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經濟
以色列經濟是高度發達的自由市場經濟,主要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16][17][18][19]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的最新報告中,以色列排在第22位,被列為「高度發達」國家,使其生活水平高於許多其他西方國家。以色列發達經濟的繁榮使得這個國家擁有先進的福利制度,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以及可以與矽谷相媲美的高科技產業。[16]以色列擁有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多的創業公司,[20]以及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的第三多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21]英特爾[22]、微軟[23]和蘋果[24][25]在以色列建立了它們的首批海外研發設施,而IBM、谷歌、惠普、思科系統、Facebook和摩托羅拉等其它跨國高科技企業也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26]
貨幣 | 以色列新謝克爾(ILS;₪) |
---|---|
財政年度 | 日曆年 |
貿易組織 | 亞投行, 國際清算銀行, 持續聯結清算系統,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 美洲開發銀行, 國際商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國際標準化組織, 國際工會聯合會,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聯合國, 世界海關組織, 世界工會聯合會, 世界貿易組織 |
統計數據 | |
GDP | ▲3877.17億(2019年)[1] |
GDP增長率 | ▲3.5%(2019年) |
人均GDP | ▲42,823(2019年) 第19名[1] |
各產業GDP | 農業 2.3% 產業 26.6% 服務業 69.5%(2017年)[2] |
−1.9%(2020年)[3] | |
20.1%(2021年)[4] | |
▲ 34.8 中等(2018年)[5] | |
勞動力 | 4,132,500(2020年2月)[6] |
各產業勞動力 | 農業: 1.1% 工業: 17.3% 服務業: 81.6%(2015年)[2] |
失業率 | 3.4%(2020年2月)[6] |
主要產業 | 高新技術產品(包括航空、通信、電信設備、計算機軟硬體、航空航天與國防承包、醫療器械、光纖、科學儀器等)、醫藥、碳酸鉀、磷酸鹽、冶金、化工產品、塑料、金剛石切割、金融服務、石油煉製、紡織等。[7] |
第35名[8] | |
對外貿易 | |
出口 | 606億美元(2017年)[2] |
出口商品 | 採購產品切割鑽石,精鍊石油,醫藥,機械和設備,醫療器械,計算機硬體和軟體,農產品,化學品,紡織品和服裝。[9][10] |
主要出口夥伴 | 美國 28.8% 英國 8.2% 香港 7% 中國 5.4% 比利時 4.5%(2017年)[11] |
進口 | 667.6億美元 (第44名)[2] |
進口商品 | 採購產品切割鑽石,精鍊石油,醫藥,機械和設備,醫療器械,計算機硬體和軟體,農產品,化學品,紡織品和服裝。[9][10] |
主要進口夥伴 | 美國 11.7% 中國 9.5% 瑞士 8% 德國 6.8% 英國 6.2% 比利時 5.9% 荷蘭 4.2% 土耳其 4.2% 義大利 4% (2017年)[12] |
外商直接投資存量 | 828.2億美元(2011年) |
公共財政 | |
GDP總量的59.8%(2017年) | |
收入 | 828.2億美元(2011年,第43位) |
支出 | 974.63億美元(2019年7月) |
經濟援助 | 政府開發援助 $352.6億(2017年) |
以色列的主要經濟部門是高科技和工業製造業,在鑽石工業上以色列是世界鑽石切割和拋光中心之一,占所有出口的23.2%。[27]以色列的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依賴於進口石油、原材料、小麥、汽車、未切割的鑽石和生產原料,但是該國對能源進口的依賴程度可能會在未來發生變化,因為最近在沿海發現驚人的天然氣儲量和以色列太陽能產業的不斷發展。[28][29]
以色列高水準的大學教育和具有高度積極性並受過良好教育的民眾是該國高科技繁榮和經濟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30]憑藉其強大的教育基礎設施和高質量的孵化體系,為創造價值驅動的商品和服務的新前沿理念提供高質量的孵化體系,以色列得以在全國範圍內創建高度集中的高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的資金由強大的風險投資行業提供支持。[31]以色列的中心高科技中心被認為是僅次於加州的第二重要的「矽谷」。[32][33][34][35]許多以色列公司因其可靠和高質量的公司員工而被跨國公司收購。[36]
以色列在創造利潤驅動的技術方面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記錄,已經成為許多世界領先的企業家、投資者和行業巨頭的首選。以色列的經濟活力吸引了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投資家沃倫·巴菲特、房地產開發商、美國總統唐納·川普和電信巨頭卡洛斯·斯利姆等國際商界領袖的注意。每個企業家都讚揚了以色列的經濟,除了傳統的商業活動和在本國的投資外,他們還在以色列的許多行業進行了大量投資。[37][38][39][40][41][42][43][44][45][46]2007年,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控股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40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的伊斯卡公司,這是該公司在美國以外的首筆收購。[26]當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收購伊斯卡公司時,以色列也是該公司在美國以外的首筆投資的目的地。[36][24][25]
2010年9月,以色列被邀請加入OECD。[47]以色列還與歐盟、美國、歐洲自由貿易協會、土耳其、墨西哥、加拿大、烏克蘭、約旦、埃及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並於2007年12月18日成為第一個與南方共同市場貿易集團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非拉美國家。[48][49]以色列也是一個主要的旅遊目的地,2017年有360萬外國遊客到訪。[50][51][52][53]
歷史
英國對巴勒斯坦的託管於1920年生效,並限制猶太移民購買土地。由於這個原因,猶太人口最初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在工業職業中占有較高的份額。這一特殊的發展在經濟上導致了該地區為數不多的增長奇蹟之一,即公司結構主要由私營企業家而不是政府決定。[54]1911年,俄羅斯猶太工程師摩西·諾沃米斯基對死海進行了首次勘測,促成了巴勒斯坦鉀肥公司的成立,該公司後來改名為死海工程公司。[55]1923年,平夏斯·魯騰貝格獲得了電力生產和分配的獨家特許權。他創立了巴勒斯坦電力公司,後來是以色列電力公司。[56]1920年至1924年間,一些國家最大的工廠建立起來,其中包括謝門石油公司、Societe des Grand Moulins公司、巴勒斯坦矽酸鹽公司和巴勒斯坦鹽業公司。[57]1937年,全國有86家紡織工廠,僱傭了1500名工人。資金和技術都是由歐洲的猶太人士提供的。位於阿塔市的阿塔紡織廠成立於1934年,後來成為以色列紡織業的標誌。[58]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來自歐洲的供應被切斷,而當地的製造商被要求提供軍需品時,這個行業經歷了快速的發展。到1943年,工廠數量增加到250家,員工5630人,產量增加了10倍。[59]
從1924年開始,貿易展覽會在特拉維夫舉行。黎凡特博覽會於1932年開幕。[60]
獨立後
建國後,以色列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除了必須從1948年阿以戰爭的毀滅性影響中恢復,它還必須吸收來自歐洲的數十萬猶太難民和來自阿拉伯世界的近100萬難民。以色列財政吃緊,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這導致了從1949年到1959年的緊縮政策。失業率高,外匯儲備匱乏。[61]
1952年,以色列和西德簽署了一項協議,規定西德為以色列在大屠殺期間迫害猶太人支付賠償金,並賠償被納粹偷走的猶太人財產。在接下來的14年裡,西德付給以色列30億馬克(相當於1115億美元的現代貨幣)。賠款成為以色列收入的一個決定性部分,在1956年高達以色列收入的87.5%。[61]1950年,以色列政府發行了以色列債券,供美國和加拿大的猶太人購買。1951年,債券計劃的最終結果超過5200萬美元。此外,許多美國猶太人向以色列提供私人捐助,在1956年,這一數據高達一億美元。1957年,債券銷售額占以色列特別發展預算的35%。[62]在本世紀後期,以色列嚴重依賴美國的經濟援助,[63]美國同時是為以色列在國際上最重要的政治支持來源。
這些來源的收益投資於工業和農業發展項目,使以色列能夠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在這些援助中得以實施的項目包括哈德拉電廠、死海工程、國家運水船、海法、阿什杜德和埃拉特的港口開發、海水淡化廠和國家基礎設施項目。
建國後,優先考慮在預定發展的地區建立工業,這些地區包括拉吉、亞實基倫、內蓋夫和加利利。以色列紡織業的擴張是棉花作為一個有利可圖的農業部門發展的結果。到20世紀60年代末,紡織業是以色列最大的工業產項之一,僅次於食品工業。紡織品約占工業出口的12%,成為僅次於拋光鑽石的第二大出口行業。[59]上世紀90年代,廉價的東亞勞動力降低了該行業的盈利能力。大部分工作轉包給了400家以色列阿拉伯縫紉店。隨著這些工廠的關閉,包括德爾塔、波爾加特、阿格曼和基坦在內的以色列公司開始在約旦和埃及從事縫紉工作,通常是在合格的工業園區的安排下。本世紀初,以色列公司在約旦有30家工廠。以色列的年出口額達到3.7億美元,為馬莎百貨、蓋璞、維多利亞的秘密、沃爾瑪、西爾斯百貨、拉夫·勞倫馬球、卡爾文·克萊因和唐納·凱倫等零售商和設計師供貨。[59]
在以色列建國的頭20年裡,以色列對發展的堅定承諾導致了每年超過10%的經濟增長率。從1950年到1963年,工薪家庭的實際支出增長了97%。[64]從1955年到1966年,人均消費增長了221%。[65]1973年贖罪日戰爭後的幾年是經濟上的失落的十年,增長停滯,通貨膨脹飆升,政府開支大幅增加。同樣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的銀行股危機。到1984年,經濟形勢變得幾乎是災難性的,年通貨膨脹率接近450%,預計到第二年年底將超過1000%。[66]但是,1985年實施的成功的經濟穩定計劃和隨後實行的面向市場的結構改革[67][68]使經濟恢復了活力,並為1990年代經濟的迅速增長鋪平了道路,成為面臨類似經濟危機的其他國家的榜樣。[69]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有兩項進展幫助以色列實現了經濟轉型。第一波是猶太移民潮,主要來自前蘇聯國家,為以色列帶來了100多萬新公民。這些新來的蘇聯猶太移民中,很多人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擁有豐富的科學和技術知識,幫助推動以色列迅速發展的技術產業,他們現在占以色列人口的15%。[70]有利於以色列經濟的第二個發展是1991年10月在馬德里會議上開始的和平進程,這一進程導致以色列和約旦之間簽署了協定,後來又簽署了約以和約。
21世紀初,由於全球網際網路泡沫的破裂,以色列經濟陷入低迷,許多初創公司在泡沫最嚴重時期破產。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義耗費了以色列數十億美元的安全成本,導致投資和旅遊業的下降,[71]從而使以色列的失業率達到兩位數。2000年第一季度,以色列經濟的增長率是10%。但是到了2002年,以色列經濟在其中一個季度里下降了4%。後來,以色列通過向更遠的地區,比如正在快速發展的東亞國家的以色列出口商開放新市場,成功地實現了令人矚目的經濟復甦。隨著網際網路泡沫的逐漸破滅和全球網際網路使用量的增加,科技行業出現了反彈,對軟體需求出現了增長。而911事件則導致了全球對安全和國防的需求增加。由於在這些領域的早期投資,以色列在這些領域有著雄厚的基礎,使國內的失業情況得以逐步緩和。
過去幾年,外國投資前所未有地湧入以色列,以前避開以色列市場的公司現在看到了它對其全球戰略的潛在貢獻。根據以色列製造商協會的數據,2006年,外國在以色列的投資總額為130億美元。[72]英國金融時報稱「炸彈掉了,以色列的經濟卻在增長」。[73]此外,儘管以色列的外債總額為950億美元,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41.6%,但自2001年以來,它已成為淨外債的淨貸款國,截至2012年6月,其淨外債處於600億美元的顯著盈餘。[74]該國2010年的經常項目盈餘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左右。
以色列經濟經受住了2000年代末的衰退,在2009年GDP實現正增長,在2010年結束時失業率低於許多西方國家。[75]這種經濟韌性的背後有幾個原因,例如,如上所述,以色列是一個淨貸款國,而不是借款國,以及政府和以色列銀行普遍保守的宏觀經濟政策。特別值得一提的有兩種政策,一種是政府拒絕屈服於銀行的壓力,在危機初期撥出大量公共資金來援助它們,從而限制了它們的冒險行為。[76]二是實施了巴赫委員會在2000年代初至年中提出的建議,即將銀行的儲蓄和投資銀行業務脫鉤,這與當時很多國家(尤其是在美國)的趨勢相反。當時大多國家的趨勢是放鬆此類限制,從而鼓勵這些國家的金融體系承擔更多風險。[77]
OECD成員國
2007年5月,以色列受邀與OECD就加入問題展開討論。[78]2010年5月,OECD不顧巴勒斯坦的反對,一致投票邀請以色列加入。[79]以色列於2010年9月7日成為正式成員。[47][80]OECD讚揚了以色列的科技進步,稱其「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傑出的成果」。[79]
挑戰
儘管經濟繁榮,以色列經濟面臨著許多挑戰,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長期的挑戰。在短期內,它無法複製其在電信行業的成功到其他發展中的行業,這阻礙了它的經濟前景。過去10年,以色列未能培育出大型跨國公司,這也令人質疑其在先進行業僱傭大量員工的能力。[81]從長遠來看,以色列正面臨著極端正統猶太人越來越多的挑戰,這些人的官方勞動力參與率很低。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以色列未來的就業人口的比例大幅下降,而福利支出將會上升。[82]以色列銀行行長斯坦利·費希爾表示,極端正統派日益增長的貧困正在損害以色列經濟。[83]根據伊恩·福斯曼公布的數據,以色列60%的貧困家庭是正統派猶太人和以色列阿拉伯人。這兩個群體加起來占以色列人口的25-28%。一些基金會和組織正在通過就業安置服務和網絡活動應對這些挑戰。[84][85][86][87][88]
數據
年度 | GDP |
人均GDP |
GDP增長率 |
通貨膨脹率 |
失業率 |
政府公債 |
---|---|---|---|---|---|---|
1980 | 27.7 | 7,062 | ▲3.6 % | ▲316.6 % | 4.8 % | n/a |
1981 | ▲31.7 | ▲8,029 | ▲4.7 % | ▲116.8 % | ▲5.1 % | n/a |
1982 | ▲34.1 | ▲8,496 | ▲1.4 % | ▲120.4 % | ━ 5.1 % | n/a |
1983 | ▲36.4 | ▲8,872 | ▲2.6 % | ▲145.6 % | ▼4.6 % | n/a |
1984 | ▲38.5 | ▲9,270 | ▲2.2 % | ▲373.8 % | ▲5.9 % | n/a |
1985 | ▲41.5 | ▲9,818 | ▲4.5 % | ▲304.6 % | ▲6.7 % | n/a |
1986 | ▲43.9 | ▲10,213 | ▲3.6 % | ▲48.2 % | ▲7.1 % | n/a |
1987 | ▲48.4 | ▲11,077 | ▲7.5 % | ▲19.9 % | ▼6.1 % | n/a |
1988 | ▲51.8 | ▲11,679 | ▲3.6 % | ▲16.2 % | ▲6.5 % | n/a |
1989 | ▲54.6 | ▲12,097 | ▲1.4 % | ▲20.2 % | ▲8.9 % | n/a |
1990 | ▲60.4 | ▲12,968 | ▲6.6 % | ▲17.2 % | ▲9.6 % | n/a |
1991 | ▲65.3 | ▲13,201 | ▲4.6 % | ▲19.0 % | ▲10.6 % | n/a |
1992 | ▲71.6 | ▲13,968 | ▲7.2 % | ▲11.9 % | ▲11.2 % | n/a |
1993 | ▲76.0 | ▲14,457 | ▲3.8 % | ▲10.9 % | ▼10.0 % | n/a |
1994 | ▲83.1 | ▲15,403 | ▲7.0 % | ▲12.3 % | ▼7.8 % | n/a |
1995 | ▲93.0 | ▲16,784 | ▲9.7 % | ▲10.0 % | ▼6.9 % | n/a |
1996 | ▲100.4 | ▲17,671 | ▲6.0 % | ▲11.3 % | ▲8.3 % | n/a |
1997 | ▲106.3 | ▲18,245 | ▲4.0 % | ▲9.0 % | ▲9.5 % | n/a |
1998 | ▲111.9 | ▲18,748 | ▲4.2 % | ▲5.4 % | ▲10.7 % | n/a |
1999 | ▲117.6 | ▲19,222 | ▲3.5 % | ▲5.2 % | ▲11.1 % | n/a |
2000 | ▲130.9 | ▲20,819 | ▲8.8 % | ▲1.1 % | ▼10.9 % | 79.6 % |
2001 | ▲134.0 | ▼20,815 | ▲0.1 % | ▲1.1 % | ▲11.6 % | ▲83.7 % |
2002 | ▲135.8 | ▼20,679 | ▼−0.2 % | ▲5.7 % | ▲12.9 % | ▲90.2 % |
2003 | ▲140.1 | ▲20,944 | ▲1.1 % | ▲0.7 % | ▲13.4 % | ▲92.8 % |
2004 | ▲151.1 | ▲22,202 | ▲5.0 % | ▼−0.2 % | ▼12.9 % | ▼91.3 % |
2005 | ▲162.4 | ▲23,441 | ▲4.1 % | ▲1.3 % | ▼11.2 % | ▼88.2 % |
2006 | ▲176.9 | ▲25,091 | ▲5.8 % | ▲2.1 % | ▼10.5 % | ▼80.0 % |
2007 | ▲192.9 | ▲26,876 | ▲6.2 % | ▲0.5 % | ▼9.2 % | ▼73.1 % |
2008 | ▲202.5 | ▲27,710 | ▲3.2 % | ▲4.6 % | ▼7.7 % | ▼71.9 % |
2009 | ▲207.0 | ▼27,662 | ▲1.3 % | ▲3.3 % | ▲9.4 % | ▲74.6 % |
2010 | ▲221.1 | ▲29,018 | ▲5.5 % | ▲2.7 % | ▼8.3 % | ▼70.7 % |
2011 | ▲237.4 | ▲30,580 | ▲5.2 % | ▲3.5 % | ▼7.1 % | ▼68.8 % |
2012 | ▲247.8 | ▲31,334 | ▲2.4 % | ▲1.7 % | ▼6.9 % | ▼68.4 % |
2013 | ▲262.9 | ▲32,631 | ▲4.3 % | ▲1.5 % | ▼6.3 % | ▼67.1 % |
2014 | ▲277.9 | ▲33,835 | ▲3.8 % | ▲0.5 % | ▼5.9 % | ▼65.9 % |
2015 | ▲287.2 | ▲34,290 | ▲2.3 % | ▼−0.6 % | ▼5.3 % | ▼64.0 % |
2016 | ▲301.8 | ▲35,322 | ▲4.0 % | ▼−0.5 % | ▼4.8 % | ▼62.1 % |
2017 | ▲318.4 | ▲36,562 | ▲3.6 % | ▲0.2 % | ▼4.2 % | ▼60.4 % |
2018 | ▲337.4 | ▲37,994 | ▲3.5 % | ▲0.8 % | ▼4.0 % | ▲60.8 % |
各部門經濟
農業
2017年,以色列GDP的2.3%來自農業。在270萬勞動力中,農業生產占2.6%,農業服務業占6.3%。[91]雖然以色列進口大量糧食(約占當地消費的80%),但它在其他農產品和食品方面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幾個世紀以來,該地區的農民種植了各種柑橘類水果,如葡萄柚、橙子和檸檬。柑橘類水果仍然是以色列的主要農產品出口。此外,以色列是世界上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之一。以色列每年出口價值超過13億美元的農業產品,包括農產品以及價值12億美元的農業技術。[92]
金融服務
以色列在全國有100多個活躍的風險投資基金,管理著100億美元。2004年,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基金投資占投資總額的50%以上,體現了該國作為許多國家在國際上尋求外國投資的良好聲譽。[93]以色列的風險投資業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迅速發展,目前約有70家活躍的風險投資基金(VC),其中14家國際風險投資公司在以色列設有辦事處。以色列蓬勃發展的風險投資和企業孵化器行業在該國蓬勃發展的高科技行業融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94] 2008年,以色列的風險投資增長了19%,達到19億美元。[95]
從1991年到2000年,以色列每年的風險投資支出幾乎都是私人的,增長了近60倍,從5800萬美元增長到33億美元;以色列風險基金創辦的公司從100家增至800家;以色列的信息技術收入從16億美元上升到125億美元。到1999年,以色列的私人資本投資占GDP的比重僅次於美國。以色列的高技術投資在其經濟增長中所占的份額為70%居世界首位。[96]
以色列蓬勃發展的風險投資行業在為該國蓬勃發展的高科技行業提供資金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國家現在充滿了數百家成功的以色列私人股本和風險投資公司,他們希望投資於下一個潛在的數百萬或數十億美元的創業公司。[97]許多以色列風險投資公司管理著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它們正尋求投資於以色列國內企業,以通過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強大的業務來創造價值。2007-08年的金融危機也影響了本地風險資本的可獲得性。2009年,以色列市場共發生了63起併購交易,總價值25.4億美元,比2008年的27.4億美元低7%,當時有82家以色列公司被併購或收購,比2007年87家以色列公司被併購或收購的收益(37.9億美元)低33%。[98]眾多以色列高科技公司因其可靠的企業管理和高素質的人才而被跨國公司收購。[36]除了風險投資基金之外,許多世界領先的投資銀行、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在以色列也有強大的業務,它們承諾將資金投入以色列高科技公司,並從其繁榮的高科技產業中獲益。這些機構投資者包括高盛、貝爾斯登公司、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美林證券、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安大略教師退休金計劃和美國國際集團。[99]
以色列的對沖基金行業規模雖小,但增長迅速。在2007年至2012年的5年內,活躍對沖基金的數量增加了一倍,達到60隻,而基金控制的總資產價值同期翻了兩番。以色列建立對沖基金自2006年以來增長了162%,目前註冊管理總計20億美元,並僱傭大約300人。[100][101][102][103][104]以色列不斷增長的對沖基金行業也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投資者,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投資者。[105]
高科技產業
以色列的科學和技術是該國最發達和最工業化的部門之一。現代以色列高科技生態系統高度優化,構成以色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色列高科技產業占就業市場的14%,占國內GDP的1/5。[106]從事科學和技術的以色列人的百分比,以及用於研究和發展的投入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都是世界上最高的。[107]以每百萬公民發表科學論文的數量衡量,以色列的科學活動在世界上排名第四。以色列在全世界發表的科學論文總數中所占的百分比幾乎是其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10倍。[108]儘管與世界上其他工業化國家相比,以色列的人口較少,但以色列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所占雇員數量的比例是世界上最高的,每10,000名雇員中有140名科學家和技術人員。相比之下,美國和日本的這一比例分別為以色列的85%和83%。[109]
以色列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為自然科學、農業科學、計算機科學、電子、遺傳學、醫學、光學、太陽能和各種工程領域的進步作出了貢獻。以色列是一些高科技產業主要公司的所在地,也是世界上技術知識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110]1998年,特拉維夫被新聞周刊評為世界十大最具科技影響力的城市之一。[111]2012年,這座城市還被評為高科技創業公司的最佳選址之一,僅次於加州。[112][113]2013年,特拉維夫再次蟬聯美國波士頓環球報將特拉維夫評為全球第二大創業城市,僅次於美國的矽谷,[114]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創業企業中心之一。[31][16]每年有200家創業公司成立,2500多家創業公司在全國各地運營。[33][115]
由於以色列高度著名和富有創造性的創業文化,以色列經常被稱為「創業國家」(改編自丹·塞納和索爾·辛格的著作《創業國家》)[116][117][118][119]和「中東的矽谷」。[97]甚至有很多集團的項目是把人們送到以色列去探索「創業國家」經濟(比如TAVtech Ventures和TAMID集團)。[120][121][122]一些人將這一成功歸功於以色列國防軍及其人才的發展,這些人才的發展在他們退伍後推動了高科技產業的發展,但企業家因巴爾·阿里利在她的著作中指出,以色列文化固有的特點和以色列兒童的成長方式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該行業面臨著一些挑戰,如何克服這些挑戰,是該行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如今,高科技產業快速發展,對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但是人才市場上沒有足夠的專家,特別是以色列高科技部門15%的職位仍然空缺。[123][124]其中軟體工程專業的空缺職位最多(31%),其中包括DevOps、後端、數據科學、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125]因此,以色列勞動力市場的專家薪金也大幅度增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IT公司在國外尋找填補空白的方法。因此,他們大約有25%的員工在海外工作,大多數公司選擇從烏克蘭(45%)和美國(16%)僱傭員工。[126][127]因此,為了保持工業的增長,以色列應該克服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事實上,以色列高等教育委員會已經啟動了一個五年計劃,試圖將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專業的畢業生數量增加40%。[123][125]
能源
從歷史上看,以色列依靠外部進口來滿足其大部分能源需求,2009年在能源產品進口上的支出相當於其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128]交通部門主要依靠汽油和柴油,而電力生產的大部分是使用進口煤炭。截至2013年,以色列每年進口大約1億桶石油。[129]以色列的原油儲量微不足道,但其國內的天然氣資源卻從2009年開始被大量發現。此前,以色列進行了數十年不成功的勘探。[28][130][131][132][133]
天然氣
直到21世紀初,以色列的天然氣使用量還很少。在20世紀90年代末,由於環境、成本和資源多樣化的原因,以色列的政府決定鼓勵天然氣的使用。然而,當時國內沒有天然氣來源,人們的期望是,天然氣將以液化天然氣的形式從海外供應,並在未來通過從埃及的管道供應。以色列電力公司計劃建造幾座以天然氣為動力的發電廠,建立一個全國天然氣分配網和一個液化天然氣進口終端。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4 | 2016 | 2018* | 2020* | 2022* | 2024* | 2026* | 2028* | 2030* |
---|---|---|---|---|---|---|---|---|---|---|---|---|---|---|---|
1.2 | 1.6 | 2.3 | 2.7 | 3.7 | 4.2 | 5.2 | 7.6 | 9.5 | 10.1 | 11.1 | 11.7 | 13 | 14.3 | 15.3 | 16.8 |
單位是十億立方米/年(BCM)。 *預計 |
最近的發現
2000年,亞實基倫近海發現了一個330億立方米也就是1.2萬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田,並於2004年開始投入商業生產。然而,到2014年,這個油田幾乎已經枯竭了,而且比預期的要早,因為在2011年穆巴拉克政權倒台,從埃及方面進口的天然氣中斷,於是增加了氣田的開採。2009年,在海法以西約90 km(60 mi)的深水區發現了一個名為塔瑪的重要氣田,探明儲量為7.9 × 1012立方英尺,在海岸線附近還有一個較小的氣田,其規模為530 × 109立方英尺。[135][136][137][138]此外,自2010年以來進行的三維地震勘探和測試鑽井結果證實,在2009年已發現的大型氣田附近的大型水下地質地層中,估計存在21.9 × 1012立方英尺名為利維坦的天然氣礦床。[139][140][141][142]
經過四年的開發,塔瑪油田於2013年3月30日開始商業化生產。[143]塔瑪的天然氣供應預計將有助於以色列經濟。2011年至2013年,由於鄰國埃及的天然氣供應中斷,以色列經濟遭受了200多億新謝克爾的損失(由於埃及決定無限期中止對以色列的天然氣供應協議,預計這一損失不會恢復)。[144][145]由於埃及的天然氣供應中斷,以色列及其鄰國約旦不得不進口昂貴得多、污染嚴重的液體重燃料作為替代能源。2013年塔瑪氣田投產後,以色列隨後的能源危機得以緩解,而約旦承諾與以色列利維坦氣田達成100億美元的15年天然氣供應協議,總規模達450億立方米,該氣田計劃於2019年底投產。[146]該協議預計將為約旦每年節省6億美元的能源成本。[147]2018年,塔瑪油田和利維坦油田的所有者宣布,他們正在與一個由埃及公司組成的財團談判一項協議,在10年內供應至多64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價值最高可達150億美元。[148]2012年初,以色列內閣宣布了建立主權財富基金(稱為「以色列公民基金」)的計劃。[149]
油田[150] | 發現 | 生產 | 估計體量 |
---|---|---|---|
Noa North | 1999[151] | 2012年到2014年 | 原有50 × 109立方英尺(1.4 × 109立方公尺); 已采罄 |
Mari-B | 2000 | 2004年到2015年 | 原有1 × 1012立方英尺(28 × 109立方公尺); 已采罄 |
塔瑪 | 2009 | 2013 | 10.8 × 1012立方英尺(310 × 109立方公尺)[138] |
Dalit | 2009 | Not in production | 700 × 109立方英尺(20 × 109立方公尺) |
利維坦油田 | 2010 | 2020 (expected) | 22 × 1012立方英尺(620 × 109立方公尺) |
海豚 | 2011 | 沒有正在生產 | 81.3 × 109立方英尺(2.30 × 109立方公尺)[152] |
丹寧油田 | 2012 | 沒有正在生產 | 1.2—1.3 × 1012立方英尺(34—37 × 109立方公尺) |
Karish | 2013 | 預計2022年投產 | 2.3—3.6 × 1012立方英尺(65—102 × 109立方公尺) |
電能
從國家成立到2010年代中期,國有公用事業公司以色列電力公司(IEC)在國家的發電方面擁有有效的壟斷地位。2010年,該公司銷售了52,037千瓦時的電力。直到2010年中期,該國還面臨著持續的低運營儲備,這主要是由於以色列是一個「電力孤島」。大多數國家都有能力在電力短缺的情況下依靠鄰近國家的生產者提供的電力。然而,以色列的電網與鄰國的電網沒有連接。這主要是由於政治原因,但也由於約旦和埃及的電力系統相當不發達,這兩個國家的電力系統一直難以滿足國內需求,其人均發電量還不到以色列的五分之一。然而,儘管以色列的運營儲備很低,但該國擁有足夠的發電和輸電能力來滿足國內電力需求,而且與周邊國家不同,歷史上輪流停電的情況相當罕見,即使在需求極度旺盛的時期也是如此。
面對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以及對電力儲備不足的擔憂,以色列政府從本世紀頭十年的後半期開始,採取措施增加電力供應和運營儲備,降低IEC的壟斷地位,增加電力市場的競爭。它指示獨立選舉委員會建造幾座新發電站,並鼓勵私人投資發電部門。到2015年,IEC在全國總裝機容量中所占的份額已經下降到約75%,公司當時擁有約13.6吉瓦(GW)的裝機容量。2010年以來,獨立發電企業新建了3座燃氣聯合循環電站,總發電能力約為220吉瓦,各類工業企業新建了廠房熱電聯產設施,總發電量約為100吉瓦,並獲得電力主管部門的許可,以有競爭力的價格向國家電網出售剩餘電力。同樣在建的還有一座300兆瓦的抽水蓄能電站,還有兩座在規劃中,另外還有幾座太陽能電站。
除上述步驟外,以色列和賽普勒斯正在考慮執行擬議的歐亞互聯項目。這包括在他們之間以及賽普勒斯和希臘之間鋪設2000兆瓦的HVDC海底電力電纜,從而將以色列連接到更大的歐洲電網。[153]如果這一計劃得以實施,以色列的運營儲備將進一步增加,多餘的電力將銷往海外。
2016年,全國發電量67.2億千瓦時,天然氣發電量55.2%,煤炭發電量43.8%,天然氣發電量首次超過煤炭發電量。
煤 | 燃油 | 天然氣 | 柴油 | |
---|---|---|---|---|
按工廠類型劃分的裝機容量 | 39.7% | 3.4% | 39.8% | 18.9% |
按燃料來源計算的全年總發電量 | 61.0% | 0.9% | 36.6% | 1.5% |
太陽能
以色列的太陽能和以色列太陽能工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建國之初。20世紀50年代,利瓦伊·伊薩開發了一種太陽能熱水器,以幫助緩解這個新國家的能源短缺。[154]到1967年,每20戶家庭中就有1戶使用太陽能熱水器燒水,並售出了5萬台太陽能熱水器。[154]在20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中,以色列太陽能產業之父哈里·茲維·塔博爾開發出了太陽能熱水器的原型,現在90%以上的以色列家庭都在使用這種熱水器。[155]以色列的工程師處於太陽能技術的最前沿,[156]該國的太陽能公司在世界各地開展項目。[157]
工業製造
以色列擁有龐大的工業能力和發達的化學工業,其許多產品面向出口市場。大多數化工廠位於拉馬特·霍夫、海法灣地區和死海附近。以色列化學公司是以色列最大的化肥和化學公司之一,它的子公司死海工廠是世界第四大碳酸鉀產品生產商和供應商。[158]公司還生產氯化鎂、工業鹽、除冰劑、浴鹽、食鹽、化妝品原料等產品。[158]以色列最大的雇主之一是以色列航太工業,主要生產航空、太空和國防產品。2017年,公司排期訂單114億美元。[159]另一個大的雇主是梯瓦製藥工業,世界上最大的製藥公司之一,2011年僱傭了4萬人。專業生產仿製藥、專利藥和原料藥。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仿製藥製造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15家製藥公司之一。[160][161]金屬、電氣設備、建築材料、消費品和紡織品的工業生產以及食品加工也構成了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鑽石工業
以色列是世界三大鑽石拋光中心之一,與比利時和印度並列。2012年,以色列拋光鑽石淨出口下降22.8%,從2011年的72億美元下降到55.6億美元。未經加工鑽石淨出口下降20.1%至28億美元,拋光鑽石淨出口下降24.9%至43億美元,而未經加工鑽石淨進口下降12.9%至38億美元。由於持續的全球金融危機,特別是對歐元區和美國造成了影響,導致淨進出口下降。美國是最大的鑽石市場,占拋光鑽石總出口市場的36%,香港以28%的份額位居第二,比利時以8%的份額位居第三。[162][163][164][165]截至2016年,切割鑽石仍然是以色列最大的出口產品,占所有出口的23.2%。[27]
國防承包
以色列是世界上主要的軍事裝備出口國之一,2007年占世界軍事裝備出口總量的10%。2010年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全球100家武器生產和軍事服務公司指數中,有三家以色列公司榜上有名,它們是埃爾比特系統、以色列航太工業和拉斐爾先進防禦系統公司。[166][167]以色列的國防工業是一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部門,也是該國的一個大雇主。以色列也是全球武器市場的主要參與者,截至2024年,以色列是全球第9大武器出口國。[168]2004年至2011年,武器轉讓協議總額超過129億美元。[169]在這個國家有超過150家活躍的國防公司,每年的總收入超過35億美元。[170]2012年,以色列的國防設備出口額達到70億美元,比2011年的國防相關出口額增長了20%。大部分出口產品銷往美國和歐洲。購買以色列國防裝備的其他主要地區包括東南亞和拉丁美洲。[171][172][173]印度還是以色列武器出口的主要國家,是以色列在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市場。[174][175]以色列被認為是世界上領先的無人機出口國。[176]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1年,以色列國防公司製造的無人機占所有出口無人機的41%。[177]
旅遊業
旅遊業是以色列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2017年吸引了360萬外國遊客,自2016年以來增長了25%,為以色列經濟貢獻了200億新謝克爾,創造了歷史記錄。[50][51][52][53]最受歡迎的旅遊地點是馬薩達。[178]
對外貿易
2016年,以色列貨物出口總額達到558億美元。[179]同年,以色列進口了價值619億美元的商品。[180]2017年出口(商品和服務)1023億美元,進口967億美元。[181]以色列通常在商品貿易上有適度的逆差。其主要進口商品包括原材料、原油、生產資料和成品消費品。以色列的大部分出口產品是高附加值產品,如電子元件和其他高科技設備、工具和機械、切割鑽石、精鍊石化產品和藥品。由於旅遊業和諸如軟體開發、工程服務、生物醫學和科學研究與開發等服務業的發展,以色列的服務貿易通常會出現巨額順差。因此,總體對外貿易是積極的,經常帳戶盈餘占GDP的比重在2017年達到了4.7%。[9]
美國是以色列最大的貿易夥伴,以色列是美國第26大貿易夥伴;[182]2010年雙邊貿易總額約為245億美元,高於1997年的127億美元。美國對以色列的主要出口包括電腦、集成電路、飛機零部件和其他國防設備、小麥和汽車。以色列對美國的主要出口包括切割鑽石、珠寶、集成電路、印刷機械和電信設備。1985年,兩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逐步取消了兩國間大部分商品的關稅。1996年11月簽署了一項農業貿易協定,其中涉及自由貿易協定未包括的其餘貨物。然而,一些非關稅壁壘和商品關稅仍然存在。以色列還與歐洲聯盟和加拿大簽訂了貿易和合作協定,並正設法與一些其他國家締結這種協定,包括土耳其、約旦和東歐的一些國家。
就區域而言,歐盟是以色列出口的首要目的地。在2011年10月至2012年1月的四個月里,以色列向歐盟出口的貨物總額達50億美元,占以色列總出口的35%。在同一時期,以色列對東亞和遠東的出口總額約為31億美元。[183]
直到1995年,由於阿盟的抵制,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的貿易一直很少。阿盟的抵制始於1945年,針對的是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社區。阿拉伯國家不僅拒絕與以色列進行直接貿易(主要抵制),而且還拒絕與任何在以色列經營的公司做生意(次要抵制),或任何與與以色列做生意的公司做生意(第三抵制)。
2013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商業貿易每年價值200億美元。[184]
2012年,10家公司占以色列出口的47.7%。這些公司包括英特爾以色列公司、埃爾比特系統公司、煉油廠有限公司、梯瓦製藥公司、伊斯卡公司、以色列化學公司、馬赫辛·阿甘公司、帕茲石油公司、以色列航太工業公司和惠普公司的Indigo部門。以色列銀行和以色列出口研究所警告說,以色列過於依賴少數幾個出口商。
出口目的地和進口來源地
|
|
排名
2016年至2017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將以色列列為世界第二大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199]在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中,以色列在188個世界國家中排名第18位,被列為「高度已開發國家」。[200]截至2014年,以色列的經濟複雜性指數在124個國家中排名第19位。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 2016年世界競爭力年鑑將以色列經濟列為61個受調查經濟體中世界競爭力排名第21位的經濟體。[201]在面對危機時,以色列經濟被評為世界上最持久的經濟,在研發中心的投資中也排名第一。[202]以色列銀行因其高效運作在各國央行中排名第一,高於2009年的第8位。以色列在技術人才的供應方面也名列第一。[202]以色列公司,特別是在高科技領域的公司,在華爾街和其他世界金融市場上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功:截至2010年,以色列在美國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數量在外國中排名第二。[203]
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以來,以色列就脫離了社會主義經濟模式,向自由市場資本主義模式邁出了重大步伐。截至2012年,以色列的經濟自由度得分為67.8,在2012年經濟自由度指數中排名第48位。以色列的經濟競爭力得益於對產權的有力保護、相對較低的腐敗水平以及對全球貿易和投資的高度開放。所得稅和公司稅仍然相對較高。[204]截至2011年,在透明國際的清廉指數中,以色列在182個國家中排名第36位。賄賂和其他形式的腐敗在以色列是非法的,以色列是自2008年以來經合組織賄賂公約的簽約國。[204]
另見
參考資料
- ^ 1.0 1.1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October 2019.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9-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2.0 2.1 2.2 2.3 The World Factbook- Israel.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18-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31).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Database, April 2020. IMF.org.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0-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Poverty rate rises in Israel. Anadolu Ajansı.
- ^ Income inequality. data.oecd.org. OECD. [2020-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6.0 6.1 Labour Force Survey Data, February 2020 (PDF). cbs.gov.il.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9-12-11].
- ^ Israel: Trade Statistics. Global Edge. [2013-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 ^ 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 Israel. Doingbusiness.org. [2018-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4).
- ^ 9.0 9.1 9.2 Israel Country Profile. CIA World Factbook. [201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 ^ 10.0 10.1 Israel. OEC.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 ^ Exports Partners of Israel. CIA World Factbook. 2017 [201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 ^ Imports Partners of Israel. CIA World Factbook. 2017 [2019-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1).
- ^ Credit scoring agency gives Israel its highest-ever rating. [201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5) (美國英語).
- ^ Credit Rating - Moody's. moodys.com. [201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0).
- ^ Editorial, Reuters. Fitch Affirms Israel at 'A+'; Outlook Stable. U.S. [201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美國英語).
- ^ 16.0 16.1 16.2 Chua, Amy. World On Fire .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2003: 219–220. ISBN 978-0385721868.
- ^ "Economy of Israel" in CIA 2011 World Factbook, web:CIA-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Country Rankings: World & Global Economy Rankings on Economic Freedom. www.heritage.org. [2019-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8) (英語).
- ^ Israel's shift towards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1).
- ^ Bounfour, Ahmed; Edvinsson, Leif. Intellectual Capital for Communities: Nations, Regions, and Cities.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5: 47 (368 pages). ISBN 0-7506-7773-2.
- ^ Richard Behar. Inside Israel's Secret Startup Machine. Forbes. 2016-05-11 [2016-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09).
- ^ Krawitz, Avi. Intel to expand Jerusalem R&D. The Jerusalem Post. 2007-02-27 [2012-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7).
- ^ Microsoft Israel R&D center: Leadership. Microsoft. [2012-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3).
Avi returned to Israel in 1991, and established the first Microsoft R&D Center outside the US ...
- ^ 24.0 24.1 Shelach, Shmulik. Apple to set up Israel development center. Globes. 2011-12-14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25.0 25.1 Shelach, Shmulik. Apple opens Ra'anana development center. Globes. 2013-02-10 [2013-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26.0 26.1 Berkshire Announces Acquisition. New York Times. 2006-05-06 [2010-05-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0).
- ^ 27.0 27.1 OEC - Israel (ISR) Exports, Imports, and Trade Partners. atlas.media.mit.edu.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 ^ 28.0 28.1 Buck, Tobias. Field of dreams: Israel's natural gas. Financial Times Magazine. 2012-08-31 [2012-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
- ^ What a gas!. The Economist. 2010-11-11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12).
- ^ David Adler. Ambitious Israeli students look to top institutions abroad. ICEF. 2014-03-10 [2015-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3).
- ^ 31.0 31.1 Karr, Steven.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Israel - Part 2. Huffington Post. 2014-10-24 [2016-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8).
- ^ Chua, Amy. World On Fire .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2003: 31. ISBN 978-0385721868.
- ^ 33.0 33.1 The Intellectual Capital of the State of Israel (PDF). State of Israel Ministry of Industry, Trade, and Labor: 27. November 2007 [2013-03-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16).
- ^ Israel's technology cluster. The Economist. 2008-03-19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Dolmadjian, Katia. Israeli innovators build new 'Silicon Valley'. Agence France-Presse. 2011-06-28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 ^ 36.0 36.1 36.2 FUNDING THE FUTURE: Advancing STEM in Israeli Education (PDF). STEM Israel. 2012-12-04 [2013-03-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05-15).
- ^ Carlos Slim investing 60 million dollars in an Israeli startup. Israel News.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3).
- ^ Ora Coren. Mexican mogul Carlos Slim eyes investments in Israel. Haaretz.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6).
- ^ Carlos Slim: We want to invest more in Israel. Globes. 2013-11-28 [2015-04-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3).
- ^ Donald Trump Plans World-Class Golf Course in Israel. Algemeiner. 2013-05-17 [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5).
- ^ Allison Kaplan Sommer. Microsoft's Bill Gates: Israel is a vital resource for us. Israel 21. 2002-12-02 [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0).
- ^ Maya Shwayder. Donald Trump, Big In Israel, Endorses Prime Minister Benjamin Netanyahu. IB Times. 2013-01-15 [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6).
- ^ Bill Gates pledges new investment in Israel. Wis TV. 2005-10-26 [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1).
- ^ Donald Trump to U.S. – "You're fired!". Wise Money Israel. 2013-06-21 [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27).
- ^ David Lev. Buffett: Israel a Top Place for Ideas, Investments. Israel National News. 2013-05-02 [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 ^ Israeli Business Investments. Israeli Business Investment.com. [2013-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2).
- ^ 47.0 47.1 Israel's accession to the OECD.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 ^ Israel's Free Trade Area Agreements, IL: Tamas, [2011-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3)
- ^ Israel signs free trade agreement with Mercosur. Israel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2007-12-19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04).
- ^ 50.0 50.1 Yan. Israel sees record 3.6 mln inbound tourists in 2017. Xinhua. 2018-01-03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7).
- ^ 51.0 51.1 Amir, Rebecca Stadlen. Israel sets new record with 3.6 million tourists in 2017. Israel21. 2018-01-03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4).
- ^ 52.0 52.1 Raz-Chaimovich, Michal. Record 3.6m tourists visit Israel in 2017. Globes. 2017-12-27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4).
- ^ 53.0 53.1 Israel Sees Record 3.6 Million Tourists in 2017. Atlanta Jewish Times. 2018-01-04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1).
- ^ Baten, Jörg. A History of the Global Economy. From 1500 to the Presen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6: 227. ISBN 9781107507180.
- ^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srael: From ideology to stagn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Yakir Plessner, p.72. Google Books.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The Seventh Dominion?. Time. 1929-03-04 [2007-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21).
- ^ Smith, Barbara Jean. The Roots of Separatism in Palestine: British Economic Policy, 1920-1929.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93-01-19 [2019-01-19]. ISBN 9780815625780 –透過Google Books.
- ^ Tsur, Doron. (12 October 2010) "When the guns fell silen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aaretz.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59.0 59.1 59.2 "Textil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ewish Virtual Library.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City of Work and Prosperity": The Levant Fair.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 ^ 61.0 61.1 הויכוח סביב הסכם השילומים.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7) (希伯來語).
- ^ ORGANIZATIONS: Dollars for Israel. Time. 1957-01-21 [2020-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1).
- ^ Mark, Clyde. Israel: US Foreign Assistance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004-07-12 [2012-07-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17).
- ^ The Challenge Of Israel by Misha Louvish
- ^ Israel: A History by Anita Shapira
- ^ Eleventh Kness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Knesset.gov.il.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Bruno, Michael; Minford, Patrick. Sharp Disinflation Strategy: Israel 1985. Economic Policy. 1986, 1 (2): 379–407. JSTOR 1344561. doi:10.2307/1344561.
- ^ Israel's Economy: 1986–20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afi Melnick and Yosef Mealem
- ^ Fischer, Stanley. The Israeli Stabilization Program, 1985-86.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987, 77 (2): 275–278. JSTOR 1805463.
- ^ Sherwood, Harriet. Israel's former Soviet immigrants transform adopted country. The Guardian. 2011-08-17 [2018-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2).
- ^ De Boer, Paul; Missaglia, Marco. Economic consequences of intifada: a sequel (PDF). Econometric Institute Report. 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 September 2007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10).
- ^ "Israeli Growth", Dateline World Jewry, September 2007
- ^ / Middle East / Arab-Israel conflict – Israeli economy shrugs off political turmoil. Financial Times (7 May 2007).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Israel's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IIP), June 2012. Bank of Israel. 2012-09-19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6).
- ^ Bassok, Moti. GDP, jobs figures end 2009 on a high. Haaretz. 2010-01-01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7).
- ^ Benchimol, J.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Israel during the last decade (PDF).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16, 38 (1): 103–124 [2020-05-22]. doi:10.1016/j.jpolmod.2015.12.00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7-29).
- ^ Rolnik, Guy. כך ביזבזנו עוד משבר ענק [How another Giant Crisis was Wasted]. TheMarker. 2009-12-31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6) (希伯來語).
- ^ Israel invited to join the OECD. [2007-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79.0 79.1 OECD members vote unanimously to invite Israel to jo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BBC News (10 May 2010).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Members and partners.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9).
- ^ What's Next for the Startup Nation?.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9).
|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幫助) - ^ OECD Economic Outlook: Israel
- ^ BoI Chief: Haredi Unemployment Is Hurting Israel's Economy. 2010-07-22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透過Haaretz.
- ^ Helping business people blossom.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16-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Made in Israel.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16-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Native and new Israelis try to bridge the immigrant gap. The Times of Israel. [2016-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Nonprofit Gvahim celebrates first career-placement program for olim in Jerusalem. The Jerusalem Post | JPost.com. [2016-05-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Israel Country Study Guide Volume 1 Strategic In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s - IBP, Inc - Google Books. 2012-03-03 [2018-01-28]. ISBN 9781438774657.
-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www.imf.org. [2018-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9) (美國英語).
- ^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www.imf.org. [2019-1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Agriculture in Israel – Facts and Figures 2008 – Israeli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Present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oag.gov.il.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Israeli Agro-Technology.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13-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9).
- ^ Economic Overviews. Israel Trade Commission. [2013-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Venture Capital in Israe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vestinisrael.gov.il (21 June 2010).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International venture funding rose 5 percent in 20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entureBeat (18 February 2009).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Gilder, George. Silicon Israel – How market capitalism saved the Jewish state. City Journal. Summer 2009, 19 (3) [2018-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97.0 97.1 China-Israel economic, tech cooperation to enter new stage: Israeli minister. China Daily. 2017-09-09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Venture Capital in Israel.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2-18).
- ^ Yoram Ettinger. Investing in Israel. The New York Times. [2013-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9).
|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幫助) - ^ Israel Belatedly Joins the Global Hedge Fund Boom. 2012-07-26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透過Haaretz.
- ^ Israel Stakes Claim As Future Hedge Fund Center - FINalternatives. www.finalternatives.com.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5).
- ^ Israeli hedge fund industry enjoys massive growth[永久失效連結]
- ^ Archived copy. [201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7).
|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幫助) - ^ Tzur Management - Israel Hedge Fund Survey - Tzur Management. tzurmanagement.com.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06).
- ^ How Israeli hedge funds can exploit their US potential. Globes.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以巴戰火再起 以色列科技業恐面臨營運受阻 — 國際. 中央社 CNA. 2023-10-09 [2023-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11) (中文).
- ^ Invest In Israel. Where Breakthroughs Happen (PDF). [2020-05-2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6-17).
- ^ Ilani, Ofri. Israel ranks fourth in the world in scientific activity, study finds. Haaretz. 2009-11-17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Shteinbuk, Eduard. R&D and Innovation as a Growth Engine (PDF). National Research University – Higher School of Economics. 2011-07-22 [2013-05-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08-08).
- ^ Israel profile - Media. BBC News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12-07-24 [2012-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9).
- ^ Tel Aviv One of The World's Top High-Tech Centers. Jewish Virtual Library. American-Israeli Cooperative Enterprise. [2012-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07-14).
- ^ After Silicon Valley, Tel Aviv Ranks Best for Tech Startups: Study. Bloomberg.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 ^ Press, Viva Sarah. Tel Aviv named top startup center. Israel21c.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Tel Aviv No. 2 city for tech startups. Ynetnews.com. [2018-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 ^ Israel Association of Electronics & Software Industries Overview 2011 (PDF). Israel Association of Electronics and Software Industries. [2013-03-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13).
|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幫助) - ^ Mitchell, Julian. Startup Nation: This Israeli Company Uses Military Principles To Build Scalable Businesses. Forbes.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英語).
- ^ How Israel turned itself into a startup nation - Times of India. The Times of India.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 ^ What next for the start-up nation?. The Economist. 2012-01-21 [2017-08-13]. ISSN 001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25).
- ^ Rogers, Stewart. Israel: 'Startup Nation' — the good, the great, and the one fatal flaw. VentureBeat. 2017-10-06 [2018-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3).
- ^ The TAMID Israel Investment Group. www.schusterman.org.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4) (英語).
- ^ Ivy Leaguers on winter break learn coding in Israel. Israel21c.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8) (美國英語).
- ^ TavTech: Launch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The Startup Nation. The Forward. [201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 ^ 123.0 123.1 Israeli tech sector faces shortage of 15,000 workers - Hi tech news - Jerusalem Post. www.jpost.com. [201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02).
- ^ How Israeli Companies Respond to Local Tech Talent Shortage. 8allocate. 2019-03-14 [201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美國英語).
- ^ 125.0 125.1 Solomon, Shoshanna. 15,000 tech worker shortfall pushing firms to seek talent offshore. www.timesofisrael.com. [201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8) (美國英語).
- ^ How IT Outsourcing To Ukraine Helps Israeli Companies Stay Ahead Of The Curve. 8allocate. 2019-02-01 [2019-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5) (美國英語).
- ^ Start Up Nation Central Human Capital Report 2018 (PDF). Start-Up Nation Central. December 2018: 7, 16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7-31).
- ^ Asa-El, Amotz. Gas discovery tempers Israeli recession blues. MarketWatch. 2009-01-27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8).
- ^ Israel's Key Energy Statistic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site
- ^ Oil and natural ga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region (summer 2013 report).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3-08-15 [201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01).
|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幫助) - ^ Levinson, Charles; Chazan, Guy. Big Gas Find Sparks a Frenzy in Israe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0-12-30 [2011-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3).
- ^ Bar-Eli, Avi. 400 Drills in 60 Years: Is there Oil in Israel?. TheMarker. 2011-04-26 [2011-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6) (希伯來語).
- ^ Udasin, Sharon. New Natural Gas Wealth Means Historic Change for Israel.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part of "The Great Energy Challenge" series). 2012-07-03 [2012-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2).
- ^ Delivery System. Israel Natural Gas Lines, Ltd. [2012-03-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4).
- ^ Delek Group Subsidiaries Announc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3D Seismic Survey & Updates on Tamar & Mari-B Fields (新聞稿). Delek Group. 2010-06-03 [2010-06-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 ^ Bar-Eli, Avi. Tamar offshore field promises even more gas than expected. Haaretz. 2009-08-12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31).
- ^ Scheer, Steven. Noble increases Tamar gas reserve estimate 15 pct. Reuters. 2010-06-03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138.0 138.1 Tamar Reserves Update. Isramco Negev 2, LP.: 2. 2014-02-01 [2014-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9).
- ^ Solomon, Shoshanna; Khan, Sarmad. Israel Shares Rise as Gas Field Reserves Are Increased. Bloomberg News. 2014-07-13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6).
- ^ Noble Energy Announces Successful Leviathan Appraisal Results and Increases Resource Size (新聞稿). Noble Energy. 2011-12-19 [2011-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8).
- ^ Significant Discovery Announced at Leviathan-1 (新聞稿). Delek Group. 2010-12-29 [201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1).
- ^ Barkat, Amiram; Koren, Hillel. Leviathan gas reserves raised again. Globes. 2013-05-01 [2013-05-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6).
- ^ Solomon, Shoshanna; Ackerman, Gwen. [httptamas://www.bloomberg.com/news/2013-03-30/israel-begins-gas-production-at-tamar-field-in-boost-to-economy.html Israel Begins Gas Production at Tamar Field in Boost to Economy]. Bloomberg. 2013-03-30 [2013-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1).
- ^ Barkat, Amiram. Israel in talks to export gas via Egypt. Globes. 2013-12-24 [2013-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3).
- ^ Barkat, Amiram. עצמאות אנרגטית: החלה הזרמת הגז הטבעי ממאגר "תמר"; צפוי להגיע לישראל תוך 24 שעות [Energy Independence: Gas from Tamar Expected to Arrive in 24 Hours]. Globes. 2013-03-30 [2013-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希伯來語).
- ^ Leviathan partners say all conditions met to supply natgas to Jordan. Reuters. 2018-03-07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Omari, Raed. Lands for Israel gas pipeline acquired. The Jordan Times. 2018-03-08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Israel announces major gas deal with Egypt. Deutsche Welle. 2018-02-19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4).
- ^ Shemer, Nadav; Udasin, Sharon. Cabinet outlines plan for sovereign wealth fund. Jerusalem Post. 2012-02-19 [2012-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7).
- ^ Israel’s Natural Gas Bonanz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nergy Tribune.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Beckwith, Robin. Israel's Gas Bonanza (PDF).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 March 2011, 63 (3): 46 [2012-02-05]. doi:10.2118/0311-0046-JPT.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6-10).
|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幫助) - ^ Yeshayahou, Koby. Dolphin gas field estimate cut by 85%. Globes. 2012-02-12 [2012-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7).
- ^ Israel, Cyprus in underwater electricity cable deal. AFP. 2012-03-04 [2012-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26).
- ^ 154.0 154.1 Petrotyranny by John C. Bacher, David Suzuki, published by Dundurn Press Ltd., 2000; reference is at Page 70 Petrotyrann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Sandler, Neal. At the Zenith of Solar Energy.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08-03-26 [2012-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02).
- ^ Israel Pushes Solar Energy Technolog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inda Gradstein, National Public Radio, 22 October 2007.
- ^ Looking to the su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om Parry,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15 August 2007.
- ^ 158.0 158.1 Case Study: Dead Sea Works - Sdom, Israel. Water Online.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9).
|url-status=
和|dead-url=
只需其一 (幫助) - ^ Azulai, Yuval. בלעדי: מנכ"ל התעשייה האווירית מדבר על הכל בראיון סוער [IAI CEO tells all in exclusive interview]. Globes. 2017-10-13 [201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希伯來語).
- ^ WebCite query result. [2011-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4).
- ^ Teva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 Jerusalem - BioJerusalem. 2011-07-21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1).
- ^ Israel's 2012 polished diamond exports decline. Jewellery Business. 2013-01-05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8).
- ^ Diamond Exports. [201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9).
- ^ Scheer, Steven. Israel 2012 diamond exports fall, may rebound if no more crises. Reuters. 2013-01-02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4).
- ^ Diamonds.net - Israel's Polished Diamond Exports -22% in 2012. www.diamonds.net. 2013-01-03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5).
- ^ Rosenberg, Israel David. For arms, Mideast is buyer's, not a seller's, market. Gant Daily (Jerusalem, Israel). The Media Line. 2012-02-27 [201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 ^ The SIPRI Top 100 arms-producing and military services companies, 2010.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201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4).
- ^ 調查:以色列仍名列全球第9大武器出口國. MoneyDJ. [2024-05-21].
- ^ Israel among top arms exporters and importers - Defense - Jerusalem Post. www.jpost.com.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Ali, Nysoulcontrolla aka. THENAKEDFACTS.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Defense equipment and arms exports from Israel to reach $7 billion in 2012 1101134 - Army Recognition.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8).
- ^ Harel, Amos. Israel's Arms Exports Increased by 20 Percent in 2012. 2013-01-10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1) –透過Haaretz.
- ^ Coren, Ora. Israel's Arms Industry Hoping Success of Iron Dome Will Bring It Sales. 2012-11-22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1) –透過Haaretz.
- ^ Riedel, Bruce. Israel & India: New Allies.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 ^ $10 bn business: How Israel became India's most important partner in arms bazaar. The Times Of India. 2012-09-23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Israel builds up its war robot indust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6 April 2013.
- ^ "Israel – an unmanned air systems (UAS) super pow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fense Update.
- ^ Masada tourists' favorite spot in Israel. Ynetnews. [2009-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2).
- ^ OEC - Products exported by Israel (2016). Atlas.media.mit.edu. [201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3).
- ^ OEC - Products imported by Israel (2016). Atlas.media.mit.edu. [201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1).
- ^ 存档副本. [2020-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8).
- ^ MAX - Unsupported Browser Warning. Ustr.gov. [2018-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9).
- ^ Coren, Ora; Bassok, Moti. Asia overtakes U.S. as target market for Israeli exports. Haaretz. 2012-03-06 [2012-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Israeli-Palestinian business arbitration center established. Ynetnews. 2013-03-28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30).
- ^ 185.0 185.1 USA/Israel Trade. OEC.
- ^ 186.0 186.1 Israel/China Trade. OEC.
- ^ Palestine/Israel Trade. OEC.
- ^ Ireland/Israel Trade. OEC.
- ^ Kingdom/Israel Trade. OEC.
- ^ 190.0 190.1 India/Israel Trade. OEC.
- ^ 191.0 191.1 Tur/Israel Trade. OEC.
- ^ 192.0 192.1 Israel/Germany Trade. OEC.
- ^ Israel/Brazil Trade. OEC.
- ^ 194.0 194.1 Israel/Net Trade. OEC.
- ^ Israel/Switzerland Trade. OEC.
- ^ ITA/Israel Trade. OEC.
- ^ Israel/Belgium Trade. OEC.
- ^ Israel/France Trade. OEC.
- ^ The most innovative country in the world takes top spot again. World Economic Forum. [2017-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7).
-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5 (PDF).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s. [2016-01-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2-24).
- ^ The 2016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Scoreboard (PDF).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r. 2016-05-30 [2017-01-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8-09).
- ^ 202.0 202.1 'Israel's economy most durable in face of cris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Ynet News (20 May 2010).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U.S. listed Israeli compani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shitech.co.il. Retrieved on 8 September 2011.
- ^ 204.0 204.1 Israel.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1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