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翻是指在恆星演化過程中,表面的對流層向下擴張至經歷核融合物質層的一個時期。結果是,核融合的產物混合到恆星大氣層的外層,使這些核素出現在恆星的光譜中。

多個階段

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上翻出現在主序帶的恆星進入紅巨星分支(RGB)。與對流層混合的結果是在外層的大氣中出現融合反應的光譜簽名:12C/13CC/N的比率降低,並且表面的豐度也會降低。

第二階段

對一顆質量介於4-8太陽質量的恆星,當在核心的融合結束的時候,對流層混合了碳氮氧循環的產物,導致第二階段的上翻[1]

第二階段上翻的結果使得表面對4He和14N的豐度增加,同時12C和16O減少[2]

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上翻出現在大質量恆星進入漸近巨星分支(AGB),和閃光沿著燃燒的氦殼層發生之後。這一階段的上翻導致氦、S-過程的產物被帶至表面。結果是增加了碳相對於氧的豐度,創造出了碳星[2]

上翻的名稱是由每個恆星的演化和結構狀態決定的,"不是"由它們在任何一顆恆星中出現的順序決定的。一些低質量恆星在演化過程中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三次"疏浚,而從未經歷過第二次。

參考資料

  1. ^ Lambert, D. L. Observational Effects of Nucleosynthesis in Evolved Stars. Mike G. Edmunds and Roberto J. Terlevich (編). Elements and the Cosmo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992: 92–109. ISBN 052141475X. 
  2. ^ 2.0 2.1 Kwok, Su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planetary nebula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99. ISBN 052162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