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雇部门

解雇部门源自日本的特有职场现象,指企业将想开除的员工全部调至一个专属的部门,下令每天进行折磨性或羞辱性工作,以让劳工自行提出辞职。

成因背景

日本传统的终身雇用制度可以说是解雇部门成因之一,其劳动法规和社会不成文规定则是辅助这现象成因,最早在1970年代末期已经出现窗边族一词,出现企业将不想要的员工调至窗边座位,无分配任何工作也不准作自己的事,让全公司异样的眼光逼人自己识相辞职。1977年6月《北海道新闻》就有文章描述中高龄而未升迁的员工,被公司安排在靠窗边的座位逼退,被形容为“窗边的大叔”(窗际おじさん)。

解雇部门则是在90年代后期的日本开始明显出现,因为当时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再加上全球化中国崛起的竞争,日本许多大企业受压,日本病开始出现,由于大企业需要开除的员工人数较多,传统“窗边的大叔”方式已经效率不够一次逼退较大量的人,所以升级成“窗边的部门”解雇部现象于焉诞生。通常该部门名称都看不出特异,但通常名称较空泛,让人一想就知道似乎是没有实权的部门,例如开发宣传部、特殊支援部、人力支援课等,而公司内其实都知道被调往此处就是逼退。[1]

逼退手段则是五花八门,常见的有陶侃搬砖式的无止尽整理仓库废旧器材、旧文件,同时有摄影机监控让人不能偷懒作别的事情,较新式的则有团体讨论会让大家彼此讨论谁最该被赶出公司,最后变成彼此谩骂,之后每天三小时以上的重复书写适性调查表、自传、履历表等,大致上以一种慢性精神折磨让人辞职为目的,最好该群人彼此之间出现友情集体离职,一次就清除掉整批人。然而在日本景气低迷和派遣劳工泛滥的环境下,[2]由于在解雇部门待着至少还有薪资可领,所以也有人认为在里面撑下去怎样也比辞职在外面的遭遇要好,所以凭着意志挺过漫长的岁月者也是存在,如果刚好日后公司状况好转又需要人力或是经营层换人政策改变,也有人被调出部门重新复活的可能性。

解雇部门理论上只会出现在法规对劳工越保护的国家,主张新自由主义的美国或英国、香港等地则没有此一现象,公司可以直接在数分钟内开除员工,没有法规禁止、资遣费也并不高昂,同时社会对于任意开除员工的公司也没有什么负面评价,认为一切都是市场行为而已,这时就没有动机需要去想方法让劳工自己辞职。[3]但是根据一遍社论,育碧也有类似的解雇部门,为了维持雇佣足够多的员工来保持税收减免,当一些项目被终结或完成结束后,部分空闲员工会被安排到被称为“160室”的“项目间歇部(interproject)”,只要保持考勤,可以做任何工作和保持薪酬支付,部分员工会因此认为被遗弃而恐慌辞职,而且也需要重新审核后才能重新回到新岗位。[4]此外,香港语文教育学院于开办期间,由于该学院的课程为全日制,部分中、小学校长将“不喜欢”的教师送入该学院复修[5],一方面将该等教职员从学校中排斥,同时又满足教育署对师资培训的要求,成为当时教育体系中事实存在的解雇部门。

影视作品

不少日剧如京都人情搜查档案段田凛 劳动基准监督官派遣女王危机大神等有探讨解雇部门现象,让社会开始注重此一问题。

参考文献

  1. ^ 新社会人よ、窓際を目指せ. [2015-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3). 
  2. ^ 中高年正社员が危ない: “解雇ルール见送り”に骗されるな ISBN 978-4098251674
  3. ^ 社内失业 企业に舍てられた正社员 ISBN 978-4575153613
  4. ^ Schreier, Jason. Ubisoft's Game Developer 'Limbo'. Kotaku. [2017-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9). 
  5. ^ 教院憶舊:師生口述歷史訪問錄. 香港教育学院. 1999-06: 54.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