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景隆(490年代—540年代),河南郡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後裔,南梁侍中、太尉,領軍師將軍、宋襄厲王元法僧之子,北魏宗室,南梁官員。

生平

熙平元年(516年),北魏東益州刺史元法僧派遣員景隆抵抗南梁張齊的軍隊,南梁南安郡太守皇甫諶和宗范出兵對抗,魏軍在葭萌大敗,北魏十多個城池被梁軍屠殺[1][2]

孝昌元年(525年)正月庚申(525年2月22日),元法僧殺行台高諒,自稱皇帝,改年號天啟,冊立自己的兒子們為王。北魏發兵討伐,元法僧派元景仲前往南梁投降[3][4]。三月己巳(525年5月2日),南梁任命元景隆為衡州刺史,元景仲為廣州刺史[5][6]

元景隆在南梁封沌陽縣公,食邑一千戶,外任持節、都督廣越交桂等十三州諸軍事、平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年),元景隆被徵召為侍中安右將軍。中大通四年(532年),元景隆出任征北將軍、徐州刺史,封彭城王,沒能赴任,很快出任侍中度支尚書。太清初年,元景隆又出任使持節、都督廣越交桂等十三州諸軍事、征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行進到雷首,遇到疾病去世,當時虛歲五十八[7][8]

參考資料

  1. ^ 《梁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十五年,魏東益州刺史元法僧遣子景隆來拒齊師,南安太守皇甫諶及宗范逆擊之,大破魏軍於葭萌,屠十餘城,魏將丘突、王穆等皆降。
  2. ^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十八》:魏元法僧遣其子景隆將兵拒張齊,齊與戰於葭萌,大破之,屠十餘城,遂圍武興。
  3. ^ 《魏書·卷九·肅宗紀第九》:孝昌元年春正月庚申,徐州刺史元法僧據城反,害行台高諒,自稱宋王,號年天啟,遣其子景仲歸於蕭衍。
  4.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庚申,法僧殺行台高諒,稱帝,改元天啟,立諸子為王。魏發兵擊之,法僧乃遣其子景仲來降。
  5. ^ 《梁書·卷三·本紀第三》:己巳,以魏假平東將軍元景隆為衡州刺史,魏徵虜將軍元景仲為廣州刺史。
  6.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己巳,以元法僧之子景隆為衡州刺史,景仲為廣州刺史。
  7. ^ 《北史·卷十六·列傳第四》:景隆初封丹楊公,位廣州刺史,徙徐州,改封彭城王。丁父憂,襲封宋王,又為廣州刺史。卒。
  8. ^ 《梁書·卷三十九·列傳第三十三》:景隆封沌陽縣公,邑千戶,出為持節、都督廣越交桂等十三州諸軍事、平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中大通三年,征侍中、安右將軍。四年,為征北將軍、徐州刺史,封彭城王,不行,俄除侍中、度支尚書。太清初,又為使持節、都督廣越交桂等十三州諸軍事、征南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行至雷首,遇疾卒,時年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