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三反運動
一打三反運動,是中國大陸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一場政治運動,於1970年初發動,該運動製造了大量冤假錯案[1][2][3][4]。「一打三反」的名稱,來自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鋪張浪費」[2][3]。「一打」的對象是各地殘存反抗中共權威的人,「三反」的目的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據部分披露檔案和學者研究,一打三反運動中共有約200萬人遭到迫害、10萬-20萬人非正常死亡[2][3][5]。其打擊面比之前的運動「清理階級隊伍」小,但定義仍然模糊不清[6]。
歷史
發動大抓捕
1970年1月31日,經毛澤東同意,中共中央發出經周恩來主持起草的《關於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2]。2月5日發出《關於反對鋪張浪費的通知》和《關於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指示》。三份文件合而為一,便成了「一打三反」運動。[7][註 1]
由中共黨的各級組織正式領導,以政治運動的方式,對相當多的人判處死刑、有期徒刑和剝奪政治權利的刑罰。為了在短期內殺人夠多,產生震懾效果,中央政府把原本屬於最高法院的死刑審核權下放到省一級,省一級只要把殺人人數報到中央備案即可。但有些省份又將此進一步下放,一直放到縣一級都有權力宣布執行死刑,被判處死刑的一律立即執行。殺人變成了達成數字的任務。[1]
對反革命份子量刑時,組織「革命群眾」學習文件,討論反革命分子該不該槍斃,算是執行毛澤東「專政是群眾的專政」的指示[8]。在該運動中以現行反革命分子罪名被判處死刑的,包括北京的遇羅克、王佩英等各式案件。
突然喊停
而1971年2月26日發出的《中央批轉〈第十五次全國公安會議紀要〉的通知》(中發(1971)20號),提及毛澤東提出了「我們不是靠殺人來統治的重要指示」,反映出毛對於周恩來主導的殺戮運動已顯出不滿。到了當年12月運動達致高潮時,轉為突然打斷而逐漸退潮。12月29日周恩來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修改公安部黨的核心小組《關於貫徹執行毛主席最近對鎮反問題重要指示的請示報告》時候[2],表示道[9]:
“ | ...應貫徹毛澤東最近的指示,控制捕人殺人。中央批件及公安部報告經毛澤東批准,以中共中央文件發出。 | ” |
而由於種種原因,這場運動在各地的進展和持續時間不盡相同。有些地方一直持續到 1972 年。一直到1972 年、1973年中央當局才收到運動「勝利結束」的報告。[10]
受難情況
該運動在北京於1970年底結束,其他地區結束的時間則晚得多,如上海於1972年底結束,河北省保定於1972年12月結束。1972年1月黑龍江省革命委員會表示,該運動在全省財貿戰線破獲了3,173起政治性案件,37,462起經濟性案件。中共官方沒有發表該運動總共鎮壓了多少人,發表的唯一數字是前10個月(到1970年11月)揭發了「反革命份子」184萬多名,抓捕了284,800多名,殺了數千人[11]:306–307[12]。據歷史學家王年一披露:「一九七○年二月至十一月共十個月挖出了『叛徒』、『特務』、『反革命分子』一百八十四萬多名,捕了二十八點四八萬多名,殺了數以千計的人。」[3][8] 丁抒估計,該運動中非正常死亡的人數在10萬-20萬之間[2][3][8][13]。
作家張郎郎在該運動中被判處死刑,後改判有期徒刑。他表示,該運動被殺的大多是知識分子。與1966年「紅八月」的不同,是紅八月由出身決定人的命運,而一打三反則是不管出身,只要你有反動的思想,就可以處死。[14]
其他
馬若德和沈邁克所著《毛澤東最後的革命》一書中,將上海在王洪文主持下發動的「刮紅色颱風」列為一打三反運動的一部分[11]:304。而顧訓中表示,兩者並無關聯,刮紅色颱風早在1967年就開始,先後發生了30多次,每次參加的民兵少則幾千,多則幾萬、十幾萬[15]。
註釋
- ^ 當時在安徽一般稱作「四反運動」,因為早在中共中央於1970年1月31日和2月5日接連發布三、五、六號文件(即《關於打擊反革命破壞活動的指示》、《關於反對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指示》、《關於反對鋪張浪費的通知》)之前,安徽省革委會於1月中就率先發起「三清四反一深挖」(清帳目、清倉庫、清財物,反貪污盜竊、反投機倒把、反鋪張浪費、反資本主義經營,深挖隱蔽的階級敵人)運動,更簡稱就是「四反運動」。在中央指令下達後,安徽就順勢把「一打三反」和「四反」運動融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 ^ 1.0 1.1 1966法治之殤:“文革”是怎樣打斷中國法治建設的【2】. 《中國經營報》. 人民網. 2014-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5).
- ^ 2.0 2.1 2.2 2.3 2.4 2.5 “一打三反”专辑 (PDF). 《記憶》. 2010-09-13, (5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3-27).
- ^ 3.0 3.1 3.2 3.3 3.4 丁抒. 1970年一打三反运动记实. 搜狐. 共識網. 2014-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30) (中文).
- ^ 鄧書傑 李 梅 吳曉莉 蘇繼紅. 转机时刻(1970-1979)(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青蘋果數據中心. 2013-12-18: 13. GGKEY:195P4P59P2F.
- ^ 宋永毅. Chronology of Mass Killings dur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巴黎政治學院(Sciences Po). 201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英語).
- ^ Andrew G. Walder. China Under Mao: A Revolution Deraile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6 April 2015: 283. ISBN 978-0-674-05815-6.
- ^ 王文鸞. 中共歷史上的四次「三反」運動. 人民網.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
- ^ 8.0 8.1 8.2 丁抒. 風雨如磐的日子:一九七○年的「一打三反」運動. 《華夏文摘》. 2003年.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周恩來年譜》下卷第 424 頁
- ^ 《毛澤東最後的革命》麥克法誇爾,沈邁克著;星克爾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4月第一版,309—310 頁
- ^ 11.0 11.1 Roderick MacFarquhar; Michael Schoenhals. Mao's Last Revolution. 哈佛大學出版社. 2006年. ISBN 978-0-674-02332-1.
- ^ 王友琴. 並非一個人的遭遇(上篇). 《黃花崗雜誌》. [2015-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5) (中文).
- ^ 丁凱文. 《解放軍與文化大革命》. 明鏡出版社. 2013年2月: 204. ISBN 978-986-89533-2-1.
- ^ 張郎郎. 關於文革中的「一打三反」運動. 二閒堂. 2001年7月.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27) (中文).
- ^ 顧訓中. 关于上海文革的几个问题(3). 共識網. 《記憶》. 2011-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