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瓦伊洛起義

保加利亚第二帝国时期反抗沙皇君士坦丁·提赫以及贵族无能统治的一次农民起义

伊瓦伊洛起義保加利亞語Въстанието на Ивайло)是保加利亞農民反抗保加利亞沙皇君士坦丁·阿森以及保加利亞貴族無能統治的起義。起因是中央政府未能抵抗保加利亞東北部蒙古人的威脅。幾十年來,保加利亞人飽受蒙古人的劫掠與蹂躪,尤以多布羅加地區為甚。當時保加利亞第二帝國國內逐漸封建化,導致統治羸弱。

伊瓦伊洛起義
拜占庭-保加利亞戰爭的一部分

13世紀後期的保加利亞,伊瓦伊洛起義地區以紅色標記
日期1277年-1280年
地點
結果 君士坦丁·提赫戰死、伊瓦伊洛被謀殺,格奧爾基·帖爾特一世成為保加利亞沙皇
參戰方
伊瓦伊洛英語Ivaylo of Bulgaria手下的保加利亞人 保加利亞貴族
東羅馬帝國 拜占庭帝國
金帳汗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伊瓦伊洛   君士坦丁·提赫  
伊凡·阿森三世英語Ivan Asen III of Bulgaria
東羅馬帝國 米海爾八世
那海

在當時拜占庭編年史學家記錄中,農民領袖伊瓦伊洛英語Ivaylo of Bulgaria出身雖是豬倌英語swineherd,卻也是成功的將領且富有魅力的領袖。在起義的最初幾個月裡,擊敗了蒙古人以及沙皇的軍隊,並在戰鬥中殺死了沙皇君士坦丁·提赫。之後,他在首都特爾諾沃舉行了凱旋式,與君士坦丁·提赫的遺孀瑪麗亞英語Maria Palaiologina Kantakouzene結婚,並迫使貴族承認他為保加利亞沙皇

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八世試圖利用這一情況漁利,故出手干預保加利亞。他派遣前沙皇米措·阿森英語Mitso Asen of Bulgaria之子伊凡·阿森三世英語Ivan Asen III of Bulgaria統領拜占庭大軍奪取皇位。與此同時,米海爾八世還煽動蒙古人從北方進攻,迫使伊瓦伊洛兩線作戰。伊瓦伊洛被蒙古人擊敗,圍困在德拉斯塔爾要塞。在他受圍期間,大特爾諾沃的貴族們向伊凡·阿森三世打開了城門。然而,伊瓦伊洛最終突圍出來,伊凡·阿森三世則逃回了拜占庭帝國。米海爾又派遣了兩支大軍意圖扭轉局勢,但均在巴爾幹山脈被保加利亞起義者擊敗。

而在此時,貴族們擁立格奧爾基·帖爾特英語George I of Bulgaria為帝。伊瓦伊洛被蒙古軍隊包圍,又因為逐漸失去支持,於是逃往蒙古將領那海軍營中尋求幫助,最終被殺害。在其敗亡數年之後,有兩位「偽伊瓦伊洛」出現在拜占庭帝國,並贏得了民眾廣泛的支持。

背景

政治情況

伊凡·阿森二世去世之後,繼任的數位沙皇都是嬰兒,貴族內部也互相爭鬥,保加利亞帝國開始走向衰落。1242年,蒙古人入侵英語Mongol invasion of Bulgaria and Serbia帝國北部,此後不斷襲擾。雖然伊凡·阿森二世在去世不久前曾擊敗蒙古人,但攝政的科洛曼·阿森一世英語Kaliman I of Bulgaria還是同意每年向蒙古納貢以保周全[1]。蒙古入侵導致歐亞大草原西部鬆散的庫曼汗國覆滅,金帳汗國得以建立。對保加利亞而言,這產生了長期的政治及戰略影響——庫曼人是保加利亞的盟友,經常向保加利亞軍隊英語Medieval Bulgarian army提供附庸騎兵,金帳汗國卻是一股敵對的勢力[2]。在南部,尼西亞帝國侵占了先前在蒙古人侵略下倖存的色雷斯馬其頓的大部分土地[3]。在帝國的西北部,包括貝爾格勒布蘭尼切夫英語Braničevo (region)以及瑟雷尼巴納特在內的土地,都被匈牙利王國征服[4]

1256年,保加利亞陷入了內戰:一方是伊凡·阿森二世的親屬米措·阿森英語Mitso Asen of Bulgaria,他盤踞在保加利亞東南部;一方則是史高比耶波雅爾——君士坦丁·提赫,他由特爾諾沃的貴族推舉為沙皇;與此同時,身為匈牙利貴族的羅斯王公的羅斯季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英語Rostislav Mikhailovich自立為保加利亞沙皇,並得到如匈牙利王國的承認[5][6]。1261年,君士坦丁·提赫成為勝利者,但其20年的統治並未給保加利亞帶來穩定。維丁仍舊保持獨立[7]金帳汗國也時常進攻保加利亞東北部,劫掠鄉村並癱瘓經濟[8]。同年,米海爾八世拉丁帝國手中奪回君士坦丁堡,使得拜占庭帝國重新成為保加利亞南方的主要敵人。1260年代,君士坦丁·提赫在一次狩獵中摔傷了腿,自腰部以下癱瘓[9],對政府的控制能力遭到了削弱。之後,他將國家事務交給了第三任妻子瑪麗亞·帕列奧羅格·坎塔庫澤努斯英語Maria Palaiologina Kantakouzene。瑪麗亞使用陰謀誹謗的手段,試圖確保兒子繼承皇位,卻疏遠了貴族[9][10][11]

內部情況

左:沙皇君士坦丁·提赫及其第二任妻子伊琳娜英語Irene Doukaina Laskarina,來自博雅納教堂壁畫 右: 君士坦丁·提赫及其第三任妻子瑪麗亞英語Maria Palaiologina Kantakouzene,來自現代壁畫

13世紀,隨著內部政治的發展以及封建化程度加深,保加利亞國內的農奴數量不斷增長,地主貴族的權力也不斷增加,使得貴族們想要更多自治權力。其中許多貴族都建立起了半獨立的封地,只在名義上承認特爾諾沃的沙皇,這削弱了中央政府應對外部威脅的能力[12]。13世紀下半葉,為了滿足世俗或宗教封建領主的利益,農民們失去了個人的權益,收入與機會減少,生活逐漸惡化[13][14]。同時,君士坦丁·提赫無力抵抗東北部蒙古人的不斷入侵,這動搖了多布羅加地區國家機構的根基,助長了起義的爆發及其迅速的成功[13]。蒙古軍隊的將領為那海汗,其權勢甚至超過了金帳汗國大汗忙哥帖木兒,那海統治著今摩爾達維亞烏克蘭的大草原[9]

在此情況下,來自保加利亞東北部(很有可能在今日的普羅瓦迪亞附近[15])的伊瓦伊洛英語Ivaylo of Bulgaria發動群眾進行起義。他被當時的拜占庭編年史學家稱作「Bardokva(生菜)」或「Lakhanas(蔬菜)」,真實姓名只能從斯夫爾利格福音書的一篇筆記中得知[13][16][17][18],據拜占庭歷史學家格奧爾基·帕奇梅雷斯英語George Pachymeres所說,他是一名豬倌[19]。伊瓦伊洛聲稱上帝指引他領導人民,且他與天堂及聖徒有聯繫[9]。事實上,他故意使用神秘主義,以此獲取農民信徒的支持[15][20]。許多保加利亞人視他為上帝賜予的救世主[9]

起義原因

最初的勝利

1277年夏季,在受金帳汗國侵害最嚴重的保加利亞東北部最先爆發了起義[21],伊瓦伊洛擊敗了一支侵擾的蒙古軍隊。隨後取得了另外一場勝利。到了秋季,蒙古人被完全驅逐出保加利亞領土[22][23]。在實現了保加利亞軍隊數十年來都未能完成的任務後,其聲譽與人氣迅速提升。因對瑪麗亞不滿而前來投奔的貴族也不斷增加[9]。伊瓦伊洛被人們譽為皇帝,許多地區都在他的掌控之下[22]

1277年君士坦丁·提赫最終採取措施平定叛亂,他聚集了一小支軍隊緩緩前行,但因為受傷而只能乘坐馬車。伊瓦伊洛擊潰了這支軍隊,殺死了許多皇帝的近臣,殘餘的軍隊加入了起義軍,君士坦丁·提赫也被伊瓦伊洛親手殺死[24][25]。隨後,伊瓦伊洛開始攻占各個城市,這些城市一個接一個的淪陷,並承認他為沙皇。到1278年春季,只有首都塔爾諾沃仍然處於瑪麗亞皇后的控制之下[26]

拜占庭介入與伊瓦伊洛登基

 
米海爾八世

與此同時,拜占庭皇帝米海爾八世動身從君士坦丁堡趕赴距邊境不遠的阿德里安堡,以監視時局並使之向著有利的一面發展[24][26]。君士坦丁·提赫的陣亡使得拜占庭大為震驚。最初,米海爾八世考慮將女兒嫁給伊瓦伊洛,但最終還是認為安插一名自己的門生更為有利[20]。其最終選中了前沙皇米措·阿森的兒子伊凡,後者在拜占庭帝國避難,並在小亞細亞置有地產。伊凡立即和米海爾八世的女兒伊琳娜英語Irene Palaiologina, Empress of Bulgaria結婚,承諾效忠於米海爾八世,並自立為伊凡·阿森三世英語Ivan Asen III of Bulgaria沙皇[27][28]。拜占庭向保加利亞貴族贈送禮物來鼓動他們支持伊凡·阿森三世。他派遣使節前往特爾諾沃進行相關安排,並試圖迫使皇后瑪麗亞屈服[26]。此時伊凡·阿森三世正在拜占庭軍中率軍北上,伊瓦伊洛則在圍攻特爾諾沃[28]

面對兩面受敵的情況,瑪麗亞起初嘗試與拜占庭就其兒子米海爾·阿森英語Michael Asen II of Bulgaria的皇位繼承問題進行談判,但拜占庭堅持要她無條件投降[26]。出乎拜占庭的預料的是,瑪麗亞隨後與伊瓦伊洛談判,向其奉上了保加利亞的皇位,條件是承認米海爾·阿森為其唯一繼任者[29]。同時代編年史家格奧爾基·帕奇梅雷斯指責瑪麗亞「把對已故丈夫的道德責任拋於腦後」[30]。但實際上,她這樣做是因為仇恨舅舅米海爾八世,並認為後者是異教徒[1]。與此同時,瑪麗亞亦希望能夠保留自己的權力[29]。伊瓦伊洛起初並不情願接受這些提議,稱瑪麗亞提供的都是些他原本就準備武力奪取的東西[29],但最終為了避免流血而妥協[31]

1278年春,伊瓦伊洛舉行凱旋式進入城中,與瑪麗亞結婚並宣布登基[32][33][34]。但因他在國家事務方面欠缺經驗,故未能在首都的貴族中鞏固權威[32][35]。與此同時,他還要應對諸多挑戰——拜占庭派遣了多支部隊,在米海爾·格拉巴斯英語Michael Doukas Glabas Tarchaneiotes的指揮下支援伊凡·阿森三世,並煽動蒙古人從北面進攻,迫使伊瓦伊洛兩線作戰。伊瓦伊洛則全力準備抵抗敵人,並設法獲得了許多貴族的支持[31]

與拜占庭帝國及金帳汗國作戰

伊瓦伊洛於1278年夏離開特爾諾沃,北上擊敗蒙古軍隊,將他們趕過了多瑙河[36][37]。南部的形勢更加嚴峻,拜占庭沿著巴爾幹山脈,在希普卡山口黑海之間的廣闊戰線上發動了進攻。但在保加利亞人的抵抗下,拜占庭軍隊最終都未能穿過巴爾幹山脈[37]。拜占庭軍隊有著數量上的優勢,但在付出高昂代價後只取得了極少成果[33]。到了1278年秋季,保加利亞人開始占據上風,迫使拜占庭帝國放棄作戰[36][37]。他們的軍隊士氣低下,因為伊瓦伊洛並不接受俘虜。格奧爾基烏斯記載聲稱,落入伊瓦伊洛手中就等同於死亡[38]

 
起義期間保加利亞、拜占庭與金帳汗國軍隊的行動路線

因南部局勢趨於穩定,伊瓦伊洛開始再次應對北方金帳汗國的威脅。這次需要面對的是那海的精銳部隊。蒙古韃靼軍隊取得勝利,並在多瑙河南岸的德拉斯塔爾將伊瓦伊洛圍困了三個月[36][39]。因為此時起義軍多在北方,米海爾八世開始和特爾諾沃的貴族談判,說服當地政要承認伊凡·阿森三世為帝[39]。1279年初,米海爾·格拉巴斯率拜占庭軍隊在瓦爾納登陸,向首都進軍,並有一支蒙古部隊支援[35]。特爾諾沃的精英階層在城中散播傳言,稱伊瓦伊洛已經在和蒙古軍隊的作戰中遭難,隨後向拜占庭軍隊打開了城門。伊凡·阿森三世登上皇位,將瑪麗亞放逐到了君士坦丁堡[33][34][36]。為了鞏固來自貴族的支持,新任的君主將妹妹基拉·瑪麗亞英語Kira Maria Asenina of Bulgaria嫁給了最具權勢的貴族之一,格奧爾基·帖爾特[40]

此時的起義者雖在拜占庭軍隊登陸後被分割為兩段,但與拜占庭軍隊的戰鬥仍在繼續。在巴爾幹山脈東部,尤其是科泰爾山口英語Kotel Pass沃爾比察山口英語Varbitsa Pass附近爆發了激烈的戰鬥[39]。因地勢原因,拜占庭軍隊不得不耗費大量時間與人力一一包圍並攻克這些要塞,一些據點一直未被攻占[41]

1279年春天,伊瓦伊洛突破了蒙古軍隊的圍攻並包圍了特爾諾沃。其進展使得伊凡·阿森三世頗為驚訝[41][42]。米海爾八世於1279年夏季派遣了一支1萬人的軍隊保護伊凡·阿森三世。伊瓦伊洛未在特爾諾沃停留,於6月17日直驅科泰爾山口,與入侵者交戰。儘管寡不敵眾,但起義軍仍在代維納獲得了勝利英語Battle of Devina。拜占庭軍隊部分戰死,部分被俘,並被伊瓦伊洛下令殺害[33][43][44]。一個月之後,拜占庭再次派出一支5000人的軍隊,於巴爾幹山脈潰敗,指揮官也被伊瓦伊洛親手擊殺[43][44]

起義平息

 
保加利亞首都特爾諾沃全景

拜占庭軍隊戰敗,伊凡·阿森三世的統治隨之也被動搖。他和妻子逃離特爾諾沃,帶走了自1190年特里亞夫納戰役英語battle of Tryavna之後便存放在國庫中的拜占庭皇帝印信[45][2]。米海爾八世被兩人的懦弱激怒,好幾天都拒絕接見他們[44]。在特爾諾沃,貴族們不願向伊瓦伊洛投降,而是推舉格奧爾基·帖特爾做了沙皇,這對起義軍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43]。雖然軍事上仍舊取得節節勝利,但戰爭無窮無盡,加上和平遙遙無期,追隨者們開始放棄這一事業。隨著支持不斷減少,1280年,伊瓦伊洛率領幾名忠實的隨從穿過多瑙河,到蒙古將領那海軍營中尋求幫助[33][44][46]

最初伊瓦伊洛在那海軍營中受到了良好的待遇,但在下落傳至君士坦丁堡後,米海爾八世派伊凡·阿森三世攜重禮造訪蒙古軍營尋求協助[44][46][47]。最初的幾個月里,那海對雙方都承諾提供幫助。最終拜占庭的影響占了上風,因為米海爾八世將私生女歐佛洛緒涅·帕列奧羅格嫁給了金帳可汗忙哥帖木兒[47]。在一次宴會上,伊瓦伊洛和伊凡·阿森三世分別坐在那海汗的兩邊。那海指著伊瓦伊洛說:「他是我父親米海爾八世沙皇的敵人,不配活在世上」[48],下令將其處死。伊瓦伊洛被當場殺害[33][44][47]。伊凡·阿森三世則在歐佛洛緒涅的幫助下逃過一劫,最終回到自己在小亞細亞的土地上,後於1303年去世[46][49]

結果

伊瓦伊洛在死後仍舊有著巨大的人氣,其影響甚至超越了國界。在拜占庭境內就至少了出現兩個冒牌的伊瓦伊洛[50]。1284年一位自稱是伊瓦伊洛的保加利亞人來到君士坦丁堡,要協助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對抗突厥人[51]。安德洛尼卡二世要瑪利亞來鑑別,最後發現是冒名頂替。這位冒牌貨被關押起來,但民眾要求將其釋放,因為突厥人害怕「蠻族人(伊瓦伊洛)」[52]。拜占庭皇帝考慮到讓其對抗突厥人也並無損失,故允許其召集了一支農民大軍。拜占庭貴族擔憂其發動叛亂,皇帝於是以一些藉口將之召回,投入監獄[51]。幾年之後又有一位保加利亞人(真名為伊凡)出現在拜占庭帝國,自稱是伊瓦伊洛。他率領一小支軍隊與突厥人作戰,但在勝利了幾次之後,也被俘獲並遭殺害[51]

這次起義後的二十年間為保加利亞第二帝國最為衰落的時期[51]格奧爾基·帖特爾一世英語George I of Bulgaria及其繼任者斯米列茨英語Smilets of Bulgaria在任時期,金帳汗國不斷干擾保加利亞的國內事務,同時封建巨頭使得帝國的權威趨於瓦解[53]。保加利亞於巴爾幹山脈以南的領土幾乎全部落入拜占庭之手[54]。這一情形直至格奧爾基·帖特爾之子托多·斯維托斯拉夫即位後才開始好轉。此時帝國自金帳汗國手中收復了比薩拉比亞,還從拜占庭手中奪回了北色雷斯,並為國家帶來了穩定與繁榮[55]

影響

起義者面對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敵人,除了拜占庭及蒙古人外,還有許多保加利亞貴族,故而失敗了[33][44]。儘管如此,起義的領袖成功成為了沙皇,這是中世紀歐洲其他人民起義英語Popular revolt in late-medieval Europe都未能達成的目標。在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時期,這次起義被描繪成反抗封建制度及外國侵略者之罪惡的社會運動[28]。在現代保加利亞,伊瓦伊洛仍然被尊為自由與社會正義的鬥士[50]。然而,並無證據表明伊瓦伊洛及其追隨者們曾打算進行社會改革[28]。保加利亞歷史學家讚揚起義者的英雄主義,並評價此次起義為保加利亞人民愛國的光輝成就,因伊瓦伊洛能夠得到保加利亞各個社會階層的廣泛支持,保衛當時陷入困境的國家,抵禦外部敵人[33][47]。伊瓦伊洛作為一個英勇的統治者和悲劇人物而被銘記,代表了好沙皇的理想形象[56]

伊瓦伊洛起義為保加利亞歷史中最受歡迎且最具辨識性的歷史事件之一,有許多相關的藝術作品。1959年由馬林·戈列米諾夫英語Marin Goleminov創作的歌劇《伊瓦伊洛》,基於多布里·赫里斯托夫英語Dobri Hristov同名作品的序曲,靈感則來自是次起義「時代的革命悲情和悲劇」[57]。1964年尼古拉·瓦爾切夫導演的彩色電影《伊瓦伊洛》,基於葉夫根尼·康斯坦丁諾夫的小說《燃燒的餘燼》(The Smouldering Ember)以及1921年伊萬·瓦梭夫創作的戲劇《王座》(The Throne),亦與這次起義相關[58][59]。今保加利亞南部的城鎮伊瓦伊洛夫格勒以及帕扎爾吉克市附近的伊瓦伊洛村也來自於起義領袖伊瓦伊洛的名字。多個城市內有與之相關的雕像,如科泰爾東南5千米外用於紀念代維納戰役中擊敗拜占庭的紀念碑。這尊名為「石頭守衛」(The Stone Guard)的紀念碑,是保加利亞歷史十大標誌性建築之一[60][61]

在微軟公司於2019年推出的《世紀帝國2:決定版》遊戲內新增的最後的可汗內容中,伊瓦伊洛的故事被寫入保加利亞人的戰役之中,伊瓦伊洛也作為英雄登場[62]

參見

注釋

^  1:  保加利亞正教會強烈反對米海爾八世及君士坦丁堡牧首試圖將東正教和天主教重新合併的企圖。保加利亞牧首伊格納修斯及皇后瑪麗亞皆批評他們在1272-1274年間的第二次里昂公會議上明顯情願讓步[63]
^  2:  在1190年的特里亞夫納戰役英語battle of Tryavna中,保加利亞人獲得了拜占庭皇帝的寶藏,包括皇帝的金頭盔、皇冠,以及被視為拜占庭統治者最有價值之財產的皇帝十字架——其為一件存放著真十字架碎片的純金聖物箱。這些戰利品被收入了保加利亞國庫,並會於官方場合出現在特爾諾沃,直到1279年伊凡·阿森三世逃離特爾諾沃[64]


參考資料

腳註

  1.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192–193頁
  2. ^ Fine 1987,第154–155頁
  3. ^ Fine 1987,第155頁
  4. ^ Bakalov & co 2003,第357頁
  5. ^ Bozhilov & Gyuzelev 1999,第508–509頁
  6. ^ Fine 1987,第171–172頁
  7. ^ Fine 1987,第174頁
  8. ^ Bozhilov & Gyuzelev 1999,第513頁
  9. ^ 9.0 9.1 9.2 9.3 9.4 9.5 Fine 1987,第195頁
  10.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18頁
  11. ^ Bozhilov & Gyuzelev 1999,第513–514頁
  12. ^ Angelov & co 1982,第215頁
  13. ^ 13.0 13.1 13.2 Angelov & co 1982,第277頁
  14. ^ Bakalov & co 2003,第359頁
  15. ^ 15.0 15.1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1頁
  16.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0頁
  17. ^ Bakalov & co 2003,第359–360頁
  18. ^ Bozhilov & Gyuzelev 1999,第515頁
  19. ^ "De Michaele et Andronico Paleologis by George Pachymeres" in GIBI, vol. X,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ofia, p. 17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20. ^ 20.0 20.1 Bakalov & co 2003,第360頁
  21. ^ Angelov & co 1982,第279頁
  22. ^ 22.0 22.1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2頁
  23. ^ Angelov & co 1982,第280–281頁
  24. ^ 24.0 24.1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3頁
  25. ^ Angelov & co 1982,第281頁
  26. ^ 26.0 26.1 26.2 26.3 Angelov & co 1982,第282頁
  27.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30–231頁
  28. ^ 28.0 28.1 28.2 28.3 Fine 1987,第196頁
  29. ^ 29.0 29.1 29.2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4頁
  30. ^ "De Michaele et Andronico Paleologis by George Pachymeres" in GIBI, vol. X,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ofia, p. 17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1. ^ 31.0 31.1 "De Michaele et Andronico Paleologis by George Pachymeres" in GIBI, vol. X,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ofia, p. 17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2. ^ 32.0 32.1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5頁
  33. ^ 33.0 33.1 33.2 33.3 33.4 33.5 33.6 33.7 Bakalov & co 2003,第361頁
  34. ^ 34.0 34.1 Bozhilov & Gyuzelev 1999,第518頁
  35. ^ 35.0 35.1 Fine 1987,第197頁
  36. ^ 36.0 36.1 36.2 36.3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6頁
  37. ^ 37.0 37.1 37.2 Angelov & co 1982,第285頁
  38. ^ "De Michaele et Andronico Paleologis by George Pachymeres" in GIBI, vol. X,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ofia, p. 17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39. ^ 39.0 39.1 39.2 Angelov & co 1982,第286頁
  40.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35頁
  41. ^ 41.0 41.1 Angelov & co 1982,第287頁
  42.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6–227頁
  43. ^ 43.0 43.1 43.2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7頁
  44. ^ 44.0 44.1 44.2 44.3 44.4 44.5 44.6 Angelov & co 1982,第288頁
  45.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33頁
  46. ^ 46.0 46.1 46.2 Fine 1987,第198頁
  47. ^ 47.0 47.1 47.2 47.3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8頁
  48. ^ "De Michaele et Andronico Paleologis by George Pachymeres" in GIBI, vol. X,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ofia, p. 18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9.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33–234頁
  50. ^ 50.0 50.1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9頁
  51. ^ 51.0 51.1 51.2 51.3 Angelov & co 1982,第290頁
  52. ^ "De Michaele et Andronico Paleologis by George Pachymeres" in GIBI, vol. X, Bul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 Sofia, p. 18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3.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38, 242頁
  54. ^ Fine 1987,第199頁
  55.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51頁
  56.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222, 229頁
  57. ^ Sagaev, Lyubomir. Ivaylo. Book for the Opera. 1983 [2019-08-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6) (保加利亞語). 
  58. ^ Ivaylo (1964). IMDb.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1). 
  59. ^ Bulgarian Literature from 1879 to 1988. Literary Club.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保加利亞語). 
  60. ^ Ten Emblematic Monuments on Bulgarian History. Economic.bg.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保加利亞語). 
  61. ^ Monument of Ivaylo - Kotel.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5) (保加利亞語). 
  62. ^ JASON RODRIGUEZ. Age of Empires II: Definitive Edition review – Did not age like fine wine. PCINVASION. 2019-11-12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5). 
  63. ^ Bozhilov & Gyuzelev 1999,第514頁
  64. ^ Andreev & Lalkov 1996,第155頁

書籍

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