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是1950年在新疆東突厥斯坦民族軍改變的一個軍。

歷史

新疆三區革命武裝改編為新疆民族軍。主要來源為:

  1. 阿山哈薩克族武裝:1943年至1944年的阿山暴動中,烏斯滿達力克汗領導的民族武裝。1945年底三區革命勝利後,烏斯滿堅定維護傳統宗教,政治上希望實行伊斯蘭教法,維護牧主的土地權利及傳統的貴族利益,與達列力汗決裂。1946年6月,第二次國共內戰全面爆發。1946年8月至9月間,烏斯滿多次派人赴迪化聯絡中國國民黨新疆當局,要求給予援助並派軍隊到阿山。國民黨新疆當局隨即給烏斯滿調撥大量武器彈藥,並派出軍統特務攜電台跟隨烏斯滿行動,以便烏斯滿和迪化聯絡。1946年初冬至1947年春,烏斯滿部隊襲擊福海縣,與達力克汗的部隊爆發戰爭。1947年1月至3月,烏斯滿率600人的武裝先後五次偷襲承化縣等地,脅迫大批牧民遷移。烏斯滿的行動對《和平條款》構成嚴重破壞,「三區」方面在1947年2月發布命令,撤銷烏斯滿一切職務。任命達列力汗擔任阿山行政公署專員。1947年8月,在中國國民黨新疆當局支持下,烏斯滿兵分三路進攻阿山。達列力汗指揮部隊反擊,但因烏斯滿兵力強,攻占青河縣富蘊縣等地。民族軍總指揮部很快調來兩個騎兵團、一個摩托化加強營,同阿山的部隊合併,由民族軍副總指揮達列力汗與列斯肯指揮,兵分三路進攻阿山,烏斯滿大部主力遭殲滅,殘部逃走,大量武器裝備被丟棄。1947年10月17日,民族軍進駐承化縣。10月22日,阿山各縣全部收復,達列力汗此前發出的一個月打回阿山的誓言終於實現。,中國國民黨想藉助烏斯滿進攻「三區」方面的計劃失敗。為表彰達列力汗恢復阿山的戰功,「三區」方面授予其「人民英雄」勳章。[1]被三區臨時政府任命為阿山地區專員。烏斯滿自此一蹶不振,新疆和平解放後淪落成新疆、青海最猖獗的巨匪。1951年2月在青海柴達木被解放軍剿匪部隊活捉,兩個月後在迪化經公審後槍決。  
  2. 新疆伊犁解放組織。來源複雜、人員眾多、裝備精良,是新疆民族軍的主力。
  3. 南疆蒲犁(今塔什庫爾干)的蒲犁游擊隊。由柯爾克孜人和塔吉克人組成,領導者是從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伊斯哈克伯克·穆努諾夫
  4. 塔城戰鬥小組,領導人是司馬義諾夫。後來成為新疆民族軍的主力騎兵團,在解放阿山、新疆和平解放後的平叛戰鬥中戰功卓著。該部沿革為第五軍第14師第40團第3營。

從1948年起,新疆民族軍參照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原則教育部隊,官兵關係和軍民關係改善。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此時,新疆民族軍共有5個騎兵團和3個步兵團,另外還有一個獨立騎兵營和大約500人的後勤人員,總兵力達到14020人。擁有各種步槍9088支,短槍184支,輕機槍405挺,重機槍68挺,迫擊炮66門,火炮12門,高射炮7門,擲彈筒55個,手榴彈14480枚,戰馬5522匹,運輸馬521匹,馬車311輛,輕型坦克2輛,裝甲車1輛,飛機42架(可以使用的有14架,即6架轟炸機和8架戰鬥機),軍用車輛30輛。隨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進軍新疆。民族軍為接應人民解放軍入疆,自瑪納斯河以西停戰線分別進至東疆和南疆。1949年12月上旬,一部到達迪化與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會師。1949年12月20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將民族軍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番號。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軍伊寧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下轄兩個步兵師和兩個獨立騎兵團,共1.3萬餘人。1950年1月起,新疆軍區先後成立喀什軍區迪化軍區伊犁軍區3個三級軍區。其中,伊犁軍區由第五軍軍部兼,下轄伊寧軍分區、塔城軍分區、阿山軍分區。

第五軍下轄兩個步兵師和兩個獨立騎兵團。屬第一野戰軍序列:

根據1950年9月五軍副軍長兼參謀長馬爾果夫的一個統計資料,當時第五軍全軍中哈薩克族人6866人,維吾爾族人5567人,柯爾克孜族人206人,回族229人,漢族人92人,塔塔爾族人185人,俄羅斯族人487人,蒙古族人731人,達斡爾族人21人,錫伯族人159人,塔吉克族人8人,烏茲別克族人183人,共計14840人。

1951年7月中旬,新疆軍區黨委發布了《關於在五軍建立政治委員制度及政治工作制度,開展政治整軍的決定》,要求在民族五軍開展以階級教育為中心的政治整軍工作,純潔隊伍。1951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黨委聯合下發《關於改造、提高五軍工作的決定》,這次運動的重點是要清除對第五軍危害最大的各種思潮的影響,樹立熱愛祖國和全心全意為人民革命事業工作、維護勞動人民利益的思想。

1952年3月7日,在鞏留組建第15師,馮祖武任師長,賀勁南任政治委員,副師長胡天舜,轄第13團、騎兵團、通信團。[3]早在1951年,伊犁先後發生了昭蘇夏塔事件鞏留叛匪圍攻縣委機關的事件,伊犁地區的形勢十分不穩定,叛匪活動猖獗。1951年10月初,解放軍第五師(老三五九旅)第十三團團長馮祖武、政委賀勁南奉命率部從庫車移師伊寧地區,與第六軍騎兵團、新疆軍區通訊團,準備組建第15師。第13團副團長柴恩元率馮賀支隊(即第一營,含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迫擊炮排,配備電台1部)先行趕赴伊寧,與第六軍騎兵團和第五軍一部組成剿匪指揮部,奔赴鞏留地區全殲殘匪,以確保伊犁地區東五縣的社會治安和各族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並協助建黨建政,鞏固人民政權;努力發展生產,做好屯墾準備。莫合剿匪任務歷時4個月完成,俘獲殘匪266人,一營戰士90%凍傷,9人犧牲。1952年2月初,馮祖武率第13團直屬隊、炮兵連、特務連、第二營,分別從庫車、阿克蘇乘車繞道烏魯木齊赴伊犁;後勤人員和騾馬大隊,從2月中旬至5月底,分3批先後穿越天山,取捷徑直插伊犁東部鞏留。十三團分兵於鞏留特克斯昭蘇三個縣的十幾個設防點。團部則隨新成立的第十五師駐紮在鞏留縣肖爾布拉克一個小村子。從1952年春季開始,第13團在伊犁河上游,鞏留縣西部,野馬渡東側,特克斯河鞏乃斯河喀什河的交匯地段開始開發高爾基墾區(哈薩克語「闊爾吉尕」音譯而來的,意思是「荒涼的溝壑」),僅用一年時間,建成了擁有兩條灌渠(即:33公里的維吾爾大渠、14.5公里的烏木爾渠)和5.6萬畝耕地,年產300萬公斤糧油的初具規模的墾區。1953年春,第13團一營跟隨十五師師部和十三團團部、團直屬隊從高爾基墾區移駐新源縣西部的肖爾布拉克開荒;二營所屬的七連、八連調至高爾基,五連、六連仍然駐防特克斯縣城和昭蘇縣城。

1952年10月,伊犁軍區縮編成伊犁軍分區。

1953年5月,新疆軍區把下屬部隊分別整編成國防部隊、生產部隊,第二軍、第五軍、第六軍各2個師以及第二十二兵團5個師等部共15萬人改編成10個農業建設師、1個工程建設師、4個建築工程獨立團;撤銷第二軍、第六軍番號。第五軍除13師38團和14師40團保留外,第13師改編為喀什軍分區,第14、第15師改編為農業建設第3師(駐霍城,師長尼基金,政委買買提明·伊敏諾夫,未正式組建,1954年1月撤銷師番號,所轄七、九團改名為獨立農場和獨立牧場,1956年劃歸農四師)、農業建設第4師(駐新源縣肖爾布拉克,1956年遷伊寧市,轄十團(原解放軍第5師第13團、十一團、十二團,師長馮祖武,政治委員胡田勛)。

1954年,新疆相關政策做了進一步調整。牧主經濟實行「不鬥、不分、不劃分階級」;民族區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等被確定為政府在牧區現行政策宣傳的重點。幹部審查中,將曾參加過三區革命和「反蔣」鬥爭的各級幹部列為不予審查歷史情況的人員。

1954年10月7日,根據中央軍委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電令,第五軍改編為伊犁哈薩克自治區軍區[4];1955年1月4日,改稱伊犁哈薩克自治州軍區;1955年10月31日,改稱伊犁軍區;1969年12月,改稱北疆軍區;1985年8月30日,北疆軍區撤銷,下屬各軍分區及野戰部隊轉隸新疆軍區直轄。

解放軍1988年授銜時,馬米托夫·吐爾遜被授予中將軍階,烏拉太也夫被授予少將軍階。

參考文獻

  1.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DGC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新疆通志(第二十八卷)军事志. 烏魯木齊: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7年. ISBN 9787228030842. 新疆(烏魯木齊)軍區軍職以上幹部名錄表(1949.10~1985) 
  3.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事记(1952年)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史志编纂委员会. [2021-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5). 
  4. ^ 廖鋒:「新疆軍區下屬軍區建制變更概述」,《軍事史林》,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