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化是指非蒙古族群放弃自身的文化转而接受蒙古文化,或非蒙古族群放弃原有族群认同,改为与蒙古族同化的现象。

历史

在13世纪,蒙元征服汉地后,汉族在社会上处于劣势地位,希望在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等方面得到蒙古人的认同;一些汉族人是为了仕途顺利而采用蒙古名,但也有汉人并非为了仕途,但为了与蒙古文化趋同而自行采用蒙古名,例如刘忽秃台、沈忙古夕、张也萨帖木儿等等,他们保留原有的姓氏,所以蒙古人称其为“有姓汉儿”;也有汉族人放弃汉姓汉名,全用蒙古姓名。元代官制台端非国姓不以授,蒙古统治者也会向有功的汉族官员赐予蒙古名,贺惟一被元顺帝赐蒙古姓,得到与蒙古人相同的国族地位才能名正言顺担当丞相一职,而汉族官员取蒙古名也是向蒙古统治者表忠心的方式之一。[1]高丽被蒙古征服后虽保存王室但风俗上沿用蒙古文化直到14世纪末。

同时也有汉人采用色目名,例如梁阿里、谢文智海牙,之所以取色目名有两个原因,一部分汉族人分不清蒙古名与色目名的区别,故而误取,二是色目人的地位较高,加之蒙古统治者多次下命禁止汉族人冒充蒙古人,故用色目名成为元代汉族人改变身份的途径,但相比取蒙古名的汉族人,人数较少。[2]

另外,蒙古帝国征服各个民族地区后,也常将当地不少居民迁入蒙古高原,例如蒙古攻陷花刺子模玉龙赤杰后,就把当地十万名工匠迁入蒙古高原,征服俄罗斯后,也在当地迁移部分居民至蒙古高原,令蒙古高原聚居不同的民族,例如在鄂尔浑河边的镇海城,就有一百多户西域金织匠及三百多户汉族毛织匠,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阿速人钦察人康里作为士兵为蒙古帝国镇守蒙古高原,他们后来都蒙古化成为蒙古人。[2]

有研究从遗传的角度指出,蒙元时代的蒙古高原人群组成非常复杂,有来自蒙古高原以外的各个不同的族群。[3]

蒙元之际,女真人直接处于蒙古民族的政治控制和文化影响之下,北元灭亡后,许多故元的降将和遗民留在中国东北,与女真等民族彼此交错而居,互通婚姻,尤其地处蒙古本部边缘的海西女真更是如此。明朝初年,南迁到辽东一带的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继续与蒙古保持政治、经济、文化和血缘上的交流,后金汗国受到蒙古文化多方面的影响。[4]

现代

满清覆灭之际,蒙古宣布从中国独立,人民革命后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苏维埃化[5],逐步清除中国影响,并将蒙古语作为境内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唯一官方语言,蒙古民主革命后恢复过去被苏联禁止的成吉思汗崇拜。为了发扬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地名也纷纷涌现,蒙古国还逐步恢复了老蒙文的教育和使用,将回鹘式蒙古文与现代西里尔字母并用。[6]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 岳婷婷《元代汉人取蒙古、色目名考述》
  2. ^ 2.0 2.1 蔡凤林《元西域人蒙古化考》
  3. ^ 蔡大伟、朱司祺、赵欣、孙玮璐、张全超、陈永志、朱泓、周慧. 蒙古国胡拉哈山谷和浑地壕莱山谷蒙元时期古人分子考古研究. 《边疆考古研究》. 2016年, (第1期). 
  4. ^ 邱源媛. 清入关前的宫廷礼乐及其政治文化意义. 《清史论丛》 (中国广播出版社). 2006年1月 [2024-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6). 
  5. ^ Will Mongolia Ever Escape the Shadow of Its Soviet Past?. WPR.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6. ^ 王宏嘉. 回归“回鹘文”的背后,是蒙古国靠拢西方的挫败感. 观察者. [2020-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