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歷史
亞美尼亞歷史涵蓋與亞美尼亞共和國歷史有關的主題,以及亞美尼亞族、亞美尼亞語以及歷史上和地理上被認為是亞美尼亞的歐亞大陸和地理上地區。 亞美尼亞位於由亞拉臘山環繞的高地。亞美尼亞國家最初的名字是哈伊克,之後為哈亞斯坦(Hayastan),意為哈伊克人的土地。亞美尼亞歷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傳統上亞美尼亞的疆域在今天的高加索地區和土耳其東部廣大區域。
亞美尼亞語是印歐語族中一個獨立而獨特的分支。 在西元314年基督教成為國教之前,亞美尼亞語一直是一種口語,亞美尼亞字母在407年被創造出來,這既是為了傳播新的信仰,也是為了避免被波斯文學世界同化。
在青銅時代,亞美尼亞高原分屬多個國家,包括西臺帝國(鼎盛時期)、米坦尼(歷史上的亞美尼亞西南部)和哈亞薩-阿茲邦聯(西元前1600-1200年)。在哈亞薩-阿齊之後不久是奈里部落邦聯(西元前1400-1000年)和烏拉爾圖王國(西元前1000-600年)。上述每個民族和部落都參與了亞美尼亞族的民族起源。[1][2]葉里溫是亞美尼亞的現代首都,其歷史可追溯到西元前8世紀,西元前782年,烏拉爾圖國王阿爾吉什提一世在亞拉拉特平原西端建立了埃瑞布尼城堡。埃瑞布尼被描述為 「被設計為一個偉大的行政和宗教中心,一個完全的皇家首都」[3]
鐵器時代的烏拉爾圖王國被奧龍特王朝所取代,奧龍提德王朝先是作為阿契美尼德帝國統治下的總督統治亞美尼亞,後來成為獨立的國王。[4][5]繼波斯和隨後的馬其頓統治之後,阿爾塔克夏王朝的創始人阿爾塔什斯一世於西元前 190 年建立了亞美尼亞王國。[6]西元1世紀,安息帝國統治阿爾薩息王朝的一個分支登上了亞美尼亞的王位。
4世紀初,阿爾薩息王朝成為第一個接受基督教為其國教的國家。亞美尼亞人後來先後淪為拜占庭、薩珊波斯和伊斯蘭的霸主,但在9世紀建立了巴格拉圖尼王國,恢復了獨立。1045年王國滅亡,1064年塞爾柱征服亞美尼亞,之後亞美尼亞人在西里西亞建立了王國,直到1375年被摧毀。[7]
16世紀初,亞美尼亞大部分地區處於薩法維王朝的統治之下; 但幾個世紀後,西亞美尼亞落入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之下,而東亞美尼亞仍處於波斯統治之下。[8]到19世紀,東亞美尼亞被俄羅斯征服,大亞美尼亞被鄂圖曼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瓜分。[9]
20世紀初,鄂圖曼帝國政府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種族大屠殺,多達150萬亞美尼亞人被殺害,更多的散居國外通過敘利亞和黎巴嫩流散到世界各地。1918年,隨著俄羅斯帝國的崩潰,東亞美尼亞成立了獨立的亞美尼亞第一共和國。1920年,該共和國被蘇維埃統治,成為蘇聯內的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91年,隨著蘇聯解體,現代獨立的亞美尼亞共和國成立。[10]
早期歷史
在今亞美尼亞地區發現32.5萬年前使用的石器工具,顯示當時已經有先民在此地生息。[11]
在青銅時代,包括西臺帝國、米坦尼和哈亞薩-阿茲(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在內,數個國家在亞美尼亞高原繁榮發展。在哈亞薩-阿茲之後不久,出現了拿伊里部落聯盟(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和烏拉圖王國(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600年)。它們參與了亞美尼亞人的種族起源。首都葉里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12]。
古典時期和波斯統治
在公元前585年,烏拉爾圖的陷落之後,奧龍特王朝開始統治亞美尼亞至公元前191年。
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擊敗了波斯人所建國家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大流士三世,亞美尼亞從波斯的一省變成馬其頓帝國的一部分。隨著亞歷山大的逝世,馬其頓帝國被瓜分成三塊,其中亞美尼亞屬於塞琉古帝國所統治。前198年,塞琉古帝國被羅馬所擊敗,而亞美尼亞也在這時趁機從中分裂了出來。
前190年,阿爾塔什斯一世建立了阿爾塔克夏王朝,而到了前95年至前65年間,在提格蘭二世(大帝)的領導之下,亞美尼亞王國成為當時西亞強大的國家之一。其疆域從今天的裏海、地中海一帶一直綿延到埃及。但是,亞美尼亞的光輝並不長久,在之後的千餘年之中,一直輾轉在許多異族的統治下殘存著,卻並沒有真的因此而滅亡。
首先,在帕提亞帝國(中國古稱安息)與羅馬帝國的東西雙面夾擊下,阿爾塔什斯王朝在1年左右滅亡,而亞美尼亞也在短暫的淪為羅馬的一省後不久,變成羅馬的保護國。至於東亞美尼亞部分則在64年時建立了阿爾沙克王朝,則成為帕提亞的保護國。224年,薩珊王朝滅帕提亞;為了不被波斯人的拜火教所同化,西元301年,亞美尼亞王梯里達底三世定基督教為國教,使得亞美尼亞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單一宗教國家。405年,亞美尼亞字母被發明。西元428年,阿爾沙克王朝滅亡。之後200年間東亞美尼亞一直被波斯人所統治。450年和482年,東亞美尼亞爆發了兩次反對波斯人統治的全民起義,雖然慘遭失敗,但最終迫使波斯帝國做出讓步,亞美尼亞恢復了實際上的自治地位並可以保持基督教信仰。發起兩次起義的統帥都屬於亞美尼亞知名的馬米科尼揚家族。
中世紀
602-628年拜占庭與波斯薩珊王朝的戰爭後,兩國均已元氣大傷。這讓阿拉伯穆斯林得以順利侵占拜占庭在中東、北非的領土,並展開伊斯蘭對波斯的征服(633-654)。薩珊王朝覆滅後,亞美尼亞人開始歸倭馬亞王朝穆斯林管治,阿拉伯人強迫亞美尼亞人改信伊斯蘭教,但沒有成功;885年阿碩特一世重新建立亞美尼亞王國巴格拉提德王朝。拜占庭帝國在巴西爾二世(976-1025)統治下,國力擴張,並逐漸吞併亞美尼亞王國。1045年,巴格拉提德首都阿尼被拜占庭軍隊所占,亞美尼亞王國再次滅亡。亞美尼亞高原再次由外族統治。
九世紀後期,塞爾柱人入侵亞美尼亞高原,部分亞美尼亞難民逃至瀕臨東地中海的奇里乞亞(基利家),建立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1080-1375)。奇里乞亞與十字軍國家透過聯姻維持友好的關係,十字軍亦曾協助亞美尼亞抵抗拜占庭和土耳其人。12世紀,由於蒙古人佔領了至中亞至中東的大幅領土,奇里乞亞與蒙古人結盟以對抗穆斯林,尤其是埃及的馬木留克。13-14世紀,各十字軍國家逐漸崩潰、蒙古人伊斯蘭化,都使奇里乞亞失去盟友。在內部宗教衝突和馬木留克不斷進攻下,王國最終於1375年滅亡。
自此奇里乞亞跟亞美尼亞高原一樣復歸外族統治。
近代
由於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鄂圖曼帝國和波斯薩非王朝一直爭奪亞美尼亞高原的控制權。1555年的阿馬西亞和約以後,儘管鄂圖曼-波斯戰爭不斷,但西亞美尼亞一直歸屬鄂圖曼帝國,東亞美尼亞則至19世紀上半葉皆歸屬波斯。 16至20世紀,奇里乞亞都是鄂圖曼帝國的領土。1828年,沙俄在與波斯戰爭中獲得東亞美尼亞。而地域廣闊的西亞美尼亞仍在鄂圖曼土耳其的統治下。儘管非穆斯林的財產、信仰自由是受到保障,信奉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仍長期被視作二等公民,自19世紀末,亞美尼亞人開始遭到土耳其人和鄂圖曼帝國不斷的迫害和屠殺。
20世紀
1909年4月,土耳其人在奇里乞亞 (當時歸屬鄂圖曼帝國阿達納行省)展開屠殺亞美尼亞人的行動,到達阿達納的土耳其士兵更參與屠殺,約2-3萬亞美尼亞人被殺。 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鄂圖曼失去85%的歐洲領土,造成上萬名穆斯林從巴爾幹半島逃至土耳其。再加上俄羅斯帝國在俄土戰爭中得以吞併鄂圖曼在高加索的領土,亦造成大量穆斯林難民從高加索遷移至土耳其。這些難民都增加了鄂圖曼穆斯林的排外情緒。
1915年至1918年間,正處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鄂圖曼土耳其政府因為藉口亞美尼亞人叛亂,對居住在土耳其鄂圖曼帝國控制區內的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系統性的種族大屠殺(名義上是「驅逐亞美尼亞人」),估計死亡人數高低不等,少則接近100萬,高則達150萬。此外數以萬計生活在故土的西亞美尼亞人被迫流亡海外,其中部分經陸路逃至俄羅斯境內,這些被「驅逐」出安納托利亞的亞美尼亞人只有20萬人活下來。
1918年5月28日,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成立。一戰末鄂圖曼帝國戰敗,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在巴黎和會上建議擴張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的疆域,使得它包括歷史上的亞美尼亞地區。因此1920年簽署的色佛爾條約原是讓西亞美尼亞回到亞美尼亞管治。可是此條約從未生效,西亞美尼亞更被土耳其奪回。1920年11月29日,蘇聯入侵,並在亞美尼亞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為外高加索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1936年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正式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
蘇聯時代的亞美尼亞逐步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家。在蘇聯統治晚期,1988年12月7日亞美尼亞北部的斯皮塔克發生面波震級6.8級的地震,奪去了2.5-3萬亞美尼亞人的生命,50萬人無家可歸,當時有許多西方民間團體曾發起大規模的募款賑災活動援助災區的居民。
獨立
亞美尼亞在1991年9月21日從蘇聯獨立,恢復了獨立國家的身份。並且旋即在12月21日加入獨立國協。隨著亞美尼亞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的勝利,鄰國土耳其和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關係立即轉差,兩國亦關閉與亞美尼亞接壤的邊境。 這嚴重影響亞美尼亞獨立後的經濟發展。直至2009年10月,土耳其才與亞美尼亞簽訂協議,把兩國關係正常化。
參考文獻
- ^ Kurkjian, Vahan. History of Armenia. Michigan. 196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
- ^ Arme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v. 12, Yerevan 1987; Artak Movsisyan "Sacred Highland: Armenia in the spiritual conception of the Near East", Yerevan, 2000.
- ^ R.D. Barnett. Urartu. John Boardman; I.E.S. Edwards; N.G.L. Hammond; E. Sollberger (編).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3, Part 1: The Prehistory of the Balkans, the Aegean World, Tenth to Eighth Centuries BC 2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346. ISBN 978-0521224963.
- ^ Toumanoff, Cyril. Studies in Christian Caucasian history.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78ff [2024-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 ^ Tiratsyan, Gevorg. «Երվանդունիներ» (Yerevanduniner). Arme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vol. iii. Yerevan: Arm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77, p. 640. (亞美尼亞語)
- ^ Hovannisian, Richard G. The Armenian People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Volume I: The Dynastic Periods: From Antiquity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49. ISBN 1-4039-6421-1.
- ^ Landmarks in Armenian history. Internet Archive. [22 June 2010]. "1080 A.D. Rhupen, cousin of the Bagratonian kings, sets up on Mount Taurus (overlooking the Mediterranean Sea) the kingdom of New Armenia which lasts 300 years."
- ^ Eastern Europe, Russia and Central Asia 2003. Taylor & Francis. 2000 [26 December 2014]. ISBN 97818574313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1).
- ^ Peimani, Hooman. Conflict and Security in Central Asia and the Caucasus. Abc-Clio. 2009 [26 December 2014]. ISBN 9781598840544.
- ^ Croissant, Michael P. The Armenia-Azerbaijan Conflict: Caus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Praeger. 1998. ISBN 978-0-275-96241-8.
- ^ Stone Tool Discovery in Armenia Gives Insight into Human Innovation 325,000 Years Ago. [2015-1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7).
- ^ Kurkjian, Vahan. History of Armenia. Michigan. 196 [2023-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