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澄
黄子澄(1350年—1402年),名湜,字子澄,以字行,江西分宜县(今大冈山乡大坑村)人。明初官员,官至翰林学士。
黄子澄 | |
---|---|
大明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 | |
籍贯 | 江西分宜澧源 |
族裔 | 汉族 |
原名 | 黄湜 |
字号 | 字子澄 |
谥号 | 节愍(弘光年间追谥) 忠悫(清乾隆年间追谥) |
出生 | 元至元九年(1350年)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袁州路分宜县 |
逝世 | 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 京师应天府(今南京) |
墓葬 | 昆山县马鞍山[1] |
亲属 | 子田经 |
出身 | |
| |
著作 | |
|
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明惠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在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夺得帝位后,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
生平
早年生涯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黄子澄中式乙丑科会试第一。殿试时,有司奏花纶第一,练子宁次之,黄子澄又次之。而朱元璋以丁显与梦相符,擢为状元,子宁次之,纶又次之,三人皆拜修撰。而第二甲马京、齐麟为编修,吴文及三甲蔡福南为检讨。黄子澄抑置三甲,为翰林庶吉士,后亦授修撰[2][3][4][5]。
黄子澄初时任职编修,后来升至修撰,伴读东宫;又升太常寺卿。明惠帝朱允炆为皇太孙时,曾经坐在东角门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黄子澄答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朱允炆同意他的话,加强了将来削藩的决心[6]。
建议削藩
朱允炆即位后,任命黄子澄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同参国政。惠帝有意削藩,对黄子澄说:“先生还记得当年东角门的对话吗?”黄子澄叩头说:“不敢忘记!”黄子澄便与齐泰计议。齐泰打算首先向燕王朱棣动手,黄子澄有不同意见,认为:“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诸王,在先帝在位时,做了很多违法的事情,削除他们是名正言顺。现在要向诸王问罪,最好先是周王。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除周王是剪除燕王的手足。”商议完毕,第二天向明惠帝汇报[7]。
适逢有人报告周王朱橚犯法,于是惠帝命令李景隆率兵袭击并生擒了他,而周王的供词牵扯到了湘王、代王等诸王。于是明惠帝将周王和岷王朱楩贬为平民,将代王朱桂囚禁在大同,将齐王朱榑囚禁在应天,湘王朱柏自焚身亡。又将周王一事下到燕议罪,燕王朱棣上书再三援救。惠帝览书恻然,说此事应当停止了。黄子澄与齐泰进行规劝,没有结果,出去之后两人互相说道:“而今事势如此,怎么能不做一决断?”第二天又向皇上进言说:“现在所担心的只有燕王了,应当趁他生病时前去袭击。”惠帝犹豫道:“朕即位不久,连罢诸王,如又削燕王,我怎么去向天下解释呢?”黄子澄回答说:“要先发制人,不要为人所制。”惠帝又说:“燕王智勇双全,善于用兵,虽然有病,恐怕突然袭击他也难以谋取。”此事乃止[8]。
于是朝廷命令都督宋忠调遣防边官军驻扎开平,挑选精壮的燕王府护卫隶属宋忠麾下,并将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召入京城,以削弱燕王。又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在临清练兵,耿𤩽在山海关练兵,以控制北平。这些全是齐泰、黄子澄的主意。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先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齐泰反对放还三子,黄子澄却说:“不如放他们回去,以示对他并未怀疑,这样便可袭而取之。”结果朱棣三子获准回去。不久朱棣便在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起兵叛乱,朱棣在文武官员面前哭着发誓说:“陷害诸王,并非天子之意,而是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9]
靖难之役
开始惠帝信任黄子澄与齐泰,迅速发兵削藩。但这两人本是书生,军事并不是他们的长处。惠帝派老将耿炳文讨伐燕军,初战不利。黄子澄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足以忧虑。惠帝听从黄子澄的建议,以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齐泰极力反对但无效,到达营中,燕军一天前已经走了[10][11]。李景隆接任后,表现更令人失望,连败于郑村坝、白沟河,丧失军队辎重、士兵马匹数十万。不久,又败于济南城下。惠帝急忙将李景隆召回,赦免其死罪。黄子澄痛哭,请治其罪,惠帝不听。黄子澄拍着胸脯说:“大势已去,我推荐李景隆而误国,万死不足以赎罪。”[12]
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大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惠帝便免去二人官职来向燕军示好,但仍暗中与二人商议大事。建文二年十二月,盛庸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惠帝在建文三年正月亲自在宗庙祭祀宣告并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再度向燕军示好,朱棣骂说:“这只是对我的缓兵之计。”于是更急着进兵[13]。
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逐渐逼近京城应天府,惠帝谋求与朱棣谈和,便把黄子澄和齐泰眨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黄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姚善上奏说:“黄子澄之才足以抵御灾难,不应当将他抛弃在清闲僻远之地,而令敌人高兴。”惠帝召黄子澄回京勤王,未至,燕军已经攻破京城。黄子澄想与姚善航海到外地寻求救兵。姚善不同意,于是便与前袁州知府杨任图谋举事,被人告发,都被逮捕。黄子澄被送到应天,朱棣亲自诘问他,黄子澄在朱棣面前抗辩不屈,被凌迟处死,家族不论老幼俱被斩杀,幸存的妇女则遭到惨无人道的凌虐[14][15]。
身后
家族
作品
黄子澄因被明成祖诛杀,作品遗稿散失殆尽。现见诸史志的,仅存《李景隆师败》、《还洞庭》、《酬姚六丈》、《送刘医士歌》和《大岗山广庆寺记》等诗文17篇[1]。
评价
延伸阅读
[编]
参考文献
- ^ 1.0 1.1 黄子澄. 分宜县档案局. 2009-10-29 [2015-10-03].[永久失效链接]
- ^ 谈迁《国榷》(卷8):“廷试贡士黄子澄等四百七十二人于奉天殿,赐丁显、练子宁、花纶等进士及第,出身有差”,“分宜黄子澄、萧山魏观皆少年美才,恒备顾问。明年,观忧去,子澄满三载授修撰”
- ^ 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81):“十八年乙丑会试,命待诏朱善、前典籍聂铉为考试官,取黄子澄第一,练子宁次之,花纶次之。纶,浙江解元也。及廷试,纶第一,子宁次之,子澄又次之。既启封,上自以梦故,用丁显为状元,子宁如故,纶第三,抑子澄三甲,为庶吉士,然三人俱授修撰。”
- ^ 《全闽诗话》(卷6):“洪武乙丑会试,命翰林待诏朱善、前助教聂铉为考试官,取中式四百七十二人,黄子澄第一,练子宁次之,皆监生也,第三名花纶,乃浙江新解首。及殿试,有司奏纶第一,子宁次之,子澄又次之。先一夕,上梦殿前一铁巨钉,缀白丝数缕,悠飚日下,觉,以语左右,莫知其为何详,及拆状元卷,乃花纶也,上赚其不叶,梦取第二人为首。已而得丁显卷,姓名与梦相符,遂擢为状元,时年二十八,子宁次之,纶又次之,三人皆拜修撰。而第二甲马京、齐麟为编修,吴文及三甲蔡福南为检讨。子澄抑置三甲,为翰林庶吉士,久之,亦授修撰。”
- ^ 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2:“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丁显,福建建阳县;练子宁,江西新淦县;花纶,浙江仁和县⋯⋯第三甲三百六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黄子澄,江西分宜县”
- ^ 《明史》(卷141):“黄子澄,名湜,以字行,分宜人。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
- ^ 《明史》(卷141):“比即位,命子澄兼翰林学士,与齐泰同参国政。谓曰:“先生忆昔东角门之言乎?”子澄顿首曰:“不敢忘。”退而与泰谋,泰欲先图燕。子澄曰:“不然,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谋定,明日入白帝。”
- ^ 《明史》(卷141):“会有言周王橚不法者,遂命李景隆帅兵袭执之,词连湘、代诸府。于是废橚及岷王楩为庶人;幽代王桂于大同;囚齐王榑于京师。湘王柏自焚死。下燕议周王罪。燕王上书申救,帝览书恻然,谓事宜且止。子澄与泰争之,未决,出相语曰:“今事势如此,安可不断?”明日又入言曰:“今所虑者独燕王耳,宜因其称病袭之。”帝犹豫曰:“朕即位未久,连黜诸王,若又削燕,何以自解于天下?”子澄对曰:“先人者制人,毋为人制。”帝曰:“燕王智勇,善用兵。虽病,恐猝难图。”乃止。”
- ^ 《明史》(卷141):“于是命都督宋忠调缘边官军屯开平,选燕府护卫精壮隶忠麾下,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𤩽练兵山海关,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未几,燕师起,王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 ^ 《明史》(卷130):“而帝骤闻炳文败,忧甚。太常卿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为大将军,乘传代炳文。比至军,燕师已先一日去。炳文归,景隆代将,竟至于败。”
- ^ 《明史》(卷141):“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帅师分道北伐,至真定为燕所败。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
- ^ 《明史》(卷141):“始帝信任子澄与泰,聚事削藩。两人本书生,兵事非其所长。当耿炳文之败也,子澄谓胜败常事,不足虑。因荐曹国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而景隆益无能为,连败于郑村坝、白沟河,丧失军辎士马数十万。已,又败于济南城下。帝急召景隆还,赦不诛。子澄恸哭,请正其罪。帝不听。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 ^ 《明史》(卷141):“是冬,景隆果败。帝有惧色,会燕王上书极诋泰、子澄。帝乃解二人任以谢燕,而阴留之京师,仍参密议。景隆遗燕王书,言二人已窜,可息兵。燕王不听。明年,盛庸捷东昌,帝告庙,命二人任职如故。及夹河之败,复解二人官求罢兵,燕王曰:“此缓我也。”进益急。”
- ^ 《明史》(卷141):“及燕兵渐南,与齐泰同谪外,密令募兵。子澄微服由太湖至苏州,与知府姚善倡义勤王。善上言:“子澄才足捍难,不宜弃闲远以快敌人。”帝复召子澄,未至而京城陷。欲与善航海乞兵,善不可。乃就嘉兴杨任谋举事,为人告,俱被执。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辨不屈,磔死。族人无少长皆斩,姻党悉戍边。杨任,洪武中由人材起家,历官袁州知府。时致仕,匿子澄于家,亦磔死。二子礼、益俱斩。亲属戍边。”
- ^ 《奉天刑赏录》(教坊录):“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旨):‘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
-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卷12):“黄子澄首进密谋,力尊主执,知人识短,报国心坚,谥忠愍。”
- ^ 《明史》(卷141):“一子变姓名为田经,遇赦,家湖广咸宁。正德中,进士黄表其后云。”
- ^ 《明史》(卷141):“仁宗即位,谕礼部:“建文诸臣,已蒙显戮。家属籍在官者,悉宥为民,还其田土。其外亲戍边者,留一人戍所,余放还。””
- ^ 《冷庐杂识》(卷2):“黄子澄死靖难,子易其姓为田,名经。”
-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序:“乾隆四十一年正月初七日奉上谕”
- ^ 《明史》(卷141)
官衔 | ||
---|---|---|
前任: 刘三吾 |
明朝翰林学士 1397年-1398年 |
继任: 董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