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之戰
臨安之戰,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至1276年(宋恭帝德祐二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宋元戰爭中,元朝軍隊攻下南宋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滅亡南宋朝廷的作戰。
1275年,元軍攻占建康府(今南京市)、鎮江府後,忽必烈因北方有昔里吉叛亂,以天熱不利行軍為由,令元軍暫停南攻,秋後再舉。伯顏奉詔返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閃電河北岸)。宋廷派總部督府諸軍張世傑發兵三路北上抗元。先後收復廣德軍、溧陽縣、常州等地,並於焦山(今江蘇省鎮江市東)水面列陣萬艘戰船,想要與元軍決戰,被火攻,焦山之戰敗不成軍。伯顏至上都陳述軍情,忽必烈於七月中旬定下決心,乘勝滅宋。命伯顏為建康行中書省右丞相,率元軍主力直取臨安,命右丞相阿里海牙攻湖南,左副都元帥李恆、漢軍萬戶武秀、張榮實取江西,以切斷南宋東西聯繫。命平章政事阿朮為中書左丞相,率軍攻揚州,阻止淮東宋軍南援。十月,伯顏於鎮江分兵三路南攻,參知政事阿剌罕、萬戶總管奧魯赤等為右路軍,率步騎自建康經溧陽縣、廣德軍攻獨松關(今浙江省安吉縣南);同行中書省事董文炳、萬戶張弘範、兩浙大都督范文虎等為右路軍,率舟師經江陰軍(今江蘇省江陰市)、許浦(今江蘇省常熟市東北),由海路抵達澉浦(今浙江省海鹽縣南),伯顏與右丞阿塔海率中路水、步、騎軍向常州、平江府(今江蘇省蘇州市)進發,並節制諸軍,會師臨安。中路阿塔海率軍先行攻常州,知州姚訔等協力固守。宋廷得知常州危急,派淮將張全率兵兩千援救,知平江府文天祥也派尹玉、麻士龍等率兵三千人跟隨張全救援。十月二十六日,麻士龍等於虞橋(今江蘇省常州市東南)戰死。尹玉部與元軍力戰,殺千餘人,但張全隔河不救,率軍先逃,宋軍戰敗。尹玉收集殘部五百人在五木(虞橋東)與元軍作戰一晝夜,僅數人脫險,剩下的全部戰死。元右路軍阿剌罕自建康出發,先後克溧水縣、溧陽縣,宋將吳、杜、李三總管戰死,破銀樹、東壩(今江蘇省高淳縣東),俘虜宋將趙淮,進至護芽山(今安徽省郎溪縣東北伍芽山)又敗宋朝援軍,乘勝攻下廣德軍、四安等地。左路董文炳率軍占領江陰軍。宋廷大驚,徵召十五歲以上臨安百姓為兵,同時從平江調文天祥軍入衛臨安。十一月十六日,伯顏率軍至常州,與阿塔海會兵圍城,派人至城下,射書城中招降,宋軍不應。伯顏督城外居民運土築壘與城齊,上置火炮、弓弩很多,連攻兩晝夜未下,伯顏令帳前軍先登豎紅旗,諸軍見到,蜂擁而上,城破,姚訔、陳炤戰死,常州之戰宋朝戰敗。常州失守,無錫、平江宋軍不戰而降。二十三日,阿剌罕軍攻占獨松關,鄰近守軍望風而逃。十二月初五,董文炳軍進占許浦。十二月二十七日,伯顏派兩浙大都督范文虎會同阿刺罕軍攻打安吉州(今浙江省湖州市),激戰三日破城。
1276年正月十八日,三路元軍會師皋亭山(今杭州市北),進臨安城下。浙西江東制置大使兼江西安撫文天祥、浙西制置副使張世傑請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出走海上,自率軍背城一戰。太皇太后謝道清不許,遣使者奉傳國玉璽及降表向元軍乞降。駙馬都尉楊鎮等擁益王、廣王入福建,張世傑、蘇劉義、劉師勇等各率所部南走,繼續抗元。二月初五,宋恭帝率百官於臨安投降。伯顏受降後,又取太皇太后謝道清手詔,招降未附州縣。三月,伯顏命阿剌罕、董文炳繼續南攻,親自護送宋恭帝、太皇太后謝道清、皇太后全氏及南宋宗室等北還上都。
參考資料
-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一百八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