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希伯來語:יד ושם,羅馬化:Yad Vashem,直譯:紀念與姓名)是以色列官方設立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位於以色列耶路撒冷城西的赫茨爾山,是世界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大屠殺紀念館。1953年根據以色列國會通過的《猶太大屠殺紀念法》成立,為紀念600餘萬被納粹屠殺的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自奠基起逐步擴建,目前包含紀念禮堂、歷史博物館、藝術館、「名字堂」、兒童紀念堂、檔案館、外邦義人花園、「被毀滅社區山谷」、猶太會堂、及教育中心等。此外,紀念館同時紀念在大屠殺期間承擔巨大的個人風險,援救猶太人的非猶太人——稱為「外邦義人」。大屠殺紀念館目前是以色列僅次於西牆,遊客數量第二多的景點,外國領導人訪問以色列一般都會參觀大屠殺紀念館。參觀大屠殺紀念館完全免費,依靠自願捐款維持,每年有將近100萬遊客參觀。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 |
---|---|
יָד וַשֵׁם | |
成立 | 1953年8月19日 |
地址 | 以色列耶路撒冷赫茨爾山 |
坐標 | 31°46′27″N 35°10′32″E / 31.77417°N 35.17556°E |
類型 | 以色列對大屠殺受害者的官方紀念館 |
參觀人數 | 925,000人 (2017年)[1] 800,000人(2016與2015年)[2][3] |
網站 | www |
地圖 | |
詞源
紀念館的希伯來名Yad Vashem 取自聖經《以賽亞書》第56章第5節:「我必使他們在我殿中、在我牆內、有記念、有名號、比有兒女的更美。我必賜他們永遠的名,不能剪除。」[4]「有記念、有名號」的希伯來語原文發音為yad va-shem。將大屠殺紀念館命名為「Yad Vashem」, 意為為數百萬在二戰中被屠殺的猶太人修建一個紀念館,保存他們的名字,使他們不被忘記。《以賽亞書》這段經文的原文,指的是遵守誡命,行神喜悅的事,但沒有生育能力的閹人將來在上帝的殿中會被紀念。[5]
歷史
1993年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了取代六十年代建築的舊館,決定建築新館。目前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為全球最大的大屠殺博物館,設計為反映大屠殺時歐洲猶太人及日後以色列由灰燼中復活的歷史。從1950年代開始,本館開始進行大概44000位大屠殺倖存者的證詞錄音工作。由於多數大屠殺倖存者年歲已高,越來越不能訪問紀念館,所以本館擴展證詞方案,改為直接拜訪大屠殺倖存者進行證詞錄音。2005年3月15日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大屠殺博物館正式開幕,由有名猶太建築師摩西·薩夫迪設計。四十位國家領導人和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都出席大屠殺博物館開幕典禮。以色列總統摩西·卡察夫並表示新博物館「是全人類的一塊重要路牌,一塊提醒仇恨與謀殺及種族主義與種族滅絕兩者之間的距離有多麼短的路牌。」據說博物館的三角形代表大衛星的下半部,這是為了紀念由於大屠殺而死去的全球半數猶太人。
紀念館大事年表
- 1953年,國會通過《大屠殺紀念館記念法》
- 1955年,開始收集大屠殺遇害者的姓名,製作遇害者證詞(Pages of Testimony)。
- 1961年,紀念禮堂落成。(Hall of Remembrance)
- 1962年,紀念國際義人的大道開通。
- 1968年,名字堂建成,收藏遇害者證詞。
- 1973年,歷史館開幕。
- 1982年,藝術館開幕。
- 1987年,兒童紀念館建成,紀念150萬遇害猶太兒童。
- 1992年,被毀滅社區山谷建成,紀念二戰中約5000個被摧毀或受重創的猶太社區。
- 1995年,大屠殺研究國際學院新樓建成,並舉行第一屆大屠殺教育國際研討會。
- 1996年,國際義人花園開園。
- 1999年,大屠殺遇害者姓名中央資料庫開始電子化。
- 200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到訪。
- 2003年,《國際義人百科全書》第一卷出版。
- 2005年,歷史館新館開館。[6]
目標宗旨
1953年8月28日,以色列國會通過《大屠殺與英雄主義紀念法》,決定修建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Yad Vahem)。1959年,國會又通過《大屠殺與英雄主義紀念日法》。根據1985年修訂後《大屠殺與英雄主義紀念法》,該紀念館的功能為「......」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四項重要工作,也稱「四支柱」:
- 紀念:
- 保存大屠殺受害者的名字、紀念大屠殺受害者
- 舉辦紀念儀式
- 記載:
- 記載大屠殺倖存者的證詞
- 收集大屠殺受害者的名字
- 收集關於大屠殺的照片和文件
- 研究:
- 進行大屠殺研究
- 提倡學生們進行大屠殺研究
- 出版研究和對公眾提供
- 教育:
- 經營「大屠殺研究國際學校」
- 為了教育年輕人關於大屠殺的教訓,為以色列學校和外國學校設計教案。
- 舉辦大屠殺展覽
- 進行大屠殺的公眾教育
紀念館設計
新建成的大屠殺史博物館長180米,外形為稜柱體的三角形結構,牆面則由鋼筋混凝土構成。該館占地4000多平方米,大多位於地下。共有十間展廳,每一間廳展覽大屠殺歷史的一個不同部分。與前博物館大多數展品為照片的特色不同,新博物館的展品相當多,其中還有全球大屠殺倖存者、博物館及紀念碑贈送的280個藝術品及2500個介紹和個人項目。歷史館長廊是向下傾斜,象徵從光明進入黑暗;長廊在接近出口處又向上傾斜,象徵終於迎來光明,走出歷史館有一個很大的觀景台,視野突然開闊,看到耶路撒冷綠化的山地和社區,代表復興的以色列國。
入口和遊客中心
-
大屠殺紀念館正門(坊)
正門
大屠殺紀念館水泥澆築的入口橫梁上刻的是聖經《以西結書》37章14節的應許,「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你們就要活了。我(要)將你們安置在本(你們自己的)地」。大門側面的水泥柱上還刻有聖經《約珥書》1章2-3節的一句話,「在你們的日子,或你們列祖的日子,曾有這樣的事嗎?你們要將這事傳與子,子傳與孫,孫傳與後代。」
遊客中心
遊客中心內遊客可以存放背包,購買語音講解器(有中文)。大廳內有紀念山(紀念館所在)和大屠殺紀念館模型。遊客中心也有一家猶太潔食餐廳。遊客中心出門右側有書店,可以購買大屠殺紀念館出版的書籍和其他相關書籍和紀念品。
歷史館各展廳介紹
-
歷史館入口,「通向被毀滅世界的橋」。
歷史館是猶太大屠殺紀念館的主展館,展示600萬猶太人被屠殺的全過程。歷史館內所有的照片和展品都是真實的,10歲以下兒童不得入內,並禁止拍照,以示尊重。走過「通向被毀滅世界的橋」,即進入歷史館內部。歷史館中心由一條長廊構成,分別通往十間展廳,每間展廳展示大屠殺歷史的一個不同部分。博物館內約有2500項大屠殺受害者及倖存者的個人簡介和物品:大屠殺倖存者贈送的大屠殺的藝術品和信。
主條目:猶太人大屠殺
A展廳——「我仍然看到他們的眼睛——消失的猶太世界」
-
B展廳,左側為法國教堂內的反猶雕塑,右側展現希特勒的崛起。
-
許多德國猶太知識分子在二戰前被迫離開德國,不少人選擇移民美國。愛因斯坦(左一)、弗洛伊德(左二)。
走過「通向被毀滅世界的橋」,步入歷史館,首先引入眼帘的是13米高三角形的牆壁,幾百部真實影片被製作成一個幾分鐘影片,投射在三角形的牆壁上。設計師Michal Rovner的目的,並非把這些影片剪輯為一個敘述性的電影,乃是要反映猶太人生活的各個方面。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二戰前歐洲各式各樣的猶太人,猶太社區充滿活力和生活氣息,並可聽到30年代猶太兒童唱以色列國歌《希望》,但這所有的一切都即將被毀滅。
沿著歷史館長廊向前,首先看到兩側展示是蘇聯紅軍解放愛沙尼亞Klooga集中營前,納粹和愛沙尼亞通敵者倉促處死兩千猶太人的照片和遺物。他們試圖掩蓋屠殺猶太人的證據,但未有充足時間掩埋猶太人屍體。從猶太死難者身上,找到了許多照片、書信。
B展廳——「從公民變為被拋棄的人——納粹和猶太人」(1933-1939)
-
B展廳,右側展現希特勒的崛起。左側為德國斯特拉斯堡大教堂內的反猶雕塑。手拿十字架和聖杯,頭戴王冠的雕像代表天主教會;右側眼睛被蒙蔽,箭被折斷的女性雕像代表猶太教。
-
許多德國猶太知識分子在二戰前被迫離開德國,不少人選擇移民美國。愛因斯坦(左一)、弗洛伊德(左二)。
-
納粹反猶宣傳畫。左側的圖片中的大蟲象徵猶太人,兩個眼球里的圖案,一側象徵蘇俄共產主義,另一側象徵美國資本主義。納粹宣揚猶太人陰謀操縱蘇聯和美國,壓制德國,因此復興德國必須反猶。
在步入第一個展廳「納粹和猶太人」之前,入口處展示的是1933年德國「焚書事件」。當時的德國大學生踴躍的參與焚書,把一切和猶太人有關的書籍扔向火堆。短片最後是德國詩人海涅的名言,「焚書伊始,焚人以終」。
這一展廳展示的是納粹滅絕猶太人的歷史背景和1933-1939年納粹反猶政策的逐步升級。歐洲逐步天主教化後,對猶太人愈發仇視,教會對「排猶」的縱容助長了民間反猶情緒。中世紀猶太人被禁止從事農業,部分猶太人在商業上取得成就。19世紀,猶太人逐漸融入西歐社會,崛起了以羅斯柴爾德家族為代表的一些猶太財團,引發西歐人的嫉恨和恐懼,社會盛傳關於猶太人的陰謀論。「大蕭條」推動納粹上台,納粹鼓吹猶太人導致德國「一戰」失敗,猶太人剝削德國人,是蘇俄共產主義和美國資本主義的幕後操縱者。德國社會長期盛行的反猶情緒被希特勒點燃,最終導致六百萬猶太人被滅絕。
C展廳——「可怕的開始:二戰爆發和摧毀波蘭猶太生活的開始」
-
C展廳展覽。左側為摧毀會堂和針對猶太人的暴力行為。右側為強制猶太人佩戴的黃色大衛星。
這一展廳展示的是二戰爆發初期納粹針對猶太人的暴力行為。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幾周時間內,德國占領波蘭西部,和蘇聯共同瓜分波蘭。波蘭當時有330萬猶太人,是歐洲猶太人的人口中心。波蘭被占領標誌猶太人的厄運開始。
D展廳——「圍牆和柵欄之間:隔都」
-
D展廳的第一個隔都展區——波蘭羅茲隔都,背景有大量猶太人,包括兒童,從事勞動的照片。
歷史館選取了四個代表性的隔都(波蘭羅茲、波蘭華沙、立陶宛考納斯和捷克特雷津),展示猶太人隔都里的悲慘生活。德國在東歐,特別是波蘭,建立許多「隔都」,強迫猶太人集中居住在極為擁擠的社區,並配給有限食物。隔都是在納粹大規模滅絕猶太人之前,控制和隔離猶太人的臨時性措施,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從幾個月到幾年不等。
羅茲隔都(波蘭)
羅茲隔都建於1940年,是德占區的第二大隔都,有約16萬4千猶太人。羅茲隔都主席Mordechai Chaim Rumkowski認為,勞動能給猶太人活下去的可能性和希望,因此建立了一整套系統為德國從事工業生產。納粹本來規劃羅茲隔都為短期中轉設施,但後來決意剝削猶太人體力,服務於戰爭。該展廳有許多照片展示猶太人,包括兒童,從事勞動。
華沙隔都(波蘭)
波蘭首都華沙是當時歐洲猶太人最多的城市,華沙隔都是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隔都,人口一度超過50萬。1940年11月,占華沙人口1/3的35萬猶太人被強制遷入占華沙城面積僅2.4%隔都,與其他城區完全隔離。隔都周圍豎起高牆,有德軍看守,將猶太人和其他市民隔開。防止隔都和華沙其他部分有任何接觸。展廳中間是貫穿隔都的輕軌,兩側有許多當時拍攝的短片展示路邊飢餓的兒童,有8萬猶太人死於飢餓和疾病。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華沙猶太人仍然秘密辦學、偷運物資、建立熱湯廚房幫助飢餓的人。1942年夏季,超過25萬猶太人被驅逐到特雷布林卡滅絕營。[7]1943年4月19日,華沙隔都猶太人最終起義反抗納粹暴政,旋被鎮壓,全部運往奧斯維辛滅絕營。
考納斯(Kovno)隔都(立陶宛)
波羅的海三國民眾本身的反猶情緒就非常強烈。在德軍占領立陶宛之前,立陶宛人就開始殺害猶太人。1941年8月15日,考納斯隔都的門被封閉,兩萬猶太人被關押其中。考納斯的猶太人意識到自己正經歷猶太歷史上的大災難,因而開始著手保存隔都檔案,希望將歷史保存下來。攝影師偷偷拍照、畫家用筆作畫,詩歌、日記、檔案等都被秘密收集整理;擔心最終隔都將被完全摧毀,部分資料被偷運出隔都,保存到戰後。展廳內展示有很多當時猶太畫家畫的素描畫。
捷克特雷津(Terezin)
E展廳——「大規模屠殺—『最終解決』方案開始」
-
背景展板為,別動隊槍殺猶太人。
這一展廳展示了蘇德戰爭爆發,特別行動隊尾隨德軍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納粹將滅絕猶太人定位國策並全力執行。
入侵蘇聯與「特別行動隊」
特別行動隊,簡稱「別動隊」,其任務是隨德軍深入蘇聯,屠殺猶太人。到 1943 年春,別動隊殺害了超過 100 萬的猶太人。一些東歐人(主要是烏克蘭人、拉脫維亞人和立陶宛人)充當了別動隊幫凶,協助納粹屠猶。
- 這一展廳特別紀念了基輔附近的娘子谷大屠殺。1941年9月29日和30日,兩天時間內約3.4萬基輔猶太人被德軍和烏克蘭僕從軍槍殺。[8]
- Ponary
萬湖會議
1942 年 1 月 20 日,納粹高層柏林郊區舉行「萬湖會議」, 討論「歐洲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亦即屠殺猶太人的方法。會議將滅絕猶太人定位國策,從此納粹開始傾舉國之力滅絕歐洲猶太人,歐洲猶太人最可怕的厄運開始。[9]大屠殺紀念館的一個理念就是,人人值得基本尊重,避免醜化妖魔化納粹高層,因此可以在這一展廳看到參與屠猶的納粹各部門高層頭像。
F展廳——「最終解決方案和猶太人起義」
-
玻璃下為猶太人成堆的鞋子。(奧斯維辛集中營)
-
奧斯維辛大型毒氣室模型。
清空隔都
展廳內展示了三個大的死亡營模型,包括貝爾賽克滅絕營、索比布爾滅絕營和特雷布林卡滅絕營。三大滅絕營共屠殺了約170萬猶太人。
華沙猶太起義
1942年夏季,超過25萬猶太人被驅逐到特雷布林卡滅絕營。[7]1943年4月,德國宣布再次驅逐猶太人,4月19日,華沙隔都猶太人最終起義反抗納粹暴政,奮死一搏。5月16日,起義被鎮壓,數千人被殺害,剩餘猶太人被運往集中營。華沙猶太人起義是規模最大也是最具影響力的一次猶太人起義,是德占區第一次在城市起義。展廳展示了一些起義失敗後的許多照片。華沙起義展示了猶太人反抗納粹的巨大勇氣,大屠殺紀念館有「華沙起義廣場」來紀念這一重要事件。[10]
西歐和中歐猶太人被驅逐
1943-1944年,西歐和中歐的猶太人也被大規模的驅逐到東歐,特別是波蘭,的滅絕營,滅絕猶太人速度達到頂峰。
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
這一展廳內有一個大型毒氣室模型。背景展板上寫著「集中營的政策是,將要被處死的人應該被欺騙至死」。納粹擔心猶太人暴動,因而儘可能不讓猶太人知道自己將要被滅絕。
G展廳——「反抗和營救」
-
G展廳內的丹麥小船,曾在1943年10月偷運猶太人到海峽對岸的中立國瑞典。丹麥是唯一一個積極抵抗納粹驅逐本國猶太人的被占領國,絕大多數丹麥猶太人倖存下來。
-
右側展現的是列國義人,曾冒險解救猶太人。
這一展廳的入口處展板上有一個大寫的問題「為什麼奧斯維辛沒有被轟炸?」。盟軍在1943年就已經得知奧斯維辛集中營正滅絕猶太人,猶太人也反覆請求盟軍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基礎設施,延緩滅絕猶太人的速度。納粹統治下的歐洲幾乎無人敢於幫助猶太人,少部分猶太人組成游擊隊和秘密抵抗組織反抗納粹,營救猶太人;一些外邦義人也營救了部分猶太人。
猶太游擊隊和抵抗組織
展廳展示了許多猶太游擊隊的照片和武器。一些逃離隔都和集中營的猶太人組成游擊隊,藏匿在東歐森林中從事非常艱苦的游擊戰鬥。東歐本地人反猶情緒濃厚,游擊隊員很難從他們得到幫助,甚至會有告密者向德軍報告行蹤。猶太游擊隊被迫四處轉移,襲擊農場獲得補給,在森林中熬過東歐漫長的寒冬。在艱苦危險的環境下,游擊隊員仍然盡力破壞鐵路,建立根據地,配合盟軍。
營救猶太人
東歐本地人長期盛行的反猶情緒,是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國90%猶太人被滅絕的重要原因。仍有一些人向猶太人伸出援手,特別是丹麥。展廳內有放置了一艘丹麥小船,曾運送猶太人到中立國瑞典。
外邦義人
一些非猶太人冒著生命危險或負上經濟代價,搭救了一些猶太人。展廳內最顯眼的就是辛德勒名單的複製品。德國納粹黨員奧斯卡·辛德勒散盡家財,行賄德軍官員,解救了1200名工人。
H展廳——「最後的猶太人——集中營的世界和死亡行軍」
-
奧斯維辛集中營入口「勞動帶來自由」
-
集中營內的猶太人照片。所有人都被剃光頭,穿上統一囚服,前臂刻上代號。
H展廳展示的是二戰後期集中營內的生活。
強制勞動營
自二戰爆發起,納粹就將大量使用奴工服務於德國戰爭機器。納粹通過強制猶太人從事艱苦勞動,配給很少的食物和藥品,來壓榨猶太人體力,「通過勞動滅絕」猶太人。大約五十萬猶太人死於勞動營。
死亡行軍
隨著納粹在東部戰線節節敗退,許多東歐集中營需要關閉,未滅絕猶太人被驅趕到更靠近德國的集中營。納粹的政策是不允許盟軍解放還有倖存者的集中營。特別是在1944年底到1945年初的寒冷冬季,許多猶太倖存者被成群往西部驅趕。稍稍跟不上隊伍就會被隨意處決,戰後在死亡行軍的路途中發現了許多大型墓地。
I展廳——「回歸生活——猶太倖存者的故事」
-
1945年4月,Bergen-belsen集中營解放。
-
布痕瓦爾德集中營解放,倖存者骨瘦如柴,擁擠在床上。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維瑟爾也在照片中。
-
1945年7月15日,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倖存者抵達海法港。
-
美國隨軍拉比Hershel Schaecter 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主持猶太教儀式,紀念五旬節的第一天。
-
1947年7月18日,「出埃及號」在海法港拋錨。「出埃及號」事件讓許多人認識到即使在納粹被消滅後,猶太人仍然需要一個自己的國家。英國在巴勒斯坦的統治不到一年後結束。
德國戰敗,集中營解放
1945年4月,蘇聯紅軍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結束,全部集中營得到解放。
解放後的痛苦
集中營被盟軍解放後,其地獄般景象被拍攝下來,震驚世界。這個展廳大屏幕滾動播放當時拍下來的短片,因為過於恐怖,多年後才解禁。一些集中營內仍然有部分倖存者,但很多人因為過於虛弱很快死去。
倖存的猶太兒童
戰後東歐反猶暴力
許多猶太倖存者返回家鄉時遭遇了敵視甚至暴力。許多東歐人擔心猶太人索回被他們占為己有的房屋和財產。在二戰結束的幾個月時間內,將近1000名倖存者被暴徒殺害。
"非法"移民運動(Ha'apalah)
英國在1936年為爭取阿拉伯人支持英國通過了《白皮書》,嚴格限制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地區。1945年到1948年,大約七萬猶太人反抗英國的限制政策,移民巴勒斯坦。最有名的事件為「出埃及號」事件。
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
猶太人屠殺和「二戰」後猶太人仍然面臨逼迫的事實,喚起了許多國家的同情,聯合國通過決議允許以色列國成立。展廳內一組屏幕展示了1948年5月14日,本-古里安總理宣布以色列國成立的影像。之後觀眾會再次看到進館處大屏幕放映的30年代波蘭猶太兒童一起學唱以色列國歌《希望》的影像。這些兒童中的大多數未能回歸以色列。
J展廳——「面對損失」
K展廳——「重建世界」
-
2013年,美國總統歐巴馬走出歷史館,站在觀景台,前方為耶路撒冷郊區的山嶺和社區。
名字堂
歷史館的尾聲是「名字堂」,被認為是大屠殺紀念館的最震撼人心的展廳之一。名字堂由凱撒利亞羅斯柴爾德家族基金會捐建,旨在保存紀念六百萬遇難者的名字及個人信息,尊重每一位遇害的普通人。名字堂的入口處,牆上刻著奧斯維辛集中營遇害者,著名羅馬尼亞/法國猶太詩人班傑明•方丹的一段詩,
請單單紀念我是無辜的, 和你一樣,也是終將死去的, 我也曾有一副面孔,刻有喜怒哀樂, 很簡單的,一張人的臉!
進入名字堂,可看到大廳上方懸掛六百餘幅遇害者照片,下方有一個錐形的水池;四周是書架,可存放六百萬份「遇害者證詞」,目前保存整理出的三百萬份。建設「名字堂」,是因為在這些遇難者生命最後的日記、書信中,許多人渴望自己的名字不被歷史遺忘,將來被紀念。猶太大屠殺紀念館自建館起,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盡最大可能搜集整理每位遇難者的姓名,目標是「直到每個人都有名字」。這一工作並不容易,因為多數人並非名人,很多猶太家族全部死於二戰。搜集到的所有人名都會被整理到一張特殊無酸紙製作的「遇難者證詞」上,上面有個人的姓名、出生地、國籍、職業、父母姓名等信息,在名字堂永久保存,也代表此人的墓碑。大屠殺紀念館的一個重要理念是,六百萬遇難者乃是六百萬位不同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每位遇害者的名字和歷史都值得被紀念。半個世紀來,搜集整理出的「遇難者證詞」不斷增加,目前已有300萬,存放在名字堂四周的書架上。遇害者姓名和證詞被掃描數位化,製成電子資料庫,可在大屠殺紀念館官網查詢。[11]通過這個巨大的資料庫,不斷有一些新的發現,甚至通過這一系統找到失散的親人。
-
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與以色列總統魯文·里夫林在名字堂。
-
背景為名字堂保存的三百多萬「猶太死難者證詞」。(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
-
羅馬尼亞/法國猶太詩人本雅明·方丹,1944年10月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
-
名字堂上的約600副遇害者個人照,代表遇害的六百萬猶太人
死難兒童紀念堂
-
兒童堂的斷頭柱群雕塑,紀念150萬死難兒童。
-
兒童堂入口,左上方為斷頭柱群雕塑。
-
進入兒童堂前的Uziel頭像浮雕,兩歲半死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其父母捐建兒童堂紀念Uziel。
-
兒童堂入口的幾副死難猶太兒童照片。
-
2007年,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參觀兒童堂。
-
紀念堂內五支蠟燭的光芒在玻璃折射下,看起來像星空中群星閃耀。
兒童紀念堂是為了紀念約150萬二戰期間被滅絕的猶太兒童,由以色列設計師Moshe Safdie設計。兒童紀念堂出資人Abe和Edita Spiegel夫婦的兒子Uziel的浮雕頭像掛於入口處,他兩歲半時死於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堂內並沒有展覽品。在黑暗的環境中,幾支紀念蠟燭的光芒在玻璃的反射下,給人一種上百萬星星閃耀的錯覺,同時可聽到不停播放的遇害兒童姓名、年齡、居住國家。這些兒童的信息來源於大屠殺紀念館半個世紀以來收集到的遇害者證詞。[12]
雅努什·科扎克小廣場
兒童紀念堂旁有Boris Saktsier設計的雕塑紀念波蘭著名猶太裔教育家、文學獎雅努什·科扎克。這一雕塑也是大屠殺紀念館僅有的紀念個人的人像雕塑。科扎克位於雕塑中央,雙手緊緊擁抱著一群瘦弱無助絕望的兒童。[6]雖然科扎克盡了最大的努力挽救這些華沙猶太兒童的生命,最終科扎克和這些兒童們仍然被送往死亡營滅絕。科扎克做了30年的孤兒院院長,對兒童充滿愛和尊重,他的兒童教育理念在世界範圍內都有重要影響。為了關照華沙孤兒,他放棄了移民巴勒斯坦地區的機會,在隔都極為艱苦的環境下,盡力照料教育孤兒,甚至組織兒童排演話劇,鼓勵大家活下去。1942年8月,科扎克、數十名老師和200名兒童被押送到特雷布林卡集中營,全部遇害。
長明火和紀念禮堂
-
紀念禮堂內景,地板上刻有二十餘個最大納粹滅絕營的名稱。
-
滅絕營名稱刻在地板上。
-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敬獻花圈。(2009年)
-
2013年,美國國防部長敬獻花圈。
紀念禮堂位於大屠殺紀念館的中央和高點。1961年,紀念禮堂首先建成,內有長明火和從歐洲各個滅絕營收集到的一部分遇害者骨灰,地板上刻有十幾個主要滅絕營的名稱。紀念禮堂由Arie Elhanani設計。大屠殺紀念館經過幾十年擴建後,紀念禮堂仍是紀念山的中心和焦點。到訪參觀的各國領導人,一般也都會在此獻花圈,並舉行紀念儀式。[6]
藝術館
大屠殺紀念館收藏了世界最多的的猶太人和其他受害者在納粹統治下創作的藝術品。目前大約收藏了一萬件作品,多數創作於大屠殺期間。三位藝術家,Charlotte Salomon、Bruno Schultz、Carol Deutsch,有專門的展區。在大屠殺期間創作藝術品要冒很大風險,也缺乏材料;許多藝術家當時在身心崩潰邊緣,甚至沒有維生的食物。在如此艱險的環境下,仍然有藝術家用畫筆記錄歷史,部分作品在他們死後保留了下來。多數作品畫只能畫在很薄的紙張上,保存不易。藝術館會隔幾個月更換展覽,讓遊客能看到更多作品,也給這些畫在避光恆溫環境下「休息」的機會。[6]入館後首先引入眼帘的是猶太女藝術家Gela Seksztajn的遺囑。「永別了我的朋友,永別了猶太同胞。再也不要允許這樣的大災難重演。我站在生和死的邊界,確定的我不會活下去了。我希望告別我的朋友們和作品......我捐贈我的作品給戰後修建的猶太博物館。」
-
藝術館內的展覽。
-
Ilka Gedő 在隔都內的鉛筆素描自畫像(1944年)
-
美國國務卿希拉蕊2009年參觀大屠殺藝術館。照片右側為Bruno Schulz 在牆壁上的畫。
-
藝術館入口處牆壁上掛的一組雕塑
華沙猶太起義廣場
-
華沙隔都起義廣場浮雕「華沙隔都起義」
-
右側浮雕「最後的行軍」
華沙起義廣場是為了紀念1943年4月,華沙隔都猶太人英勇起義,反抗納粹極權統治和滅絕政策。華沙起義廣場的浮雕和波蘭華沙隔都的紀念地浮雕一樣。第一組浮雕,名為「華沙隔都起義」,展現了男女老少手持簡陋武器,英勇反抗;背景為紅色的磚牆,象徵正被納粹焚燒的隔都。浮雕中央站立的是起義領袖,Mordechai Anielewicz,手持火把點燃反抗的熱情。右側是第二組浮雕,名為「最後的行軍」,表現起義失敗後,猶太人被驅趕到死亡營。[6]
大屠殺紀念日國家紀念儀式
每年,以色列的國家紀念儀式在華沙猶太起義廣場舉行。以色列總統、總理、最高法院法官、國會議員、國防部部長、大屠殺倖存者、各國使節皆會出席這一重要儀式。
英雄主義紀念柱
英雄主義紀念柱外形像集中營焚屍爐的煙囪。紀念柱上的碑文為:「為了紀念那些在隔都和集中營起義,在樹林裡戰鬥,參加地下反抗組織和盟軍,勇敢回歸以色列,為榮耀上主的名而死的人——現在直到永永遠遠。」[6]
被毀滅社區山谷
-
「社區谷」
-
耶路撒冷石上刻的歐洲猶太社區名稱。
-
法國巴黎
被毀滅社區山谷由Lippa Yahalom和Dan Tsur設計,旨在紀念大約五千個被納粹摧毀或嚴重破壞的猶太社區。在二戰前,歐洲特別是東歐是世界猶太人口中心,有歷史悠久的繁榮猶太社區,但東歐猶太社區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上千年的社區幾乎一夜間被完全摧毀。被毀滅社區山谷是從基石中開挖出來的,如同一組墓門張開的墳墓。這一設計寓意著,千百年建設起來的猶太社區突然間被吞滅,不復存在。超過五千個猶太社區的名稱被刻在107面耶路撒冷石石牆上,寓意這些社區在耶路撒冷被永遠紀念。[6]
其他紀念雕塑
-
游擊隊員全景
-
猶太士兵和游擊隊員紀念雕像
-
停在懸崖邊的運輸家畜車廂。
-
「Never again」
猶太士兵和游擊隊員紀念雕塑
二戰期間,大約有150萬猶太人參加盟軍軍隊和抗德游擊隊,數十萬人死於戰鬥。這一雕塑由Bernie Fink設計,由六塊長方形的巨堆成,中間有一個巨大的不鏽鋼劍形雕塑。六塊巨石代表六百萬大屠殺遇害者,組成的大衛星代表猶太民族,中間的劍象徵反抗納粹。這一雕塑寓意著六百萬大屠殺遇害者為以色列的復國做出的貢獻。[6]
游擊隊員全景雕塑家畜運輸車廂
這一雕塑由雕塑家Zadok Ben-David創作。雕塑高六米,上面有上百個游擊隊員形象,組成了一顆樹。中間刻有一句話「人像田地里的樹」。樹象徵著猶太游擊隊員,他們在東歐森林裡躲藏,在森林裡戰鬥,生命與森林緊密連接。[6]
家畜運輸車廂——紀念被驅逐者
這一紀念裝置由Moshe Safdie設計。這一家畜運輸車廂曾在二戰期間被用來運輸猶太人到滅絕營。車廂停在被割斷的鐵橋上,在深淵的邊緣,象徵著猶太人的死亡之旅。車廂朝向猶太聖城耶路撒冷的群山,象徵著猶太人雖被屠殺,但有永恆的盼望。[6]
外邦義人紀念
-
外邦義人大道
-
「外邦義人」獎章正反面,上面刻有猶太教經典的一句話「救一個人就是救了一個世界」
-
紀念波蘭天主教修女 Irena Sendler 的樹,冒險拯救了2500名猶太人。
-
紀念辛德勒的樹。(穿過遊客中心,出門右手邊)
-
最知名的外邦義人——辛德勒(電影《辛德勒的名單》)
二戰期間,大多數歐洲人對納粹迫害殺害猶太人持冷漠和順服態度,甚至有部分東歐人協助納粹屠殺猶太人。但仍有少部分人承擔代價,冒險搭救猶太人,這些人被稱為外邦義人,被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特別紀念。「外邦義人」(中文也翻譯為「國際義人」),這一概念源自希伯來聖經,拉比猶太教稱不是猶太人但遵守「諾亞七律」的外邦人為ger toshav(righteous gentles, 外邦義人)。在1953年以色列國會通過的《大屠殺紀念法》中,專門提到紀念館的一個重要使命是紀念「冒著生命危險搭救猶太人的外邦義人」。[6]半個世紀來,大屠殺紀念館不斷努力尋找認定外邦義人,頒發獎章並紀念。潘均順和何鳳山,中國僅有的兩位外邦義人,也被紀念。何鳳山曾抗命為猶太人發簽證,因此被中華民國外交部記過。潘均順冒險收留逃難的猶太少女。
外邦義人
紀念館館認可的外邦義人共2萬多人:
比較知名的外邦義人包括(但不限於):
- 奧斯卡·辛德勒及埃米莉·辛德勒
- 切斯瓦夫·米沃什
- 弗里茨·飛利浦
- 伊雷娜·森德勒
- 杉原千畝(日本)(簽發籤證)
- 拉烏爾·瓦倫貝格
- 威爾姆·歐森菲德(庇護大量波蘭猶太人、救助了瀕死的波蘭鋼琴家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
- 何鳳山
外邦義人大道
穿過紀念館入口玻璃大廳,大屠殺紀念館的主幹道即為「外邦義人大道」。1962年,外邦義人大道開通。大道兩側有許多樹,樹下有小銘牌紀念各國義人。紀念最有名的外邦義人——奧斯卡·辛德勒的樹就位於大道起始處右側,由辛德勒本人親手植下。
外邦義人花園
外邦義人花園位於「被毀滅社區山谷」旁,種有兩千多顆樹紀念外邦義人,有專門的榮譽牆,刻有每位外邦義人的名字。外邦義人花園由Jeffrey Wohlberg拉比在1992年倡議建設。頒授「外邦義人」稱號的儀式也在這一花園舉行。
檔案中心
該館還有世界最大的猶太大屠殺檔案中心。大屠殺紀念館希望尋找到散布的世界所有關猶太大屠殺的檔案,並帶回耶路撒冷永久保存。目前檔案中心收藏有四十種語言的六千萬頁檔案,二十六萬張照片和四萬文字或影像見證。檔案中心也會收集所有有關大屠殺研究的出版物。在布置展覽前,大屠殺紀念館先要收集文物。1955年開始,大屠殺紀念館開始製作「遇難者證詞」,希望整理出每位遇害者的姓名和個人資料,做成一頁「遇難者證詞」來紀念,也象徵此人墓碑。大屠殺紀念館已經將倖存者和遇難者的個人信息做成電子資料庫,方便查詢。[6]
大屠殺檔案館收藏的一些照片
-
華沙隔都起義失敗
-
二戰著名照片,表現華沙隔都起義失敗,猶太人被趕出地下室。
-
猶太人在火車站台等待德軍篩選,一部分人送入強制勞動營,其餘人送往滅絕營。
國際學院和國際合作
大屠殺研究國際學院
著名參觀者
-
2005年普京到訪。
-
2008年,歐巴馬作為總統候選人到訪。
-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到訪。
-
印度總統普拉納布·慕克吉與以色列總統魯文·里夫林在名字堂。
-
1995年,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到訪。
-
1995年,德國總理科爾到訪。
參觀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是到訪外國領導人的必備行程。大屠殺紀念館每個月都會接待到訪外國領導人。以下是參觀過大屠殺紀念館的部分領導人名單。
與梵蒂岡關係
許多猶太人認為梵蒂岡在「二戰」期間未能更多的幫助猶太人,梵蒂岡對猶太大屠殺的反應是各方爭論的話題,也是困擾以色列、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和梵蒂岡關係的心結。
教宗庇護十二世相關展覽爭議
天主教會在「二戰」期間在猶太大屠殺中的角色一直是學術界頗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包括不少猶太人,仍然認為梵蒂岡和教宗庇護十二世對阻止大屠殺,幫助猶太人做的太少。在大屠殺紀念館的展廳內,有關教宗庇護十二世的展覽內容引發了許多爭議。展覽討論了一些大屠殺責任的問題,包括為什麼盟軍沒有轟炸奧斯維辛集中營,延緩滅絕猶太人的速度。文字說明暗示教宗對納粹過於軟弱,梵蒂岡沒有幫助猶太人。 [17]這一部分展覽在近年進行了調整修改,吸收了近年的學術研究,觀點更為中立,呈現歷史的複雜性,承認教宗對幫助猶太人做過的一些努力。
2000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到訪
教宗本篤十六世講話爭議
2009年,教宗本篤十六世訪問了大屠殺紀念館並發表講話。在出訪以色列之前,梵蒂岡撤回了20年前對四位主教的開除令,包括否認猶太人大屠殺的英國前主教威廉森,引發一片譁然。[18]本篤十六世是德國人,像當時多數德國年輕人一樣,曾參加希特勒青年團和德軍。教宗在大屠殺紀念館的講話為各方所關注,並引發爭論。一些人認為教宗在講話中沒有為天主教會曾經排猶的歷史道歉,也沒有提及梵蒂岡在「二戰」中對大屠殺的態度和教宗本人年輕時參加希特勒青年團和德軍的經歷;教宗使用「被殺死」而不是「被謀殺(屠殺)」這一詞來描述猶太大屠殺也被部分人批評。
評價與獲獎
- 著名的旅遊攻略《孤獨星球》如此介紹大屠殺紀念館,「我們還沒見過世界上比這裡更令人感動、更有力量的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獻給死於納粹之手的600萬猶太人的紀念碑,它是令人清醒的,但同樣是美麗並令人振奮的。」[19]
- 貓途鷹(TripAdvisor)將大屠殺紀念館評為世界十大博物館之一,在302個耶路撒冷景點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西牆。[20]
- 2013年,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發表了講話,「這是我第二次參觀。(自我第一次參觀)我曾經漫步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鐵絲網和哨樓。......我曾經站立在華沙隔都,和無法平靜離開的倖存者一起。但是這都無法和(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這一講述猶太大屠殺全過程的聖地,撕裂人心的力量相比。我們可以一千次參觀這裡,每次都會心碎。」[21]
- 2013年12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該館,「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通過大量史實和證言,把當年法西斯主義產生的根源、社會背景和整個過程全景式發掘和展示出來,還歷史以真實,給後人以警示,值得我們深思。」[22]
- 一些中國網友參觀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會聯想起南京大屠殺紀念館,並將兩者對比。以色列方面費時費力,收集整理出三百多萬遇害者姓名和個人信息的做法引起了反思,中國方面則僅統計出三千姓名。「這是何等複雜、艱難的工作,但以色列人一直在堅持,這份韌性,這份執著,這份對生命的尊重,這份對歷史的尊重,震撼人心。反觀我們自己,南京大屠殺死了多少人是個約數」,「南京的紀念館﹐30萬還只是一個數字,.......不是由一個一個農民﹐工人﹐學生﹐教師﹐軍人﹐僧侶﹐作家﹐音樂家等等活生生的人組成的。只要是帝王將相的政治﹐平民的死活就不會被重視﹐......南京大屠殺﹐由於政治原因而被忘卻甚至抹殺﹐又因為政治原因而被想起」。[23][24]
參見
參考文獻
- ^ Highlights, Yad vashem, 2017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Highlights, Yad vashem, 2016[永久失效連結].
- ^ Highlights, Yad vashem, 2015 [2022-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8).
- ^ 《以賽亞書》56章5節
- ^ Margalit, Avishai. The ethics of Mem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To Bear Witness: Holocaust Remembrance at Yad Vashem. Israel: Yad Vashem. 2008: 309. ISBN 965-308-248-5.
- ^ 7.0 7.1 波兰隔都. www.ushmm.org.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2) (中文(中國大陸)及英語).
- ^ 流动屠杀分队. www.ushmm.org.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2) (中文(中國大陸)及英語).
- ^ 万湖会议和“最终解决”. www.ushmm.org.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2) (中文(中國大陸)及英語).
- ^ 华沙隔都起义. www.ushmm.org.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2) (中文(中國大陸)及英語).
- ^ Hall of Names | www.yadvashem.org. www.yadvashem.org.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8) (英語).
- ^ Children's Memorial - Yad Vashem. www.yadvashem.org. [2017-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英語).
- ^ Israel - Clinton At Yad Vashem Memorial | AP Archive. www.aparchive.com.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4).
- ^ Visit of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to Yad Vashem | www.yadvashem.org. www.yadvashem.org.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6) (英語).
- ^ President Obama at Yad Vashem Today. www.yadvashem.org.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9) (英語).
- ^ Prusher, Ilene. Pope at Yad Vashem: Never Again, Lord, Never Again!. Haaretz. 2014-05-26 [2017-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4) (英語).
- ^ 拉米雷斯(以色列). 许多犹太人仍为大屠杀怨恨梵蒂冈.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 ^ 默克尔:教皇应对犹太人大屠杀明确态度. [2017-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 ^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Israel&Palestinian Territories.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2016: 97. ISBN 978-7-5031-9115-2.
- ^ 犹太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 - The World Holocaust Remembrance Center.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 ^ 奥巴马在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的讲话全文. [2017-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 ^ 王毅: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1).
- ^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哪里最震撼人心?. 以色列時報.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中文(中國大陸)).
- ^ 以色列的纳粹大屠杀纪念馆 - 以色列 - 论坛 - 穷游网. bbs.qyer.com. [2017-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外部連結
- 關於大屠殺的百科全書文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大屠殺博物館的互動導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加拿大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協會網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 布達佩斯大屠殺紀念,1947年的Jakobovics家族的證詞(英文)
- 證人:"Karoly Szabo played a determining role among Wallenberg’s supporters"(英文)
- "Yad Vashem memorial site for respect of holocaust victims"(英文)
- Yad Vashem 信息和紀念場所 - Go Jerusalem Travel Porta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