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铎王朝

英格蘭的一個王朝

都铎王朝(英语:House of Tudor),是1485年-1603年统治英格兰王国和其属土的王朝。而该王朝首位君主亨利七世威尔士古时的德赫巴思公国(Welsh principality of Deheubarth)统治者和英格兰王国兰开斯特王朝的后裔。

都铎王朝

都铎玫瑰
母王朝兰开斯特王朝
国家 英格兰王国
 爱尔兰领地
 爱尔兰王国
创立1485年8月22日
创立者亨利七世
末代君主伊丽莎白一世
头衔
消亡1603年3月24日(绝嗣)
分支格蕾王朝

来自德赫巴斯国(Deheubarth)的亨利七世不但得到兰开斯特王朝的支持者的民心,更在战争中获得兰开斯特宿敌——约克王朝的支持,在玫瑰战争后期渐渐得势。之后顺利登上英格兰王位,被称为亨利七世。而他和伊丽莎白·约克的联姻,象征着过往开战的双方,在新王朝的旗帜下联合起来,进一步巩固了都铎家族的胜利。而都铎王朝的权势并不局限在英格兰,他们在《1535-1542年威尔士系列法案英语Laws in Wales Acts 1535 and 1542》中成功将威尔士兼并入英格兰王国,并确立了英格兰王国对爱尔兰王国的治权。他们亦维持了对法国王位的主张,但历任君主都没有在实现该主张上有任何实质进展。

历史上总共有五位都铎君主统治过英格兰的属地,超过一个世纪。而亨利八世是唯一一位活至成年的亨利七世儿子。因此王位继承一直是都铎年间的主要政治议题。

随着终身不嫁的“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驾崩,都铎王室从此绝嗣。而当时在位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的曾祖母,正是亨利八世的长姊玛格丽特·都铎公主。因此詹姆士根据和伊丽莎白生前的秘密约定,入继英格兰王位,英苏两国组成共主邦联,结束两国持续近六百年的战争,进入了斯图亚特王朝时期。

都铎家族前世

 
亨利七世的祖父欧文·都铎爵士的家族纹章

都铎家族的母系祖先是约翰·博福特(John Beaufort),14世纪英格兰亲王兰开斯特公爵冈特的约翰和情妇凯瑟琳·斯温福德(Katherine Swynford)的私生子,而兰开斯特公爵的父亲正是英王爱德华三世。一般情况下,私生子是不可能主张有王位继承权,但情况在1396年,由于兰开斯特公爵和凯瑟琳在约翰·博福特25岁的时候正式结婚,而变得复杂起来。罗马教宗在同年,英格兰国会在次年各自发布公告追溯承认约翰·博福特是兰开斯特公爵合法婚生子女的地位。而兰开斯特公爵的另一个婚生儿子英王亨利四世,亦承认约翰·博福特婚生子女的地位,但宣布他们没有权继承王位。不过博福特家族一直在政治和同宗的兰开斯特王室同一阵线。

约翰·博福特的孙女马格丽特·博福特郡主,国内一大可能的王位继承人,她嫁给了埃德蒙·都铎伯爵。埃德蒙·都铎是威尔士贵族欧文·都铎(Owain Tewdr)和英王亨利五世的寡后凯瑟琳(Katherine of Valois)的儿子。但艾德蒙和他的弟妹不是未婚所出的私生子女,要么就是他们父母秘密结婚后所出,因此他们的命运寄托在他们同母异父的兄长,英王亨利六世的仁慈和权势之上。因此兰开斯特家族失势,都铎家族也劫数难逃。艾德蒙的儿子亨利·都铎因此流亡在布列塔尼长大,而其母马格丽特·博福特郡主则在英国再婚,潜伏在敌对的约克王朝治下的英格兰为儿子的未来谋划。

亨利七世时代(1485-1509)

都铎王朝开创者亨利七世(左)、伊丽莎白王后(右)

在兰开斯特家族人丁凋零之际,亨利宣布自己乃兰开斯特家族的王位继承人。利用在位英王理查三世的民望低迷,马格丽特郡主得以将不满现状的约克王朝支持者,转为支持他的儿子。而亨利很快成功登陆英格兰,并于1485年在博斯沃思原野战役(Battle of Bosworth Field)打败理查三世,随即以亨利七世称王即位。并通过迎娶理查三世的侄女约克的伊丽莎白(Elizabeth of York),平息了对其继位合法性的争论,更以这场敌对家族之间的联姻结束了玫瑰战争,并以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室结后的后代,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并将兰开斯特的红玫瑰 和约克的白玫瑰 合并组成都铎王朝的王徽,红白“都铎玫瑰”。

之后约克王朝仍有公主之子林肯伯爵、萨福克公爵等觊觎者图谋复辟,但都败亡。

对外关系

亨利七世在位期间,他对欧洲国际政治参与有限,只参加过两场战争。一场战争是卷入了1489年布列塔尼战争英语French–Breton War,另外一场战争是1496年至1497年间为报复苏格兰支持珀金·沃贝克英语Perkin Warbeck以及苏格兰入侵英格兰北部地区而对苏格兰发动的战争。这两场战争的结局是1492年英格兰与法国和解,对苏格兰的战争结局因为1497年的西部叛乱而放弃。1502年亨利七世与詹姆斯四世和解,为女儿玛格丽特与詹姆斯四世的联姻铺平了道路[1]

稳定经济财政

亨利七世在位期间,他最为关注的重点之一是如何重新积累皇家国库,在欧洲,英格兰从来不是一个富裕国家,特别是在玫瑰战争之后更是如此。他在位期间,对外通过参与明矾贸易以及签订对英国有利的《马格纳斯协定英语Intercursus Magnus》增加贸易盈余,对内则引进有效的税收体系,改善了税收。并通过实行的财政紧缩政策,使他能够为他的下一代,王位继承人亨利八世留下了大量财政积累。在个人财务上,他也精打细算,并进行了详细记录,金额精确到半便士[2],这些账本以及皇后、朝臣的开支账本都保存在英国国家档案馆。

工业革命的萌芽

1497年为了与苏格兰的战争,处于对铁器的需求,亨利七世投资建设了高炉炼铁工坊。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的产业。而农民看到了这个商机,纷纷在农庄办起了高炉炼铁作坊。高炉产生的温度足以将铁熔为铁水,并采用提供空气(氧气)灌入的生产技术,其动力能源是以水车为原动力。对出炉的铁器也采用以水车为动能的器具进行锻造,而不是人工。它所生产出来的铁器与之前生产方式生产的铁器相比,品质更好,生产效率更高。有人说,没有都铎时代的这项炼铁技术新发明,就没有后来的工业革命[3]

1500年由于英镑贬值,使得英国羊毛商品在欧洲市场提高了价格竞争力,伴随而来的布料贸易也随之扩大,给英国羊毛产品商带来好时机。1500年制造业是英格兰增长最快的经济领域。当时英格兰向欧洲出口的主力产品是羊毛。都铎王朝之前,由于其他欧洲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英格兰的羊毛出口受到极大压力。但到了都铎王朝之后,由于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使得英格兰羊毛产品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商品,1500年代中期,英格兰每年出口欧洲大陆的羊毛及毛纺产品贸易金额为150万英镑[3]。羊毛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助长了“圈地运动[4]

亨利七世的个人生活

亨利七世和伊丽莎白王后共有七个子女,其中四位长大成人,他们是:

生卒年月日 享年
长子亚瑟·都铎王子
1486年9月20日-1502年4月2日
15岁
长女玛格丽特·都铎公主
1489年11月28日—1541年10月18日
51岁
次子亨利·都铎王子
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
55岁
次女伊丽莎白·都铎公主
1492年7月2日-1495年9月14日
3岁
三女玛丽·都铎公主
1496年3月18日-1533年6月25日
37岁
三子埃德蒙·都铎王子
1499年2月21日-1500年6月19日
1岁
四女凯瑟琳·都铎公主
1503年2月2日-1503年2月10日
出生8天后夭折

亨利七世的长子亚瑟迎娶了阿拉贡公主凯瑟琳,以缔结和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的同盟。亚瑟和凯瑟琳在鲁德娄城堡这一威尔士亲王的传统驻所渡蜜月。但两人结婚后四个月,亚瑟猝死,亨利王子成为王位继承人。亨利七世虽然取得教宗训令,同意亨利王子娶兄嫂,但亨利七世后来又宣布自己并未同意这一婚约,因此两人婚礼并无在亨利七世驾崩以前举行。

在英国历代君主中,亨利七世是少数没有情妇的君王之一。他对母亲、妻子、子女的关爱体现在写给他们的书信上以及花在他们身上的大手笔开销方面。1491年春天,他花了大量的黄金为女儿玛丽买了一把琵琶;第二年,他为伊丽莎白的动物园买了一头狮子。1502年亚瑟王子的去世、1503年王后伊丽莎白的去世,给他打击巨大。亨利七世是一个不轻易表露感情的人,长子和王后的去世之后,他都将自己关在屋内好几天拒绝会客。伊丽莎白去世之后,他曾经考虑通过与西班牙王室的联姻续弦,以加强与西班牙的联盟,甚至在获得教皇的婚姻豁免权英语Papal dispensation之后,曾打算与守寡的儿媳凯瑟琳结婚[5]。因为在那个时代,长期作为鳏夫的君主是很异常的。不过,到最后他都没有续弦。

亨利七世于1509年4月21日在里士满宫死于肺结核,终年52岁。并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委托建造的小教堂里,与他的妻子伊丽莎白为邻。亨利七世是否是一个伟大的国王这一历史评价尚存争议,但他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国王,因为他恢复了王国的健全财政,加强了司法体系,并成功地阻绝了其他人想要获得王位的企图,从而为他身后的王权平稳交接创造了有利条件。

亨利八世时代(1509-1547)

 
亨利八世

亨利七世去世之后,亨利八世于1509年4月22日继位登基。他即位后迎娶了成为遗孀的兄嫂凯瑟琳,两人在1509年6月11日正式结婚,同年6月24日于西敏寺加冕。亨利八世刚刚登上王位时,他对理政几乎没有兴趣,相反,他更喜欢奢饰品和从事体育活动。继位开始的头两年,他几乎放手让大臣们主事,之后他才开始对自己所统治的领域和军事战略发生了兴趣[6]。年轻时代的亨利,情感丰富、精力充沛,且颇有音乐才华,16世纪流传至今的一首英格兰民谣《绿袖子》据说是出自他的作曲[7],但同时也以脾气暴戾而闻名。到了晚年,由于腿上的长期伤痛造成的行动不变,因此而暴饮暴食导致身体愈加肥胖,身体健康的下降,更使得他变得易怒和暴虐[8]

对外关系

1511年-1514年的战争

1511年10月教皇尤利乌斯二世成立反法神圣同盟之后[9],亨利八世也与西班牙的费尔南多二世签订了协议。亨利希望以此将英格兰与西班牙结成新同盟。为了收复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中失去的飞地阿基坦,亨利策划1512年春季英西联合进攻,以实现他统治法国的梦想[9]。然而,1512年4月正式宣战之后,这次袭击并非是亨利亲自指挥[10],而且遭到败绩,费尔南多只是想利用它达到自己目的,这使联盟关系变得紧张。好在不久之后,法国人被赶出了意大利,联盟得以幸存,双方都希望赢得对法国的进一步胜利[9]。1513年6月30日,亨利入侵法国,英格兰军队在吉纳盖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Spurs中击败了法国军队,这是一个小小的胜利,并不影响全局,然而英国达到了宣传目的。之后,英格兰将到手的泰鲁阿讷交给了马克西米利安,而亨利八世亲率大军奔向更重要的据点——图尔奈[9]。亨利在外远征之际,他的姐夫——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却趁虚攻入英格兰[11]。但是在凯瑟琳王后的督战下,英格兰军队在1513年9月9日的弗洛登战役中击败了苏格兰军队,詹姆斯四世战死。这场短暂的战争以苏格兰败退而收场[9]。这场战争尽管让亨利八世尝到了军事胜利的甜头,但是他决定不再参与1514年的战争行动,因为这期间他在经济上支持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导致了英格兰国库吃紧[9]。这场战争随着倾向与法国和谈的教皇利奥十世取代了尤利乌斯二世,亨利自己也和法国路易十二签订了条约,他的妹妹将成为路易十二的妻子,以此向年轻的查尔斯承诺此条约可以确保8年之久的和平[9]

与法国、西班牙的三边关系

 
1520亨利八世与佛朗索瓦一世会聚加莱的金帛盛会

亨利妻子凯瑟琳的侄子查理五世,继承了欧洲两大帝国,1516年成为西班牙国王,1519年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5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去世后,他的堂兄弗朗索瓦一世继位[9]。这三个王位的年轻继承人,都有机会重塑江山。面临来自东方新崛起的奥斯曼帝国的威胁,为了维护西欧各国的安全,亨利八世的首席大臣托马斯·沃尔西促成了英格兰与法国达成和解的1518年伦敦条约英语Treaty of London (1518)[9]。亨利于1520年6月7日在加来附近的属于英格兰领地的巴兰冈会见了法国新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举行了为期两周的奢华娱乐活动的“金帛盛会”,旨在建立双方友好关系,避免战争。然而各方的利益相互冲突,亨利八世依然坚持恢复以前在法国的飞地,但也寻求与勃艮第结盟,以及继续得到神圣罗马帝国的支持[9]

查理五世于1521年从他所控制的欧洲大陆领土向法国发动战争,亨利试图提出调解但收效甚微。年底英格兰与查理五世结盟,英国在法国北部地区的一次军事行动,占据了一小块空间。查理五世在1525年帕维亚战役中俘获了弗朗索瓦之后,掌握了和平的主动,于是亨利决定退出其盟友的战争,并于1525年8月30日在英格兰赫特福德郡首席大臣沃尔西与法国大使签订了摩尔条约英语Treaty of the More,条约规定:英格兰同意放弃在法国境内的飞地领土要求,作为补偿,每年法国给予英格兰两万法郎的赔偿,同时英格兰斡旋使查理五世释放被俘的佛朗索瓦一世[9]

对爱尔兰的征服

1534年亨利八世要求移居在爱尔兰的英格兰贵族们将管辖的土地上交英格兰国王,再由英格兰国王进行封赏。1542年亨利八世又以爱尔兰议会的名义宣布他为爱尔兰国王。这成为了英格兰开始统治爱尔兰的第一步,但是亨利八世的爱尔兰政策遭到了当地贵族们的抵制,爱尔兰贵族们的反叛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初。

与苏格兰的战争

为了消除来自苏格兰的潜在威胁,英格兰与苏格兰于1542年11月24日,在交界处展开了索维莫斯战役[9],苏格兰战败。詹姆斯五世于12月15日去世。亨利借此希望他的儿子与詹姆斯五世的继任者玛丽的联姻来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王位。这个建议得到了苏格兰摄政王詹姆斯·汉密尔顿的同意,却遭到了苏格兰国会的反对。为此1543年12月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爆发了一场长达八年被称之为“粗暴求婚”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亨利去世后若干年[12][9][13]

整合威尔士

早在诺曼征服时代,英格兰势力开始影响威尔士,1283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征服了威尔士公国全境,1284年《罗德兰法规英语Statute of Rhuddlan》通过,旨在以英格兰法律取代威尔士刑法,但威尔士民法以及独自的行政法律体系一直继续沿用。直到亨利八时时期通过的《1535年和1542年威尔士法律法案英语Laws in Wales Acts 1535 and 1542》首次将威尔士的民法以及行政管理体系完全纳入到了英格兰王国的法律体系之内[14]

与法国的第二次战争

1539年法国与西班牙的关系破裂,最终转化为战争。随着凯瑟琳的去世以及安·博林的被处决,查理五世与亨利八世关系逐渐改善。两者之间订立了秘密联盟,亨利决定参加意大利战争以支持他的盟友,计划于1543年入侵法国[9]。但是后来与苏格兰战争的爆发,拖延了英格兰对法国的进攻,这惹恼了查理五世。最后亨利终于决定于1544年6月对法国进行一次兵分两路的袭击,一路是进攻蒙特勒伊,另一路是进攻布洛涅,蒙特勒伊久攻不下,布洛涅于1544年9月18日被攻陷[9]。但是亨利八世拒绝了查理五世的进军巴黎的要求,查理五世作战失利,不得不与法国求和[9]。亨利八世面临单独与法国作战的局面,佛朗索瓦一世试图于1545年夏天反攻英格兰,但在索伦特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Solent中被击退。耗尽财力的英法双方只得于1546年6月7日签署坎普条约英语Treaty of Ardres,英格兰获得了布洛涅为期八年的管辖权,之后再以75万英镑返还给法国,因为亨利八世的财政已经是捉襟见肘,1544年至1546年的这场战争消耗了英格兰国库65万英镑[9]

与罗马教廷决裂

亨利八世统治期间,主导了一个当时引起极大争议并引发了社会矛盾、但后来也成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宗教国策,那就是与罗马教廷分道扬镳。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的出发点并不是像马丁·路德那样以回归基督教本义为目的所追求的宗教改革,而是因为他意欲与兄嫂凯瑟琳离婚,却不为罗马教廷允准为由,为了达到与凯瑟琳王后离婚这一现实功利目的,亨利八世不惜另起炉灶,建立独立的英国圣公会。它与当时的宗教改革运动汇合在一起,导致了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形成了新生的新教势力,它与东正教天主教并列为三大基督教派。英格兰国会通过法案,断绝和罗马教廷的联系,新任坎特伯里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麦,宣布亨利和凯瑟琳的婚姻无效。亨利八世这个历史性的决断,使英格兰从一个罗马天主教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基督教新教的国家。

三个重臣

亨利八世时代,有三个大臣先后受到器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地位颇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味。然而,这三个曾经受到亨利八世器重的行政长官,却先后被亨利八世投入监牢并被处决。

亨利八世时期受到器重的三位大臣

托马斯·沃尔西

亨利八世继位初始,第一位宠臣是首席大法官托马斯·沃尔西枢机,当时英格兰还没有与罗马教廷决裂,亨利八世为了能解除与兄嫂凯瑟琳的婚姻,他曾经征询了托马斯·沃尔西的意见,沃尔西也前往罗马,面见教宗以寻求教廷方面的首肯。但教廷受到西班牙王室,特别是来自凯瑟琳外甥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的压力。凯瑟琳更兴讼挑战离婚的决定。沃尔西枢机因无法取得离婚同意而失宠,1530年托马斯·沃尔西被判为叛国罪,在被押送伦敦的路途中,客死莱斯特

托马斯·莫尔

托马斯·莫尔是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亨利八世早期也反对宗教改革,这与莫尔的观点相同,莫尔在民众中的名望以及办事能力深得亨利八世欣赏。1518年,莫尔被任命为王室法庭庭长、枢密顾问官。1521年被任命为财务大臣,1523年莫尔被选为下议院议长。沃尔西失宠之后,1529年他取代了沃尔西的首席大法官位置,成为了仅次于国王的第一号要人。然而,随着亨利八世为了达到与凯瑟琳离婚而不惜与罗马教廷决裂,并建立了与之分庭抗礼的英国圣公会,这与莫尔的价值理念发生了冲突,为此他不得不辞去了官职。1533年11月英国国会通过最高权法案(Act of Supremacy),确定国王为英国国教教首。此外,国会还规定:亨利的第一次婚姻无效,第二次婚姻合法。同时有起草了一个承认这个原则的誓词,并分发给包括莫尔在内的伦敦和威斯敏斯特的全体教士们,莫尔拒绝承认誓词,于是他遭到逮捕,被囚禁在伦敦塔达一年多。1535年7月6日,他和另外少数拒绝承认誓词的教士遭到处决。

托马斯·克伦威尔

托马斯·莫尔失势之后,作为主事官托马斯·克伦威尔又得到亨利八世的器重,他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离婚解除以及英国宗教改革的推行不遗余力。1534年,克伦威尔力促国会通过一系列改革法案:“上诉限制条例”禁止英国教会法庭上诉到教皇、禁止教会不经英王允许发布规章;“教职任命法案”规定教会必须根据英王指定的候选人推选主教;“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唯一最高权威;“王位继承法”宣布凯瑟琳的女儿玛丽乃是私生女,安妮·博林的女儿伊丽莎白则为顺位继承人;“叛国罪法案”规定不承认英王的最高权威即是叛国罪,可判处死刑;并且取消给教宗的献金(Peter's Pence)。在安妮·博林失宠后,他又竭力铲除博林家族党羽,1536年他取代了汤玛斯·博林英语Thomas Boleyn, 1st Earl of Wiltshire(安·博林的父亲)成为掌玺大臣。然而在他登上权力顶峰过程中,四处树敌,包括曾经是他的盟友博林家族和亨利八世的宠臣诺福克公爵,但是因为安排亨利第四次婚姻(与安妮·克莱沃)的失败,亨利八世对他失去了信任。后来亨利八世听信了诺福克公爵关于克伦威尔是宗教异端的谗言,在诺福克公爵的策划下,克伦威尔被解职,并被关进伦敦塔。1540年7月28日克伦威尔以叛国罪在伦敦塔被处死。

亨利八世的个人生活

亨利八世迎娶了兄嫂凯瑟琳之后,长女夭折,次子亨利康沃尔公爵英语Henry, Duke of Cornwall亨利(Henry, Duke of Cornwall)出生52日后夭亡,产下多名死胎后,终于在1516年产下玛丽公主。由于一直没有男系后代,无法满足亨利八世有后继位的期望,亨利八世开始感受到王位继承危机。除了担心继承人问题之外,他也厌倦了比他大六岁的妻子。

亨利八世继位后直到去世,在他一生中戏剧般地前后迎娶了六位妻子。她们分别是凯瑟琳、安妮·博林珍妮·西摩安妮·克莱沃凯瑟琳·霍华德凯瑟琳·帕尔。在这六位妻子当中,亨利八世除了与凯瑟琳生了玛丽公主以外,与第二任妻子安·博林生了伊丽莎白公主,与第三任妻子珍妮·西摩生了爱德华王子。这三个子女分别在不同时期,继承了都铎王朝的王位。

六个女人的最终结局各有不同。兄嫂凯瑟琳最终被英格兰圣公会教会宣布她与亨利八世的婚姻无效,被打入冷宫之后郁郁而终;第二任妻子安妮·博林和第五任妻子凯瑟琳·霍华德以通奸罪被斩首;第三任妻子珍妮·西摩生下王子爱德华六世之后死于产褥热;第四任妻子安妮·克莱沃最后与亨利八世离婚;最后一任妻子凯瑟琳·帕尔陪伴亨利八世至终。

亨利八世的六任妻子(从左到右)
第一任凯瑟琳、第二任安·博林、第三任简·西摩、第四任安·克莱沃、第五任凯·霍华德、第六任凯·帕尔

爱德华六世时代(1547-1553)

 
爱德华六世

亨利八世于1547年1月28日去世,年仅九岁的爱德华六世继承王位。因为年幼的国王无法理政,贵族们都试图通过掌握摄政权来巩固自己在王国的地位[15]

萨默塞特公爵摄政期

虽然亨利八世在位期间曾经指定了一些人担任摄政王。但爱德华六世的舅舅爱德华·西摩在亨利八世死后,很快掌控了权力。并于1547年2月15日自封为”萨默塞特公爵“,在此过程中他没有受到来自王室的挑战。爱德华·西摩意图通过年幼的爱荷华六世于年轻的苏格兰女王玛丽的联姻来统一英格兰和苏格兰,并将英国宗教改革强加给苏格兰教会。为此,他与苏格兰摄政王詹姆斯·汉密尔顿于1547年9月10日展开了一场平基战役英语Battle of Pinkie,这也被看作是“粗暴求婚战争”的延续。英格兰赢得了这场战役。之后,苏格兰的玛丽公主被秘密带到法国,与未来的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二世订婚,尽管萨默塞特公爵没能达到目的,但是平基战役英语Battle of Pinkie的胜利增强了他在英格兰王国的地位[16]

 
萨默塞特公爵

1549年,王室下令出版《公祷书》,其内容包括日常和周日教堂礼拜的敬拜形式。对这本有争议的新书,不论是新教教派或是旧天主教派都不受欢迎。尤其是在德文郡康瓦尔郡,那里的天主教徒占了大多数。当时在康瓦尔郡,很多人只会说康瓦尔语,对英文圣经和教堂礼拜并没有被很多人理解。为此由于《祈祷书》导致了当地的骚乱,在康瓦尔郡那些生性好斗的人们包围了市政官。这种现象令摄政王萨默塞特感到担忧,他派军队去那里解决问题。骚乱增加了王室对天主教的敌意,爱德华六世的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一世,因为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而受到了这种敌视的压力。尽管枢密院多次呼吁她放弃其信仰,停止聆听天主教的弥撒,但遭到她的拒绝。爱德华六世的另外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新教徒的伊丽莎白,与爱德华六世关系良好,为人也很温和。但当伊丽莎白被指控与摄政王萨默塞的兄弟托马斯·西摩有染时,则引发了与刚刚改嫁给托马斯·西摩,也就是亨利八世最后一任妻子凯瑟琳·帕尔的关系紧张。尽管后来伊丽莎白的仆人凯瑟琳·阿什利英语Kat Ashley托马斯·帕里英语Thomas Parry (Comptroller of the Household)强迫她认罪,但最后还是证明她是清白的,而托马斯·西摩后来涉嫌勾结海盗,于1549年3月20日以谋反罪被斩首。

诺森伯兰公爵摄政期

 
诺森伯兰公爵

随着托马斯·西摩的被处决,萨默塞特公爵的势力也随之被削弱。之后,爱德华六世被强行移送到温莎堡,这实际上是将他作为人质上演了的一场宫廷权斗。在这场权力斗争中,他的主要对手约翰·达德利主导议会剥夺了萨默塞特公爵的权力。由此摄政王的控制权由萨默塞特公爵转到诺森伯兰公爵手中。掌控摄政权后的诺森伯兰公爵雄心勃勃,寄望推进新教的整合,与此同时尽量让自己掌控更多的土地和金钱。他下令取消教堂所有的天主教象征,从而形成了今天英格兰教会所体现的简单明了的教会象征,1552年《公祷书》的修订版发行。

1553年爱德华六世病倒,他的辅佐大臣们担心天主教徒玛丽公主可能会接管政权,并推翻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所做出的所有宗教改革。由于爱德华六世从小就受到新教的熏陶,病入膏肓的爱德华六世也非常忧心在他死后英国将重新回归天主教,为此他写了一份新遗嘱,以推翻1544年亨利八世的遗嘱。因为亨利八世在遗嘱当中,写明了恢复玛丽和伊丽莎白的王位继承权。一旦爱德华六世驾崩,天主教徒的长女玛丽就会顺理成章地继承他的王位。而爱德华六世的这个新遗嘱则使他的堂姐简·格蕾公主继承他的王位。她是亨利八世的妹妹玛丽·都铎的孙女。1553年7月6日爱德华六世去世,爱德华六世的离世标志着都铎王朝结束了男系后嗣继承王位。

九日女王

爱德华六世死后,诺森伯兰公爵按照爱德华六世修改过的遗嘱,试图阻止玛丽公主登基,并企图逮捕玛丽公主以及将珍·格雷推上王位,但是遭到挫败。诺森伯兰公爵于1553年8月22日被掌控权力的玛丽一世处死,而珍·格雷在1553年11月以叛国罪被定罪,1554年2月被处决,在位期间仅为9天。珍·格雷在英国历史上是否算得上一个君王,史学界对此存在着争议。

玛丽一世时代(1553-1558)

 
玛丽一世

1553年8月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进入伦敦,并于同年11月举行了加冕仪式,宣布玛丽一世为英格兰的新国王。接着她很快公布她要与西班牙王子腓力结婚,腓力王子是她母亲(凯瑟琳)的侄子查理五世的儿子。1554年7月25日在温彻斯特大教堂举行了婚礼。婚后腓力发现玛丽对他而言缺乏吸引力,他和玛丽在一起生活时间很短暂。虽然玛丽在位五年期间多次怀孕,但是从未生育。玛丽因为很少与丈夫生活在一起,她担心没有后嗣传承英格兰王位而感到沮丧。

血腥手腕

在英格兰,她与西班牙的联姻并不受欢迎,人们担心英格兰会成为西班牙的附属国,并且在没有人民支持的情况下,将英格兰卷入战争。民众中醖酿着不满情绪,新教信徒小托马斯·怀亚特英语Thomas Wyatt the Younger(诗人托马斯·怀亚特的儿子),为此试图发起一场旨在废除玛丽一世女王,以她的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取代其王位的叛乱。然而该计划败露,怀亚特的支持者们被追杀,怀亚特本人也遭到监禁并被酷刑折磨。玛丽希望通过刑讯逼供,逼他说出伊丽莎白也参与其中,这样就可以给伊丽莎白定罪处刑。但是怀亚特始终没有把伊丽莎白牵扯进来,最后他被处决。伊丽莎白也为此一度被监禁在包括伦敦塔在内的多处监狱。

她在位期间,决心恢复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以此保护她的王位不受威胁。从1555年至1558年的三年期间,她以异端为由将300多新教徒处以火刑。玛丽的残暴导致了众多新教徒对她的憎恨,称她为“血腥玛丽”。查尔斯·狄更斯曾说:“作为血腥玛丽女王,她已家喻户晓,作为血腥玛丽女王,她永远被打上恐怖和憎恶的烙印[17]

对玛丽一世的评价

 
新教领袖休·拉蒂默尼古拉斯·雷德利英语Nicholas Ridley (martyr)被火刑处死

1558年1月7日,玛丽一世将在法国最后的一块飞地加莱割让给了法国的佛朗索瓦公爵,她期望与哈布斯堡王朝的联姻而重归天主教的梦想破灭了,她在英国人民的心目中声望进一步下降。

尽管如此,玛丽统治期间值得称道的是,这个期间英国引进了一个新的铸币系统,这个系统一直沿用到18世纪,她与腓力二世的联姻也为英格兰开辟了新的贸易路线。玛丽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转王国的通货膨胀、消减预算赤字、消除贫困以及改善贸易危机等诸多问题。她还探索了俄国非洲以及波罗的海的商业潜力,修改了海关制度,努力解决前任遗留下来的货币贬值的难题,整合了税务部门,加强了大中城市的管理权力[18]。在玛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迎来了第一位俄国大使,历史上首次建立了英俄外交关系。

人们假设如果她活得再长一点,她所致力于恢复天主教的努力可能会有所收获。但是,实际上在这个宗教转化的过程中,她对新教徒的残酷镇压反而促使了新教在英国的反弹和发展。

玛丽一世于1558年11月17日去世,终年42岁[19]

伊丽莎白一世时代(1558-1603)

 
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一世去世时,伊丽莎白住在哈特菲尔德庄园,按照亨利八世的遗嘱,她立即继承了英格兰王位。在民众的欢呼声中她骑马前往伦敦

伊丽莎白一世登基时,那些玛丽一世在任时担任议会议员深感忧虑,因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参与了针对伊丽莎白的阴谋,例如她被关押在伦敦塔,试图逼迫她远嫁国外或者将她置于死地[20]。 针对这个问题,她挑选了新教徒威廉·塞西尔男爵作为她的首席大臣,他是前两位摄政王萨默塞特公爵和诺森伯兰公爵的前护国大臣。作为新教徒的前大臣,在玛丽统治期间,他比较幸运,并没有因为他的信仰而遇到麻烦。他以审查伊丽莎白的账目支出为由,经常拜访伊丽莎白,与伊丽莎白建立了信任关系。除此之外,伊丽莎白还起用了另外几个宠臣,其中有罗伯特·达德利作为她的御马调教师,他可以经常接触伊丽莎白一世。

坎坷的早年

伊丽莎白天资聪颖,幼小时候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拉丁语、法语、意大利语和希腊语,文学方面才华横溢,此外,无论是唱歌还是弹奏鲁特琴,都展示出了她的音乐天赋[21][22]。她登基时年仅二十五岁,但是通往王座之路却是如履薄冰、经历坎坷。在她不到三岁的那年,她的母亲安·博林被她亲生父亲亨利八世处决。随后亨利八世宣布她为私生子,因此她无法继承王位。在她十四岁那年,他的父亲亨利八世去世,她由亨利八世的遗孀凯瑟琳·帕尔和她刚刚改嫁的丈夫托马斯·西摩抚养,在此期间,传出了她和托马斯·西摩的绯闻。但是,在对她审讯过程中,她的诚实、大胆的回答,使所有对她的指控都被撤销。在她二十一岁那年,因为牵连到小托马斯·怀亚特策划对玛丽一世的叛乱,因而被玛丽一世关进在伦敦塔。只是由于无法找到她参与叛乱的证据,玛丽一世只好将她释放,并把她驱逐到远离权力中心的乡下,直到玛丽一世去世[23]

强化新教势力

因为伊丽莎白是新教教徒,她登基之后,首先是恢复和强化被她的姐姐玛丽一世打压的新教教会。1559年1月加冕之后,英国议会通过了两项重要法案:《礼拜统一法》(也称为单一法)和《国王至上法英语Act of Supremacy 1558》,确定伊丽莎白一世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这个头衔曾经由于她的父亲和她的弟弟头上)。这些举措统称为伊丽莎白时代的宗教场所,强制所有人每星期天要参加教堂礼拜,并向神职人员和政治家宣誓承认从天主教独立出来的英格兰教会以及伊丽莎白至高无上的权威。伊丽莎白明确表示,如果有人第一次拒绝宣誓,那么还给第二次机会,如果之后还拒不宣誓,那么违反者将会被剥夺其职位和财产。

应对权力挑战

伊丽莎白一世坚信自己是上帝天选。她绝不允许任何人挑战她的权威,尽管很多人认为她很虚弱而且试图劝她早日成婚。伊丽莎白有极高的人气,但是无论是在枢密院、议会还是平民百姓,都认为女王应该找一个丈夫,人们普遍认为一旦女王成婚,她的丈夫就会减轻她的压力。此外,如果她没有后嗣,那么都铎王朝就会终结,英格兰内部的各自敌对势力之间就有可能发生内战。而此时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求婚者都派出大使跑到英国法院提出相互之间的诉讼。1564年,伊丽莎白染上了天花,这场大病几乎夺走她的性命。在病重期间,她任命罗伯特·达德利作为她死后的护国公。伊丽莎白康复之后,她任命达德利为枢密院议员,并封他为莱斯特伯爵 ,希望他能和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结婚。但是玛丽拒绝了这桩婚姻,转而与亨利七世的后裔亨利·斯图亚特勋爵结婚,这加强了她试图问鼎英格兰王位的欲望。尽管也有不少天主教徒忠于伊丽莎白,但是也有人认为,由于伊丽莎白曾经被他父亲宣布为私生子,因此作为她的远房侄女——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成为伊丽莎白王位的潜在威胁者。

 
被处决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她的地位遭受了多次挑战。1569年由查尔斯·内维尔英语Charles Neville, 6th Earl of Westmorland托马斯·帕西英语Thomas Percy, 7th Earl of Northumberland领导的一群伯爵试图废黜伊丽莎白,由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取而代之。政变失败之后,查尔斯·内维尔逃离英国,托马斯·帕西于1572年被处死。除了英国内部,罗马教廷也对她的权威发出挑战。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对她发布了逐出令,称伊丽莎白是篡位者和异端,号召她的臣民不要再继续效忠她。1571年,作为新教徒皈依为天主教徒的第四代诺福克公爵托马斯·霍华德曾打算与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结婚,然后以玛丽一世取代伊丽莎白。谋划败露之后,托马斯·霍华德于1572年被处死。1601年,罗伯特·德弗罗伯爵,试图提升伦敦市政的地位以抗衡伊丽莎白政府。但是伦敦市政官员不愿意追随罗伯特·德弗罗伯爵,最后他和他的同伙大部分被伊丽莎白处死。而作为支持伊丽莎白的议会,也给她施加压力,多次正式要求她处决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以绝后患。但是否要处决苏格兰女王,伊丽莎白刚开始犹豫不决。最后她终于被说服,于1586年以叛国罪签署了对玛丽的死刑令。1587年2月8日玛丽一世在弗瑟林赫城堡英语Fotheringhay Castle被处决,玛丽一世的被处决激怒了欧洲的天主教国家。

尽管伊丽莎白的统治时期,她对英格兰的掌控充满着不确定性,但她从未结婚。她距离婚姻大门最近的是1579年至1581年,当时她受到法国的亨利二世的儿子安茹公爵的青睐。尽管早些时候,她属下的大臣不断劝说她尽早结婚,但是此时却在劝说她不要嫁给法国王子,因为他的母亲凯瑟琳·德·美第奇涉嫌在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节大屠杀中,下令杀害数万名法国的胡格诺派新教徒。伊丽莎白选择了屈从众人反对婚姻的情绪,她也从她姐姐玛丽一世嫁给西班牙腓力王子所犯下的错误中汲取了教训,并将安茹公爵送走。到了1581年,伊丽莎白很清楚,48岁的她已经超过了生育年龄,都铎王朝不可能再延续了。

对外关系与海外贸易

围绕着新教与天主教之争,伊丽莎白时期的英国在欧洲各国之间开展了攻防战。与此同时,随着大航海时代拉开序幕,英国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发展。

支援荷兰的新教势力

1585年荷兰的新教教徒发生了反抗西班牙的腓力二世暴动,英国随即派出了军队予以支援[24]。在此之前的1584年,当时作为反抗西班牙统治的领袖奥兰治亲王和他的盟友法国安茹公爵的去世,削弱了荷兰的反抗势力,一些城市向西班牙总督帕尔马公爵投降。同年12月,腓力二世与法国天主教结成联盟,削弱了安如的兄弟亨利三世对抗西班牙统治荷兰的能力。这个天主教联盟将法国与西班牙的海岸线连在一起,威胁到了英国[24]。1585年夏天,帕尔马公爵围攻安特卫普,迫使英国和荷兰做出反应。1585年8月英格兰与荷兰在位于伦敦的楠萨奇宫签订了《楠萨奇条约》,英格兰承诺对荷兰提供军事援助[25]。该条约标志着英西战争的开始,直到1604年双方缔结伦敦条约英语Treaty of London (1604)结束。

成为新兴海上强权

 
格瑞福兰海战

由于1587年伊丽莎白处决了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引发了欧洲天主教国家对都铎王朝的愤怒,西班牙借此于1588年7月以当时强大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向英格兰发起了进攻,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格瑞福兰海战。这支舰队是曾经追求过伊丽莎白的腓力二世所创建,由古兹曼·埃尔布埃诺英语Alonso Pérez de Guzmán y Sotomayor, 7th Duke of Medina Sidonia公爵指挥。英国舰队倚靠着庞大的舰船数量压制船只数较少的西班牙无敌舰队,再加上英吉利海峡遇到的恶劣天气以及舰队指挥失误和后勤补给的问题,海战的结果,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查尔斯·霍华德英语Charles Howard, 1st Earl of Nottingham男爵指挥的英国舰队击败,格瑞福兰海战的获胜对英国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它标志着英国开始成为海上强国,为未来成为海洋大国打开了通路。


与法国的战争

伊丽莎白时期,英国对法国发动了两次战争,但都无果而终。

第一次战事是1562年10月至1563年6月对勒阿弗尔的占领,当时伊丽莎白的盟友胡格诺教派夺回被天主教派控制的港口,伊丽莎白的意图是占领勒阿弗尔之后,用来交换1558年被她姐姐割让给法国的加莱海外飞地[26],但是以失败告终。

第二次是1589年作为新教徒的亨利四世继承法国王位,伊丽莎白向他提供了军事支持。天主教联盟和腓力二世强烈反对亨利四世继承王位,而伊丽莎白则担心西班牙接管英吉利海峡港口。然而随后在法国进行军事行动的英格兰军队却组织混乱、效率低下[27]威洛比勋爵英语Peregrine Bertie, 13th Baron Willoughby de Eresby指挥的军队在1589年12月撤退时损失了半数以上。1591年约翰·诺雷斯英语John Norris (soldier)率领的3000人在布列塔尼半岛举行的战役更是一场灾难。对于这次法国的远征,伊丽莎白不愿意继续投入增援和补给。诺雷斯前往伦敦请求提供更多支援,在他离开法国之际,天主教联盟军队几乎歼灭了英格兰在法国残余军队。7月,伊丽莎白派出了由罗伯特·德弗罗伯爵率领的另一只军队赴法国,以协助亨利四世攻打鲁昂,结果同样惨淡,最后于1592年1月撤回英格兰。亨利四世在4月放弃了攻打鲁昂[28]。如同往常一样,这些贵族将领一旦在国外,伊丽莎白就失去他们的控制,她后来在写给罗伯特·德弗罗信中说到:他在哪里?他在做什么?或者他要做什么?我们这里一无所知[29]

对爱尔兰的政策

尽管爱尔兰是她辖下的两个王国之一,但是这是一个对她怀有敌意的王国,由于爱尔兰大多数人都是天主教徒,爱尔兰人往往也与天主教国家一起对她的权威发出挑战。她在爱尔兰实施的政策是给她的朝臣授予土地,以防止当地天主教给西班牙提供攻击英格兰的基地[30]。对爱尔兰当地暴动,皇家军队往往采取的是焦土政策、屠杀当地的男女老幼。1582年在镇压杰拉尔德·菲茨杰拉德英语Gerald FitzGerald, 14th Earl of Desmond公爵领导的芒斯特省暴动时,估计有3万多爱尔兰人死于饥荒。诗人埃德蒙·斯宾塞写道:受害者被带到如此悲惨的境地,任何一颗铁石心肠的人都会为此感到悲伤[31]。对英格兰军队在爱尔兰的暴行,她和她的将军们没有任何忏悔之意[32]

1594年到1603年期间,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爱尔兰爆发了休·奥尼尔英语Hugh O'Neill, Earl of Tyrone伯爵领导的起义[33],1599年伊丽莎白派罗伯特·德弗罗公爵领兵镇压叛乱,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于是他被查尔斯·布朗英语Charles Blount, 8th Baron Mountjoy勋爵替换,这场战争前后花了三年时间,直到伊丽莎白去世之后几天,叛军才投降[34],不久之后英格兰与西班牙签署和约。

与穆斯林国家的关系

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格兰与巴巴里海岸国家(今北非沿岸)建立了贸易关系[35][36],为了对抗西班牙,英格兰不顾教皇禁令,出售盔甲、弹药、木材和金属以换取摩洛哥的蔗糖[37]。1600年,摩洛哥国王艾哈迈德·曼苏尔派出了首席秘书阿卜杜勒·瓦希德·本·梅萨乌德英语Abd el-Ouahed ben Messaoud作为驻伊丽莎白宫廷大使到访英格兰,与英格兰达成反西班牙的联盟[35][38]

1578年随着黎凡特公司特许经营的展开以及派遣第一位驻奥斯曼帝国的英国大使威廉·哈伯恩英语William Harborne,英格兰与奥斯曼帝国建立了外交关系[39]。1580年双方第一次签署了商业条约[40],双方派出了许多使节,伊丽莎白与苏丹穆拉德三世之间也有书信往来[39]。在穆拉德写给伊丽莎白的其中一封信中谈到:伊斯兰教与基督新教比“罗马天主教有更多的共同点,因为两者都拒绝崇拜偶像”,并主张奥斯曼帝国与英格兰王国结盟[41]。令欧洲天主教国家头痛的是,英国向奥斯曼帝国出口用于铸造大炮的锡和铅的原料,而1585年与西班牙爆发战争期间,伊丽莎白认真讨论了与奥斯曼帝国结盟的可能性,当时的伊丽莎白首席秘书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正在游说奥斯曼帝国直接参与对抗西班牙的军事行动[42]

开拓北美殖民地

 
沃尔特·雷利爵士踏上北美的卡罗莱纳州

1583年,汉弗莱·吉尔伯特爵士从英格兰出发,跨越大西洋航海驶向北美大陆,在纽芬兰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海外殖民地。吉尔波特的亲戚沃尔特·雷利爵士第一次踏上北美的弗吉尼亚土地,由于伊丽莎白被称为“童贞女王”,因此这块土地就被他命名为:弗吉尼亚(英文“Virginia”处女)。实际上,当时他踏上的这片土地比现在的弗吉尼亚州大得多,从新英格兰一直延申到卡罗莱纳州。1585年沃尔特·雷利带着小组人员回到了弗吉尼亚时,实际上是在现在的北卡罗莱纳州附近的罗阿诺克岛登陆的。第一个殖民地受挫之后,雷利招募了另外一个小组,并让约翰·怀特(殖民探险家)英语John White (colonist and artist)负责,当雷利返回时,罗阿诺克岛的殖民地已经无形无踪了,但它和纽芬兰一起都是英国在北美开辟的第一个殖民地[43]

东印度公司

在都铎王朝的末期,东印度公司最早与亚洲地区(中国,印度)建立了贸易关系,为此1600年12月31日东印度公司获得了伊丽莎白女王颁发的贸易特许权。在长达15年的时间里,东印度公司被授予好望角以东、麦哲伦海峡以西的所有国家的英国贸易垄断权。詹姆斯·兰开斯特作为东印度公司的冒险家,于1601年对印度洋进行了第一次的探险。东印度公司在后来的18、19世纪期间,为英国在远东建立了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等殖民地,并通过鸦片贸易以及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为了英国开拓海外殖民地和掌控国际贸易的重要工具[44]

文化艺术的繁荣时期

 
伊丽莎白时代的剧场

伊丽莎白的时代正处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几乎与伊丽莎白同时代的代表人物有: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约翰·利利克里斯托弗·马洛本·琼生乔治·查普曼英语George Chapman、音乐家威廉·伯德托马斯·塔利斯约翰·道兰德等,尽管伊丽莎白从来没有以皇家财政赞助过这些人。在这些人当中,莎士比亚的历史地位举足轻重,他在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留下了无可磨灭的深远影响。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作品有38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戏剧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作品[45]



王朝末期

1588年格瑞福兰海战之后,与西班牙的长年战争和爱尔兰的长年动乱将英格兰拖入了泥潭,这增加了英格兰的财政负担,这期间又发生了农业歉收,造成了物价上涨、冲击了平民生活[46][47],这个窘境一直持续到她的统治结束[48]。而在此期间,她对天主教的打压愈演愈烈,1591年伊丽莎白授权委员会对天主教徒进行监视和审判[49]。她统治的最后几年期间,她在人们中的声望越来越低[50][51]。在最后的几年,面对吃紧的战争财政支出,伊丽莎白开始依靠授予垄断特权来获得财政资助,而不是要求国会增加财政补贴。这种做法很快使获得垄断特权的朝臣们用操控市场价格的方法从社会大众身上聚敛财富,引得世人怨声载道[52]。这种不满情绪反应到下议院,在1601年的议会会议期间达到了顶点[53]。为此伊丽莎白于1601年11月30日在白厅宫,向一个由140人组成的代表团发表了著名的“黄金演讲英语Golden Speech”,她承认对垄断特权遭到滥用一无所知,并做出相应承诺从而缓解了民众的情绪[54]

詹姆士六世继位

 
继承伊丽莎白王位的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

伊丽莎白的国务大臣威廉·塞西尔男爵于1598年8月4日去世,他的职位很快由他的儿子罗伯特·塞西尔伯爵接任[55]。他所要处理一项任务就是为王位的顺利继任铺平道路。由于伊丽莎白从不会任命她的继任者,塞西尔伯爵的这项工作不得不暗中进行[56]。伊丽莎白没有后嗣,王权继承人只能选择与她有血缘关系的后代。按亨利八世的遗嘱,应由亨利八世的妹妹一支的继承人继位,即德比伯爵夫人玛格丽特·克利福德、其子第五代伯爵费迪南多·斯坦利;第三代亨廷顿伯爵亨利·黑斯廷斯作为约克王朝的女系后裔,也被视为潜在继位人选。但德比母子分别在1596年和1594年去世,亨廷顿伯爵也在1595年去世,两家各自的权利继承人卡斯尔哈文伯爵夫人安妮·斯坦利和乔治都未被视为继位之选;而亨利八世姐姐一支继承人、当时的苏格兰国王、伊丽莎白的表侄外孙詹姆士六世继位的呼声渐长。塞西尔认为只有他能继承王位,为此与他举行了多次秘密会谈,虽然詹姆士六世以前一直有着强烈的英王王位继承权的主张,但是从没有被承认过[57]。这次塞西尔就继承王位事宜,不厌其烦地指导詹姆士六世要如何赢取女王的欢心。詹姆士六世按照塞西尔伯爵的指点,并经过塞西尔伯爵的穿针引线,与女王建立了互信关系,为王位的继承和女王达成了默契,尽管詹姆士六世的母亲被伊丽莎白处决。

直到1602年秋,女王的健康情况都一直良好,但是她周边的朋友相继离世使她郁郁寡欢。1603年2月她的表妹也是密友凯瑟琳·诺里斯英语Catherine Carey的侄女凯瑟琳·凯莉英语Catherine Howard, Countess of Nottingham去世,对伊丽莎白更是一个沉重打击。3月伊丽莎白病倒,并于当月24日凌晨在里士满宫去世,终年70岁。几个小时之后,塞西尔伯爵和国会按照原定计划,宣布詹姆士六世为英格兰的新国王詹姆士一世[58]。詹姆士六世的继位标志着都铎王朝的结束,斯图亚特王朝的开始,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两个主要王国(英格兰王国苏格兰王国)的王权合为一体,这为以后联合王国的最终形成开创了先河。

影响历史走向的几个要因

都铎王朝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在整个王朝将近120年期间中所产生的几个历史要因影响了英国后来的历史走向。

第一、亨利七世时期产生的产业革命萌芽为以后的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奠定了基础;

第二、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的决裂而导致的英格兰宗教改革,使英国最终成为了一个新教为主导的国家,与欧洲传统的天主教国家相比,新教国家在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化革命中成为领先世界的力量。

第三、文艺复兴运动;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也使英国加快了迈入现代化的脚步;

在第二和第三个因素当中,要特别提出的是15世纪后期古登堡的活字印刷的发明。这个划时代的发明提高了人们的识字率和阅读,推动了印刷出版业的发展。它在宗教改革中,使普通信徒能够直接阅读《圣经》,结束了教廷及教会对圣经阅读的垄断;它也将文艺复兴的成果普及到了民间。

第四、由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而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使英国将目光从欧洲大陆投向了北美新大陆以及世界其他区域,并通过建立海上霸权最后使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都铎王朝各君王统治年代

伊丽莎白一世玛丽一世 (英格兰)珍·格雷女爵爱德华六世亨利八世亨利七世 (英格兰)

都铎王朝家族脉络

参见

注释

  1. ^ Kinney p. 335
  2. ^ "Domestic and foreign policy of Henry VII".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7 June 2015. Retrieved 16 November 2015.
  3. ^ 3.0 3.1 Tudor Monastery Absolute History. [2021-1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15). 
  4. ^ Agricultural revolution in England :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grarian economy 1500-1850
  5. ^ Penn, Thomas (12 March 2013). Winter King: Henry VII and the Dawn of Tudor England (Reprint ed.). Simon and Schuster. p. 204. ISBN 978-1439191576
  6. ^ "The Life of King Henry VIII (1491–1547). Biography of Henry Tudor, King of England". Luminarium.org. Retrieved 17 October 2013
  7. ^ "Greensleeves: Mythology, History and Music. Part 1 of 3: Mytholog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Early Music Muse. 3 July 2015. Retrieved 23 November 2017.
  8. ^ ipscomb, Suzannah (2009). "Who was Henry?". History Today. 59 (4): 14–20. Popular perceptions of Henry VIII, according to focus groups consulted by the market research agency BDRC for Historic Royal palaces, are that he was a fat guy who had six, or maybe eight wives, and that he killed a lot of them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9.10 9.11 9.12 9.13 9.14 9.15 9.16 Loades, David (2009). Henry VIII: Court, Church and Conflict. The National Archives. ISBN 978-1-905615-42-1
  10. ^ Scarisbrick, J. J. (1997). Henry VIII (2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7158-2
  11. ^ Guicciardini, Francesco (1968). Alexander, Sidney (ed.). The History of Ital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0800-4
  12. ^ Elton, G. R. (1977). Reform and Reformation: England, 1509–1558. Edward Arnold. ISBN 0-7131-5952-9
  13. ^ Neil Murphy, "Violence, Colonization and Henry VIII's Conquest of France, 1544–1546." Past and Present 233#1 (2016): 13–51.
  14. ^ A Dictionary of British History by John Cannon p. 661. [2024-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16). 
  15. ^ Archived cop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June 2011. Retrieved 12 April 2011
  16. ^ Mackie, The Earlier Tudors, 1485–1558 (1952) pp. 480–85
  17. ^ Garvin p. 185
  18. ^ Kinney p. 471
  19. ^ Castor, Helen (2010). "Exception to the Rule". History Today. 60 (10): 37–43
  20. ^ Jones, Norman (2008). "Advice to Elizabeth". History Today. 58 (11): 14–20
  21. ^ "Poet: Queen Elizabeth I – All poems of Queen Elizabeth I". Poemhunter.com. Retrieved 17 October 2013
  22. ^ "Queen Elizabeth I". The Poetry Foundation. Retrieved 17 October 2013
  23. ^ Garvin, 255–256
  24. ^ 24.0 24.1 Haigh, 135
  25. ^ Strong and van Dorsten, 20–26
  26. ^ Frieda, 191
  27. ^ Haigh, 142
  28. ^ Haigh, 143
  29. ^ Haigh, 143–144
  30. ^ Loades, 55
  31. ^ Somerset, 668
  32. ^ Somerset, 668–669
  33. ^ Loades, 98
  34. ^ Loades, 98–99
  35. ^ 35.0 35.1 Virginia Mason Vaughan (2005). Performing Blackness on English Stages, 1500–180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7. ISBN 978-0-521-84584-7
  36. ^ Allardyce Nicoll (2002). Shakespeare Survey With Index 1–1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90. ISBN 978-0-521-52347-9
  37. ^ Bartels, Emily Carroll (2008). Speaking of the Moo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 24. ISBN 978-0-8122-4076-4
  38. ^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Collections Mimsy.bham.ac.uk Archived 28 February 200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39. ^ 39.0 39.1 Kupperman, 39
  40. ^ The Encyclopedia of world history by Peter N. Stearns. p. 353. Retrieved 2 May 2010
  41. ^ Kupperman, 40
  42. ^ Kupperman, 41
  43. ^ Daniel Farabaugh (2016). "Chapter 2". United States History (Fourth ed.). McGraw-Hill. pp. 45–47. ISBN 978-1-259-58409-1
  44. ^ Foster, Sir William (1998) [1933]. England's Quest of Eastern Trade. London: A. & C. Black. pp. 155–157. ISBN 978-0-415-15518-2
  45. ^ Greenblatt,第11页。Bevington,第1–3页。Wells,《Shakespeare》,第199页
  46. ^ Haigh, 155
  47. ^ Black, 355–356
  48. ^ Black, 353
  49. ^ Black, 355
  50. ^ This criticism of Elizabeth was noted by Elizabeth's early biographers William Camden and John Clapham. For a detailed account of such criticisms and of Elizabeth's "government by illusion", see chapter 8, "The Queen and the People", Haigh, 149–169
  51. ^ John Cramsie, in reviewing the recent scholarship in 2003, argued "the period 1585–1603 is now recognised by scholars as distinctly more troubled than the first half of Elizabeth's long reign. Costly wars against Spain and the Irish, involvement in the Netherlands, socio-economic distress, and an authoritarian turn by the regime all cast a pall over Gloriana's final years, underpinning a weariness with the queen's rule and open criticism of her government and its failures."Cramsie, John (June 2003). "The Changing Reputations of Elizabeth I and James VI & I". Reviews and History: Covering books and digital resources across all fields of history (review no. 334)
  52. ^ Williams Elizabeth, 208
  53. ^ Black, 192–194
  54. ^ Neale, 383–384
  55. ^ After Essex's downfall, James VI of Scotland referred to Cecil as "king there in effect". Croft, 48
  56. ^ Cecil wrote to James, "The subject itself is so perilous to touch amongst us as it setteth a mark upon his head forever that hatcheth such a bird". Willson, 154
  57. ^ James VI of Scotland was a great-great-grandson of Henry VII of England, and thus Elizabeth's first cousin twice removed, since Henry VII was Elizabeth's paternal grandfather
  58. ^ Black, 410–411

外部资料

维基共享资料

前任:
约克王朝
英格兰王国
爱尔兰王国

1485年至1603年
继任:
斯图亚特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