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144号潜艇

陛下之UB-144号艇(德语:SM UB 144[注 1])是德意志帝国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建造的其中一艘UB-III型近岸潜艇英语Coastal submarine或称U型潜艇。其全长55.85米,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523吨和653吨,艇载武器则包括五具500毫米鱼雷发射管以及一门105毫米口径甲板炮英语Deck gun。该艇由不来梅威悉船厂承建,于1918年10月5日新船下水,却未及在战争结束前投入服役英语Ship commissioning。根据对德停战协定的要求,UB-144号在战后继续建造完成,继而于1919年3月27日被引渡至英国哈维奇正式向协约国投降,并最终于1939-1945年间在梅德威河口英语Medway Estuary and Marshes拆解报废。

历史
德意志帝国
船名 UB-144号
下订日 1917年6月27日[1]
建造方 不来梅威悉船厂
原始造价 430.1万德国纸马克
船厂编号 310
铺设龙骨 1918年1月14日[2]
下水日期 1918年10月5日
完工日期 1919年3月27日
结局 1919年3月27日移交英国,废艇体英语Hulk (ship type)于1922年丢弃在在梅德威河口英语Medway Estuary and Marshes[3]
技术数据[4]
船级 UB级潜艇
船型 UB-III型近岸潜艇英语Coastal submarine
排水量
  • 水面:523吨
  • 水下:653吨
船长 55.85米(全长
型宽 5.80米
吃水 3.75米
动力输出
  • 780千瓦特(柴油机)
  • 580千瓦特(电动机)
动力来源
船速
  • 水面:13.5节
  • 水下:7.5节
续航力
  • 水面:7280海里以6节
  • 水下:55海里以4节
潜航深度 50米
乘员 3名军官、31名水兵
武器装备
服役记录
参与行动
战绩

设计

UB-144号是不来梅威悉船厂承建的第四批次UB-III型潜艇之一,由德意志帝国海军潜艇监察局于1917年6月27日订购,1918年1月14日动工,至同年10月5日下水。其全长55.85米,舷宽5.8米。艇体采用双壳体德语Zweihüllenboot结构,水面及水下排水量分别为523吨和653吨,浮起时的吃水深度为3.75米。[4]由于无需像UC-II型艇那样提供水雷布设装置,设计工程师对潜艇舷弧进行了优化,增大了司令塔体积,配备两具潜望镜,司令塔与控制室之间增加一道水密舱壁。这些改进显著提高了潜艇的水下机动性和生存力。[5]为了达到更高的航速,UB-144号采用两台奔驰德语Benz & Cie.六缸四冲程550匹公制马力(405千瓦特柴油机用于水面运行,以及两台394匹公制马力(290千瓦特)的船舶联盟(Schiffsunion电动发电机用于水下航行;水面最高航速13.5节(25.0千米每小时),水下7.5节(13.9千米每小时);能够在水面以6节(11千米每小时)航速续航7,280海里(13,480千米),或以4节(7.4千米每小时)连续在水下航行55海里(102千米)而无需充电。[4]

UB-144号的主武器为五具500毫米艇艏鱼雷发射管,其中艇艏四具采用层叠式布局分居两侧、艇艉一具,并可搭载合共10枚G6型鱼雷。辅助武器则是一门105毫米45倍径速射炮英语10.5 cm SK L/45 naval gun。其标准船员编制为3名军官加31名水兵。[4]

结局

UB-144号在战争结束时尚未竣工,但根据对德停战协定的要求,它于1919年3月27日被引渡至英国哈维奇正式向协约国投降,然后作为一个潜在的实验对象被送往查塔姆海军工厂英语Chatham Dockyard,却从未投入试验。[6]1920年7月22日,英国海军部以2000英镑的价格将UB-144号售予M·林奇与子公司(M. Lynch & Sons),并拖至肯特郡的罗彻斯特。在剥离了所有可重复使用的材料后,这艘废艇体英语Hulk (ship type)UB-145UB-150号一起,被丢弃在梅德威河口英语Medway Estuary and Marshes的浅水中。三艘潜艇的残骸都于1939-1945年间在原地拆解,其中一艘比另外两艘要保存完好得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它们的残骸至今仍然可见,但已无法辨认各自的身份。[3]

注释

  1. ^ SM表示“Seiner Majestät”,即“陛下之(潜艇)”。

脚注

  1. ^ Rössler,第56页.
  2. ^ Helgason, Guðmundur. WWI U-boats: UB 144. German and Austrian U-boats of World War I - Kaiserliche Marine - Uboat.net. [2009-02-13]. 
  3. ^ 3.0 3.1 Dodson & Cant,第100–101页.
  4. ^ 4.0 4.1 4.2 4.3 Gröner 1991,第25-30页.
  5. ^ 陈进,第239页.
  6. ^ Dodson & Cant,第18, 51, 130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