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消寒圖
緣起
傳統華夏人民尤其北方,冬季的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其妙漫長。當時人民為捱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而當時圍著家眷數九亦被視為逍遙境界。
內涵
傳統華夏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因此中國人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經到來。[1]
結構
九九消寒圖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九字每字九劃共九九八十一劃且須成完整語句(例子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幸保幽姿珍重春風面」、「雁南飛柳芽茂便是春」[1] ,均為繁體字),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後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也稱作「寫九」。一般而言在九九消寒圖的一側還應寫有《數九歌》。
此外另有塗圓版和染梅版的九九消寒圖,分別以八十一個圓形和八十一朵梅花代替八十一筆劃。
形式
填字版
填充每天的筆畫所用顏色根據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由於數九期間歷時整整八十一天並且經歷從仲冬到孟春的季節變化,每天的天氣各不相同,因而九九消寒圖色彩斑斕,頗為悅目。
塗圓版
除了文字版本的九九消寒圖,還有用圖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圖。將宣紙等分為九格(縱三格橫三格),每格用筆帽蘸墨印上九個圓圈(縱三圓橫三圓),每天填充一個圓圈,填充的方法根據天氣決定,填充規則通常為: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這種圖形版本的九九消寒圖簡單易行,但顯然沒有文字版本的漂亮。
《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有直排圈九叢,叢九圈者,刻而市之,附以九九之歌,迷其寒燠之候。」[2]
染梅版
此外還有的九九消寒圖採用圖畫的形式,也稱作「畫九」。在白紙上繪製一枝寒梅,該枝上繪有九朵梅花,每朵梅花含九塊花瓣(生物學上本應只含五塊)。一朵梅花對應一九,一辮對應一天,每天根據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塊梅花花瓣,稱為「日染一辮,辮後而九九出」。[1]在寒梅圖的一側常常寫有「試看圖中梅黑黑,自然窗外草青青」,這種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被稱作「雅圖」。
《帝京景物略》卷二記載:「日冬至,畫素梅一枝,為辮八十有一,日染一辮,辮盡而九九出,則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圖』。」[2]
其他
九九消寒圖還有其他各種形式,例如:
……等等。[2]
結論
九九消寒圖不僅僅是一項冬季民俗,同時也是一份簡單的氣象記錄暨計時日曆,亦是優美的裝備品,發展成為民間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形式。[2]而文字消寒皆為春景暖和、萬物生動之意涵,使一筆一畫消去寒酷、迎來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