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思齐(1586年—1625年9月),振泉,一字枢泉漳州海澄青礁村(今属厦门市)人[1],精通武术,为人豪爽,广受敬重。17世纪东亚知名的武装海商,曾为方便经商马尼拉受洗天主教徒教名为伯铎(Pedro),故当时以Pedro Chino而知名。曾以台湾作为基地,是早期开拓台湾汉人。可能是倭寇海商甲必丹李旦的副手。

颜思齐
出生1586年
大明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漳州府海澄县青礁村(今属厦门市海沧区
逝世1625年9月(38—39岁)(明天启五年九月[3]
荷属福尔摩沙北部地方会议区诸罗山
国籍明朝
信仰天主教
海盗生涯
昵称中国彼得
Chinese Peter(荷兰文)[1]
Pedro Chino(西班牙文)[2]
类型海盗
头衔武装海商集团首领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汉字颜思齐
注音ㄧㄢˊ ㄙ ㄑㄧˊ
台语罗马字Gân Su-Tsê
台湾云林县北港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

人物生平

颜思齐在正史中的纪录 后有学者找到崇祯八年(1635年)卢化鳌所著《太史李公居乡颂德碑记》,其中提到:“自天启壬戌以后,红夷与海寇颜思齐交讧……”以及明代官书《崇祯长编》载:“初,海寇郑芝龙先从海贼颜枢泉;枢泉死,遂有其众。”根据这些记录,认为颜思齐真有其人;西方文献所记载“Pedro Chino”,翁佳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根据荷兰东印度公司等史料判断,认定就是颜思齐,颜思齐是李旦的二把手,负责李旦在台湾的活动和实际运作李旦的武装集团[4]:98-102[5]

目前关于颜的资料多来自具有小说性质的江日昇台湾外记》。该书描述,颜思齐其实在明朝时是具有非常庞大势力的,颜思齐精于武艺,早年因遭宦家之辱,杀其仆人而逃往日本,以裁缝为生。在日本数年之后,家境逐渐富裕,又仗义疏财,广交豪杰,号称日本甲螺(头目)。当时的华人至日本经商,多至长崎,而长崎的华商之中,又以福建泉州晋江人的船主杨天生与颜思齐最要好。因见当时的日本江户幕府文恬武嬉,暮气沈沈,颜思齐遂与杨天生、郑芝龙李德洪升陈衷纪等二十六人结拜,预备造反。结果事情败露,出亡海上,陈衷纪建议逃往台湾。

不过上述颜思齐密谋推翻日本幕府政权的传说,史界多认为系小说笔法,不足采信;除无任何史料佐证,其情节也不吻合日本正史江户时代以来,原本以平户离岛为集散地的日本对外贸易,渐渐不能再由松浦家等地方势力垄断;掌握日本中央政权的幕府当局开始整顿对外贸易,推行朱印船(特许贸易船)制度以掌控贸易通路,又对西洋人,以及为经商而到日本的华人之活动范围加以限制,致使华人海商集团在日本不再有利可图。由此观之,日本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可能才是颜思齐等人离开日本的原因。而康熙年间的郑亦邹记载,颜思齐因为聚众势大,遭幕府怀疑对己不利,被逐出日本。

来台

清治初期之后的文献,开始出现1621年颜思齐引入留日汉人与日本人海商或海盗前往台湾的记载,另有记载为1624年。相传颜思齐领十三艘船只来到台湾魍港巢居,开始海上为盗。162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前往澎湖筑城,明军出兵包围对峙,为解决长年严禁出海影响海上生计,留日的李旦1624年引介公司来到台湾,在台同伙颜思齐集团即与公司合作,悬挂亲王旗以公司名义进行海上私掠前往荷兰交战敌国西班牙葡萄牙控制的马尼拉澳门贸易的船只,并与公司平分所获,随后集团亦与公司合作引进漳泉贫苦人民渡台从事开发,由公司提供资金、农具、牛只,集团引介人力,为汉人开拓台湾之始。明郑及清初的“诸罗外九庄”相传留有颜氏开垦的遗迹。

1625年9月(翁佳音认为是10月23日),颜思齐于诸罗山(今嘉义)打猎途中染伤寒病逝,另有遭原住民击杀、遭荷兰人炮击海盗时伤重致死等其他说法,得年37岁。颜思齐死后,所部归于年方22岁的郑芝龙统领。[4]:101-102其墓位于台南市白河区内角里将军山(现今陆军南测中心营区内)。

登台据点

颜思齐在台湾巢居的据点,依《台湾通史》载:“北港一名魍港,即今之笨港,地在云林县西”,认为在笨港(今云林县北港镇),然而台湾史学界普遍认为魍港是今嘉义布袋,与笨港是不同的两地。

战后国民政府来台初期,1950年代突然出现颜思齐墓、颜思齐在台湾的据点为现今云林北港镇、水林乡一带的说法,1970年代又突然出现十寨地点的说法,而该等地点在17世纪初仍在海中或是海边的沙汕,无法居住。在此之前原本当地流传的是荷兰人如红毛路、红毛井等传说,水林乡内有两口七角井分别位于水北村(中庄七角井)和被称是“洋毛港”的车港村,七角井是利用拱桥推砌的特殊工法,以及独特建材红砖所建造。台南市政府2020年整建赤崁楼园区,意外出土一口古井,工法与水林乡内的七角井雷同,由于赤崁楼一带有荷治时期普罗民遮城、清代台湾县署与周边附属机关等许多重要文资,使遗址出现受到重视。也获得水林乡民及云林县政府的认同,认为有助于颜思齐开台史实的考证,让“台湾第一庄”的水林乡历史地位更加明确。[6]

荷兰古地图将Poonkan(笨港)及Wanckan(魍港)分别标示[4]:111,因此笨港并非魍港(今嘉义县布袋镇好美里),而史书上的北港也非今日的北港[7][8]。现今布袋镇好美里居民,流传颜思齐在此上岸的故事[4]:112,学者黄阿有推断,颜思齐的据点应在魍港,并提出以下证据[4]:115

  • 《读史方舆纪要》提到北港在澎湖东南,但是笨港在澎湖东边,魍港才在东南方。
  • 笨港是清朝乾隆年间才改称北港。
  • 笨港是台湾荷西殖民时期时引进汉人新开发的聚落;魍港从16世纪中叶就一直是海盗的巢穴,荷兰统治时已是汉人的大聚落。


参考文献

  1. ^ 1.0 1.1 顏思齊. 台湾大百科全书.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2. ^ Jose Eugenio Borao. The Spanish Experience in Taiwan 1626-1642: The Baroque Ending of a Renaissance Endeavour. 香港大学出版社. 2009-10-01: 138– [2013-12-09]. ISBN 978-962-209-08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5). 
  3. ^ 顏思齊墓碑. [2014-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8). 
  4. ^ 4.0 4.1 4.2 4.3 4.4 黄阿有. 臺灣文獻 54卷4期. 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之研究. 2003-03. 
  5. ^ 汤锦台. 開啟台灣第一人鄭芝龍. 果实出版. 2002: 页120–121. 
  6. ^ 台南赤崁樓最新出土的古井 與雲林古井工法雷同. 联合新闻网. 2020-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9). 
  7. ^ 陈宗仁. 「北港」與「Pacan」地名考釋:兼論十六、七世紀之際台灣西南海域貿易情勢的變遷 (PDF). 汉学研究. 2003-12, 21 (2): 249–278 [2013-08-19]. ISSN 0254-446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04) –通过国家图书馆期刊文献资讯网. 
  8. ^ 陈宗仁. Selden Map 有關台灣與琉球的描繪及其知識淵源:兼論北港與加里林的位置與地緣意涵. 台湾史研究 (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 2020-09, 27 (3): 1–42 [2023-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