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特羅亞諾夫斯基
苏联外交官、首任驻美大使
沒有或很少條目連入本條目。 (2025年1月5日) |
亞歷山大·特羅亞諾夫斯基(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Анто́нович Трояно́вский,1882年1月13日—1955年6月23日),蘇聯革命家、軍人、外交官。特羅亞諾夫斯基出生於俄羅斯帝國圖拉的一個世襲貴族家庭,他從米哈伊洛夫斯基炮兵學校畢業後被派往基輔軍區第33炮兵旅服役,他在日俄戰爭期間進行革命和反戰的宣傳[1]。1904年,他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的布爾什維克派[2],並於1923年正式加入蘇聯共產黨[3]。1927年至1933年期間特羅亞諾夫斯基擔任蘇聯駐日本特命全權大使,1933年至1938年轉任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同時他也是1933年蘇聯與美國建立外交關係後的第一位蘇聯駐美國大使[2]。
亞歷山大·特羅亞諾夫斯基 Александр Трояновский | |
---|---|
蘇聯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 | |
任期 1933年11月20日—1938年10月1日 | |
總理 | 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康斯坦丁·烏曼斯基 |
蘇聯駐日本特命全權大使 | |
任期 1927年11月14日—1933年1月24日 | |
總理 | 阿列克謝·李可夫 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 |
前任 | 瓦萊里安·多夫加列夫斯基 |
繼任 | 康斯坦丁·尤列涅夫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俄羅斯帝國 圖拉 | 1882年1月13日
逝世 | 1955年6月23日 蘇聯 莫斯科 | (73歲)
墓地 | 新聖女公墓 |
國籍 | 蘇聯 |
政黨 | 蘇聯共產黨 (1923–1955) |
其他政黨 | 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 (布爾什維克) (1904–1914) RSDLP (孟什維克) (1914–1921) |
配偶 | 埃琳娜·羅茲米羅維奇(離婚) 妮娜·尼古拉耶芙娜·特羅亞諾夫斯基 |
兒女 | 加琳娜(女兒) 奧列格·亞歷山大洛維奇·特羅揚諾夫斯基(兒子) 伊戈爾·特羅亞諾夫斯基(兒子) |
專業 | 革命家 外交官 |
參考來源
- ^ Список чинам Гренадерского корпуса, участвовавшим в сражении под Плевной 28-го ноября 1877 г.. www.petergen.com. [202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31).
- ^ 2.0 2.1 Ivanyan, E.A. Encyclopedia of Russian-American Relations. XVIII-XX centuries. Moscow: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001.
- ^ Biography in the Handbook of the Histo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oviet Union 1898-199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2).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亞歷山大·特羅亞諾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