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城牆

臨汾城牆,位於山西省臨汾市,始建於北魏,隋唐時修整加固,明洪武和景泰年間增廣重修[1]。明城牆周長11里288步,高15米,外包以磚,池深二丈五尺,城四邊各建一門(東門「武定門」、南門「明德門」、西門「和義門」、北門「鎮朔門」),各建雙瓮城,城門之上和城垣四角分別建木結構城樓和角樓,三重檐歇山頂。正德七年(1512年),由同知李滄主持,又增築東關城,呈半圓形,周長一千二百六十四丈,高兩丈五尺。相當於主城的三分之一。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毀於大地震,隨後修復。內戰期間破壞嚴重。1949年以後剝離部分城磚用於修築馬路。

臨汾城牆
臨汾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臨汾市堯都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2004年5月

臨汾城牆殘存1000餘米,包括西城牆800米(軍分區機關內)、南城牆80米(人保家屬院南部)、北城牆150米、東城牆13.8米(臥牛小區)。

參考文獻

  1. ^ 康熙四十七年《平陽府志》「城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