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戰爭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1月23日) |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侵略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被稱為「元寇」或「蒙古襲來」,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鎌倉、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兇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則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如果有關歷史信源記錄的船艦數目可信度高,蒙古的第二次入侵就是當時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艦隊,而僅次於1944年諾曼底登陸時的海事規模[1][2]。
元日戰爭 | |||||||||
漢語名稱 | |||||||||
---|---|---|---|---|---|---|---|---|---|
正體字 | 元日戰爭 | ||||||||
簡化字 | 元日战争 | ||||||||
| |||||||||
韓語名稱 | |||||||||
諺文 | 원나라 의 일본 원정 | ||||||||
漢字 | 元나라 의 日本遠征 | ||||||||
| |||||||||
日語名稱 | |||||||||
漢字 | 元寇 ‧ 蒙古襲来 | ||||||||
| |||||||||
蒙古語名稱 | |||||||||
蒙古語 | Хубилай хаан Японыг дайлсан нь |
1274年元軍首次納入由朝鮮派出的九百艘船遠征軍,但被日本武士(侍)部隊成功抵禦[2]。蒙古人從日本撤退之後很快重整旗鼓,隨著元朝征服南宋統一了整個中國後,他們便出航展開第二次海路入侵日本;1281年從兩頭分批派出艦隊,由朝鮮同樣出動了九百艘船,而另外則由中國的長江三角洲派遣了超過3,000艘船[3]。而第二次遠征時中國方面出航艦隊在朝鮮艦隊展開交戰時,未能及時到達而延誤了數個月的時間,在部隊缺乏協同出戰之下,導致蒙古方面意圖佔據博多港口城鎮的計劃就此流產。據中國與朝鮮歷史信源所一同描述,在中國方面出海艦隊到達伊萬里灣時,是遭遇了強風巨浪,整個船隊在重大衝擊下僅剩餘十分之一[4]。
背景及外交
1258年,主張繼續抵抗蒙古入侵的高麗武臣政權統治者崔竩被殺。蒙古人趁機再度入侵高麗。次年(正元元年・元憲宗9年),3月,高麗與蒙古議和。1260年(文應元年、中統元年)忽必烈上台,對高麗方針由武力征服變更為懷柔政策。高麗成為後來蒙古侵略日本的協力者[5]。蒙古帝國至此段時期,自西向東佔據了歐洲部分範圍到朝鮮之間、緊密相連的廣袤領土[2]。
滅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蒙古大汗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自稱中國皇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而蒙古帝國其後又與高麗結盟。1271年忽必烈於中原地區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並於兩年之後要求高麗派使者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6][7]
1265年高麗人趙彝建議元廷出使日本,1266年(文永三年・至元三年)八月,蒙古兵部侍郎黑的持虎符、充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持金符、充國信副使、持國書出使日本。他們率使節團準備到日本遞交國書《大蒙古國皇帝奉書》[8],十一月二十五日(癸丑),使節團抵達高麗,二十八日(丙辰)高麗元宗命樞密院副使宋君斐、侍御史金贊等陪黑的等往日本[9]。高麗害怕蒙古索要軍費,次年正月,宋君斐、金贊與蒙古使團至巨濟島松邊浦,宣揚風濤之險,高麗元宗讓宋君斐隨黑的回蒙古,宣揚「大洋萬里風濤蹴天」、「彼俗頑獷無禮義」,不要去的好。但是忽必烈要求必須去,最終高麗派遣起居舍人潘阜到日本,居住六個月,但未取得任何收穫[10]。
1268年,忽必烈又要求高麗派遣第二批使者,正月,高麗使節團到大宰府,同樣是空手而回。使節團參見了鎮西奉行少貳資能,使節團代表潘阜向其遞交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稱作蒙古國牒狀)與高麗國王書狀,由其傳達鎌倉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及在京都的天皇。三月,北條時宗上台[11]。當時主管外交的是日本朝廷,因此幕府要將這一事件報告朝廷[12]。朝廷與幕府的中介、任職關東申次的西園寺實氏接受了國書,命名為「異國書」,轉交院政後嵯峨上皇。隨後朝廷連日開會討論[13]。幕府認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是蒙古軍襲來的前奏,傳達御家人做好準備[14]。鎌倉的建長寺,來了位南宋禪僧,僧侶告訴日本人,在大陸蒙古帝國種種暴行。潘阜因得不到答覆,率團回國報告[15]。五月,忽必烈命令高麗造可載米三四千石的戰艦一千艘,備戰[16]。高麗崔東秀向蒙古報告高麗備兵一萬,造船一千隻,十月庚寅(十三日)蒙古派明威將軍都統領脫朶兒、武徳將軍統領王國昌、武略將軍副統領劉傑等十四人到高麗,整閱軍隊、視察舟艦,表示隨時進攻南宋、日本。並視察黑山島赴日本道路。高麗官員陪同。
1269年二月,蒙古正使黑的、副使殷弘率使節團在高麗起居舍人潘阜等人陪同下,共計75名在日本對馬島上陸[17][18],因日本抗拒外交,蒙古人抓走日本平民塔二郎、彌二郎[19][20]。塔二郎、彌二郎到大都,忽必烈以為他們是日本使節,接見了他們。認為日本忠節可嘉、厚賜匹帛,又說:「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讓塔二郎、彌二郎觀覽宮殿,塔二郎、彌二郎表示這是天堂佛剎,忽必烈大喜,又讓塔二郎、彌二郎瀏覽燕京萬壽山玉殿與諸城闕[21]。九月,被捕的對馬島人塔二郎與彌二郎從大都回國,同行的是高麗人金有成、高柔率領的使節團,使節團有蒙古帝國官人三人,同從人五人、高麗人六十七名,乘坐四艘船到對馬島豐岐浦登陸,到大宰府守護所[22]。使節攜帶忽必烈本人的國書、大蒙古國中央機關中書省的國書與高麗國書[23]。
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或自遣使者,又繼續發送了一系列的信件,並以戰爭相威脅。幕府時值鎌倉時代中期,幕府將軍惟康親王並無實權,實權掌握在權臣北條氏手中。當時的「執權」北條時宗認為書狀無禮決定不投降,並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禦。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駐地,並將在九州的軍隊西移,以進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陸點的防禦。另外,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宗教祈禱活動,以心理戰來應對這場危機,其他大多數公家活動亦被推遲。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發動戰爭,但卻發現朝鮮半島當時沒有足夠的財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隊去高麗做為先鋒,結果這支部隊卻無法在高麗的國土上自給自足,最終被迫返回中國以資補給。因為元軍騎兵所需的馬匹,以及所需的養馬草場,都嚴重限制了部隊的運動,以致於元軍無法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動。
第一次戰爭經過
第一次元日戰爭 (文永之役) | |||||||
---|---|---|---|---|---|---|---|
日、元水軍海戰,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 |||||||
| |||||||
參戰方 | |||||||
元朝 高麗 | 日本鎌倉幕府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元朝: 忻都 洪茶丘 劉復亨 昭勇大將軍阿剌帖木兒 高麗: 金方慶 金侁† 金文庇[24] |
博多: 少貳資能[25] 少貳景資 菊池武房 大友賴泰 少弐経資 竹崎季長 對馬: 宗資國† 壹岐: 平景隆(平經高)† 肥前沿岸: 松浦黨佐志房†、佐志直†、佐志留†、佐志勇†、山代階† | ||||||
兵力 | |||||||
15,000名蒙古及女真士兵 5,600名高麗兵士 6,700名高麗水手 | 100,000名[26][27] | ||||||
傷亡與損失 | |||||||
13,500名淹死[28] |
博多: 不明' 對馬: 宗資國等80餘騎戰死† 壹岐: 平景隆等100餘騎戰死† 肥前沿岸: 松浦黨數百人戰死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文永の役 |
假名 | ぶんえいの えき |
平文式羅馬字 | Bunei no Eki |
1274年(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農曆六月,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九百艘[29];八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古人及女真士兵一萬五千人[30](元代的「漢人」,指金朝轄下契丹、女真以及北方漢人,惟軍人以遼、金為主),高麗將軍金方慶統高麗軍五千六百人[31],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九百艘船,組成約三萬人的大軍[32],遠征日本。
同年農曆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大韓民國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八十騎攔阻,被全殲。十四日,元軍登陸壹岐島,守護代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砲」(石火矢)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殺。元軍在逼近肥前國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強烈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黨死傷慘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軍在筑前國的博多港(位於今福岡縣福岡市),進逼今津,次日即發生了博多港之戰。雖然元軍在兵器和戰術上占優,但他們的人數遠遠少於準備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這些武士在得知對馬、壹岐失陷後得到了增援。此外,元軍登陸地點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且距當時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於是在堅持了一整天之後,元軍於當晚撤回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
二十日晨,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登陸。幕府聚集了由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竹崎季長等統率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一萬人迎戰。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五百騎前來迎戰元軍。擊敗守軍,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於白江口之役戰敗後修築的一座水壩兼防禦工事)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金方慶反對)。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一萬三千五百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一萬三千八百餘人。而忻都則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33]
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二十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元寇防壘。
第二次戰爭經過
第二次元日戰爭 (弘安之役) | |||||||
---|---|---|---|---|---|---|---|
博多的防禦牆,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 |||||||
| |||||||
參戰方 | |||||||
元朝 高麗 | 日本鎌倉幕府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阿剌罕 阿塔海 東征都元帥忻都 東征都元帥洪茶丘 征日本都元帥金方慶(高麗軍) 東征左副都元帥阿剌帖木兒 管高麗國征日本軍萬戶朴球 管高麗國征日本軍萬戶金周鼎 管軍萬戶也速䚟兒 管軍上百戶張成 郎將康彥 郎將康師子 日本行省右丞范文虎(江南軍) 日本行省左丞李庭(江南軍) 都元帥張禧 都元帥哈剌䚟 管軍萬戶葛剌歹 管軍萬戶厲徳彪 管軍総管楚鼎 招討使王國佐 水手総管陸文政 等 |
鎮西(異國征伐)大將軍北條實政 草野七郎 少貳資能†[25] 少貳經資 少貳景資 菊池武房 安達盛宗 大友賴康 宇都宮貞綱 竹崎季長 河野通有[34] | ||||||
兵力 | |||||||
江南軍100,000名以上 東路軍40,000名(蒙金軍19000人,高麗軍10000,水手17000) |
大宰府守備軍25,000名 長門國守備軍15,000名 據江戶時代編纂之《歴代鎮西要略》,日軍共計約250,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東路八、九成沒有回國,江南軍損失六七成以上[35][36][37][38][39] 高麗軍7592人[40] | 不明 |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弘安の役 |
假名 | こうあんの えき |
平文式羅馬字 | Kōan no Eki |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敗後,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侵略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欽差杜世忠等人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進攻。
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之後,忽必烈於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軍的這次侵略規模大於第一次,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後兩者為金朝降軍,元代稱為「漢人」)士兵一萬九千人,金方慶統高麗軍一萬人,乘戰艦九百艘,加上高麗水手一萬七千人,攜軍糧十萬石,由高麗出發;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蠻軍(指南宋降軍)十萬人[41] ,乘戰船三千五百艘,從慶元、定海(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發[42];兩軍約定於六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積極為元軍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準備,除了改進弓箭,使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同時更完備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還在很多元軍可能登陸的地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工事;北條時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元寇防壘」[43],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泊於博多灣中的艦船為陣地長達一個月。這段期間,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襲擾(也受海賊草野黨偷襲),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會師後再度發動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元軍艦隊因供應和人員登載問題而推遲了起航。高麗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高麗軍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鬥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
八月初一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張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決定班師。平戶島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餘人無船可乘,張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
被遺棄在日本五龍山的海灘上的元軍尚有十萬餘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這些元軍大部分戰死,其餘數萬士兵被俘。[44]
總計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軍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還。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回中國;通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革職。
決定戰爭結果的因素
一般認為颱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颱風摧毀,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學家林田憲三的研究團隊研究元朝艦隊的沉船後,認為他們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45]
此外,幕府在第一和第二次元軍來襲間修建的沿海防禦工事,也讓元軍在第二次襲擊中損失慘重[43],有效阻止了元軍的登陸和推進;元軍無法取得登陸立足點試圖撤退時才遭遇颱風。
戰爭目的
馬可·波羅書中寫道,蒙古人認為日本到處是黃金和美食,引起忽必烈的貪慾[46]。鄭思肖認為,「元賊聞其豊庶、怒倭主不來臣、竭此土民力、弁舟艦、往攻焉」[47]。
影響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蒐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征日。此舉引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同時,蒙古在南方對越南陳朝發動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三度攻日之議因而作罷。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兩次擊退「元寇」後,幕府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有許多軍事設施在多年後仍然很有效;然而,為了應對「元寇」而進行的全國範圍動員,使得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幕府也無法充分賞賜抗元將士,加劇了國內武士集團間的矛盾,埋下了鎌倉幕府統治體系於14世紀前半葉瓦解的背景。
後續發掘
2022年10月1日,日本松浦市政府打撈起700年前鎌倉時代元寇襲來戰船的木製船錨,在松浦市政府主管及研究學者等人見證下,由作業員從水深20公尺的海底打撈上岸,木製船錨長度約170公分。紋路表面清晰可見,更在上面發現被石塊貫穿的洞。主導打撈作業的國學院大學教授池田榮史表示:「原本很擔心木頭從海底打撈出海面時會有破損的情況,還好順利打撈上岸,團隊將好好採集資料,掌握保存處理方法,期待之後可展開打撈船隻主體的工作。」松浦市政府計劃將來也要把船隻主體打撈上岸[48]。
相關作品
參考文獻
引用
- ^ 村井章介『北條時宗と蒙古襲來-時代・世界・個人を読む』日本放送出版協會 2001年 126頁
- ^ 2.0 2.1 2.2 Yoshifumi I, Sasaki R, Kimura J. Recent underwater investigations at Takashima: searching for the lost fleet of the Mongol Empire[J]. Current Science (00113891), 2019, 117(10).
- ^ Rossabi M. Khubilai Khan: His Life and Times[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8.
- ^ Saeki, K., Mongol Shurai no Shyogeki (The Impact of the Mongol invasion), Chuo Koron Shinsya, Tokyo, 2003.(日語)
- ^ 『日本歴史大系2 中世』山川出版社、1985年,269頁。
- ^ 忽必烈寫給日本國書:「上天眷命,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籓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至元三年八月日」(元史卷二百八列傳第九十五外夷一日本國)
- ^ 高麗王書「右啓、季秋向闌、伏惟大王殿下、起居萬福、瞻企瞻企、我國臣事蒙古大朝、稟正朔有年於茲矣、皇帝仁明、以天下為一家、視遠如邇、日月所照、咸仰其徳化。今欲通好於貴國、而詔寡人云、『海東諸國、日本與高麓為近隣、典章政理、有足嘉者。漢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國。故遣書以往。勿以風濤険阻為辭。』其旨嚴切。茲不獲己、遣朝散大夫尚書禮部侍郎潘阜等、奉皇帝書前去。且貴國之通好中國、無代無之。況今皇帝之欲通好貴國者、非利其貢獻。但以無外之名高於天下耳。若得貴國之報音、則必厚待之、其実興否、既通而後當可知矣、其遣一介之使以往觀之何如也。惟貴國商酌焉。」
- ^ 元史 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日本國
- ^ 高麗史 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 ^ 元史 巻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 ^ 將軍執權之次第「文永五年、時宗。三月五日、始為執權雲々、正月廿九日、辭左馬權頭。」(山田安栄編『伏敵篇』1891年 卷之一22頁)
- ^ 『五代帝王物語』「(文永五年)閏正月十五日、又舞御覧あり、一院御幸なる、麗しき御賀の儀、いか計りの事にてかあらんずらむとおぼえしに、蒙古國とかやより牒狀を奉る、高麗の牒を相副たり、宰府より先づ関東へ告て、関東より二月六日牒狀を參らせたり、是によりて御賀止めらる、公私本意なき御事也、蒙古國、もとは契丹の所屬韃靼國也、年比契丹國以下の近辺の諸國を打とる、太宋國も、三百餘州のうち、大略みな討とられて、僅に六十餘州殘れり、高麗も同せめ落されて、臣として蒙古の朝につかふるよし、牒狀にも載たり、牒使には趙良弼と雲者渡れり、高麗の使を副たり、牒狀二通あり、一通は高麗の牒也、蒙古狀は、文永三年九月の狀也、至元三年と載たり、高麗國、同彼年號をうけて至元となせり、去年八月の牒也、數多の方物を相副て、正月一日大宰府に著たり、是によりて、官外記以下の勘文を召されて、仗儀を行る、又仙洞の評定あり、」(『群書類従』第貳輯 帝王部 440~441頁)
- ^ 近衛基平『深心院関白記』文永五年二月條「(二月)七日戊子(中略)晴 東使今日向相國禪門北山亭雲々、異國間事也、 八日己丑(中略)天晴 早旦以敕書有召、仍參院、今日異國事可有評定雲々、牒狀高麗被進蒙古國牒也、仍其牒二通也、講和親之儀、委見牒狀、此事國家珍事大事也、萬人驚歟之外無也、前博陸兩人參間、其座無骨、仍餘參內、入夜又歸參院也、(中略)十日辛卯(中略)晴(中略)依時召參院、異國返牒有否有沙汰、前博陸兩人參、然而餘對座居也、如此重事不參此條不可然之故也、子細不盡翰墨也、」(『陽明叢書 記錄文書篇 第二輯 岡屋関白記・深心院関白記・後知足院関白記』思文閣出版 1984年)
- ^ 『○新式目』関東御教書「一 蒙古國事 蒙古人插凶心、可伺本朝之由、近日所進牒使也、早可用心之旨、可被相觸讃岐國御家人等狀、依仰執達如件、文永五年二月廿七日 駿河守殿(北條有時?) 相模守(北條時宗)左京權大夫(北條政村)」(竹內理三編『鎌倉遺文』古文書編 第十三卷 東京堂出版 九八八三號)
- ^ 『高麗史』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元宗九年秋七月丁卯(十八日)の條「秋七月丁卯、起居舍人潘阜、還自日本、遣閣門使孫世貞郎將吳惟碩等、如蒙古賀節日、又遣潘阜偕行、上書曰、向詔臣、以宣諭日本、臣即差陪臣潘阜、奉皇帝璽書、幷齎臣書及國贐、以前年九月二十三日、發船而往、至今年七月十八日、回來雲、自到彼境、便不納王都、留置西偏大宰府者凡五月、館待甚薄、授以詔旨、而無報章、又贈國贐、多方告諭、竟不聽、逼而送之、以故不得要領而還、未副聖慮、惶懼實深、輒玆差充陪臣潘阜等、以奏。」
- ^ 『高麗史』卷一百二 列伝十五 李藏用
- ^ 『高麗史』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元宗九年(十二月)庚辰(四日)「庚辰、知門下省事申思佺侍郎陳子厚起居舍人潘阜、偕黑的殷弘如日本。」
- ^ 『蒙古來使記錄』<○賜蘆文庫古文書所収稱名寺文書>「文永六-二-十六-蒙古高麗使等渡海事<蒙古人官人三人<同從人五人、>高麗人六十七人船四艘著對馬嶋豐岐浦雲々> 同二-廿二日馳申了、同三-十三-評定了、同二-廿四日、逃歸本審事(畢カ)云云、文永六年-十-十七-、蒙古牒一通、高麗牒一通持之、牒使二人、令著對馬嶋之由申之雲々、彼至元六-六-日、而如院宣者、通好之義、准唐漢之例、不可及子細、但彼國與我國、自昔無宿意、用兵之條、甚以不義之旨、可被遣返牒也、且草者可長成卿之由、諸卿評 定之由雲々、而關東評定了、先度牒使來朝之時、不可返牒之由、」(竹內理三編『鎌倉遺文』古文書編 第十四卷 東京堂出版 一〇三八〇號)
- ^ 『元史』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日本國「五年九月、命黑的、弘復持書往、至對馬島、日本人拒而不納、執其塔二郎、彌二郎二人而還。」
- ^ 『五代帝王物語』「(文永)同六年、蒙古使、高麗の舟にのりて又對馬國に著く、去年の返牒なきによりて、左右きかんため也、不慮の喧嘩いできて、歸國の間、對馬の二人とられて高麗へ渡る。高麗より蒙古へつかはしたれば、王宮へ召入て見て、種々の祿をたらせて、本朝へ返送、是に付て又牒狀有、」(『群書類従』第貳輯 帝王部 441~442頁)
- ^ 『高麗史』卷二十六 世家二十六 元宗二 元宗十年(七月)甲子(二十一日)條「甲子、蒙古使於婁大於定等六人、偕倭人來、昌出迎於郊、初申思佺與倭人謁帝、帝大喜曰、爾國王祗稟朕命、使爾等往日本、爾等不以險阻為辭、入不測之地、生還復命、忠節可嘉、厚賜匹帛、以至從卒、又謂倭人曰、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賚予甚稠、勑令觀覽宮殿、既而倭人奏雲、臣等聞有天堂佛剎、正謂是也、帝悅、又使徧觀燕京萬壽山玉殿與諸城闕。」
- ^ 『関東評定衆伝』文永六年條「九月、蒙古高麗重牒狀到來。牒使金有成、高柔二人也。還對馬嶋人答二郎、彌二郎。高柔依靈夢。獻所持毛冠於安樂寺。即敘其由呈詩。」(『群書類従』第四輯 補任部卷第四十九 続群書類従完成會 1960年 318頁)
- ^ 『太政官返牒』<○本朝文集六十七>「贈蒙古國中書省牒 菅原長成 日本國太政官牒 蒙古國中書省 附高麗國使人牒送、牒、得大宰府去年九月二十四日解狀、去十七日申時、異國船一隻、來著對馬嶋伊奈浦、依例令存問來由之處、高麗國使人參來也、仍相副彼國幷蒙古國牒、言上如件者、就解狀案事情、蒙古之號、於今未聞、尺素無脛初來、寸丹非面僅察、原漢唐以降之蹤、觀使介往還之道、緬依內外典籍之通義、雖成風俗融化之好禮、外交中絕、驪遷翰轉、粵傳鄉信、忽請隣睦、當斯節次、不得根究、然而呈上之命、綠底不容、音問縱雲霧萬里之西巡、心敻忘胡越一體之前言、抑貴國曽無人物之通、本朝何有好惡之便、不顧由緒、欲用兇器、和風再報、疑冰猶厚、聖人之書、釋氏之教、以濟生為素懷、以奪命為黑業、何稱帝徳仁義之境、還開民庶殺傷之源乎、凡自天照皇大神耀天統、至日本今皇帝(亀山天皇)受日嗣、聖明所覃、莫不屬左廟右稷之靈、得一無貳之盟、百王之鎭護孔昭、四夷之脩靖無紊、故以皇土永號神國、非可以智競、非可以力爭、難以一二、乞也思量、左大臣(藤原家經)宣、奉敕、彼到著之使、定留於對馬嶋、此丹青之信、宣傳自高麗國者、今以狀、牒到准狀、故牒 文永七年正月 日」(竹內理三編『鎌倉遺文』古文書編 第十四卷 東京堂出版 一〇五七一號)
- ^ 《高麗史》·卷二十八·世家二十八·忠烈王一:「(元宗十五年)冬十月乙巳,都督使金方慶將中軍,朴之亮、金忻知兵馬事,任愷為副使,金侁為左軍使,韋得儒知兵馬事,孫世貞為副使,金文庇為右軍使,羅裕、朴保知兵馬事,潘阜為副使,號三翼軍。與元都元帥忽敦、右副元帥洪茶丘、左副元帥劉復亨,以蒙漢軍二萬五千,我軍八千,梢工引海水手六千七百,戰艦九百餘艘征日本。」
- ^ 25.0 25.1 長崎縣史編集委員會編《長崎縣史》中世編,1980年,266頁
- ^ 《元史》卷一百五十二列傳第三十九劉通「十年(十一年)、遷征東左副都元帥、統軍四萬、戰船九百、征日本、與倭兵十萬遇、戰敗之、」
- ^ 外山幹夫「肥前松浦一族」新人物往來社(2008)65頁。 「九國ニ馳集ル軍兵ハ誰々ソ、少弐・大友・菊池・原田・紀伊一類・臼杵・戶次・松浦黨・児玉以下、神社・仏寺之司及モ我モ々々ト打立ケル、大將軍一萬二千餘騎、都合其勢十萬騎ト雲ヘ共、數ヲ不知」。
- ^ 《高麗史》卷二十八世家二十八忠烈王一「(元宗十五年、冬十一月)己亥、東征師還合浦。遣同樞密院事張鎰勞之。軍不還者無慮萬三千五百餘人。」
- ^ 《元史》卷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五外夷一日本國「十一年三月、命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丘、以千料舟、拔都魯輕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載士卒一萬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
- ^ 《元史》卷八本紀第八世祖五至元十一年三月庚寅の條「庚寅、敕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総管洪茶丘等將屯田軍及女直軍、並水軍、合萬五千人、戰船大小合九百艘、征日本、」
- ^ 《元史》卷二百八列傳第九十五外夷一高麗國「三月、遣木速塔八、撒本合、持詔使高麗、僉軍五千六百人、助征日本。」
- ^ 高麗史 卷一百四 列傳十七 金方慶「以蒙漢軍二萬五千、我軍(高麗軍)八千、梢工引海水手六千七百、戰艦九百餘艘、留合浦、以待女眞軍、女眞後期、乃發船。」
- ^ 《高麗史》卷二十八世家二十八忠烈王一「侍中金方慶等還師忽敦以所俘童男女二百人獻王及公女」
- ^ 《大日本史》、《日本外史》
- ^ 《元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世祖八至元十八年八月甲子朔の條「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慶諸軍、船為風濤所激、大失利、余軍回至高麗境、十存一二。」
- ^ 《元史》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四十九 李庭「十八年、軍次竹島、遇風、船盡壞、庭抱壞船板、漂流抵岸、下收余衆、由高麗還京師。士卒存者十一二。」
- ^ 《元史》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十六 阿塔海「二十年、遷征東行省丞相、征日本、遇風、舟壞、喪師十七、八。」
- ^ 《元史》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十五 相威「十八年、右丞范文虎、參政李庭、以兵十萬、航海征倭。七晝夜至竹島、與遼陽省臣兵合。欲先攻太宰府、遲疑不發。八月朔、颶風大作、士卒十喪六七。」
- ^ 《高麗史》卷二十九世家二十九忠烈王二「(忠烈王七年)閏(八)月(中略)忻都(洪)茶丘范文虎等還元、官軍不返者、無慮十萬有幾。」
- ^ 《高麗史》卷二十九世家二十九忠烈王二「(忠烈王七年十一月)壬午、各道按廉使啓、東征軍九千九百六十名、梢工引海水手一萬七千二十九名、其生還者一萬九千三百九十七名。」
- ^ 《高麗史》卷二十九 世家二十九 忠烈王二忠烈王七年六月丙辰(二十二日)の條「范文虎亦以戰艦三千五百艘、蠻軍十餘萬來」
- ^ 《元史》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一洪福源俊奇君祥萬「十八年、與右丞欣都、將舟師四萬、由高麗金州合浦以進、時右丞范文虎、將兵十萬、由慶元・定海等処渡海、期至日本一岐・平戶等島合兵登岸」,寧波及寧波鎮海區
- ^ 43.0 43.1 柳田 純孝 編著. 福岡市今津元寇防塁発掘調査概報. 福岡市埋蔵文化財調査報告書-4. 福岡市教育委員會. 1969 [2016-09-02].
- ^ 『元史』巻二百八 列傳第九十五 外夷一 日本國「(至元十八年)官軍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壷島(平戸島)、移五龍山(鷹島か)、八月一日、風破舟、五日、文虎等諸將各自擇堅好船乘之、棄士卒十餘萬於山下、衆議推張百戸者爲主帥、號之曰張總管、聽其約束、方伐木作舟欲還、七日日本人來戰、盡死、餘二三萬爲其虜去、九日、至八角島、盡殺蒙古、高麗、漢人、謂新附軍爲唐人、不殺而奴之、閶輩是也、蓋行省官議事不相下、故皆棄軍歸、久之、莫靑與呉萬五者亦逃還、十萬之衆得還者三人耳。」
- ^ 探索頻道,《忽必烈:蒙古艦隊的覆沒》。
- ^ 馬可·波羅 東方見聞錄
- ^ 鄭思肖《心史》中興集 元韃攻日本敗北歌
- ^ 鎌倉時代「元寇」で来襲した船のいかり 松浦沖で引き揚げ - NHK. [2022-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4).
來源
外部連結
- 中島樂章:〈元朝的征日戰船與原南宋水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蒙古襲來絵詞』 - 九州大學総合研究博物館
- 『元寇の油絵 矢田一嘯によるパノラマ畫 鎮西身延山本佛寺所蔵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うきは市
- 『全公開! 油畫 蒙古襲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iRO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