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口史

中國人口史介紹中國人口歷史。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從周宣王時期就有人口調查,在戰國前期就有詳細的人口統計,可惜沒有文獻資料流傳下來,加之各種原因的影響,人口數據多不精確。但自班固編纂《漢書》開始,之後歷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記載,均為研究人口變遷的珍貴資料。

從古至今中國人口一直保持世界人口較大的比例(十分之三到四分之一),但不一定保持在首位。清代19世紀上半葉中國人口約占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中國人口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但因四十年的強制計劃生育,新生兒數量僅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大饑荒時期,中國曾一度出現人口負增長的情況。

人口資料估算的偏差可能

本條目人口資料多見於正史中記錄的納賦人口官方文獻為主來源,但是由於因為暴政和自然災害造成的流民等原因,有為數不少的人口並不見於正史的記錄,而且有很多僧尼、道士、奴婢、部曲等有些時代會略過並不歸於此類,造成統計上偏差。在戰爭期間,朝廷和官府對地方的控制不力,人民逃逸而形成流民,所以在統計遇到這種情況下的人口數據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於真實。

最早人口資料《國語》記載,周宣王時就已有進行過人口調查的目前傳世文獻資料記載的最早記錄。但真正詳細的人口調查起源於戰國初期,但當時的資料並沒有流傳下來。在戰國末期(前230年),根據當時各國兵力及史料推算,各諸侯國人口約3,000至3,500萬人。

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史》[1]一書中追索發現宋金之際,北方的人口損失高達總數的十分之四上下,金亡時人口下降了87%。並無任何型態的戰爭能造成如此大人的殺傷,即使是大規模現代武器的二戰已經有燃燒彈、原子彈大舉轟炸也遠不可能,另一例子明末的崇禎三年(1630年)至十七年(1644年)這14年人口損失達4000萬,總人口由19250萬下降至15250萬,降幅達20.78%也多所怪異,也有一些數據是波動幅度詭異,宋代歷史中也不乏有些和平時期戶數在一年內驟然減少超過10%、而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以極高的速度再次回彈的數據。

最大可能是古代人口統計制度的數據來源者使然,如漢朝時東海郡總人口達到140萬人但正規官員才2203人管理一切事務,漢朝主要鼓勵地方傳統宗族擔任地方政府角色,甚至可以執法維護治安、審判糾紛等,官員只在最後階段背書即可[2],而人口統計工作也由豪族上報再由層層官員整理上承稱為「上計」,此一制度傳承甚久以至直到清朝許多人口依然以此法統計。而豪族常因各種理由隱瞞人口,例如稅務問題、知曉將有戰爭想避自身轄下被徵兵、對皇帝不滿等原因。《資治通鑑·卷212》曾紀載唐朝宇文融清查戶籍「凡得戶八十餘萬」表明底層有隱匿人口達12%,而此次清查只是一小部分,尚無全面清查。又如宋初時由於前朝官吏多認定趙匡胤篡位奪權來位不正,故很多地方豪族並不配合上計[2],導致統計戶籍數由後周262.6萬減到宋初96.7萬,直到宋朝勢力穩定對地方控制力加強後掃蕩了不滿的分子,戶數又快速恢復,並非「改朝換代有戰亂導致人口少了三分之二」這種明顯荒誕的解釋。[2]

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前453年—前221年)是古代中國農業的快速發展和奠定後來農耕文明基礎的時期。期間各諸侯國的人口快速成長,估計戰國中期各諸侯國總人口達到約2,500至3,000萬。[來源請求]

  • 估計公元前10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5,000萬。
  • 估計公元前5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0億,阿契美尼德帝國此年有1,800萬人口。
  • 估計公元前4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62億。
  • 估計公元前340年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有1,870萬人口。
  • 估計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2,650萬人口。
  • 估計公元前200年時的世界人口有1.905億。

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到末期(前207年),全國總人口大約為3600-4500萬之間。估計此年的世界人口有1.9億。

秦末民變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大量人口死亡,西漢開國人口約1500-1800萬。

西漢

由於中國歷史早期農業發展集中在黃河中下游流域地區,故當時全國人口分布格局為北多南少。

若以淮河秦嶺為界,那此時的華北人口超過85%,華南人口不足15%。人口數超過500萬的五州均位於黃河中下游地帶,這五州的人口總數占全國的55%。首都長安周圍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人口數量在200萬以下的有朔方四州。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陽盆地太湖平原寧紹平原

前202年,漢朝正式建立。估計西漢初人口在1,500萬到1,800萬之間。

漢朝建立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文景之治後到漢武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達到3,600萬,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口在這六十年之中顯著增長,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徭役賦稅刑法日漸加重,使得自漢武帝中期開始,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之後昭宣中興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武帝時期損耗的國力得以基本恢復,期間人口恢復增長。根據《漢書》記載: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2,23,3062戶,59,594,978人。

  • 漢高祖元年(前202年)15,000,000人到18,000,000人之間
  • 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36,000,000人
  • 漢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32,000,000人
  • 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40,000,000人
  •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12,366,470戶,57,671,401人(一說:12,233,062戶,59,594,978人)

現今學者王育民估計實際人口至少65,000,000人。

新莽

王莽改制失敗;加上自然災害頻發和天鳳元年(14年)黃河下游改道,致使新莽天鳳五年(17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之後烽火遍地,軍閥割據和混戰,造成期間黃河流域大量人口流徙或死亡,或為躲避戰火向長江流域遷徙;新莽時期沒有具體的人口調查。光武中興後;華南地區人口升至全國四成。口數超過500萬的有豫、荊、揚、益四州。南方人口增長的同時,北方大部分郡國人口減少。估計公元元年(1年)的世界人口為2.7227億,此年的漢代人口占世界比例是21.18%。

東漢

  • 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時估計全國有人口2800萬人
  • 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4,279,634戶 21,007,820人
  • 漢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5,860,573戶 34,125,021人
  • 漢章帝章和二年(88年)7,456,784戶 43,356,367人
  • 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9,237,112戶 53,256,229人
  • 漢安帝延光四年(125年)9,647,838戶 48,690,789人
  • 漢順帝永和三年(138年)10,780,000戶 53,869,588人
  • 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 9,698,630戶 49,150,220人
  • 漢順帝建康元年(144年)9,946,919戶 49,730,550人
  • 漢沖帝永嘉元年(145年)9,937,680戶 49,524,183人,一說此年有10,677,401戶,56,366,856人
  • 漢質帝本初元年(146年)9,348,227戶 47,566,772人[3]
  • 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10,677,960戶,56,486,856人[4]
  • 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 估計總人口有1,100萬戶,5,500萬人
  • 今學者王育民估計東漢人口最盛時遠逾西漢人口最盛時的6,500萬人。
  • 估計公元200年的世界人口為2.23億。此年的東漢人口占世界比例的18.2%。
  • 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估計有3,000,000戶,約15,000,000人。[2]

估計公元164年的羅馬帝國有人口6140萬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

自漢靈帝光和七年(184年)二月黃巾之亂開始,進入長期的災荒,瘟疫頻發和戰爭頻繁的禍亂時期,全國人口數量與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黃河流域屢遭戰爭,十室九空,人口或外遷避難或死亡。到蜀漢滅亡時(263年)人口數字根據傳世文獻資料記載,魏蜀吳納稅人口合計在820萬人左右。根據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發展史》的記錄三國時代的人口是1600萬—2000萬之間。

  • 魏元帝曹奐景元四年(263年),滅蜀之前,663,423戶,4,432,881人。滅蜀之後,納稅戶943,423戶,5,372,881人。[5]
  • 蜀漢昭烈帝劉備章武元年(220年),200,000戶,900,000人。[4]
  • 蜀漢後主劉禪炎興元年(263年),民戶280,000戶,94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102,000,吏40,000人,總計1,082,000人。[6]
  • 吳大帝孫權赤烏五年(242年),523,000戶,2,400,000人。[4]
  • 吳後主孫皓天紀四年(280年),民戶523,000戶,2,300,000人。此外,帶甲將士230,000,吏32,000人,總計2,567,000人。[7]

兩晉

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滅吳,統一全國後,根據《晉書》記載,太康元年(280年)全國有2,459,840戶,16,163,863人。[4]

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載於史籍的戶口數據為全國3,770,000戶,約22,620,000人,此為晉朝戶口最多時期。

八王之亂後衰落的西晉王朝爆發了五胡亂華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躲避戰火紛紛大量的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合計遷入90萬,東晉因而設置大量僑州

漢趙劉聰時(310年七月—318年),漢趙控制地區的諸胡戶口大約有六十三萬戶,人口大約有三百一十五萬人左右。估計此時的華北地區有700萬人口,諸胡人口約有三百五十萬人。此時的東晉有540萬人口,全國合計1240萬。[來源請求]

十六國春秋》-前秦錄記載前燕幽帝建熙十一年(370年)2,458,669戶,9,987,935人。

南朝

南朝人口的傳世文獻資料,只有《宋書》記載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戶口數為90.1769萬戶,517.4074萬口。由於當時隱匿人口數量比較嚴重,這個數字並不真實。[來源請求]

南朝梁武帝大同五年(539年)有11,000,000人;到太清二年時(548年)有200萬戶,約12,000,000人,達到南朝人口峰值。[來源請求]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9月爆發的侯景之亂造成江漢平原以東的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

552年四月,禍亂結束後的南梁境內人口僅剩1,200,000人,自東吳以來的得到開發的長江下游地區的社會經濟成果在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侯景之亂之中化為烏有。[來源請求]

直到陳霸先建立陳朝後到陳宣帝太建八年(576年)才達到600,000戶,2,400,000人。[來源請求]

北朝

439年,北魏北涼北朝開始。

現今學者王育民估計北魏最盛時的戶口逾600萬戶。

  • 估計公元450年的印度笈多王朝有人口3250萬人。
  • 估計公元500年的波斯薩珊王朝有人口800萬人。
  • 估計公元565年的東羅馬帝國有人口1900萬人。

隋、唐、五代

  •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建立隋朝,境內置於官府直接控制下的戶口,計有690萬戶, 此外還有大量隱漏瞞報的人口戶口。[8]
  • 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約8,700,000戶,44,500,000人。

隋朝通過吞併陳的戶口,清查北周、陳留下的大量隱漏人口戶口,在開皇年間達到870萬戶。[9]

初唐

盛唐

  • 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7,069,565戶,41,419,712人。[19]
  • 唐玄宗開元二十年(732年)7,861,236戶,45,431,265人。[19]
  • 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8,018,710戶,46,285,161人。[20]
  • 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740年)8,412,871戶,48,143,609人。[21]
  •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8,525,763戶,48,909,800人。[22]
  •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069,154戶,52,880,488人。[23]
  • 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9,619,254戶,52,880,488人。[24]
  •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8,914,709戶,52,919,309人。[25]
  • 當時有大量人口戶口被隱漏,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認為這一年的唐朝人口有1400萬戶左右[26],人口數在7500萬到8000萬之間。
  • 根據葛劍雄凍國棟主編的《中國人口史》,唐朝的人口峰值應該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人。[27]
  • 根據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教授葛劍雄主編的《中國人口發展史》,唐朝的人口峰值應該是在唐玄宗天寶年間,人口數量大約在8,000至9,000萬之間。

中唐

  • 安史之亂結束後,人口分布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期間遭受戰禍地區的人口大量死亡或南移。襄州人口增加120%,鄂州增加100%,蘇州增加30%,泉州增加50%,廣州增加75%。五代十國時期南方九國中,只有吳越兩國君主為南方本地人,南漢君主是早期移民後裔,其它六國的君主均為安史之亂後的移民。
  • 南北人口分布格局從初唐時:華北占據75%,華南占據25%。到唐亡時:南北人口分布格局各占一半。此後的人口統計資料由於統計疏漏混亂不堪,所以準確度較低。
  • 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2,933,174戶,16,993,806人。只有169個州上報戶口;不足安史之亂前的一半。
  •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2,933,125戶,16,900,000人。
  •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3,805,076戶。(一說310餘萬)[28]
  • 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2,473,963戶。[29]
  •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2,375,400戶,15,760,000人。[30]
  • 唐穆宗長慶年間(824年)3,944,595戶。
  • 唐敬宗寶曆年間(826年)3,978,982戶。
  •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4,996,752戶。
  • 唐武宗會昌五年(845年)4,955,151戶。
  •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估計全國有33,000,000人。

晚唐

  • 晚唐時期中央政府難以維繫權力運作,加之藩鎮割據日益嚴重,大量戶籍被瞞報漏報,人口統計已嚴重失真。
  • 唐哀帝天祐三年(907年)全國合計約20,000,000人。

五代十國

  • 淮南後周世宗顯德五年(958年),226,574戶,南唐割江北地。
  • 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2,309,812戶。[31]
  • 荊南(963年),142,300戶。
  • 湖南(963年),97,388戶。
  • 後蜀(965年),534,029戶。
  • 南漢(971年),170,263戶。
  • 南唐(975年),655,065戶。
  •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090,504戶(主戶)。
  • 清源(978年),151,918戶。
  • 吳越(978年),550,680戶。
  • 北漢(979年),35,250戶。

宋、遼、西夏、金、蒙古

北宋、遼、西夏

註:宋代的人口統計數據是戶數和成年男性數(人丁數)。

  • 估計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二千萬人。
  • 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滅北漢,完成統一,估計有7,737,209戶。
  • 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4,131,576戶(主戶)。
  • 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6,864,160戶,男口14,278,040人。[32]
  •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7,417,570戶;男口16,280,254。
  •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9,716,716戶,男口22,717,272人。[33]
  •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6,039,331戶(主戶),實際8,677,677戶。
  •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估計大約有10,290,000戶。
  •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10,792,705戶。
  •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12,462,531戶,男口26,421,651人。[34]
  •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14,181,486戶,男口20,506,980人。[34]一說為12,917,221戶。男口29,092,185人。[35]
  • 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14,245,270戶,男口30,807,211人。[34]
  • 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年)17,211,713戶,男口24,969,300人。[36]
  •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17,957,092戶,男口40,072,606人。[34]
  • 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19,120,921戶,男口42,566,243人。[34]
  •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19,960,812戶,男口44,914,991人。[34]
  • 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20,264,307戶,男口45,324,154人。[34]
  • 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20,882,258戶,男口46,734,784人。[37]
一說宋徽宗大觀四年(1110年)有戶2088萬戶,人口一億1275萬人。
  • 西夏人口最多時的西夏崇宗貞觀十年(1110年)約有近三百萬人;大理國最盛時有兩百萬人左右。

南宋、金

  • 紹興和議後(1141年),自靖康之變開始嚴重銳減的人口恢復增長。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大理四國實際人口總數估計達到一億四千萬人。

南宋:

一說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有戶1550萬戶,人口8060萬人。
  •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5,696,989戶,男口13,026,532人。[41]
  • 從1223年到1264年南宋的戶口數據減少超過一半,四十年的時間人口不增反降,這與宋理宗(1224年-1264年在位)在位期間昏庸無道,橫徵暴斂有極大關係。[42]雖然1235年—1259年間蒙古軍隊入侵南宋,但只是長江北部的川陝四路﹑荊湖北路、淮南西路等地,而南宋人口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南的地區[來源請求],正是由於宋理宗在位四十年的嚴刑峻罰,苛征橫斂造成了大量人口為逃避苛捐雜稅逃亡。造成了史書記載的戶口數損失過半的嚴重後果。

金朝:

  •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300餘萬戶,大約19,650,000人。
  •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6,789,449戶,44,705,086人,這是《金史》中的數據。[43]
  •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6,939,000戶,45,447,900人。[44]
  •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女真、契丹、漢戶為7,223,400戶,48,490,400人。
  •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7,684,438戶,45,816,079人;一說8,413,164戶,53,532,151人。後一組數據相對可靠一些。[45]
  • 金朝的四次準確的人口統計,每戶平均人口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戶規模較大,和很多貴族以及猛安謀克戶們使用大量奴僕有一定關係。[46]
  • 吳松弟教授認為,1161年金朝境內有500萬戶,3300萬人左右。

宋金合計:

  • 估計1200年宋、金、西夏、大理四國實際總人口為一億四千萬人。
  • 估計750年的阿拉伯帝國有人口3400萬人。估計公元800年的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有2860萬人口。估計814年的法蘭克帝國有人口1250萬人。
  • 世界人口在950年—1200年期間從2.5億增加到4.04億:1025年的東羅馬帝國有1200萬人口,1143年的東羅馬帝國有1000萬人口,1204年的東羅馬帝國有900萬人口。1200年時,宋、金、西夏、大理四國總人口約占當時世界的33.3%,中國人口從1083年的一億增加到1120年的一億一千八百八十萬。

蒙古

  • 1205年蒙古帝國首次入侵西夏到1227年滅西夏,1211年首次入侵金朝到1234年2月9日滅金,1231年開始侵宋,1235年全面侵宋,直到1279年二月九日完全消滅南宋
  • 窩闊台六年(1234年)2月9日,蒙古滅金。
  • 窩闊台七年(1235年,乙未年),乙未籍戶,籍得北方部分地區(燕京(今北京)、順天(今河北保定)等三十六路)的人口為873,781戶,4,754,975人。[47]
  • 窩闊台八年(1236年)六月,完成中原戶口的全部編籍工作,籍得人口110餘萬戶
  • 窩闊台八年(1236年)原金朝境內僅有110餘萬戶,和1207年的841萬戶相比,只有1207年的13%多。
  • 蒙哥二年(1252年)壬子籍戶,籍得人口130餘萬戶。
  • 南宋境內人口大量消失主要發生在川陝四路地區。
  •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軍完全撲滅四川抗元勢力後,在1280年的戶口調查僅為15.5萬餘戶,77.5萬餘人,只有蒙古入侵(1231年)川陝四路前的2.38%。
  • 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籍到1,418,499戶。[48]
  •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籍之原金朝境內較之於蒙哥二年(1252年)又增加30餘萬。
  • 1260年1,418,499戶。
  • 1262年1,476,146戶。
  • 1263年1,579,110戶。
  • 1264年1,588,195戶。
  • 1265年1,597,601戶。
  • 1266年1,609,903戶。
  • 1267年1,644,030戶。
  • 1268年1,650,286戶。
  • 1269年1,684,157戶。
  • 1270年1,929,449戶。
  • 1271年1,946,270戶。
  • 1272年1,955,880戶。
  • 1273年1,962,795戶。
  • 1274年1,967,898戶。
  • 1275年4,764,077戶。
  • 1276年9,370,472戶。
  • 1290年13,196,206戶。[49]
  • 王育民認為蒙古國時期戶口數據與距離實際差距較大,尚有驅口、匠戶、流民等各色人沒有納入統計。

  • 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年)1,967,898戶。
  •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占領南宋臨安城。據《元史類編》記載,至元十三年,有戶15,788,941。這是見於記載的元代最高的戶數記錄。倘將《元史》本紀記載的至元十二年戶數加上至元十三年阿術入奏新得戶數,為14,134,549戶,則該年實增加1,654,392戶。
  • 1275年的南宋人口1174萬戶。1207年金章宗泰和七年人口7,684,438戶,應是原金朝轄地人口銳減。

至元十四年(1277年)春正月,元軍先後征服福建、成都府、潼川府、利州、夔州、廣南東、廣南西諸路。但這些路受降時的府、州、軍戶口數均失載,此後也不再有全國戶口數的記錄。直至14年以後,即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始見有全國戶口記錄,計戶13,196,206,口58,834,711,尚不及至元十三年未取得福建等七路以前的數字,戶口統計不實顯而易見。

  •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13,196,206戶,58,834,711人。其中原南宋境內有戶11,840,800戶,原金境內有1,355,406戶。此次人口統計數據不包括西南各省的「山澤溪洞之民」。[50]考慮到雲南,嶺北,西藏等邊疆地區的人口,現代學者吳松弟估計1290年實際人口有大約1500萬戶,超過75,000,000人。[51]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290年元代的實際人口有大約75,306,000人。[52]
  •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13,430,332戶。江淮四川11,430,878戶,內郡1,999,444戶,59,848,964人,游食者429,118人,僧、尼213,148人[53],共計60,491,230人。戶口統計本身就有一定誤差,而且元代有很多人口不計入戶口統計。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291年元代的實際人口有大約76,496,000人。[54]
  •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全國有14,002,760戶[55],無人口數記載,這個是《元史》記載的元代戶口峰值。按照1291年的戶口比例,加上1291年的游食者和僧、尼的人口數據,推算出人口總計為63,042,160人。戶口統計本身就有一定誤差,由於元代很多邊疆地區不納入人口統計,蒙古貴族軍將們又有大量的私戶,此外還有軍戶,匠戶等均不納入人口統計,考慮到以上種種因素,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293年元代的實際人口有大約79,816,000人。[54]
  • 雖然有元一代,元帝國最高統治階層內部爭奪皇位的鬥爭連綿不斷,但是元代中後期,從1294年成宗即位到惠宗(順帝)至正初年,儘管社會動盪不安,每年成百上千次人民起義,但是人口依然增長。參照《元史》本紀,從至大三年(1310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這四十一年間很多地區有關戶口的零星記錄,均比《元史·地理志》所記載的數據有明顯的增長。[56]
  •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全國有納賦戶13,400,699戶[57],無人口數記載,按照1291年的戶口比例,加上1291年的游食者和僧、尼的人口數據,推算出人口總計為60,359,178人。因為統計的只是納稅戶,很多非納稅戶未計入,考慮到戶口統計本身的誤差以及元代很多邊疆地區不納入人口統計,又有大量的私戶,以及軍戶,匠戶等均不納入人口統計,再考慮到1290年至1330年人口也一直在增長,根據現代學者吳松弟估計,1330年實際人口有大約1700萬戶,超過85,000,000人。[58]根據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估計,1330年實際人口有大約84,873,000人。[54]
  • 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無戶口數據記載,部分現代學者認為1341年為元代的實際人口峰值。根據現代學者吳松弟估計,1341年實際人口有大約1800萬戶,大約90,000,000人。[59]現代學者邱樹森、王頲則認為元代實際人口峰值有1990萬戶,近90,000,000人。[60]現代學者葛劍雄認為,1341年實際人口超過85,000,000人。[61]
  •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1351年),無戶口數據記載,有部分現代學者認為1351年為元代的實際人口峰值。現代學者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351年為元代的實際人口峰值。根據他們的估計,1351年實際人口有大約87,587,000人。[54]現代學者王育民認為1351年為元代的實際人口峰值,有大約27,650,000戶,123,590,000人[62]
  • 根據《元史·地理志》記載全國有13,867,219戶,59,519,727人。未標明是具體哪一年的人口數據。其所記僅包括中書省及遼陽、河南、陝西、甘肅、江浙、江西、湖廣、四川八個等處行中書省的數據,和林(嶺北)及雲南二個等處行中書省戶口無記載。[63]
  • 按照1290年的戶口數據,平均每戶人口只有4.458人,而按照1291年的戶口數據,平均每戶人口則只有4.456人,為何每戶平均人口這麼低,有資料認為,元朝廷在進行人口登記的時候,首先考慮的是財政收入,所以不交稅的兒童、寡婦與年老體弱者是不必計算在內的(若都計算在內,每戶平均人口就會多一點兒)。以金代為例,金朝的四次人口統計,每戶平均人口在6.36-6.71人之間(《金史 食貨志》),根據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統計數據,每戶平均人口為5.68人(《明史 食貨志》)。在其他時期的戶口統計中,每戶平均人口一般都在5.5-6人左右。此外,在元代,蒙古諸王、貴族、軍將的私屬人口,比如驅口,投下戶,怯憐口,打捕鷹房人戶,這些人口是不納入戶口統計的。如果按照每戶6人的標準進行計算,則1293年元代的人口在8,700萬左右。

明朝

  • 元惠宗至正年間(1341年—1370年)全國發生多次大規模的災荒饑饉疾疫,包括黑死病的傳入,並最終促使紅巾軍起義爆發,造成期間人口大量死亡。明朝建立並逐步統一全國後,明太祖洪武年間的休養生息使得全國的農業在元代長期大規模戰爭而遭受極大破壞的背景下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復,加上洪武年間對淮河以北和四川的荒無人煙之地的移民和墾荒使得期間人口穩定成長。到明太祖洪武廿六年(1393年)《明史》中戶口統計有6054萬人,估計實際人口有6500萬人,其中民戶6175.0萬,軍戶325.0萬。北五省(北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人口有1755萬,占全國27%。其中山東最多,有5,462,850人,以下依次為山西(3,790,760人)、河南(2,825,300人)、陝西(2,646,450人)、北平(2,619,500人)。中五省(京師、浙江、江西、湖廣、四川)人口總數為3380萬,占全國52%。其中,京師(南直隸)有11,291,460人;人口密度最高的蘇南太湖流域人口達6,320,300,平均每平方公里220人;其次為浙江,有9,959,270人;江西有7,260,000人,湖廣有4,318,420人,四川最少,僅1,314,260人。南五省(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總人口有1040萬,占全國的16%。
  •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戶,59,873,305人,3.6677億畝[64]
  •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戶,60,545,812人[65]。(註:這是除開華北大部分地區外的調查數據,今學者估計實際人口達到65,000,000人。)
  • 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11,415,829戶,66,598,337人。
  • 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9,685,020戶,50,950,470人。
  •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征服安南並收入疆域,增戶310餘萬;倘按每戶五口計,當增1,550餘萬口。
  • 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年)960萬餘戶,5,179萬餘人。
  • 明憲宗成化十五年(1479年)9,210,690戶,71,850,132 人。[66](註:此為官方統計的人口峰值)
  •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戶,53,281,158人[67]
  •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戶,50,908,672人,4.228億畝。[68]
  •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戶,60,105,835人。
  •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9,151,173戶,46,802,050人。
  • 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10,621,436戶,60,692,856人。[69]
  • 明神宗萬曆三十年(1602年)10,030,241戶,口男婦56,305,050,官民田地1,161,894,881 。[70]
  •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戶,51,655,459人,7.4393億畝。[71]
  • 明熹宗天啟六年(1626),丁數51,655,459人;真實人口數:99,873,000人。[72]
  • 明思宗崇禎三年(1630),192,500,000人(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73]
  • 明思宗崇禎十三年(1640),130,000,000(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
  • 明思宗崇禎十七年(1644),152,500,000人(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

關於明朝人口的峰值,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在明朝後期,但由於明朝戶籍人口數據是地方官員刻意維持明初人口數據的結果[74] ,因此具體時間則分歧很大,人口具體數據也分歧很大。趙文林謝淑君認為,1626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99,873,000人[72] 。此外,以下又有幾派的看法:

王育民認為,萬曆年間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在130,000,000人至150,000,000人之間[75]

葛劍雄認為,1600年明朝實際人口大約197,000,000人,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億[76]

曹樹基認為,163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92,510,000人,1644年實際人口大約有152,470,000人[73]

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觀點是,明神宗中期的1580-1590年間,明朝人口達到峰值,實際人口大約162,000,000人,此後一直呈下降趨勢。1640年實際人口大約130,000,000人。1650年實際人口大約123,000,000人。1660年實際人口大約135,000,000人[77]

明穆宗隆慶年間美洲高產作物傳入中國後開始在華南地區普及和推廣,萬曆中興後到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有學者認為實際人口估計達到1.5億人。明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到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2年),在這個期間爆發的饑荒、農民起義、旱災、水災、蝗災、鼠疫、天花以及清軍等在各地進行了大規模屠殺,造成很多地方人口損失。

清朝

  • 清世祖順治三年(1646):88,486,000人(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第五卷》)[72]
  • 清世祖順治七年(1650):123,000,000人(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
  • 清世祖順治十七年(1660):135,000,000人(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公元960-2030年》)
  • 清世祖順治十八年(1661):91,178,000人(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第五卷》)[72]
  • 清聖祖康熙元年(1662年):91,791,000(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78]
  • 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92,648,000[79]
  •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126,110,000[80]
  • 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143,411,559[81]
  •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1751年):181,810,000[81]
  •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205,500,000[81]
  • 清高宗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208,095,795[81]
  • 清高宗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301,487,115[81]
  • 清仁宗嘉慶十年(1805年):332,181,403
  • 清仁宗嘉慶十五年(1810年):340,000,000
  • 清仁宗嘉慶十七年(1812年):360,000,000
  • 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383,100,000
  •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1834年):401,008,574[82]
  • 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4年):412,814,828[83]
  • 清宣宗道光三十年(1850年):430,000,000
  • 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432,160,000(一說:436,100,000人)
  • 清文宗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起事;咸豐三年(1853年)捻軍起事;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西北穆斯林禍亂造成期間全國的大量人口死亡。
  • 清德宗光緒八年(1882年):402,680,000[84]
  • 清德宗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426,000,000[85]
  • 清遜帝宣統三年(1912年)戶口調查統計有92,699,185戶。

有說法認為18世紀時的清代人口得到很大成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來自美洲的高產作物的大規模推廣種植和普及,造成大量山地被開發,糧食總產量大幅增加,然而據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侯楊方指出,在清朝中期玉米、番薯的產量合計僅占全國糧食產量的4.63%,美洲作物對清朝人口巨量增長並突破2億、3億直至4億的作用並不重要,清朝中國數億人口的主要糧食仍然是傳統作物[86];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稅制改革,攤丁入畝後人民不再藏匿人口。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時全國有3.831億人,其中南方占71.4%,北方占28.6%。人口超過兩千萬的有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廣東;不足兩千萬的有直隸湖南福建山西陝西甘肅;不到1000萬的有雲南貴州。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有太湖平原長江流域大運河沿線。

近現代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中華民國建國之前,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是清宣統人口普查,其質量比起1912年中華民國人口普查好得多。[87]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20世紀

21世紀

  • 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1,245,110,826人。
  • 2005年全國人口1%抽樣調查,估計在調查時的11月1日全國人口有1,006,280,000人。
  • 2009年9月28日,估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有1,333,220,000人。
  • 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1,370,536,875人。
  •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人口1,443,497,378人。
  • 2023年1月,官方公佈2022年全國人口141175萬人,比上年末減少85萬人[89],人口出現自1962年以來[90]、近61年來的首次負增長[91]。2023年則減少208萬人。

注釋及參考文獻

  1. ^ 《中國人口史》 ISBN 7309043022
  2. ^ 2.0 2.1 2.2 2.3 《東漢的豪族》 楊聯陞 2013. ASIN B009TQAVBY
  3. ^ 續漢書 -郡國志五
  4. ^ 4.0 4.1 4.2 4.3 數據來源:《晉書·地理志》
  5. ^ 數據來源:《通典·食貨》七
  6. ^ 數據來源:《通典·食貨》七和《三國志·蜀志》卷三附註引王隱《蜀記》中的數據,關於263年的蜀國人口,兩者數據相同
  7. ^ 數據來源:《三國志·吳志》卷三附註引《晉陽秋》中的數據
  8. ^ 《隋唐史》岑仲勉 71至73頁
  9. ^ 《資治通鑑》:「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
  10. ^ 《隋書·地理志》記載,《舊唐書·地理志》記載的戶數為8,907,536戶,人數和《隋書·地理志》記載相同。
  11. ^ 《通典·食貨七》記載:「大業所有八百餘萬戶,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
  12. ^ 《新唐書·食貨志》記載:「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通典·食貨七》記載:「大唐貞觀,戶不滿三百萬。」
  13. ^ 凍國棟 .《中國人口史》第二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 :第96頁 .
  14. ^ 根據《舊唐書·地理志》諸州戶口統計數。
  15. ^ 《冊府元龜.卷一百五十》太宗貞觀十六年......十二月壬午......司空房玄齡等曰:陛下躬履行陣撥亂平敵天下戶口千六百萬......
  16. ^ 根據《通典》永徽三年戶380萬,減一年進戶15萬,得出永徽二年365萬戶。 《通典.卷七》永徽三年,戶部尚書高履行奏:「去年進戶一十五萬。」高宗以天下進戶既多,謂無忌曰:「比來國家無事,戶口稍多,三二十年,足堪殷實。」因問隋有幾戶,今有幾戶。履行奏:「隋大業中戶八百七十萬,今戶三百八十萬。」
  17. ^ 《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永徽三年「隋開皇中有戶八百七十萬,即今見有戶三百八十萬。」和《資治通鑑》記載的數據相同。
  18. ^ 數據來源於《舊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
  19. ^ 19.0 19.1 《資治通鑑》和《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相同
  20. ^ 《舊唐書·職官志》
  21. ^ 《舊唐書·地理志》和《新唐書·地理志》以及《資治通鑑》卷214記載相同
  22. ^ 《新唐書》卷四○《地理志》記︰「天寶元年,戶萬九千一十六,口四萬九千四百七十六。」和《舊唐書·玄宗本紀》記載相同
  23. ^ 《資治通鑑》
  24. ^ 《舊唐書·玄宗本紀》
  25. ^ 《通典·食貨七》
  26. ^ 《通典》:「所在隱漏之甚也……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27. ^ 凍國棟 .《中國人口史》第2卷 :復旦大學 ,2002年 .
  28. ^ 唐會要卷84
  29. ^ 戶數登記中,註明未申報的就有71個州。
  30. ^ 舊唐書-穆宗紀
  31. ^ 《冊府元龜》卷486
  32. ^ 數據來源:據《宋會要》食貨十二記載咸平六年較景德三年7,417,570戶,少553,410 戶,16,280,254人,少2,002,214人推算而得。
  33. ^ 數據來源:《長編》卷九六
  34. ^ 34.0 34.1 34.2 34.3 34.4 34.5 34.6 數據來源:《宋史》地理一
  35. ^ 數據來源:《長編》卷二零八
  36. ^ 數據來源:《長編》卷三四一
  37. ^ 數據來源:《宋會要》食貨一一
  38. ^ 38.0 38.1 數據來源:《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一
  39. ^ 數據來源:《玉海》卷20
  40. ^ 40.0 40.1 數據來源:《文獻通考》戶口二
  41. ^ 數據來源:《續通考》戶口一
  42. ^ 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下冊,第五節 宋、遼、金時期人口的發展,對1223年至1264年人口銳減的分析:「南宋末在昏庸無道的理宗統治的四十年間(1224—1264年),「由其中年嗜欲既多,怠於政事,權移奸臣」,朝政先後操縱在史彌遠、董宋臣、丁大全、賈似道等人手裡,結黨營私,招權納賄,腐化享樂,威福肆行。為了滿足其奢侈糜費的需要,向人民預借來年兩稅。淳佑八年(1248年),已預借到十四年(1254年)的賦稅。大量發行會子,並巧立名目徵收經總制錢、身丁錢、免丁錢、月樁錢等苛捐雜稅,「苛征橫斂,無所不有,嚴刑峻罰,靡所不施」。以致「耕夫無一勺之食,織婦無一縷之絲,生民熬熬,海內洶洶」。「天下大勢如江河之決,日趨日下而不可挽」。戶口之數已不可詳究,惟一見於記載的僅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有5,696,989戶,13,026,532口。戶與口分別降至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最盛時的43.9%及45.6%。」 網址:存档副本. [2010-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43. ^ 《金史》卷四十六《食貨志》,記載:「大定初,天下戶才三百餘萬,至二十七年天下戶六百七十八萬九千四百四十九,口四千四百七十萬五千八十六。」
  44. ^ 數據來源於《金史》卷四十六《食貨志》的記載:明昌元年,「奏天下戶六百九十三萬九千,口四千五百四十四萬七千九百,」
  45. ^ 這兩組數據均來自《金史》卷四十六《食貨志》,記載,前一組數據來源於直接記載:「十二月,奏天下戶七百六十八萬四千四百三十八,口四千五百八十一萬六千七十九。」後一組數據來源於間接計算:根據注文:「戶增於大定二十七年一百六十二萬三千七百一十五。口增八百八十二萬七千六十五。」將這組數據和大定二十七年的數據相加就得到了後一組數據。從這兩組數據來看,和明昌六年(1195年)相比,前一組數據的戶數增加了,而口數卻減少了250萬以上,這與緊接著這兩組數據的金史正文中的結論「此金版籍之極盛也」不符,所以後一組的數據更精確一些。
  46. ^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第三章中的「社會結構」一節對此是這樣分析的:在金朝,每戶的平均人口數多少要高於其他朝代通常的五到六人。金朝的戶規模較大,原因是奴僕使用的普遍。例如,在1183年的籍戶中,猛安謀克戶的戶平均人口為7.8人,而每戶平均占有的奴僕數則不少於2.18人。皇族每戶擁有的奴僕人數更為可觀,每戶超過163人。如果將所有這些因素都考慮在內的話,可以推定,作為一個社區內的生活和消費單位中的核心家庭,它的規模與中國歷史上其他時期的家庭是大抵相同的。」網址:http://www.guoxue123.com/other/jq/yuan/054.ht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7. ^ 《元史 卷五 八 志第十》地理一,記載:「七年乙未,下詔籍民,自燕京、順天等三十六路,戶八十七萬三千七百八十一,口四百七十五萬四千九百七十五。」
  48. ^ 《新元史 卷六十八 志第三十五》食貨一 戶口科差稅法記載:「其戶口總數:中統元年天下戶一百四十一萬八千四百九十有九。」
  49. ^ 《元史 卷五八 志第十》地理一,記載:「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圓。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戶一千一百八十四萬八百有奇。於是南北之戶總書於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萬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
  50. ^ 《元史 卷五八 志第十》地理一,記載:「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圖。二十七年,又籍之,得戶一千一百八十四萬八百有奇。於是南北之戶總書於策者,一千三百一十九萬六千二百有六,口五千八百八十三萬四千七百一十有一,而山澤溪洞之民不與焉。」
  51. ^ 吳松弟.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第387頁. 《中國人口史》共六卷,由葛劍雄教授主編。 
  52. ^ 趙文林、謝淑君. 《中国人口史》. 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第320頁. 
  53. ^ 根據《元史》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世祖十三,記載:至元二十八年十二月,「戶部上天下戶數,內郡百九十九萬九千四百四十四,江淮、四川一千一百四十三萬八百七十八,口五千九百八十四萬八千九百六十四,游食者四十二萬九千一百一十八。」「宣政院上天下寺宇四萬二千三百一十八區,僧、尼二十一萬三千一百四十八人。」
  54. ^ 54.0 54.1 54.2 54.3 趙文林、謝淑君. 《中国人口史》. 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第320頁. 
  55. ^ 根據《元史》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世祖十四,記載:至元三十年十二月,「戶一千四百萬二千七百六十。」
  56. ^ 不同地區具體的數據增長變化請參照:王育民. 第十一章 历史时期人口的发展(下)第六节 元代人口的变化, 2.元代中、后期户口的增长.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 [2010-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6-19). 
  57. ^ 《元史 卷五八 志第十》地理一,記載:「文宗至順元年,戶部錢糧戶數一千三百四十萬六百九十九」
  58. ^ 吳松弟.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第390頁. 《中國人口史》共六卷,由葛劍雄教授主編。 
  59. ^ 吳松弟.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年12月: 第391頁. 《中國人口史》共六卷,由葛劍雄教授主編。 
  60. ^ [德國]傅海波 [英國]崔瑞德 編.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8月: 第709頁. 
    關於元代人口一節曾經提到:「邱樹森、王頲在《元代戶口問題芻議》中,對有關元代人口問題的歷史資料作了全面分析。這一研究引用了元代的統計數字,估計有20%的人口沒有登記。他們估計從1290年括戶後到1340年的幾十年中,元代實際戶口最高曾達到1990萬戶,近9000萬人。因為元末的戰爭,人口再次減少,到1368年元帝國在中國的統治結束時,只有1300萬戶,6000餘萬人。」:
  61. ^ 葛劍雄. 《中国人口发展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222頁. 
  62. ^ 王育民.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年9月: 第89–98頁. 
    在元代,嶺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等處行中書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及四川等處行中書省、陝西等處行中書省的土著地區,宣政院管轄的青藏高原區及其他土著地區的人口不列入戶口統計;蒙古諸王、貴族、軍將們大量納私戶(包括驅口,投下戶,怯憐口,打捕鷹房人戶);以及獨立於州縣以外的諸色戶計(包括軍戶,站戶,民屯戶,匠戶,釋、道、儒戶以及寺觀佃戶,游食者);等等,這些戶口均不計入全國戶部的統計中,考慮到這些因素,王育民的《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中介紹這類不著於正史的戶數估算達935萬戶,於納賦戶合併後全國中人口峰值有戶2,765萬,口12,359萬。http://rcs.wuchang-edu.com/RESOURCE/CZ/CZDL/DLBL/DLTS0103/14065_SR.HTM[失效連結]
  63. ^ 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下冊,第十一章 歷史時期人口的發展(下)第六節 元代人口的變化分析如下:「八行省中除河南、江浙、江西、湖廣四省戶口的數字比較完備外,其他各省並多殘闕。在各路、府、州戶口數字中,除部分註明蒙哥汗二年(1252年)數、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及二十七年(1290年)抄籍數和文宗至順元年(1330年)錢糧戶外,多未系年。對照《元史》本紀,從至大三年(1310年)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的四十二年間有關戶口的零星記錄,均較《元史·地理志》所記載的數字有明顯的增長。」
  64. ^ 數據來源:明太祖實錄卷140
  65. ^ 數據來源:《明史》卷七七《食貨》一:「洪武二十六年,天下戶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十二。」
  66. ^ 《明憲宗實錄》:是歲天下戶九百二十一萬六百九十戶,口七千一百八十五萬一百三十二口。
  67. ^ 數據來源:《明史》卷七七《食貨》一:「弘治四年,戶九百十一萬三千四百四十六,口五千三百二十八萬一千一百五十八。」
  68. ^ 數據來源:明孝宗實錄194
  69. ^ 數據來源:《明史》卷七七《食貨》一:「萬曆六年,戶一千六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
  70. ^ 數據來源:明神宗實錄
  71. ^ 數據來源:明熹宗實錄卷4
  72. ^ 72.0 72.1 72.2 72.3 趙文林、謝淑君. 《中国人口史》. 人民出版社. 1988年: 第376頁. 
  73. ^ 73.0 73.1 曹樹基.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0年9月: 第452頁. 《中國人口史》共六卷,由葛劍雄教授主編。
  74. ^ 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1368-1953)》
  75. ^ 王育民.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988年9月第一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6月第一次印刷: 第109頁. 
  76. ^ 葛劍雄. 《中国人口发展史》.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 第241頁. 
  77. ^ [英]安格斯·麥迪森(Angus Maddison)著.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 伍曉鷹 馬德斌 譯 第二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第一版: 第178頁. 
  78. ^ 曹樹基《中國人口史.第五卷》,第337頁
  79. ^ (趙文林、謝淑君《中國人口史.第五卷》)趙文林、謝淑君的《中國人口史》,人民出版社,第347, 377-378頁
  80. ^ 《清實錄·世宗實錄》
  81. ^ 81.0 81.1 81.2 81.3 81.4 《清實錄·高宗實錄》
  82. ^ 《清實錄·宣宗實錄》
  83. ^ 《清實錄·宣宗實錄》,卷,343
  84. ^ SOVEREIGNS, AREA AND POPULATION (PDF). Statistics Canada. 1896 [2024-03-2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4-23). 
  85. ^ United States. President, James Daniel Richardson. 1905. Index. : 66. 
  86. ^ 侯楊方《美洲作物造就了康乾盛世? ——兼評陳志武〈量化歷史研究告訴我們什麼?〉》,南方周末,2013-11-02
  87. ^ 候揚方. 中國人口史, 第6卷民國時期. 復旦出版社. p.56-57.
  88. ^ 88.0 88.1 88.2 88.3 羅歓鎮. 南亮進 , 編. 民国人口:研究史の整理と展望. Discussion paper no.D97-9 (一橋大學経済研究所). 1997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2).  PDF版見羅歓鎮; 南亮進. 民国人口:研究史の整理と展望 (PDF). Discussion paper no.D97-9 (一橋大學経済研究所). 1997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7-13). 
  89. ^ 2022年末中国人口141175万人. paper.people.com.cn.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0). 
  90. ^ 網易. 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 www.163.com. 第一財經日報. 2023-01-17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0). 
  91. ^ 2022年年末全国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为近61年来首次人口负增长_中央部委动态_首都之窗_北京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beijing.gov.cn.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0). 

參考書目

  • 葛劍雄. 《中国人口发展史》. 
  • 葛劍雄. 《中国人口史》(第一卷)导论、先秦至南北朝时期. 
  • 凍國棟. 《中国人口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 
  • 吳松弟.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辽宋金元时期. 
  • 曹樹基.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 
  • 曹樹基. 《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 
  • 侯楊方. 《中国人口史》(第六卷)1910—1953年. 
  • 趙文林; 謝淑君. 《中国人口史》. 
  • 鄒逸麟.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 王育民.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 
  • []安格斯·麥迪森. 《世界经济千年史》.  梁方仲<中國歷代田地,戶口,田賦統計>(中華書局,北京 公元2000年)

研究書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