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稻
禾本科稻属植物
野生稻(学名:Oryza rufipogon),又称鬼仔稻、鬼稻、红须稻,是一个野生稻种(但并非水稻的品种),目前作为人类重要食粮的稻米可能由其演化而来。在世界多处都有分布,台湾从桃园到新竹之间的水塘有发现的纪录,原以为绝种,约1979年在桃园地区又再次发现,而复育在苗栗农改场及台大校园。[2][3]
野生稻 | |
---|---|
科学分类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
演化支: |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
目: | 禾本目 Poales |
科: | 禾本科 Poaceae |
属: | 稻属 Oryza |
种: | 野生稻 O. rufipogon
|
二名法 | |
Oryza rufipogon Griff., 1851
| |
野生稻的范围 |
中国大陆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不允许随意采集和出售,但是可以作为科学研究并培育野生稻杂交种。
特征
野生稻为多年生型,地下茎发达,分茎之发育旺盛,可由倒伏茎的高节位发根、发芽而再生。由于叶狭窄,幼时难与李氏禾区别,开花时才易于识别。茎带红色,尤叶鞘与节红色较深;叶鞘有一轮白柔毛。谷粒颜色多样,有黑紫色到金黄色;粒型异质,有中细长到圆短状。芒为红色且特别长。
由于野生稻之稻米产量远低于栽培稻,稻穗稀疏谷粒较小,成熟时容易自动脱落,又多年生,不适合人类种植,但因长期在自然环境下繁殖,可能演化出各种对抗逆境的耐性,如水灾、旱灾、病害、虫害等,可提供栽培稻育种时所需抗逆境特性。
入侵物种
野生稻是一种入侵物种且被美国列为“有害杂草”。[4]它同样被阿拉巴马、加州、佛罗里达、马萨诸塞、明尼苏达、北卡罗来纳、俄勒冈州,南卡罗来纳州和佛蒙特州列为有害杂草。 据北美植物保护协会所称,野生稻能很好地在驯化稻里混杂生长,以至于他们很难被侦测到。在这种场合下,野生稻会跟驯化稻竞争空间和肥料。野生稻能在驯化稻的收割期前早一步散播种子,所以每次轮耕都总会有少数野生稻存活下来。另外,从野生稻所收割下来的稻米在外观上与白米有所区隔,所以会被视作外来杂质而不会被消费者所食用。[5]
参考资料
- ^ Watve, A. Oryza rufipogon.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0-05-21. [2015-5-24].
- ^ 蔡国海. 台灣野生稻. 中华民国作物种原简讯 (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 1999年6月, 4 (1) [2011-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 ^ 台湾总督府. 臺日大辭典. : 3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 ^ Plants Profile for Oryza rufipogon (brownbeard rice). plants.usda.gov. [2016-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25).
- ^ NAPPO - PRA / Grains Panel Pest Fact Sheet - Oryza rufipogon Griff. June / 2003, http://www.nappo.org/PRA-sheets/Oryzarufipogon.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链接
- 中央电视台-野生稻之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