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银行业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2月3日) |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2018-01-01T09:22:00+00:00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
香港于1842年开埠,当时成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而银行这个概念也随着商业交流日增,在香港出现。
本条目为香港经济系列之一 |
|
其他香港系列
|
早期发展(1842年-1949年)
不计算银号、当铺等,香港第一家以现代银行模式运作的银行是于1845年于香港开设分行的东藩汇理银行(今日的东方汇理银行)。
及后,香港陆续有不少银行开业,当中包括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即渣打银行)、德华银行、横滨正金银行、花旗银行、华比银行、荷兰银行及台湾银行。1862年,麦加利银行成为香港的另一家发钞银行。
虽然中国于1911年出现政权交换,但由于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中华民国成立后的政治环境未有重大变化,银行未因此受影响,反而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更多。
1912年,广东银行在香港成立,是香港第一间由华人创办的银行。
1914年,日本对德宣战,德华银行青岛分行及其在山东投资的铁路,矿山公司全部被日本接收。1917年,中国政府也对德国宣战,接管各地德华银行。1920年代,德华银行重新来华发展,但其地位已经远非昔比。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华俄道胜银行在俄总行和85处分行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实力受到严重削弱,最后于1926年9月25日停业。
1918年,简东浦、李冠春、周寿臣和冯平山等华商在香港注册成立东亚银行。
1922年,嘉华银号开业
1934年,交通银行设立香港分行,成为发展海外业务的先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少银行被迫停业。
1946年,横滨正金银行被同盟国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命令解散。
1949年,东方汇理银行撤离中国市场,包括香港。其他在中国大陆的银行因国共内战,包括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也结束在中国大陆的业务,迁至香港。
50-60年代
1959年,有利银行被汇丰收购。
60-70年代
1961年6月14日爆发廖创兴银行挤提,经汇丰及渣打解决。不过由于英文翻译的错误,误把译成置于两间银行的股掌之下("under control",译:受到控制),时任董事长廖宝珊忧心忡忡,害怕银行会遭两大行吞并,受到打击,1个月后,终因脑溢血猝亡。
1964年11月,友联银行成立。
1969年,远东银行被万国宝通银行收购。
1965年香港股灾
1965年2月6日,广东信托银行发生挤提,不出两天,2月8日宣布全线停业。事件波及多间华资银行,包括恒生银行、广安银行、道亨银行、永隆银行等银行,并继续蔓延至远东银行及广安银行,并波及澳门。香港政府即时安排由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无限量出资支持恒生银行、远东银行及永隆银行,渣打银行则支持道亨银行及广安银行。事件到2月10日暂时平息,广东信托银行最后亦宣布破产。
11月25日由邱德根创办的远东银行再次遭到挤提,汇丰应财政司要求,宣布对该行作出无条件支持。
1966年9月15日,汇丰根据财政司的命令接管有财政困难的有余银行。
恒生银行被收购
1960年,恒生银号改名为恒生银行。
1962年,位于中环皇后大道中的恒生总行大厦落成启用,为当时最先进的建筑之一。
1965年,恒生银行发生几次挤提事件,并且蒙受钜大损失。4月8日,董事局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最后汇丰收购恒生银行51%股份。取得控股权后,汇丰除去了香港银行业最具威胁的对手,奠定了其在香港银行零售业的垄断优势。不过汇丰在收购恒生银行之后,只派出4名代表加入董事局,继续保持原来的华人管理层。现时汇丰持有恒生银行62.14%股权。
1969年11月,恒生指数公布,成为国际重要金融参考指数至今。
80-90年代
1981年,恒生银行开始进驻地铁站。
1987年,恒生银行以8亿4千万投得当时中央消防局旧址。
海外信托银行事件
1979年,海外信托银行高层串谋虚假借贷,于1985年因亏损太大,无法再掩饰落去面临倒闭。事件调查长达14个月,最后于1987年5月中审结,涉案人士被判入狱2至6年不等。
1993年7月,政府以44.57亿港元出售于1985年6月接管的海外信托银行予国浩集团附属的道亨银行。
80年代股灾
1983年9月恒隆银行挤提及被港府接管,同年10月新鸿基银行挤提(后改组为港基银行,即富邦银行(香港))。
1985年,香港工商银行(后并入大新银行)突然停牌及被政府接管。
1986年嘉华、永安、友联、康年等银行先后易手或被兼并。
广东银行被多次转手及收购
1988年,广东银行被美国太平洋银行收购,易名为太平洋亚洲银行。
1992年,美国银行集团与美国太平洋集团合并,太平洋亚洲银行再度易名为美国亚洲银行。
1998年7月30日,嘉华银行正式更改名称为中信嘉华银行。
六四事件
1989年6月4日,北京发生六四事件,中国银行及属下银行出现挤提。[1]
跨行柜员机网络
1980年,汇丰银行联同旗下恒生银行创立“易通财”柜员机网络。
1982年中国银行(现中银香港)联同东亚银行、浙江第一银行(已并入永亨银行之内)、上海商业银行及永隆银行建立银通网络,以抗衡汇丰集团。
到了今天,两个网络的柜员机均随处可见。
汇丰改组及统一品牌
1990年12月17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结构重组,成立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并把集团注册办事处设于伦敦。 汇丰控股在1992年收购英国米特兰银行后,在英国监管当局的规定下,汇丰集团总管理处在1993年1月由香港迁往伦敦。 1998年11月,汇丰集团宣布统一品牌,在香港,英文名字由富有香港味道的“HongkongBank”变成“HSBC”,一般官方文件也由“汇丰银行”改称为“汇丰”。
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
1991年7月5日,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于全球各地全面倒闭,香港亦不例外。初期,香港的银监专员曾声明事件与香港的国商银行无关。但到了7月7日,港府以情况有变为理由,勒令国商银行停业。
受事件影响,当时港基银行和道亨银行也出现挤提,但得到当时署理金融司任志刚安排动用外汇基金帮助。不过,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却没有受到同等帮助,又只愿意让市民取得25%存款,引起不少市民不满。
中国银行及旗下公司改组
1998年,交通银行香港分行脱离中银集团,回归交通银行总行管理。
1999年,中银集团开始重组银行业务,准备公开配股上市。除了集友银行外的所有小股东股份,都被中国银行全数购入。正式的重组计划于2001年1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向外公布。
现代发展(2000年-至今)
香港银行业在2000年后的服务趋向电脑化,网上银行服务普及,大型银行的分行数目减少,但是一些小型银行反而增加分行数目。
2000年,渣打收购当时仍称美国大通银行(即现在的摩根大通)于香港业务,包括Chase Manhattan信用卡及与商业二台推出联营卡Manhattan id 信用卡。
2001年,星展集团(今星展银行)收购了道亨银行集团,包括旗下的道亨银行及海外信托银行。同年东亚银行亦收购了第一太平银行。
2001年11月1日,中信嘉华银行以42亿元收购香港华人银行有限公司,并于2002年1月17日并入,资产从591亿元增至800亿元。
2003年7月21日,星展集团宣布道亨银行、海外信托银行及DBS广安银行完成合并,并改名为星展银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4年,汇丰投资了近17亿美元,收购了交通银行19.9%股权。
2004年7月1日,渣打银行完成在香港之注册手续,将渣打银行及旗下各子公司之业务注入完全归纳入。翌年3月,于香港注册之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旗下,立法会亦经已修订法定货币纸币发行条例,将渣打银行之发钞权转移至渣打银行(香港)有限公司。
2006年,香港银行开始实施五天结算,并确立了存款保障计划。5月30日,马来西亚大众金融集团完成收购亚洲商业银行的股权,并于2006年6月30日起改名为大众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同年中国建设银行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并于2007年易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亚洲)。同年9月25日,所有银行参加香港存款保障计划,为每名存户提供10万港元保障。
2007年3月,由香港银行公会带领,各银行均推出简化版提款服务,主要是针对长者用户。
2008年,恒生银行庆祝其75周年。随着金融海啸爆发,9月东亚银行发生挤提事件,10月出现香港迷你债券事件,同月政府宣布暂时提供全面存款保障至2010年底。
数字银行
2019年,金管局宣布向八组财团授予经营虚拟银行(Virtual Bank)的银行牌照,牌照于同日生效,预期已获发牌照的虚拟银行的服务可于6至9个月内正式推出,而发出上述虚拟银行牌照后,香港持牌银行数目增至160间[2][3][4]。2020年起,众安银行、WeLab Bank与天星银行陆续开始试业[5]。
2024年10月,金管局发布消息,指将修改《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引,尽快落实将“虚拟银行”改名为“数字银行”(Digital Bank),以强调虚拟银行在数码化转型中采取的银行模式,而非其“虚拟”存在的形式。金管局同时指,中文采用“数字”而非香港更常用的“数码”,可与政府政策的数字化用语接轨,亦可避免与传统银行的“数码银行”(网上银行)服务混淆[6]。
现况
国际地位
- 植根于于香港的汇丰现在是跨国性银行集团,亚洲区不少业务均以香港为总部,福布斯杂志公布2008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行榜,汇丰膺排行榜首位。而截止2007年12月,恒生银行则为本地最大上市注册银行,及全球第48大上市银行。
具系统重要性银行
具系统重要性银行(Systemically Important Authorized Institutions)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出的一套原则性框架来识别。监管机构对这些银行有较高的吸收亏损能力资本要求。
30间具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中,有29 间在香港设有业务。其中,汇丰银行母公司HSBC及摩根大通位列于G-SIB第4组别。没有银行位列于最重要的第5组别。
2015年,香港金融管理局指定具本地系统重要性认可机构(D-SIB)共有5间银行。[7]没有银行位列于最重要的第5组别。
2017年12月2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于2018年1月1日被指定为D-SIB的认可机构及相关的资本要求。新的名单加入了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另外渣打银行由第二组别调至第一组别。[8]2021年12月24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东亚银行不再被识别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9]
重要性 | D-SIB |
---|---|
5 | 空置 |
4 |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 |
3 | 空置 |
2 | 中国银行(香港) 渣打银行(香港) |
1 | 恒生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 |
参考
- ^ http://www.sameway.com.au/2009/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566&Itemid=128[永久失效链接]
- ^ 發出虛擬銀行牌照 (新闻稿).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19年3月27日 [2019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3月30日) (中文(香港)).
- ^ 發出虛擬銀行牌照 (新闻稿).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19年4月10日 [2019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24日) (中文(香港)).
- ^ 發出虛擬銀行牌照 (新闻稿).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19年5月9日 [2019年10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30日) (中文(香港)).
- ^ 【定期存款】WeLab Bank試業 3間虛擬銀行邊間定存最高息?. 香港经济日报. 2020-04-29 [202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 ^ 黄正轩. 8間虛擬銀行將易名為「數字銀行」|為何要改名?至今未賺錢?6條Q&A了解虛銀前景. 香港经济日报. 2024-10-16 [2024-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05).
- ^ HKMA. 香港金融管理局 - 具系統重要性銀行 (SIB).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10日).
- ^ 指定具本地系統重要性認可機構附件.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17-12-29 (PDF). [2018-1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11).
- ^ 指定具本地系統重要性認可機構. 香港金融管理局. 2021-1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