乡志》,新竹县芎林乡公所,2004年11月
  2. ^ 人口統計. 新竹县芎林乡户政事务所. [2022-10-22]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3.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内政部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8-27].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中文(台湾)). 
  4. ^ 公所介紹-組織編制架構. 新竹县芎林乡公所.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9) (中文(台湾)). 
  5. ^ 鄉民代表會-會員組織編制表. 新竹县芎林乡公所. [202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11) (中文(台湾)). 
  6. ^ 6.0 6.1 《101年11月 芎林鄉 人口統計報表》,新竹縣戶政服務網.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7. ^ 《新竹县芎林乡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7年5月
  8. ^ 《文化资产个案导览:芎林鹿寮坑锺家伙房》,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官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9. ^ 《文化资产个案导览:芎林呈甘桥及捐题碑》,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官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10. ^ 《文化资产个案导览:客家狮》,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官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11. ^ 《文化资产个案导览:客家大戏》,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官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6-03-04.
  12. ^ 《教读中心‧文林阁》,好客竹县网站,新竹县政府交通旅游处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3-09-13.
  13. ^ 黄美珠. 〈北部〉客家情人節 石爺石娘遶境. 《自由时报》. 2014-03-29 [2017-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中文(台湾)). 
  14. ^ 《学术单位》,敏实科技大学官方网站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12-13.
  15. ^ 《校史沿革志》,新竹县立芎林国民中学官网[永久失效链接]
  16. ^ 《校史沿革》,新竹县芎林国小官网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4-18.
  17. ^ 《校史沿革》,新竹县五龙国民小学官网[永久失效链接]
  18. ^ 《校史沿革》,新竹县碧潭国民小学官网[永久失效链接]
  19. ^ 存档副本. [2012-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 
  20. ^ 《新竹县芎林乡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3年4月
  21. ^ 中华民国交通部观光局参山国家风景区管理处[永久失效链接]
  22. ^ 行政院体育委员会 全民登山运动之推展--以小百岳规划为例[永久失效链接]
  23. ^ 《芎林乡》,新竹县文化导览网站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6-18.
  24. ^ 彭芸芳,《新竹飞凤山 以肉眼看见101》,联合报,2007年9月27日
  25. ^ 《纸寮窝造纸工坊》,好客竹县网站,新竹县政府交通旅游处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12-13.
  26. ^ 《儿时记趣‧玉翎龙童玩博物馆》,好客竹县网站,新竹县政府交通旅游处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12-13.
书籍
  • 施添福等编纂. 第七章·芎林鄉.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四·新竹縣》. 南投市: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10. ISBN 978-986-02-4935-4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