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亭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庙宇,始建于1646年,位于该国马六甲观音街(或译作庙堂街;马来语Jalan Tokong)第25号,数百年来除了负起祭祀和乡谊作用外,同时是华人社区的法院、仲裁机构,青云亭的扩充工作多由荷兰治下最高华人代表甲必丹负责任,英国人废除甲必丹制后,青云亭亭主仍充当同类角色,直到1911年为止。

马六甲青云亭
马来语Tokong Cheng Hoon Teng
英语:Cheng Hoon Teng Temple
基本信息
国家 马来西亚
马六甲
位置马六甲市
坐标2°11′50.9″N 102°14′48.7″E / 2.197472°N 102.246861°E / 2.197472; 102.246861
宗教
官方网站www.chenghoonteng.org.my
建筑详情
建筑类型中华庙宇
建立时间1645年,​378年前​(1645
地图
地图

当年庙宇建材和工匠均由中国引进,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为杰出古建筑修复工程的典范[1],庙内供奉著三座祭坛,各一座。

历史

 
青云亭外观
 
青云亭佛龛

青云亭的创建日期,历来存有争议,庙内碑文指青云亭由马六甲首任华人甲必丹郑芳扬于万历二十八年,一般咸信庙宇在15世纪时已存在,迄今庙内仍有郑氏的神主牌,写有“大明甲必丹郑公”。第二任华人甲必丹李为经也是主持建庙人之一。庙内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有他的遗像。历数百年扩充,至1801年另一名华人甲必丹蔡士章再扩充庙宇,奠定了今日的规模。[2]

在马六甲早年华人生活中,青云亭的地位等同于政务、法庭、宗教的多功能中心。殖民时代,华人最高代表一直在青云亭设立官署,于朔望处理华人间的诉讼。

1824年英国接管马六甲,废除了华人甲必丹制度,华人于是以青云亭亭主取代甲必丹的位置,继续以青云亭作为活动中心,直至1911年英国在当地实施华民政务司公署制后,经历91年、共6任的亭主制才告结束。

1949年9月,马来亚联合邦立法院通过一道青云亭法令,订明青云亭具有推动、宣扬、奉行马六甲华人社会所共同信仰及维持的佛教,有需要时要担起有利于马两地华人的社会慈善、人道与宗教工作,包括解困救急与殡葬。

外部链接

参考

  1. ^ UNESCO Asia-Pacific Heritage Awards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 Cheng Hoon Teng Main Temple. [201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2. ^ 存档副本. [201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