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關係

双边关系

中英關係(英語:China–United Kingdom relations)指歷史上中國英國之間的雙邊關係,最早始於18世紀末。

中英關係
雙方在世界的位置

中國

英國
代表機構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英國駐華大使館
代表
大使 鄭澤光大使 吳若蘭[1]

兩國同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冷戰時則屬於不同陣營,雖然1950年英國便外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在1954年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但直至1972年兩國才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1841年起,英國在中國建立多個殖民地,當中以香港的地位至為重要。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深圳河中英街成為中港邊界。由於兩次鴉片戰爭、冷戰、香港前途問題等,中英關係歷經波折。近年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英日益深化對華合作,雙方在政治、經濟等領域的磋商與對話加強,兩國高層亦保持互訪。[2]

英國的保守黨工黨被認為持有類似的對中態度[3][4][5][需要解釋]

歷史

清代以前

1287年,來自中國的拉班·掃馬訪問了法國,在加斯科涅會見了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1596年,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寫了一封親筆信,派使者約翰·紐伯萊帶給明神宗,信中表達了英中兩國更好開展貿易往來的願望。不過約翰·紐伯萊在途中身故,信件沒有丟失,也沒有送達到明朝,後來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直至1986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華時將那封時隔390年的信作為贈禮送給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

1636年,約翰·威德爾英語John Weddell奉英格蘭國王查理一世之命率船隊抵達澳門,次年(1637年)到達廣州並試圖進行通商貿易,被明朝拒絕,結果引發明英海上衝突,英國人攻佔數個炮台並於珠江口劫掠,最終擾攘了半年才勉強完成買賣,之後從廣州載回600噸貨物,其中主要是糖,而且英國未能與明朝建立正式關係。由於英國在1638年爆發一系列內戰和外部衝突,而中國也經歷了明清易代,因此雙方的交往一波三折——從1644年到1665年,英國東印度公司4次向中國派遣商船均告失敗,其後退而求其次,在日本暹羅嘗試轉口貿易也沒有成功,167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和台灣明鄭政權開始貿易,並在台灣廈門設立商館直到1683年明鄭覆滅[6]:23

雖然英國和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一樣很早就來到中國貿易,但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對歐洲各國地理一無所知,甚至認為歐洲人來自南洋,其所謂的「西洋」指代婆羅洲以西的廣大海域,直到利瑪竇獻上《萬國圖志》後才知道「歐羅巴洲」有70多國,將其統稱「大西洋」。當時的中國人將荷蘭人叫做「紅毛」,而後來來華的英國人也被冠以同樣的稱呼。[6]:21-22

清代時期

1684年康熙帝在征服臺灣鄭氏政權後決定開放海禁,當年英國商船就來到澳門和廈門貿易,從1698年開始兩國互市不絕,而到了1711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被允許在廣州建立商館。1717年,英國的國名首次出現在清朝的官方文書中,按照葡萄牙語譯作「英圭黎」或者「英機黎」(葡萄牙語:Inglaterra),而成書於1740至1750年代的《澳門紀略》就已經有「英吉利」之名。儘管中英之間貿易往來密切,但「其時英吉利之名不著,但知其為紅毛番族而已」,絕大多數中國人還不能從西洋人分辨出英國人,甚至將英吉利附會為《明史》記載的小國丁機宜[6]:23-25

1757年,乾隆帝廢除四口通商政策,改為廣州一口通商。175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代表洪任輝率領英國船北上天津,通過直隸總督向乾隆帝遞交訴狀,告廣州海關刁難勒索外商,希望清朝開放多個通商口岸。乾隆帝閱後大怒,認為英國人越級上訪,有辱大清朝廷尊嚴。下令將洪任輝驅逐。1784年11月24日,英船Lady Haghes號在廣州黃埔鳴炮誤斃中國海關吳亞科王運發,放炮者被交出,經當地政府審判後被絞死。1792年,喬治·馬戛爾尼帶領著英國的外交使團在承德覲見乾隆,要求多口通商但被拒絕。理由是中國作為天朝上國,不需要外國的商品即可自給自足。

1816年,阿美士德外交使團訪華,然而英國與清廷雙方因為在禮節上出現分歧,結果使團未能謁見清嘉慶帝

 
中英兩國簽訂南京條約(1842年)

1839年到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廷戰敗。南京條約簽訂,清朝被迫五口通商並割讓香港島予英國[7][註 1]1853年4月27日英國駐華公使文翰爵士赴南京訪問剛剛成立不久的太平天國。1856年到1860年,英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之役)。英國在此役將清廷割讓的九龍界限街以南一帶納入英屬香港範圍。1876年,中國在倫敦設立永久性大使館,首任公使郭嵩燾。這也是中國在境外的第一個大使館。

1886年,中英緬甸條約在英國倫敦簽訂。中國承認英國在緬甸的一切權利。[8]。1890年,中英藏印條約在英屬印度簽訂,包括錫金,藏印邊界等問題。中國承認錫金為英國保護國,但藏印邊界問題並未完全解決。在1893年中英藏印續約簽訂後,英屬印度與中國邊界大致確定。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簽訂,英國在香港的殖民地由香港島、九龍界限街以南擴展至新九龍新界。同時,英國租借威海及周圍地區,是稱英屬威海衛。1900年:義和團運動。1901年:辛丑條約[8]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二戰中華民國及英美同盟海報

1911年,辛亥革命時期,英國公使朱爾典支持袁世凱東山再起。

1922年,英、美、中等九國於華盛頓會議簽署《關於中國事件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九國公約),英、美均支持確認尊重中國的主權的獨立與領土完整,限制各國在中國的特權。

1925年,發生英軍射殺中國人沙基慘案國民政府號召粵港兩地逕行罷工示威,並對香港進行封鎖,是為省港大罷工

1926年,英國外交部提出變更對華政策建議案(十二月宣言)。

1927年,北伐革命中,國民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8]

1930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收回英屬威海衛除劉公島之外的威海地區。

中國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多次向英國求助被拒,蔣介石甚至親自向英國大使卡爾表示,中國政府可以提供20萬人替英國保衛香港,依舊被英國拒絕[9]。1938年10月,華南、華中相繼失陷,英國在華勢力範圍基本為日本控制;英國開始援華,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國對華提供財政援助貨款共1,550萬英鎊,其中三分之二是1940年後提供,對華軍援微乎其微[9]。1940年,日軍佔領威海劉公島,英國在威海衛地區42年的統治告終。

1943年1月11日,《中英新約》簽字,除香港九龍外,英國放棄在中華民國的特殊權利[10]

1947年5月9日,中英雙方聯合發表新聞,即將簽訂中英空中運輸協定[11]:8351。5月16日,英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鮑毅德率官兵130餘人訪問福州[11]:8355。7月23日,《中英航空協定》在南京簽字[11]:8388

1949年4月至7月,渡江戰役期間,發生共軍和英軍在長江相互攻擊的紫石英號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1950年1月6日,英國與中華民國斷交,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首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歐洲的非社會主義國家。當日,時任英國駐華領事高來含(W.G.Graham)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面交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致中國政務院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外交照會,內稱: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自本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中國之合法政府」,「已準備與中央人民政府建立外交關係」。同時,高來含還向王炳南口頭說明:英政府「聲明取消對國民黨政府之承認」;「英政府已指派現在南京的胡階生秘書,作為過渡時期臨時代辦,來京與中國政府商談指派大使及其他事項」,並要求「得到外交特權,其中包括外交禮遇、豁免等」。

同一天,英國外交部在記者招待會上向全世界宣布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聲明,但又聲稱不改變同美國一起「反對共產主義的長期目標」,並要繼續同已遷至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保持實際上的聯繫」。

1月9日,中國總理兼外長周恩來復照英國外交大臣貝文表示「願在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領土主權的基礎上與貴國建立外交關係,並且接受閣下所指定為臨時代辦的胡階森先生」為「建交談判的代表」,中方「當給予胡階森先生及其隨員以及檔案自南京遷來北京所需之一切便利。」然而,英國政府對於周恩來外長的復照只接受胡階森為英國政府代表來京談判建立外交關係問題不理解,認為兩國外長換文本身已構成外交關係的建立。中國政府主張經過談判,在明確英方對台灣當局的態度後方可建交。對此,英國政府同意與中方先談判。中國政府給留在北京的英國談判代表以外交人員的待遇。1950年3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章漢夫與英國過渡時期的臨時代辦胡階森進行了談判,

中國政府要求英國政府給予澄清:

其一,英國政府既然宣稱已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就不應同國民黨反動殘餘集團保持任何外交方面的往來;
其二,中國希望明確知道英國政府對國民黨現在在香港的各種機構及中國的一切國家財產持何種態度。

3月17日,胡階森答覆章漢夫,稱英國政府已在1950年1月6日撤銷對前中華民國政府之承認,並於同日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予以法律上之承認;由該日起,對前國民黨政府已無外交關係存在;駐倫敦中華民國大使館已行封閉而前大使已不享受外交官之身份。

聯合國及安理會歷次討論中國代表權資格時,英國政府都投了棄權票。

1954年,中國總理兼外交部長周恩來率政府代表團出席第一次日內瓦會議期間,於4月30日,周恩來同英國外交大臣安東尼·艾登會面,就中英關係問題交換了意見。5月3日,中國外交部歐非司司長宦鄉與英國駐華臨時代辦杜維廉會面。雙方代表團高層人員隨後又多次見面。1954年6月17日,中國與英國發表聯合公報,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其任務是繼續談判兩國的完全建交以及處理兩國的僑務和貿易問題。這是世界上首例「半建交」的國家之間的外交關係。同年8月,英國前首相、工黨領袖克萊曼·艾德禮訪問中國。同樣在1954年,倫敦出口公司(London Export Corporation)董事長傑克·佩里率領的48位英國工商界代表訪問北京,推動次年中英雙方在莫斯科國際經濟會議上簽訂《中英貿易協定》。

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

1971年1月15日,中國駐英臨時代辦裴堅章向英外交部駐議會次官羅伊爾進行新任到任拜會時,羅伊爾提出中英兩國應該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3月2日,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會見英國駐華代辦譚森,提出中英全面建交互換大使的三點要求:

一、撤銷英國在台灣淡水的領事館
二、在聯合國大會上,英國不能既投票支持恢復中國席次的議案,又投票支持把中國代表權問題作為所謂「重要問題」須經大會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的議案,必須完全支持贊同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次;

三、澄清英國過去鼓吹的所謂「台灣法律地位未定」的論調以及為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任何謬論。

1971年6月22日,羅伊爾約見裴堅章,表示英方願完全滿足中方前兩項條件,但對台灣地位問題並未表態。1971年7月10日至10月5日,中英雙方經多輪反覆修改換文稿,對互換大使的聯合公報達成協議,確定了1972年3月13日雙方簽字生效、正式建交。

1979年,伊莉莎白二世女王邀請了時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國國務院總理華國鋒訪問英國,是第一位訪問英國的中國國家領導人[12]

1984年12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柴契爾代表兩國政府在北京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纏撓兩國關係的香港主權問題終告解決。香港的主權於1997年7月1日移交予中國。1985年,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接見了訪問英國的中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

1986年,伊莉莎白二世與王夫菲利普親王訪問中國,她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英國君主。在中國訪問期間,女王在北京會見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中國國家主席李先念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等領導人,還登上了萬里長城。離開北京以後又到訪了上海西安昆明廣州,然後轉到香港訪問[13]

1997年7月1日零時,香港的主權由英國交還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此時結束英國156年殖民管治。

2013年,金融海嘯後最高位官員;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訪問北京,宣言加深雙方經貿關係。

2014年,香港發生佔領中環及其衍生之雨傘革命英國下議院外交委員會成員準備前往香港調查《中英聯合聲明》落實情況時被中國拒絕入境,中方指英國干涉中國內政。事件造成兩國一定程度上的外交角力。同年6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偕同夫人程虹訪英。

2015年1月中國農業部迎接英國環境鄉村事務部國務大臣來訪,簽署農業合作協定。[14]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上任後空前重視中英關係,從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後開始逐漸明朗化,2015年9月訪華之旅喬治·奧斯本開宗明義表示「英國必須成為中國在西方最好的貿易夥伴」表示其也在執行首相的政策,[15]同行的還有英國財政部商務國務大臣吉姆·奧尼爾、商務大臣薩吉德·賈偉德、氣候與能源變化大臣安珀·路德、高盛公司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他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表演說,強調中國仍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兩國有機會創造「黃金十年」。[16]之後前往四川成都與新疆烏魯木齊,成為史上第一位造訪中國內陸城市的英國財政大臣,他進一步表示這是為了支持中方「一帶一路」與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戰略。喬治·奧斯本主要戰略就一直積極布局想要成為離岸人民幣交易中心,並表態支持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能源大臣安布爾是喬治·奧斯本人馬之一,同時認為能源合作可以帶動中英雙邊經濟[17],在訪華中表示中國可望主導建造位於英格蘭東部艾塞克斯郡一座中方設計的核電廠,造價約20億英鎊,這將是西方世界第一座由中方設計的核電廠。英國並出面提供資金擔保,英國當局希望新核電廠完工後,可以供應全英國7%的電力且無碳排放。[18]

喬治·奧斯本任內中英達成48項合作協議,並簽署公共私營合作制備忘錄,並承諾英國金融城協會、英中貿易協會參與上海自貿區建設。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夫人彭麗媛訪英。習近平與英國首相卡麥隆決定,共同構建中英全球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開啟中英關係「黃金時代」。[19]

2017年6月,英國脫離歐盟後,擬跟中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2018年7月30日,應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邀請,英國外交大臣傑瑞米·杭特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並舉行第九次中英戰略對話。

2019年6月至7月,英國表示密切關注香港發生一系列的示威活動,並重申《中英聯合聲明》仍然有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指英國無權干預香港的內部事務[20]。英國外交部傳召中國駐英大使劉曉明,指有關言論是「不可接受的」。2018年11月,英國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率團出席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2020年7月1日,英國政府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實施《港區國安法》嚴重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及中方已明顯違背在《中英聯合聲明》條文中,保障香港自由、自治及維持司法獨立的承諾[21],因此宣布由2021年1月起,符合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香港人及其家屬,將可在英國居住、讀書或工作5年,之後可申請無限期居留,再居住12個月後可登記成英國公民[22][23]。2021年1月3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其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不再承認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為有效旅行證件和身份證明,不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含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三地)用於入出境[24][25]

2021年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表聲明,批評英國廣播公司同年1月29日播出2019冠狀病毒病中國大陸疫情的「假新聞」,翻炒疫情「隱瞞論」、「源頭論」、「責任論」,還將一段反恐演習視頻作為中國防疫部門「暴力執法、侵犯人權」的證據,「是典型的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假新聞,影響惡劣」,就此向BBC駐北京分社提出嚴正交涉[26]。隨後,英國通訊管理局於2月4日吊銷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執照,理由擁有執照的星空華文傳媒對CGTN播出頻道無實質控制權,只是CGTN在英分銷商,非服務提供者。違反1990年英國廣播法英語Broadcasting Act 1990相關規定,即「廣播執照持有者必須對獲得許可的服務有控制權,包括對其播放的節目進行編輯監督」。另外,針對星空華文傳媒申請轉接中國環球電視網絡公司執照一事,英國通訊管理局不予批准,指申請缺乏關鍵信息,且環球電視公司由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共產黨控制。另外,聲明認為CGTN在報道香港反修例運動時有失公允,違反通訊管理局的《廣播規則》,有鑑於上述違規行為存在嚴重性,管理局決定實施制裁,具體措施將很快公布[27]。2月5日,CGTN發表聲明回應,對通訊管理局的裁定表示遺憾及堅決反對。聲明指,2020年初,英國通信管理局在「極右翼組織及反華勢力的操作下」,突然對CGTN英語頻道在英國落地許可發起調查,CGTN隨後向管理局進行詳細解釋說明,落地許可轉持建議。然而,通訊管理局以CGTN存在「政治屬性」為由,拒絕許可轉持,並吊銷執照[28]。同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堅決反對通訊管理局吊銷CGTN執照,認為英方一方面標榜新聞自由,另一方面罔顧事實阻撓CGTN在英落地,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和政治打壓,嚴重損害中國媒體聲譽,嚴重干擾兩國間正常的人文交流。他敦促英方立即停止政治操弄,糾正錯誤,同時稱中方保留作出必要反應的權利,維護中國媒體的正當權益[29]。2月11日,中國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宣布禁止英國廣播公司世界新聞頻道在中國落地播出,指英國廣播公司的涉華報道有關內容嚴重違反《廣播電視管理條例》及《境外衛星電視頻道落地管理辦法[30]

2021年2月16日,英國政府發布《安全、國防、發展和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並在報告將中國定性為「系統性競爭對手」。[31]

2021年3月22日,就新疆再教育營問題,英國宣布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公安廳廳長陳明國、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政法委員會書記王明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委員會書記王君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前黨委副書記朱海侖四人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公安局進行制裁[32]。隨後中國外交部於3月26日宣布對「惡意傳播謊言和虛假信息的9名英方人員及4個實體實施制裁」,包括英國國會對華政策跨國議會聯盟及其成員伊恩·鄧肯·史密斯努斯拉特·加尼提姆·羅夫頓甘迺迪男爵夫人海倫娜·甘迺迪英語Helena Kennedy, Baroness Kennedy of The Shaws大衛·阿爾頓,國會中國研究小組(China Research Group) 及其負責人托馬斯·圖根達特尼爾·奧布萊恩維吾爾特別法庭及其負責人傑佛瑞·尼斯紐卡斯爾大學教授喬安妮·史密斯·芬利(Jo Smith Finley)[33]

2021年5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同英國首席大臣外交發展大臣多米尼克·拉布通電話。他們討論了建設性的中英關係對應對氣候變化和全球健康等全球挑戰的重要性,還討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問題,包括緬甸、伊朗和朝鮮的局勢[34][35]

2021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英國首相強森通電話,習近平希望中英雙方能加強溝通改善關係,在醫療衛生、綠色發展、數字經濟、金融、創新等領域加深合作,以及希望為中資在英國投資提高便利,中國也將為英國投資提供便利,強森表示願在經貿、教育、清潔能源等領域加強合作,可以為中方資本提供開放的營商環境[36]

2022年8月,首條中國至英國蘇格蘭的貨櫃海運直航航線開通,這條直航航線大大縮短了中英兩國間的貨物運輸時間[37]

2022年9月15日,此前因新疆問題被中國制裁的英國保守黨議員提姆·羅夫頓伊恩·鄧肯·史密斯爵士等9人向英國下議院議長、上議院議長和外交大臣詹姆士·柯維立三人致函,要限制中國代表團出席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葬禮[38]。隔日,下議院議長林賽·霍伊爾爵士表示允許議員們提出的建議,拒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進入西敏宮弔唁女王的請求,但有關禁令不會擴大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以上官員[39]。最終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於9月18日率領中方代表團出席葬禮;當天代表團未乘坐英方為各國領導人準備的大巴車,而是和美國總統拜登一樣乘坐專車出席[40]

2022年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開幕當天,一批香港示威者在英國曼徹斯特的中國領事館外抗議,期間有疑似使館人員衝出領事館毀壞示威橫幅,一名香港示威者一度被拖進使館範圍內,並遭拳打腳踢,後被當地警員救出[41]。據有關抗議現場的一些圖片和視頻顯示,領事館門口側旁的兩個寫有「天滅中共」及「賀佢(第三人稱)老母」的抗議條幅,被領事館人員扯毀,畫有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畫像也被領事館人員取走。示威者表示,這位扯標語和參與施襲的銀髮男子是中國駐曼徹斯特總領事鄭曦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0月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此事件時說不了解相關情況,但稱駐外使領館依據國際外交協議辦事。英國警方已經對此事展開調查[42]。英國外交部同時召見中國駐英臨時代辦楊曉光,要求就衝突進行解釋。[43]

2023年2月8日,英國外交部透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主席艾爾肯·吐尼亞孜將於下周訪問英國,且英國政府同意與吐尼亞孜進行高級別會談。此舉引起了英國國會保守黨議員的反對[44][45]

2023年2月12日,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一部紀錄片,片中透露英國「伊莉莎白女王」號航母打擊群2021年夏季進入南海時被一艘中國海軍潛艇追蹤的事件。紀錄片稱,英國皇家海軍有史以來建造的最大、最強大的艦艇成功「發現並逼退了中國的間諜潛艇」[46]

2023年3月13日,英國政府發布更新版《安全、防務、發展與外交政策綜合評估》報告,報告把中國定位為「劃時代挑戰」。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表示英國此舉是對中國進行攻擊抹黑,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47]

2023年6月下旬,中國解放軍防務戰略磋商代表團訪問英國,並在倫敦與英國國防部進行防務戰略對話。雙方討論了關於國防戰略、烏克蘭局勢、印度太平洋安全、戰略穩定與擴散、南海和台海衝突等問題[48]

2023年8月30日,英國外交大臣詹姆士·柯維立訪問中國,並與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進行會談,這是2018年以來英國外交大臣首次訪華,詹姆士·柯維立表示希望和中國重新建立溝通管道、指出當雙方「失去面對面的互動、定期的溝通,就更有可能發生誤解、不信任和錯誤」[49]

2023年9月10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新德里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期間會見英國首相里希·蘇納克,這是自2018年1月時任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訪華以來中英兩國政府首腦間的首次會晤。[50]

2024年3月20日,第十二屆中英政黨對話在北京舉行,由英國前首席內閣大臣、英中協會會長戴維•利丁頓率領的英國兩黨議員代表團參加會議[51],22日,英國議員代表團分別受到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52]、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鄧勵的會見[53]

2024年3月22日,英國和澳洲就中國船隻在仁愛礁附近針對菲律賓船隻和船員的行為、香港新安全法侵蝕香港自治權利、呼喚停止幫助俄羅斯繼續入侵烏克蘭的戰爭發表譴責聲明。英國外交大臣大衛·卡麥隆英國國防部長格蘭·夏普斯以及澳洲外交部長黃英賢澳洲國防部長理查·馬爾斯在一份聯合聲明中稱,中國船隻在仁愛礁附近針對菲律賓船隻和船員的行為「危險且破壞穩定」。 此外,部長們對新的香港安全法表示擔憂,聲明表示「對香港自治、自由和權利受到系統性侵蝕以及最近通過的《國家安全保護法》將對其產生的影響深表關切,並認識到這項立法對香港以外人士的潛在影響」。兩國代表還尖銳批評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並表示中國應為結束戰爭發揮作用,並呼籲所有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國家,特別是中國,不要以任何方式幫助俄羅斯繼續戰爭,並說服俄羅斯停止其非法戰爭[54]

2024年3月25日,英國指控中國對其民選代表和選舉委員會進行惡意網絡攻擊,以及散布有關威爾斯王妃的虛假信息[55],宣布制裁與中國官方有關的兩名個人及一個實體,並召見中國駐英大使。[56]

2024年4月23日,英國首相蘇納克將中國列為威權主義國家[57]

2024年5月,中英兩國因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間諜案互相召見外交官及指責對方,對中英關係造成負面影響[58]

經貿關係

貿易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英國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英國同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歐洲第三大貿易夥伴、第二大投資目的地和第二大外資來源地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機電、紡織、化工、金屬製品、服裝以及初級產品的重要出口市場。2021年,中英雙邊貿易額達1126億美元,同比增長22%。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英國出口870億美元,英國對華出口256億美元。2021年英國對華投資12億美元,同比增長22%。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英投資26.3億美元,同比增長246%[59]

投資

截至2022年英國有超過500家的中資企業。英國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截至2022年有10餘家中資企業在倫敦交易所掛牌上市。2012年,中投公司收購英泰晤士水務公司8.68%股權和倫敦希斯羅機場集團10%股份,中國華為公司同年也宣布對英增加投資13億英鎊,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收購英國食品企業維他麥60%股份。2013年,總部基地(中國)控股集團宣布投資10億英鎊在倫敦建總部基地,北京建工、中信集團等企業在英開展基礎設施項目合作。2015年,中國廣核集團與法國電力集團簽署《英國核電項目投資協議》,中英法就合作建設欣克利角核電站達成一致。同年,中英鐵路聯合工作組成立,至2022年已舉行3次會議。2016年9月,中國廣核集團、法國電力集團同英政府在倫敦舉行欣克利角核電項目協議簽署儀式,並同步簽署塞斯維爾、布拉德韋爾核電項目及「華龍一號」技術通用設計審查相關一攬子協議。2017年3月,欣克利角項目主體工程正式開工建設。2020年3月,河北敬業集團收購英國鋼鐵公司。[59]

金融

2012年4月,滙豐銀行在倫敦證券交易所首發三年期人民幣債券[59]

2013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英格蘭銀行簽署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200億英鎊的中英雙邊本幣互換協議。10月,中方同意給予英方800億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RQFII)初始額度,並向滙豐銀行發放黃金進口許可[59]

2014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與英格蘭銀行簽署在倫敦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合作備忘錄。6月,雙方宣布英鎊和人民幣直接掛牌交易,中方指定中國建設銀行為倫敦的人民幣清算銀行。9月,中國工商銀行在倫敦設立分行。英國發行30億元人民幣主權債券,並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59]

2015年1月,中國建設銀行獲批在倫敦設立分行。3月,英國申請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並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英國財政部前高官亞歷山大出任亞投行副行長兼秘書長。10月,中國人民銀行與英格蘭銀行決定將雙邊本幣互換規模擴大至3500億元人民幣/350億英鎊。中方在倫敦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首支人民幣主權債券,並發行50億元人民幣央行票據。國家開發銀行在倫敦成立代表處並發行10億美元、5億歐元債券[59]

2016年5月,中方在倫敦發行30億元人民幣主權債券[59]

2017年12月,英國正式簽署向亞投行「項目準備特別基金」注資5000萬美元的協議[59]

文化關係

人文

至中英建交以來兩國文化交流活躍,2012年4月1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與英國文化大臣傑瑞米·杭特在英國倫敦簽署《關於建立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的諒解備忘錄》《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一次會議聯合聲明》,確定教育、科技、文化、媒體、體育和青年等6個合作領域。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正式建立[60]

2012年4月,中國首次作為主賓國出席倫敦書展。2013年12月,中英兩國續簽《中英2013至2018年文化交流計劃》。2016年,中英雙方舉辦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2018年2月,「秦始皇和兵馬俑」展在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舉行。2019年,中國國家京劇院等在英國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主題演出。[59]

教育

英國接收中國大陸留學生最多的歐洲國家之一。2020年,英國成為中國大陸留學生最大海外去向國。至2022年中國大陸在英各類留學人員約20萬人,英國在中國大陸留學生約1萬人。英國現有30所孔子學院和164間孔子課堂,數量在歐洲國家中居首位[59]

科技合作

1978年,中英兩國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和議定書[61]。1998年,首次中英科技合作聯委會會議舉行。2007年11月,中英創新計劃(ICUK)啟動,ICUK是首個中英兩國共同執行的大型科技合作計劃。2008年4月,中英科學橋計劃啟動;2009年3月,兩國啟動中國明天計劃,意在促進中英兩國研究機構和企業的相互了解,共同開展技術創新方面的合作;2009年9月,中英兩國簽署幹細胞領域研究框架合作協議,並計劃在中國籌建一個幹細胞研究基地;2010年5月,中國復旦大學與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在上海建立「復旦—丁鐸爾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心」[61]。2013年12月,中英雙方簽署《中英研究創新合作諒解備忘錄》,決定設立總額2億英鎊的聯合科學創新基金。2015年10月,中英建立創新合作夥伴關係。2017年12月,兩國科技部在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五次會議期間簽署《科技創新合作諒解備忘錄》[59]。2021年5月12日,第10次中英科技創新合作聯委會會議舉行。[62]

參見

註解

  1. ^ 條約簽訂時英文版本採用「in perpetuity」(中文可譯為「永久、永遠」),而中文版本採用「常遠」。

參考資料

  1. ^ 驻华大使到任顺序及递交国书日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4-02-02 [2024-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5). 
  2. ^ 中国同英国的关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11年3月 [2012-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7). 
  3. ^ 中英关系:英国首相竞赛中的“中国争论”和影响双边关系的多重推力. BBC News 中文. 2022-07-25 [2023-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4) (中文). 
  4. ^ Whoever runs Britain will struggle to get tough on China. The Economist. 2023-07-20 [2023-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23). 
  5. ^ Getting Tough: Labour’s Role in Shaping UK China Policy. Royal United Services Institute. 2022-01-13 [2023-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04). 
  6. ^ 6.0 6.1 6.2 馬廉頗. 晚清帝国视野下的英国:以嘉庆道光两朝为中心.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3. 
  7. ^ 中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8. ^ 8.0 8.1 8.2 中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9. ^ 9.0 9.1 〈蘇聯、英國、美國對華援助〉. 《明報》. 2015-08-09: 新聞專題A12-A13版. 
  10. ^ 中文本原存於中華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臺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恆溫恆濕的庫房保存
  11. ^ 11.0 11.1 11.2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12. ^ 習近平訪英:女王都見過哪些中國領導人. 英國廣播公司 (BBC中文網). 2015-10-07 [2019-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1979年,中國總理華國鋒訪問英國,成為中共建政之後第一位訪問英國的中國政府首腦。 
  13. ^ 1986年英女王首次訪華:爬長城 吃海參 用筷子. 大公報. 2014-06-19 [2019-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24). 
  14. ^ 中英開年農業合作備忘錄. [2015-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1). 
  15. ^ 英財相訪華. [2015-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6. ^ 中時-英財相希望共創新局. [2015-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7. ^ 中國核電走向英國. [2015-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8. ^ 中英關係升溫. [2015-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9. ^ 习近平成功访英:开启中英关系的“黄金时代”. [202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5). 
  20. ^ 朱加樟. 【逃犯條例】英國外相發聲明關注 外交部駐港公署:停止干涉內政. 香港01. 2019-07-01 [2019-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7) (中文(香港)). 
  21. ^ 香港國安法:英國宣佈明年一月無條件開放香港BNO入境 可攜直系親屬. BBC. 2020-07-22 [2020-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9). 
  22. ^ BNO留英增至5年 居6年可申入籍 無配額 可工作入學 數月內實施. 明報. 2020-07-02 [2020-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23. ^ 英公布BNO移民計劃詳情 明年1月31日起接受申請 不設限額. 眾新聞. 2020-10-22 [2021-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2). 
  24. ^ 沈朋達; 繆宗翰 (編). 中國指英國干涉內政 31日起不再承認BNO 影響290萬持有港人.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21-01-29 [2021-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中文(繁體)). 
  25. ^ 特區政府全面配合國家針對英國政府就處理英國國民(海外)護照事宜採取反制措施. 香港政府一站通. 2021-01-21 [2021-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中文(香港)及中文(繁體)). 
  26. ^ 中国外交部就BBC涉疫情“假新闻”提出严正交涉 要求公开道歉. 路透社. 2021-02-04 [2021-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0). 
  27. ^ Horowitz, Julia; Riley, Charles. UK pulls license of Chinese state-owned broadcaster CGTN. CNN. 2021-02-05 [2021-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3). 
  28. ^ CGTN statement on Ofcom's ruling on CGTN's UK broadcasting license. CGTN. 2021-02-05 [2021-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9). 
  29. ^ 英国通讯管理局Ofcom吊销CGTN牌照 中方反应强烈. BBC News 中文. 2021-02-05 [2021-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3). 
  30. ^ 简讯.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21-02-11 [2021-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3). 
  31. ^ 英政府发布最新报告: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 [2022-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3). 
  32. ^ 法新社:英国制裁4名中国官员.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1-03-22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33. ^ 新疆人权:被中国制裁的英国议员称“这是荣誉勋章”. BBC News 中文. 2021-03-26 [2022-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34. ^ 王毅同英国首席大臣兼外交发展大臣拉布通电话.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 2021-05-28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9). 
  35. ^ Foreign Secretary call with Chinese Foreign Minister, 27 May 2021. GOV.UK. 2021-05-27 [2021-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9) (英語). 
  36. ^ 习近平同英国首相约翰逊通电话-新华网. www.xinhuanet.com. [2021-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6). 
  37. ^ 中国苏格兰开通首条集装箱海运直航航线. BBC News 中文. [202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05) (中文(簡體)). 
  38. ^ Queen's funeral: 'Extraordinary' to invite China, senior Tories say. BBC News. 2022-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5) (英國英語). 
  39. ^ Chinese delegation banned from Queen’s lying-in-state. the Guardian. 2022-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4) (英語). 
  40. ^ 这次葬礼外交,很不寻常的三个细节!. news.sina.com.cn. 2022-09-21 [2022-09-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41. ^ 示威港人被拖进中国驻英曼城领事馆围殴 英中外交风波一触即发. 自由亞洲電台. 2022-10-17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2). 
  42. ^ 英警方调查中共驻曼彻斯特领馆人员把抗议者拉进领馆殴打事件. 美國之音. 2022-10-17 [2022-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43. ^ 北京称港人非法进入领馆 英召见中国临时代办. 
  44. ^ 英官员称新疆自治区主席吐尼亚孜下周或访英 | 早报. www.zaobao.com.sg.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0) (中文(簡體)). 
  45. ^ Welle (www.dw.com), Deutsche. 英政府欲同新疆主席会谈 议员发出警告 | DW | 09.02.2023. DW.COM. [202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2) (中文(中國大陸)). 
  46. ^ 英媒炫耀航母编队在南海“逼退中国潜艇”,英国网友发出质问. news.ifeng.com. [2023-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1) (中文). 
  47. ^ 英國指中國構成「劃時代挑戰」 中駐英大使館:強烈不滿. 香港01. 2023-03-14 [2023-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4) (中文). 
  48. ^ https://www.facebook.com/RFI-%E5%8D%8E%E8%AF%AD-%E6%B3%95%E5%9B%BD%E5%9B%BD%E9%99%85%E5%B9%BF%E6%92%AD%E7%94%B5%E5%8F%B0-155677885272. 中国军方罕见组团访问英国与法国 称战略磋商.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3-07-02 [2023-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7) (中文(簡體)). 
  49. ^ 英国外相五年来首次访华:“不认为和中国脱离接触是可信选择”. BBC News 中文. 2023-08-30 [2023-08-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6) (中文(簡體)). 
  50. ^ 李强会见英国首相苏纳克. 
  51. ^ 第十二届中英政党对话在北京举行-新华网. www3.xinhuanet.com. [202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6). 
  52. ^ 王沪宁会见英国两党议员代表团. www.idcpc.org.cn. [202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6). 
  53. ^ 外交部副部长邓励会见英国两党议员代表团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mfa.gov.cn. [2024-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16). 
  54. ^ Australia, Britain call out China for Hong Kong, South China Sea and Russia support. Reuters. 2024-03-22 (英語). 
  55. ^ Turner, Camilla; Furness, Hannah. China and Russia ‘spreading slurs against Princess of Wales’. The Telegraph. 2024-03-24. ISSN 0307-123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8) (英國英語). 
  56. ^ 英国指控中国恶意网攻民选代表及机构 制裁2人1实体.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4-03-25 [2024-03-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02) (中文). 
  57. ^ 被英首相列威权主义国家 中使馆:坚决反对冷战言论. 聯合早報. 2024-04-25 [2024-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4-26) (中文). 
  58. ^ 港府僱員涉間諜案釀外交風波 外交官員傳召中互駁.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24-05-15 [2024-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7). 
  59. ^ 59.00 59.01 59.02 59.03 59.04 59.05 59.06 59.07 59.08 59.09 59.10 双边关系_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www.mfa.gov.cn. [2023-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4). 
  60. ^ 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简介-中外人文交流网. www.ccipe.edu.cn. [2023-02-15]. 
  61. ^ 61.0 61.1 科技合作:中英双边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 www.scio.gov.cn. [2023-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1). 
  62. ^ 第10次中英科技创新合作联委会成功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www.most.gov.cn. [2023-02-15].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