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日起義
五月二日起義(西班牙語:Levantamiento del 2 de Mayo)於1808年5月2日在馬德里發生。此次起義中,西班牙平民與一些軍隊武裝抵抗占領馬德里的法蘭西第一帝國軍隊,最終引發了法國軍隊的嚴厲鎮壓。[4][5]
五月二日起義 | |||||||
---|---|---|---|---|---|---|---|
半島戰爭的一部分 | |||||||
《1808年5月2日的起義》 1814年弗朗西斯科·戈雅作品 | |||||||
| |||||||
參戰方 | |||||||
法蘭西第一帝國 | 西班牙王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若阿尚·繆拉 | |||||||
傷亡與損失 | |||||||
來源一:31人傷亡及被俘[1] 來源二:150人死亡[2] 來源三:31人陣亡,114人負傷[3] |
來源一:200人傷亡及被逮捕[1] 來源二:200人死亡,200人負傷,300人被處決[3] |
背景
自1808年3月23日起,馬德里一直被拿破崙的軍隊占領。[6]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在阿蘭胡埃斯騷亂中被迫退位,他的兒子成為新任西班牙國王費爾南多七世。在拿破崙的堅持下,卡洛斯和他的兒子在騷亂中前往法國城市巴約訥。法國元帥若阿尚·繆拉試圖將瑪麗亞·路易莎一家與卡洛斯四世最小的兒子帶往巴約訥時引發了叛亂。[7]
社會方面
五月二日起義是整個拿破崙戰爭中為數不多的人民起義之一,在沒有預先計劃、資金或政府領導的情況下發起這次起義。雖然西班牙軍方和政府確實設想通過軍事行動驅逐西班牙境內的法軍,但法國在西班牙的最高指揮官繆拉元帥對馬德里的控制在當時已經非常穩固。參與五月二日起義的兩名軍官:道伊茨和韋拉德,當初對普通百姓發起的起義感到措手不及:28歲的炮兵隊長韋拉德原本正在西班牙其他地方秘密策劃一場叛亂;他認為直接攻擊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不切實際。但他被來自馬德里的槍聲所吸引,並選擇加入了戰鬥;最終在蒙特萊昂炮兵營的防禦戰中陣亡。[8]
起義的開始
5月2日,西班牙平民開始聚集在馬德里王宮前。隨後,聚集的人進入了王宮內,試圖阻止法蘭西斯科·德·保拉被法軍帶走。繆拉元帥從帝國衛隊中派出一個擲彈兵營和炮兵分隊前往王宮。炮兵分隊在抵達後向聚集的人群開火,叛亂隨後開始蔓延到城市的其他地方。[3]
隨之而來的是缺少武器的西班牙平民與法國正規軍在馬德里城內的巷戰。繆拉迅速將他的大部分部隊調入了這座城市,雙方在太陽門廣場和托萊多廣場周圍發生了激烈的戰鬥。繆拉元帥隨後宣布該市實施戒嚴令,並完全控制了政府機構。法軍隨後逐漸控制了這座城市,有數百人在衝突中喪生。西班牙藝術家弗朗西斯科·戈雅的畫作《1808年5月2日的起義》描繪了當時發生的巷戰。[3]拿破崙帝國衛隊的馬穆魯克部隊在太陽門廣場與馬德里平民作戰,這些法軍士兵戴著頭巾,手持彎刀,喚起了當地人對穆斯林時期的回憶。[9]
起義爆發時,有一些西班牙軍隊駐紮在城市內,但這些士兵被限制在軍營中。唯一不服從命令的西班牙軍隊來自蒙特萊昂軍營的炮兵部隊,這一支炮兵部隊選擇加入起義。指揮該部的兩名軍官路易·道伊茨·德·托萊斯和佩德羅·韋拉德至今仍然被視為領導起義的民族英雄,兩人都在法軍襲擊蒙特萊昂軍營期間陣亡。[3]
起義的影響
繆拉在叛亂被嚴厲鎮壓後於5月2日晚上組建了一個軍事委員會,由格魯希將軍主持。該委員會對所有持有武器的起義人士判處死刑。繆拉在當天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馬德里的居民誤入歧途,投身於反抗和謀殺。法國人的血液已經流淌,並要求復仇。所有在起義中被逮捕的人,一旦持有武器,就將被槍決。」[10]
在叛亂結束後,法軍禁止當地的所有公眾集會,並發布命令,要求民眾將所有武器交給當局。第二天,有數百名囚犯被處決,這是戈雅在他的名畫《1808年5月3日的槍殺》中對處決的場景進行了描繪。由於法軍士兵在市區內遭到各種武器的襲擊,任何發現帶有剪刀、菜刀、縫紉針或其他行業工具的人都會被當場處決。只有少數講法語的馬德里市民能夠通過講法軍劊子手可以理解的語言來進行懇求,從而避免被殺。[11]
5月2日,在附近的莫斯托萊斯鎮,法軍鎮壓起義的消息傳來,促使海軍部部長兼最高戰爭委員會檢察官胡安·佩雷斯·維拉米爾鼓勵該鎮的市長安德烈斯·托雷洪(Andrés Torrejón)和西蒙·埃爾南德斯(Simón Hernández)簽署戰爭宣言,呼籲所有西班牙人聯合起來抵抗入侵者。[12]
馬德里的起義以及約瑟夫·波拿巴成為西班牙國王引發了西班牙各地對法國統治的抵抗。雖然法國占領者希望他們對起義的迅速鎮壓能夠證明他們對西班牙的完全控制,但起義實際上為接下來的抵抗運動提供了相當大的推動力。在隨後的幾周內,西班牙的不同地區發生了更多的叛亂。[12]
5月2日現在是馬德里自治區的公共假日。蒙特萊昂炮兵營所在地現在成為了五月二日廣場(Plaza del Dos de Mayo),廣場周圍的區域被稱為馬拉薩納,以紀念參與起義的女孩曼努埃拉·馬拉薩納(Manuela Malasaña),她在起義失敗後被法軍處決。[3]
腳註
- ^ 1.0 1.1 Glover 2003,第51頁.
- ^ Chandler 1966,第610頁.
- ^ 3.0 3.1 3.2 3.3 3.4 3.5 Esdaile 2003,第37-40頁.
- ^ Diego García 2007,第17頁.
- ^ Diego García 2007,第19頁.
- ^ Oman 1992,第43頁.
- ^ Oman 1992,第60頁.
- ^ Fraser 2008,第56-57頁.
- ^ Fremont-Barnes 2002,第71頁.
- ^ Cowans 2003.
- ^ Fraser 2008,第66頁.
- ^ 12.0 12.1 Esdaile 2003,第46頁.
參考資料
- Chandler, David.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6. ISBN 9780025236608.
- Cowans, Jon. Modern Spain: A Documentary His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03. ISBN 0-306-81083-2.
- Esdaile, Charles J. The Peninsular War. Palgrave MacMillan. 2003. ISBN 9781403962317.
- Fraser, Ronald. Napoleon's Cursed War: Popular Resistance in the Spanish Peninsular War. Verso. 2008.
- Fremont-Barnes, Gregory. The Peninsular War, 1807-1814. Oxford : Osprey. 2002. ISBN 9781841763705.
- Diego García, Emilio de. El significado del dos de mayo (PDF). Madrid. Revista de Arte, Geografía e Historia. 2007, (9): 13–26 [2022-03-01]. ISSN 1139-536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0-07-16).
- Glover, Michael. The Peninsular War 1807-1814. Penguin Books. 2003. ISBN 0-14-139041-7.
- Oman, Charles. A History of the Peninsular War 1. Clarendon Press. 1992.
延伸閱讀
- Gates, David. The Spanish Ulcer: A History of the Peninsular War. Da Capo Press. 2001. ISBN 0306810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