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

東漢末年將領

關羽(?年—220年1月或2月[註 1]),ㄔㄤˊ,本字ㄔㄤˊ司隸河東ㄒㄧㄝˋ良人(今山西運城),東漢末年將領,劉備的重要親信,被稱為「萬人敵[3]200年,曹操擊敗劉備後,關羽一度歸降曹操,並在官渡之戰中斬殺顏良,因功封為漢壽亭侯。不久,脫離曹操再次投奔劉備。赤壁之戰後,關羽參與圍攻南郡曹仁,並長期為劉備鎮守荊州。劉備占領益州後,關羽被任命總督荊州,拜前將軍,假節鉞。

關羽
前將軍假節鉞、董督荊州
關羽
三才圖會中的關羽像
國家東漢
時代東漢末年
主君劉備曹操→劉備
長生→雲長
封爵漢壽亭侯
封地武陵郡漢壽縣東漢封)
梓潼郡漢壽縣劉備封)
氏族漢族
籍貫河東解良
本貫解縣
其他名號關公、美髯公、武聖、關帝、關聖帝君、關二爺、昭明翊漢大天尊、蓋天古佛、文衡聖帝(門神)、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恩主公、山西夫子、伽藍菩薩
出生?年
東漢河東解縣(今  中國山西省運城市
逝世東漢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
220年1月(59或60歲)
東漢荊州臨沮(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
諡號壯繆
武安王(宋朝加封)
墓葬
祠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關林街道關林村的關林
親屬
長子關平
庶子關興
關氏
其他親屬關統關彝
關羽
正體字
簡化字
行天宮供奉的恩主公關羽(中者)
京劇中的關羽

219年,關羽進攻樊城,借漢水暴漲水淹七軍,俘虜于禁,斬殺龐德。後,曹操派兵增援。而東吳趁機奪取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將馬忠所殺,首級被孫權送往曹操處。劉備為奪回荊州發動夷陵之戰,最終失敗,三國鼎立的格局正式形成。260年劉禪追諡關羽為ㄇㄧㄡˋ263年,蜀漢滅亡,成都關家被龐德之子龐會滅門。

關羽因其忠義形象受到中華文化的推崇,逐漸被神化,成為信仰對象,產生關羽信仰,並傳至日本朝鮮越南琉球漢字文化圈國家。由於他體現了儒家文化中捍衛正統的忠義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聖帝君關帝關帝爺等而流傳至今。

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公為恩主公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文賢聖帝,是為五恩主之一。

民間受《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義結金蘭,關羽排行第二,俗稱關二爺關二哥陳壽撰寫之《三國志》,將關羽與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合為一傳(《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羅貫中長篇小說三國演義》又將該五人並稱「五虎上將」,毛宗崗稱其為「三絕」之「義絕」。至今,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仍常祭拜關公。

生平

早年生平

關羽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註 2]。早年因殺人逃亡,避難於涿郡[5]184年(中平元年),劉備(涿郡人)在大商人張世平和蘇雙的資助下[6],招募民眾,組建軍隊抵禦黃巾軍的掠奪,關羽和張飛加入了這支隊伍。[7][8]190年,關東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時,劉備投靠公孫瓚。公孫瓚派劉備與田楷前往青州,任命劉備為別部司馬[9]。191年,劉備因功被任為平原相(屬於青州),關羽和張飛任別部司馬,協助指揮部隊[10]。劉、關、張三人情同手足。[11][12]

194年,曹操攻打徐州陶謙,陶謙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援,劉備與田楷率軍前去救援。陶謙給劉備4千丹陽兵,並推舉他為豫州刺史。劉備就離開田楷,投靠陶謙。[13]陶謙去世後,劉備繼任徐州牧。[14]不久,袁術進攻劉備[15],劉備被呂布趁機擊敗。劉備向呂布求和,呂布接受了這一請求,以劉備為豫州刺史屯駐小沛。劉備派關羽駐守下邳[16]曹操上表朝廷,任命劉備為鎮東將軍,封為宜城亭侯。

196年(建安元年),劉備在呂布再次進攻中失敗,關羽隨劉備投奔曹操,曹操推舉劉備為豫州牧。197年,袁術在壽春僭號稱帝。198年,劉備隨曹操在下邳擒殺呂布。曹操任命車冑為徐州刺史。劉備和關羽隨曹操返回許都。劉備被任為左將軍。199年,袁術兵勢日蹙,準備從徐州向北投靠袁紹,曹操派劉備等率軍前往徐州攔截。劉備到下邳後,襲殺車胄,占領徐州,舉兵反曹,命關羽守下邳[17][18],自己守小沛[19]

降曹歸劉

 
日本浮世繪中的關羽

200年(建安五年)正月,曹操擊敗劉備,劉備經青州投奔袁紹[20],關羽被擒(或投降)。曹操任命關羽為偏將軍,對他禮遇有加[21]。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曹操察覺他無意久留,讓張遼試探其心意。關羽坦言:「我深知曹公厚待,但我承劉備大恩,誓與共死,絕不背棄。我會立功報答曹公後再離開。」張遼如實稟告,曹操感嘆:「事君不忘本,乃天下義士。」[22]

二月,袁紹進軍黎陽,準備渡河,同時派顏良等進攻白馬[23]四月,曹操採用荀攸之計[24],佯裝欲於延津渡河,誘使袁紹分兵。隨後,曹操親自率軍突襲白馬,命張遼與關羽為先鋒。[25]關羽看到顏良旗幟後,單騎衝入敵陣斬殺顏良後順利返回,袁軍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26]。關羽因此功被封為漢壽亭侯[27]立功後,曹操加倍賞賜試圖挽留,但關羽謝絕所有賞賜,留書告辭,準備回到劉備身邊。此時,劉備藉口南聯劉表[28]離開袁紹集團,率領部隊與劉辟等在汝南騷擾曹操後方,關羽趕去會合。[29][30]曹操部下建議追擊,曹操制止道:「他各為其主,勿追。」[31]

200年底,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同年,孫策遇刺,孫權繼掌江東。

鎮守荊州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關羽塑像

201年,關羽隨劉備投靠荊州牧劉表[32],駐軍新野[33],負責守護荊州北部邊境。

207年,曹操統一北方。

208年(建安十三年),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雖然年少,卻深受劉備重視[34],這引發了關羽和張飛的不滿。直到劉備重申諸葛亮的重要性後,二人才停止抱怨。[35]

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劉表。八月,劉表去世,其子劉琮繼位。得知曹操南下後,劉琮決定投降。九月,曹操收到劉琮的降書後進軍襄陽[36]。劉備準備南逃江陵,派關羽率領部分軍隊先從水路南行,計劃在江陵會合。[37][38][39]曹操考慮到江陵儲有軍資,遂率五千精騎追擊[40][41]。與此同時,江東使者魯肅從江陵北上迎接劉備[42]。三方在當陽長坂相遇,劉備被曹軍擊潰。幸好關羽船隊及時抵達漢津,劉備軍得以乘船撤往夏口[43]

劉備抵達夏口後,接受魯肅的建議,駐紮樊口(今湖北鄂州)[44],並派諸葛亮隨魯肅去柴桑見孫權。[39][45][46]冬天,聯軍在烏林擊敗曹操,迫使曹操撤軍北返[47],留曹仁等守江陵[48][49][50][51]。劉備派關羽參與圍攻江陵,試圖從漢水出擊截斷曹仁的退路。[52][53][54]至209年底,曹仁撤退。劉備成功占領荊州江南四郡,並被推舉為荊州牧[55]。210年,周瑜去世後[56],劉備與孫權協商調整荊州勢力範圍,借得南郡[57][58],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守江北[59]

211年,劉備應劉璋邀請入蜀[60],命關羽等留守荊州[61]。期間,關羽曾與曹軍將領樂進文聘交戰。[62][63][64]後來,劉備與劉璋反目,開始攻略益州,調諸葛亮、張飛、趙雲和劉封等從荊州入增援,留下關羽鎮守荊州。[65][66]得知馬超歸降劉備[67]後,關羽寫信詢問馬超才能。諸葛亮稱讚馬超文武兼備,但不及關羽,令關羽非常滿意。[68][69]214年,劉備占領益州[70][71][72]後,任命關羽督荊州事[73]

215年,孫權派諸葛瑾前往索取荊州三郡(長沙、桂陽和零陵)[74],遭劉備拒絕[75][76]。孫權不滿,試圖接管三郡,但關羽迅速驅逐孫權派出的官員[77]

孫權大怒,決定採取軍事行動,派廬江太守呂蒙率軍占領三郡,同時命令魯肅駐益陽[78][79],自己則進駐陸口指揮。[80]劉備得知孫權動向後,親率五萬軍隊從益州趕回公安,並派關羽領兵爭奪三郡[81]。關羽精選五千士兵[82]計劃從上游渡河。吳將甘寧率領一千多士兵前往駐守。關羽遂放棄渡河,選擇在對岸扎營,這個地方後來稱為「關羽瀨」。[83]對峙期間,呂蒙迅速占領三郡並北上與魯肅會合[84][85]。關羽和魯肅在益陽進行了判判,但沒有達成共識[86]

同年,曹操進攻漢中,為盡快解決荊州問題並騰出兵力保衛益州,劉備同意與孫權重劃勢力範圍,以湘水為界[87],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讓給東吳,孫權則退出零陵,並承認劉備對江陵、武陵零陵的控制[88][89][90]

217年春,孫權為緩和與曹操的關係,派徐詳出使請降。[91][92][93]自赤壁之戰後,曹操四次進攻孫權(分別在209年、212年底至213年初、214年、216年底至217年初),而劉備在未與曹操大規模衝突的情況下,獲得了益州和荊州的大部分利益,令孫權心生不滿。同年,魯肅去世[94],失去這一關鍵紐帶後,孫劉聯盟變得更加脆弱。

魯肅去世後,孫權暫時任命嚴畯管理荊州事務[95],不久改派呂蒙為荊州上游軍事統帥,鎮守陸口[96]。與魯肅主張維持孫劉聯盟不同,呂蒙認為關羽野心勃勃,憑藉長江上游的戰略地位,擔憂關羽會趁機東進,攻取江東,威脅甚至大於曹操[97][98]。為此,呂蒙擬定計劃:東吳占領荊州後,由孫皎鎮守南郡,潘璋扼守白帝城防備劉備,自己駐守襄陽防備曹操,蔣欽率軍巡江作為機動部隊,以確保江東上游安全。[99]呂蒙到任後,表面上與關羽保持友好[100],暗中則籌划進攻和等待時機。

威震華夏

 
成都武侯祠中的關羽塑像

218年(建安二十三年)春,劉備率軍攻打漢中,攻下馬鳴閣後進逼陽平關與夏侯淵對峙。曹操七月西征,九月駐長安。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黃忠在定軍山之戰中斬殺夏侯淵[101]。五月,曹操最終撤軍回長安,劉備得以占領漢中。占領漢中後,劉備派劉封從南鄭(漢中)東下,孟達從秭歸(荊州)北上,共同攻略東三郡(房陵、上庸、西城)。[102][103]

七月,劉備稱漢中王[104][105]。關羽列名於漢獻帝上表,仿效東漢初河西五郡推竇融為元帥故事,推劉備為漢中王,拜大司馬[106]。劉備派費詩去荊州,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107][108][109][110]

同月,關羽率軍自江陵北上,發起襄樊戰役,攻擊曹仁駐守的樊城,讓糜芳負責守江陵,士仁守公安[111]。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于禁統率七軍迅速趕往樊城,曹仁則讓于禁、龐德等屯駐樊北。[112][113]

八月,連綿大雨導致山洪暴發,漢水驟漲,七軍被淹,于禁無奈投降[114][115],其部下幾乎全部投降,副將龐德拒絕投降,活捉後被關羽殺死[116][117][118]。關羽隨即加緊進攻樊城,曹仁則固守待援。同時,關羽派遣軍隊包圍襄陽。[119][120]

饒勝文認為,關羽北攻襄陽並非自作主張,而是劉備階段性布局的一部分。劉備在占據漢中後,主要軍事策略即是攻取東三郡,以通過沔水聯通漢中與荊州。沔水作為兩地的關鍵紐帶,在流出秦巴山地後流經荊州重鎮襄陽。劉備意圖打通這條水路通道,以加強漢中與荊州的聯繫,鞏固荊、益二州的戰略連接。因此,關羽在劉封和孟達攻下東三郡後不久便發起了對襄樊的進攻。[39]

曹操派任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等相繼投降關羽[121]。同時,許都以南,梁、郟、陸渾等地盜賊紛紛響應關羽號召,願為其效力。關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122][123]。這一局勢促使曹操與群臣商議遷都,以避關羽鋒芒。司馬懿蔣濟等人對此表示勸阻,認為關羽得勢後,孫權必然不滿意,可以派人勸說孫權從後方干擾,並承諾將江南之地封給孫權,從而解決樊城的困境,曹操對此表示同意。

關羽曾請求上庸的劉封孟達出兵支援,但二人以「人心未附」為由未予響應。[124]關羽北攻襄陽時,呂蒙認為時機成熟。然而,關羽在江陵、公安仍留有重兵,並沿江設防,對江東保持戒備。呂蒙於是假借治病之名,讓孫權公開召他回建業,任命當時不知名的陸遜接替上游防務,暗中繼續籌備進攻[125]。陸遜到任陸口後,多次以謙遜口吻致信關羽,稱讚其重創曹軍的戰功。關羽遂放鬆戒備,將部分守軍調往樊城。[126]于禁七軍覆沒後,沔水圍城,曹仁等人被困固守。受東吳麻痹策略與急於求勝心態的影響,關羽將荊州守軍調至樊城,篤信樊城指日可破。

建安二十四年初秋,沒有人懷疑關羽將攻占樊城、襄陽。[39]

英雄末路[127][128]

 
成都武侯祠庭院中的關羽雕像

關羽俘獲于禁七軍後,面臨糧草不足的問題,便開始私自奪取湘關的糧食。孫權指使呂蒙展開行動。呂蒙前往尋陽,派士兵假裝成商人,悄悄抓獲關羽設置在江邊的所有哨兵,關羽對此毫不知情。[129]

十月,孫權派使者給曹操上書,表示願意討伐關羽來貢獻自己的力量[130]。孫權希望曹操為其偷襲江陵的行動保密,但董昭認為不應讓孫權輕易得到荊州,建議曹操表面上答應孫權,暗中將消息傳遞給襄樊守軍,預料關羽仗著後方城池堅固不會撤軍,即使撤軍也將和吳軍交戰,同樣能解襄樊之圍。曹操同意。襄樊守軍得到消息後果然士氣振奮,關羽果未撤軍。

十月,曹操調集徐晃張遼等將領及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前往救援樊城,準備親自征討關羽。屯兵居巢防禦東吳的夏侯惇也到摩陂與曹操會合。

十月,呂蒙任征荊州大督,率兵西進南郡,迅速襲取公安和江陵,守將士仁麋芳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孫權親自率軍前來支援。呂蒙、陸遜逐步控制荊州。[131]

救援樊城的徐晃起初因為部隊多為新兵,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曹操隨後派徐商呂建等將領及殷署、朱蓋等12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

此時,關羽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隔絕襄陽,但孫權襲擊關羽輜重。關羽知悉後方生變,於是南撤,襄陽因此解圍。曹操下令不要追殺關羽,以免孫權改變主意對抗曹軍,也希望坐看關羽與孫權互相交戰。

關羽回軍江陵途中,陸遜任右護軍、鎮西將軍屯駐夷陵,呂蒙任南郡太守駐江陵。期間,關羽不斷派遣使者前往呂蒙處,關羽軍隊家屬多在江陵,呂蒙讓使者到城中傳遞家書,關羽軍因此漸漸潰散。[132]

關羽至當陽,西保麥城。敗走麥城後,士兵繼續逃散,關羽身邊只剩十餘騎。

十二月,關羽偽降,在城牆上立幡旗模仿人樣,藉機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臨沮縣章鄉南[133](今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同月,關羽被馬忠捕殺,孫權將其首級送至洛陽曹操處。

《蜀記》記載,孫權一度有意不處決關羽,將他留下做為應對劉備和曹操的戰力;孫權近臣建言:「野狼絕不可豢養,否則一定會帶來禍害。曹操於活捉關羽後沒有立即將他處斬,自取大患,後來受他反攻而甚至一度考慮遷都,主公難道忘記了嗎?關羽萬萬不可活命。」裴松之注則認為,按吳書孫權遣將潘璋逆斷羽退路,羽至即斬,而且臨沮去江陵二三百里,不可能不即時殺關羽,焉有時間議其生死[134]。南北朝時世人普遍認為關羽不願投降而殉節[135]

身後影響

 
洛陽關林關羽像

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洛陽,通常認為埋葬地點為關林,但現代有觀點認為關莊村關羽墓才是其頭顱埋葬處,而關林只是萬曆年間建造的祀祠場所。[136]孫權以諸侯禮安葬關羽的身軀於當陽,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後來,關羽故鄉山西運城解州建立了關帝廟,即解州關帝廟,被認為是關羽魂魄歸返之處。因此民間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鄉(或故里/山西)[137]」。

220年正月,曹操逝世。同年,夏侯惇、程昱、劉璋、呂蒙、法正、黃忠相繼去世。

221年四月,劉備登基稱帝。七月,劉備率軍以為關羽報仇之名東征東吳,專程到大王冢祭拜關羽,在玉泉山建關羽祠。同月,張飛被部下暗殺。

222年,蜀漢軍隊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擊敗,沒能奪回荊州

223年,劉備逝世。

260年,蜀漢後主劉禪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263年,蜀漢滅亡。龐會參與魏滅蜀之戰,戰後盡滅關氏家以為父龐德報仇。

人物

關羽個性堅毅忠直但是剛愎驕矜,不甘屈居人下。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可與誰相比,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稱得上一世之豪傑,是黥布彭越一流之人物,可以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趕不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138]:305黃忠官拜後將軍,關羽憤怒地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幸得諸葛亮和費詩勸解,關羽才接受。他看不起才能平庸的人,對這些人都會毫無掩飾的鄙視厭惡,其中麋芳、士仁十分怨恨關羽輕視自己,樊城一戰失利與他們見死不救投奔東吳有莫大關連,只有才能或品德受關羽認可的人,關羽才願意友善來往,諸葛亮、張飛、廖化和忠節著名的趙累都與他交好,當年身處魏營時徐晃張遼也與之友好。

關羽交友喜好與張飛相反,關羽愛護武士、輕視儒生;張飛則喜親近文人、待士兵嚴苛。

諡號見解

關羽身故後,蜀漢後主為其立諡號「壯繆侯」,然繆字語意有負面含意,被認為罪咎未守住荊州兵敗身死之意,然與二字讀音相通及通用字有關,繆字用在宗廟追諡時讀音與涵義通字,與綢相搭時讀音作謀。

因而關羽的諡號「壯侯」是善諡或惡諡,端看繆字的讀音應用場合(漢字字意普遍有一字多種涵義情況)。

軼事

  • 一次,曹操和劉備一起打獵時,關羽勸劉備趁機殺死曹操,但劉備沒有聽從[139]
  • 據《三國志》裴注及《蜀記》和《華陽國志》記載,關羽在曹操圍困呂布於下邳時,多次請求曹操娶呂布部將秦宜祿的前妻杜氏為妻。曹操懷疑杜氏的美貌,城破後親自見了她,果然被吸引,便將她占為己有。關羽因此感到不安。[140][141]
  • 關羽北伐後期聽到呂蒙襲取江陵縣城後引軍還荊州回防,他看到江陵縣城時說:「這城當初是我建造的,攻是攻不下的。」於是放棄進攻江陵。[143]

家庭

先祖

  • 清文宗咸豐五年(1855年)追封關羽的曾祖關氏為「光昭王」,祖父關審為「裕昌王」,父親關毅為「成忠王」。

 
臺灣宜蘭縣礁溪協天廟主祀關羽妻子「胡玥」的夫人殿
  • 不詳,《華陽國志》記載關羽因妻無子,故向曹操請求納秦宜祿妻(即杜氏)。清代馮景撰《關侯祖墓碑記》稱關羽妻胡氏,名玥,即關平之母。

  • 正史並未記載關羽妾為何人,但民間的戲劇對於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的故事作一點延伸,並常常提到關羽,在《關公月下釋貂蟬》中,貂蟬就被關羽釋放,最後不知所終。而《關公蒙面斬貂蟬》就借姜太公蒙面斬妲己為藍本並道出紅顏禍水,關羽害怕其傾國傾城之貌會為天下帶來大亂,所以有些稗官野史中稱貂蟬與呂布分開以後,成為關羽之妾。

子女

 
西安碑林關平
  • 關平,關羽長子,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三國演義》寫作義子。
  • 關興,關羽次子,少已有名聲,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
  • 關氏,關羽之女,民間稱為關銀屏孫權曾為子求婚,遭關羽所拒,並罵辱來使[144]。在民間傳說中嫁給了李恢之子李遺[註 3],現在澄江存有夫婦二人的合墓[145]
  • 關索,關羽三子,明朝成化年間說唱詞話《花關索傳》人物,後被補充進《三國演義》,正史並無記載。

後裔

自稱為後裔

  • 關樾,據說是關平長子。《三國志》並無記載,只記載於某些地方志以及傳說。
  • 後世解州當陽洛陽等地關姓氏族。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唐德宗年間,宰相關播為關興後人。[147]
  • 清朝《江陵縣志》等記載關平在江陵有後人。
  • 雍正十年七月六日(1732年8月25日),授關羽五十二代孫關朝泰為五經博士,准其世襲。[148]

評價

時人評價

  • 孫權欲活關羽以敵劉備、曹操,左右曰:「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議徙都。今豈可生!」(《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周瑜稱關羽、張飛「熊虎之將」,並認為如果像他這樣的人能率領其中的一個攻戰,就可定大事。[150]
  • 呂蒙:「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三國志·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併兼心。」
  • 陸遜:「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陛下(孫權)以神武之姿,涎膺期運,破操(曹操)烏林,敗備(劉備)西陵,禽羽(關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 韋昭:「關背德,作鴟張。割我邑城圖不祥。」
  • 張儼:「羽圍襄陽,將降曹仁,生獲于禁,當時北邊大小憂懼,孟德身出南陽,樂進、徐晃等為救,圍不即解。」

後人評價

關羽和張飛在當時及後世都成為勇猛善戰與義士的代名詞:

  • 「值天下大亂,(劉)遐為塢主,每擊賊,率壯士陷堅摧鋒,冀方比之張飛、關羽。」(《晉書·劉遐傳》)
  • 禿髮傉檀:「臣子逃歸君父,振古通義,故魏武善關羽之奔。」(《晉書·卷一百二十六·載記第二十六》)
  • 「(閻)負、(梁)殊曰:『……驍勇多權略,攻必取,戰必勝,關、張之流,萬人之敵者,則前將軍新興王飛,建切將軍鄧羌,立忠將軍彭越,安遠將軍范俱難,建武將軍徐盛。』」(《晉書·苻生載記》)
  • 李庠,字玄序,第三弟也。少以烈氣聞。……趙廞深器之,與論兵法,無不稱善,每謂所親曰:『李玄序蓋亦一時之關、張也。』」(《晉書·李特載記》)
  • 「傉檀曰:『吾今新牧貴州,懷遠安邇之略,為之若何?』(宗)敞曰:『涼土雖弊,形勝之地,道由人弘,實在殿下。段懿、孟禕,武威之宿望;辛晁、彭敏,秦、隴之冠冕;斐敏、馬輔,中州之令族;張昶,涼國之舊胤;趙昌、張穆、邊憲、文齊、楊班、梁崧、趙昌,武同飛、羽。』」(《晉書·禿髮辱檀載記》)
  • 「崔公,古之關張也。」(《魏書·崔延伯傳》)
  • 「史臣曰:『長孫肥結髮內侍,雄烈知名,軍鋒所指,罔不奔散,關、張萬人之敵,未足多也。』」(《魏書·長孫肥傳》)
  • 「當世推其驍果,皆以為關、張弗之過也。」(《魏書·楊大眼傳》)
  • 「薛彤、(高)進之並道濟腹心,有勇力,時以比關羽、張飛。』」(《宋書·檀道濟傳》)
  • 「又有西域胡,妙於弓矢,弦無虛發,眾軍尤憚之。及將戰,(吳)明徹謂摩訶曰:『若殪此胡,則彼軍奪氣,君有關、張之名,可斬顏良矣。』」(《陳書·蕭摩訶傳》)
  • 「武人略陽垣歷生、襄陽蔡道貴,拳勇秀出,當時以比關羽、張飛。」(《南史·文惠太子傳》)
  • 「(從弟京杲)後從李光弼出井陘,督趫盪先驅,戰嘉山尤力,(肅宗異之,召見曰:『黥、彭、關、張之流乎!』」(《新唐書·辛雲京傳》)
  • 「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南齊書·曹虎傳》)
  • 「羽為曹公所厚而忠不忘其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士亦能之。曹公得羽不殺,厚待而用其力,可謂賢矣,然戰國之君亦能之。至羽必欲立效以報曹公,然後封還所賜,拜書告辭而去,進退去就,雍容可觀,則殆非戰國之士矣。曹公內能平其氣,不以彼我為心;外能成羽之忠,不私其力於己,是猶有先王之遺風焉。吾嘗論曹公曰:是人能為善而不能不為惡,能為善,是以能享國;不能不為惡,是以不能取天下。」(唐庚《三國雜記》)
  • 「衛尉卿兼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涼國公李延昌,克樹勛庸,遍該韜略,關張萬人之敵,勇不顧身;程李二將之名,忠於衛主。」(《冊府元龜·備御》)
  • 李暠:「詠群豪之高軌,嘉關張之飄傑,誓報曹而歸劉,何義勇之超出!據斷橋而橫矛,亦雄姿之壯發。」(《晉書•列傳第五十七》)
  • 虜主元宏遺虎書曰:「卿進無陳平歸漢之智,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嬰閉窮城,憂頓長沔,機勇兩缺,何其嗟哉!」(《南朝梁·南齊書列傳第十一》)
  • 「朱異之徒,積受金貝,遂使咸稱胡、趙,比昔關、張,誣掩天聽,謂為真實。」(《梁書•列傳第五十》)
  • 「齊孫臏晏嬰、晉程嬰公孫杵臼、燕樂毅、漢曹參陳平韓信周亞夫衛青霍去病霍光蜀昭烈帝關羽張飛諸葛亮、唐房玄齡長孫無忌魏徵李靖李績尉遲恭渾瑊段秀實等,皆勛德高邁,為當時之冠。」(《宋史·志第五十八·禮八》)
  • 「關羽則為仇國所禽,張飛則遭帳下所害。凡此名將,悉皆人雄。」(《宋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八·文苑一》)
  • 「關張比疆治,將相俱和同。」(《梁父吟》)
  • 「楚、漢未分,絳、灌所以宣力;曹、劉競逐,關、張所以立名。然則名立資草昧之初,力宣候經輪之會,攀附鱗翼,世有之矣。」(《隋書·列傳第二十九》)
  • 「公結髮戎旅,妙善孫吳 。如雲如鳥之形,因山背水之勢,莫不深明權變,躬先士卒。雙鞬並帶,二戟兼提。滕灌之驍雄,關張之勇扞,復見於茲矣。」(《大周使持節少傅大將軍大都督恆夏靈銀長五州諸軍事恆州刺史普安壯公墓志銘》)
  • 「爾久從征伐甚有戰功語其威名乃關張之比也。」(《冊府元龜·誡勵》)
  • 「衛尉卿兼檢校左金吾衛大將軍涼國公李延昌,克樹勛庸,遍該韜略,關張萬人之敵,勇不顧身;程李二將之名,忠於衛主。」(《冊府元龜·備御》)
  • 「蜀之乃祖乃父,或士或人,而皆內稟忠貞,外資驍果,武負關張之氣,文傳揚馬之風,迎大駕以涉岷峨,合諸軍而定關輔忠氣冠乎日月,勳業著乎山河,凡在幽遐,皆所傳達。」(《冊府元龜•傳檄》)
  • 「關羽、張飛,爪牙悉標於西廡。威生戶牖,武耀庭除。」(《蜀先主廟記》)
  • 「乃若關雲長、張益德,雖曰萬人之敵,而程昱等輩奇之,然功業之著見者蓋鮮矣。」(《十先生奧論注》)
  • 「楚、漢未分,絳、灌所以宣力;曹、劉競逐,關、張所以立名。然則名立資草昧之初,力宣候經輪之會,攀附鱗翼,世有之矣。」(《隋書·列傳第二十九》)
  • 「索苞有文武材,舉孝廉,除郎中,每征伐克敵,勇冠三軍,時人比之關羽。宋澄於金城,為步羌三千人所圍,窮守孤堆,垂當破沒,苞以完騎五千,奮劍突陣,逕入與澄對坐,捶頭拊掌大笑。羌皆佩盾、擢刀四面直前。苞謂澄曰:「君但安心,觀我擊之。」乃除區弓接矢,繞捶射之,莫不應弦而倒,皆陷盾通中,立殺三十餘人,創夷者百計,羌即散走。稱神。」(《敦煌實錄》)
  • 「子彥少嘗墜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開內鋸骨,流血數升,言戲自若。時以為逾於關羽。」(《魏書·列傳第十三》)
  • 「留贊鷙猛壯烈,萬人敵也。其剚刃信足與雲長之刮骨,何以異哉?心有主而不動,視疾痛死生若無與於已者,壯士之勇也。況復得其死哉!」(《續後漢書·列傳第六十七》)
  • 「公專逹西南則卻地千里,東北則獻俘億計。至若挫魏勝觧趙圍,斬顏良於萬人之中,伏孟獲於七縱之際。皆公之任也!」(《文苑英華·巻三百六十九》)
  • 「惟公少稱弘量,喜慍不形,尤長武略,仁而有勇。及感會風雲,立功成務,謙虛下物,始終無改。雖復關羽有國士之風,祭遵懷儒者之操,無以加也。」(《文館詞林·巻四百五十三》)
  • 「武帝伐廣固,仲德為前驅,戰輒破之,大小二十餘戰。論曰:王仲德受任二世,能以功名始終。入關之役,檀、王咸出其下。元嘉北討,則受督於人,有藺生之志,而無關公之憤,長者哉。」(《南史·列傳第十五》)
  • 張輔:「張飛關羽,皆人傑也。」(《名士優劣論》)
  • 葛洪:「咸謂勇力絕倫者,則上將之器;洽聞治亂者,則三九之才也。然張飛關羽萬人之敵 ,而皆喪元辱主,授首非所。」
  • 陸雲:「關羽滔天,作雲西土。帝曰將軍,整爾熊虎。」(《吳故丞相陸公誄》)
  • 石重貴張彥澤:「猛若關張,氣吞荊聶,薦膺委寄,每著勤勞。鳴鏑離弦,既得吟猿之妙;青萍出匣,久彰斷兕之名。營陣之間,皆推果毅。」(《親征契丹命將制》)
  • 尹義尚:「徐元直西蜀之謀士,關雲長劉氏之驍將,須歸即遣,知叛弗追,今之與古,何其異趣?」(《與徐僕射書》)
  • 常璩:「河東關羽雲長,同郡張飛益德,並以壯烈,公壯羽勇銳,拜偏將軍 。」(《華陽國志·劉先主志》)
  • 張茂:「可方呂布、關羽,而雲孟德不及,豈不過哉。」(《十六國春秋》)
  • 崔鴻:「劉淵別將劉翼,驍勇過人,能一手舉殿柱,跳過平陽門,時人擬之關張。」(《十六國春秋》)
  • 薛安都:「時人云關羽斬顏良不是過也。」(《南史·薛安都傳》)
  • 庾信:「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經一百六戰。通中陷刃,疾甚曹參;刮骨傅藥,事多關羽。而風神果勇,儀表沉雄,事親無隱無犯。學不專經,略觀書籍;兵無師古,自得縱橫。」(《周柱國大將軍紇干弘神道碑》)
  • 郎士元:「將軍秉天資,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誰為感恩者,意是思歸客。流落荊巫間,徘徊故鄉隔。離筵對此宇,灑酒暮天碧。去去無復言,銜悲向陳跡。」(《壯繆侯廟別友人》又稱《關羽祠送高員外還荊州》)
  • 王維:「非關羽之絕倫,何以廁跡虎臣、儀形麟閣?」(《為曹將軍謝寫真表》)
  • 元結:「何人恩信過於田橫?何人壯勇等於關羽?」(《問進士(永泰二年通州問)·第五》)
  • 虞世南頌關羽:「利不動,爵不縶,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義烈烈,偉丈夫,真豪傑,綱常備,古今絕」。
  • 張士貴:「乃絳州義軍都頭目薛懷玉也。此人勇若關張,智同伊尹,堪當大用。」(《薛仁貴征遼事略》)
  • 賀遂亮:「關羽萬人之敵,聲雄百代。捐軀殉國之志,冒流鏑而逾堅;輕生重義之(闕四字)而難(闕一字)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松筠,風霜不能改其色。」(《大唐平百濟國碑銘》)
  • 張元晏:「祢衡垂一噪聲之名,關羽藎萬人之敵。御眾布投膠之德,禮賢懷比飯之恭。智略出群,忠果成性。」(《授馮行襲昭信軍節度使制》)
  • 董侹:「惟將軍當三國之時,負萬人之敵,孟德且避其鋒,孔明謂之絕倫。」(《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
  • 李儉:「黃霸為列郡之雄,關羽乃萬人之敵。」(《銀青光祿大夫太子中允贈工部尚書清河張公神道碑銘》)
  • 楊炯:「攻城野戰,張飛、關羽;奇策密謀,荀攸賈詡。」(《瀘川都督王湛神道碑》)、「陶公相宅,郭璞占墳。麵丹鳳而背元龜,兆青烏而徵白馬。三百篇之後,卜筮何從?二千石之榮,子孫無替。長男仁叡、男中仁楷、少男仁護、仁昉等,或體窮三變,藩、陸不足以昇堂;或力敵萬夫、關、張不足以扶轂。」(《唐上騎都尉高君神道碑》)
  • 杜甫:「孰與關張並,功臨耿鄧親。應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鄰。」(《謁先主廟》)
  • 杜牧:「天下無雙將,關西第一雄。授符黃石老,學劍白猿翁。矯矯雲長勇,恂恂郄縠風。」(《題永崇西平王宅太尉愬院六韻》)
  • 唐僖宗:「前左武軍大將軍宋皓,負關張勇智,有韓白英雄,累著戰功,再居環衛。」(《討王郢詔》
  • 王勃:「以先主之寬仁得眾,張飛、關羽萬人之敵,諸葛孔明之儔,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幾有濟矣。」(《三國論》)
  • 李德裕:「蜀先主與關羽、張飛同臥起,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皆用此道,故能成功。夫御英傑,使猛將,與見道德之人,接方正之士不同也,不可以繁禮飾貌,以浮辭足言,宜洞開胸懷,令見肝肺。氣懾其勇,恩結其心,雖踞洗召之,不為薄矣。祿山,夷狄之譎詐者也,非將門英豪,草萊奇傑,其戰鬥之氣,擊刺之才,去關、張遠矣!」(《英傑論》);「魏得關羽,則張遼挾以前驅。故能挫強楚之鋒,取顏良於麾蓋。」(《授何清朝左衛將軍兼分領蕃渾兵馬制》)
  • 徐夤:「雖倚關張敵萬夫,豈勝恩信作良圖。能均漢祚三分業, 不負荊州六尺孤。綠水有魚賢已得,青桑如蓋瑞先符。 君王幸是中山後,建國如何號蜀都。」(《蜀》)
  • 陳淵:「當時先主得關張,能使西川弱勝強。」(《默堂集·卷九》)
  • 貫休:「龔遂劉寬同煦嫗,張飛關羽太驅馳。」(《賀鄭使君》)
  •  
    明代《關羽擒將圖》
    岑參:「虜騎無數來,見君不敢當。漢將小衛霍,蜀將凌關張。」(《東歸留題太常徐卿草堂》)
  • 趙蕤:「(虞世南)曰:彼孔明者,命世之奇才,伊呂之儔匹,臣主同心,魚水為譬,但以國小兵弱,斗絕一隅,支對二方,抗衡上國;若使與曹公易地而處,騁其長算,肆關、張之武,盡諸葛之文,則霸王之業成矣。」(《長短經》)
  • 崔致遠: 「軍名定難,雅稱關張之聲;縣號宜君,克符堯舜之德。」(《賀殺黃巢賊徒狀》);「斯乃司徒相公鏡於心而寬兮綽兮,枰於事而無偏無黨,網羅雋彥,籠罩驍雄,於儒則沈謝呈才,於武則關張效力。」(《初投獻太尉啟》);「所謂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絳灌亦一時俊傑,關張非累世勛庸,鏤姓名於金鼎玉鍾,飾儀形於雲台煙閣,永言盡美,孰敢爭先?」(《徐州時溥司空·第二》)
  • 桑叔文:「漢有汲黯,當朝為之正色。若非功高衛霍,名比關張,孰能有此榮貴。」(《唐故淮南節度討擊副使光祿大夫試殿中監兼泗州長史上柱國北平縣開國伯田府君墓志銘》)
  • 徐鉉:「唐室崩離,諸侯角逐。吳武王奮桓文之舉,我先君效關張之用。摧(生字「亠凶」,即腦字無月)略地,所向無前。功加於時,慶鍾於後。」(《洪州豐城縣李司空碑文》)
  • 孔平仲:「狄青字漢臣。元昊叛,屢將兵出戰,四年間大小二十五陣,八中流矢,人呼『狄天使』,上觀其儀表曰:『朕之關張。』」(《孔氏談苑》);「鼉鳴魚躍尚恐懼,萬一敵至誰敢當?邀看大船載旗鼓,聞說乃是關雲長。」(《詠將軍詩》);「北人更欲生關羽,猶倚糜芳信士仁。 曹操雄心懷白馬,董昭空自弄精神。」(《詠史下·關羽四首》)
  • 曹勛:「帝謂關張勇,氣吞豺虎群。忠誠昭白日,始卒翊明君。滅沿台躔耀,哀榮鳳口墳。傳家有賢嗣,淚血入江雲。」(《楊和王挽章五首》)
  • 李邦直:「天下義士,雲長之徒掉臂而徐去,管寧之屬浮海而避之。」(《魏論》)
  • 謝采伯:「孫權運籌於內,劉備、諸葛亮、周瑜、關侯等,合謀並智,方拒得曹操,敗之於赤壁,亦未為竒政縁。」(《密齋筆記·卷二》)
  • 文天祥:「項籍、關侯、敖曹擒虎之流。」(《文山集·送彭叔英序》)
  • 陳子微:「廈傾木不支,鼎重足先折。關張不終身,儀秦亦無舌。」(《本堂集·卷二十九》)
  • 劉知幾:「關張以傲誕為將,桑霍以滿盈居職。」(《思慎賦》)
  • 員興宗:「吾鄉所遣騎,乃探騎耳。豈人人關張乎!」(《九華集·卷二十四》);「時乎不渾護強中擒呂布,神乎不蓋藏萬眾取顏良。」(《九華集·卷二十四》)
  • 綦崇禮:「以頗牧之才,關張之勇,盡護諸將,獨殿一方,鏖兵苦戰,則大敵為殲,據險守堅,則嚴師莫犯。」(《北海集•卷十一》)
  • 李廌:「駢英雄則關張奮其武,登雋良則龐蔣善其職。」(《濟南集·卷五》);「三方各虎踞,猛將皆成群。屹然萬人敵,惟髯稱絕倫。仗節氣蓋世,橫矟勇冠軍。」(《關侯廟》)
  • 黃履翁:「古之烈士才略,則向寵柳渾蔡道貴鮑昭。或曉暢軍事,料敵萬里;或勇比關張,或治績顯太原。」(《古今源流至論·別集卷四》)
  • 汪藻:「決勝重圍,飛、羽有萬人之敵。」(《浮溪集·韓世忠除兩鎮節度使制》)
  • 蕭常:「羽飛萬人之敵勇有餘,而不知跡其行事。皆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少恩,此其所以敗也。」(《續後漢書》)
  • 劉克莊:「骨已朽黃泉下,傳猶列青史中。猛朴時來宰相,關張運去英雄。」(《即事六言四首》);「甘寧關羽至今傳,名將為神自古然。生不封侯三萬戶,死猶廟食數千年。」(《即事六言四首》)
  • 方回:「萬人為翰墨,無一曹思王。萬人握干殳,無一關雲長。」(《題來將軍括蒼送行卷》)
  • 賈似道:「要知斗處關張勇,頭小牙長體似金。」(《促織經·琵琶翅》)
  • 何溟:「四海紛紛漢鼎移,將軍委質願扶持。欲除曹氏眼前害,豈料吳兒肘後欺?報國忠心千載著,復仇遺恨幾人知。我因王事行郊邑,特向高墳酬一卮。」(《題大王冢》)
  • 趙秉文:「壯如破敵,勢甚擒賊,至如關羽義勇,張綱奮烈。取鯨鯢于堅陣,叱豺狼之當轍。」(《滏水集·古賦·海青賦》)
  • 李俊民:「鼎足相吞勢未分,誰能傾蓋得將軍?曹吳不是中原手,天下英雄有使君。」(《襄陽詠史·關將軍廟》)
  • 吳箕:「關雲長有功於魏,舍之而去,不畔先主,此有古國士風,亦足以見先主之得人心。」(《常談》)
  • 岳飛:「一死何足道,要使後世書策知有岳飛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仿佛耳。」(《金駝續編·卷二十八》)
  • 龔開:「大刀關勝,豈雲長孫。雲長義勇,汝其後昆。」(《宋江三十六贊》)
  • 郭允蹈:「關雲長以萬人之敵,弘護荊州,昭烈君臣以為長城,而輕躁寡謀,墜呂蒙之詭計。昭烈勇於一決,以爭荊州,君臣於是俱失之矣!或謂:是後也,昭烈不自將,而孔明長嘯以下荊州,則何如?曰:非孔明之志也。孔明固謂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之。又謂國賊曹操非孫權,又謂法孝直在,必能諫止上此行,孔明蓋亦難之矣。曰:然則荊州遂可置之度外乎?曰:向使雲長自江陵出襄陽,而益德、黃權有一人焉,為居守之計。則固可震撼中原,而無後顧之憂矣。雲長既死,雖孔明亦未如之何也。」(《蜀鑒 ·昭烈敗績於猇亭》)
  • 鄭咸:「侯諱某,姓關氏,以忠義大節事蜀先主昭烈皇帝,為左右禦侮之臣,官至前將軍,假節鉞。侯之名聞天下後世,雖老農稚子,皆能道之。然謂侯英武善戰,為萬人敵耳,此不足以知侯也。曹孟德以奸雄之資,挾天子以令中原,虎視鄰國,謂『本初猶不足數,而況其下乎?』獨先主區區,欲較其力,而與之抗。然屢戰而數敗矣。士於此時,懷去就之計者,得以擇主而事之。苟不明於忠義大節,孰肯抗強助弱,去安而即危者?夫爵祿富貴,人之所甚欲也。視萬鍾猶一芥之輕,比千乘於匹夫之賤者,豈有他哉,忠盡而義勝耳。侯以為曹公名為漢臣,實漢仇也。而先主固劉氏之宗種,侯嘗受漢爵號矣。苟為擇其所事,則當與曹乎?當與劉乎?曹、劉之不敵,雖愚者知之。巴蜀數郡,以當天下之半,其成功不可待也,而侯豈以此少動其心哉?秋霜之嚴,見日見則消;南金之堅,遇剛則折。而侯之忠義凜然,雖富貴在前,死亡居後,不可奪也。孔融、楊彪皆巨德元老,一日少忤曹公,乃戮而囚之。侯為曹公所得,不敢加無禮焉;比其去也,熟視而不敢追。然則侯之所本,勝曹公多矣。蓋有以服其心而折其氣,豈在行陣間乎!侯本解人,廟於郡城之西。廟久不治,里中父老相與經營,加完新焉。時維太守張公,別乘張公,相與為雍容鎮靜之政,而解民熙然樂之,日有餘暇,可以致力於神矣。然則神安其宅,厥有由哉。」(《重修廟記》)
  • 張商英:「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鋩。月缺白易滿,劍折尚帶霜。勢利尋常事,難屈志士腸。男兒有死節,可殺不可量。」(《詠辭曹事》)
  • 張仲宣:「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關羽搴旗之效,可以論之於後塵。」(《對知合孫吳可以運籌決勝策》)
  • 南濤:「及刺顏良於東郡,曹公即錶王漢壽亭侯。」(《紹興重修廟記》)
  • 黃茂才:「氣蓋世,勇而強。萬眾中,刺顏良。」(《武安王贊》)
  • 葉適:「(耿)豪雖凶粗不足取,而以關張比之,則又其細爾。」(《習學記言·卷三十五》)
  • 朱熹:「正如關羽擒顏良,只知有此人,更不知有別人,直取其頭而歸。」、「關羽恃才疏鹵,自取其敗。」(《朱子語類》)
  • 孫銳:「千載人,百世士。知正統,明大義。漢丞相,蜀先主。同公心,燭三光。為岳瀆,為星雲。今不死,髯將軍。」(《雲長公贊》)
  • 陸游:「顏良文丑知何益,關羽張飛死可傷。等是人間號驍將,太山寧比一毫芒。」(《讀史》)
  • 洪邁:「自古威名之將,立蓋世之勛,而晚謬不克終者,多失於恃功矜能而輕敵也。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丑於萬眾之中。及攻曹仁於樊,于禁等七軍皆沒,羽威震華夏,曹操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呂蒙、陸遜之詐,竟墮孫權計中,父子成禽,以敗大事。」(《容齋隨筆·卷十一》)
  • 陳亮:「夫關羽好勇而無謀,恃氣而驕功,此其勢甚易譎也。」
  • 陳元靚:「劍氣凌雲,實曰虎臣。勇如一國,敵萬人。蜀展其翼,吳折其鱗。惜乎中勇,前後絕倫。」(《事林廣記後集》)
  • 火魯胡達:「來謁崇寧廟,遺容古貌寒。奮戈扶寒祚,斬將報曹瞞。忠烈條山並,英靈解土安。未能雄吳魏,常使後人嘆。」(《謁解州廟》)
  • 郝經:「羽、飛昭烈啑血起義,夙定君臣之分,期復漢室,百折興王。闞如兩虎嘯風從龍,夾之以飛,雄猛震一世,號稱萬人敵。羽報效於操,致書而去,飛瞋目橫矛,而與操決。矯轎義烈,上通於天,漢於是乎不亡。」;「羽儀狀雄偉,嶽嶽尚義,儼若神人。」(《續後漢書·卷十六》);「昔魏武之於關侯,梁高祖之於賀拔勝,孔明之於徐庶,皆謀臣猛將,反覆去就,知其無留,意猶不固止。」(《與賈丞相書》);「雲長萬人之敵,而呂蒙襲取。昭烈一世之雄,而陸遜摧破。漢之義師,不復東征。祗保梁益,吳遂蹈跨荊揚。操不可圗,丕乃禪代曺氏。遂有中國,而天下三分,殆非人謀亦天意也!」(《續後漢書·卷五十六》);「躍馬斬將萬眾中,侯印賜金還自封。橫刀拜書去曹公,千古凜凜國士風。跨有荊、益事戰攻,直指許、洛期一戎。操為喘氣謀避鋒,權為鯨梟示象恭。」(《重建廟記》)
  • 迺賢:「 昔游玉泉寺,系馬松樹林。獨坐大石上,浩歌梁父吟。老衲林下來,示我三古印。連環絡螭紐,篆畫蝕蒼暈。將軍觔無敵,勁氣橫九州。志在復漢鼎,豈事身封侯?昭烈勢孤危,恃侯作堅壘。威震曹家啊,膽落中夜起。浮雲幾變滅,瑑刻良可摹。今人千載下,拂拭空嗟吁。」(《賦關將軍印》)
  • 周午:「三分鼎峙裂九州,群飛擇木各為謀。雲長天挺萬人敵,不事他人獨事劉。分雖君臣情骨肉,此豈漢賊所能祿?仲謀不度來求婚,遣使甘言只屈辱。奮髯北伐將徙都,白衣狙詐勞仁呼。赤帝不靈天既厭,荊蜀中斷絕一隅。人亦各為其主耳,南昌局量非操擬。嵯峨一冢余千年,長使英雄淚如水。」(《題大王冢》)
  • 程嚴卿:「將軍氣作漢長城,此身肯與賊俱生?一時成敗風雲散,千古精誠日月明。最恨含沙多鬼蜮,堪憐失水制鯤鯨。九京莫喚英雄起,余子紛紛論甲兵。」(《題大王冢》)
  • 朱元璋:「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明實錄·太祖實錄·卷一》[151]
  • 楊博:「維帝忠義昭宇宙,功業垂史冊,祀祠遍天下,黃髮稚齒,極海窮邊,靡不崇重。而帝之隨在者靈,威蓋顯赫,千載一日。」
  • 李贄:「雲長信義,不設機械,觀其待徐公明可見也。到底是個君子,不比小人,外厚其貌而衷薄甚也。」
  • 鍾敬伯: 「雲長信義性成,機械不生,故徐晃自詐而彼自誠也。其威鎮華夏,忠貫古今,真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乎?」
  • 王夫之:「吳、蜀之好不終,關羽已死,荊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國之離,無忌而急於篡,關羽安能逃其責哉?羽守江陵,數與魯肅生疑貳,於是而諸葛之志不宣,而肅亦苦矣。肅以歡好撫羽,豈私羽而畏昭烈乎?其欲併力以抗操,匪舌是出,而羽不諒,故以知肅心之獨苦也。」 、「關羽,可用之材也,失其可用而卒至於敗亡,昭烈之驕之也,私之也,非將將之道也。」(《讀通鑒論·卷九》)
  • 李鑒:「炎漢阿危配此身,垂成功業委枯榛。傅糜俱罪生狂計,蒙遜陰謀繆見親。自許以南俱失望,吞吳而下豈無因?三分往事成陳跡,椽筆稱量自有神。」(《題大王冢》)
  • 胡琦:「孰若雲長大勇憤發,心不忘義,事漢昭烈,誓同生死。守荊州九年,賊畏之如虎,討樊之舉,鼓忠烈之氣,破奸雄之膽,可不謂壯哉!惜乎事機垂成,禍生於所忽,乃守其志,終始不回,卓然為漢忠臣,獨見稱於後世。廟食玉泉,至今不絕。四方祈謁,靈應如響,不亦盛乎!及考其事跡本末具存,國志所不載者散在眾籍,文字交錯,難用檢尋,覽之者無不病焉。」(《新編實錄序》)
  • 張珣:「憶昔天下初三分,猛將並驅誰軼群。桓桓膽氣萬人敵,臥龍獨許髯將軍。威吞曹瞞欲遷許,中興當日推元勛。惜我壯繆功不就,竟令豺兕還紛紛。血食千年廟貌古,歲時歌舞今猶勤。君不見天都、靈武巢未覆,撫髀常思漢壽君。」(《義勇行》)
  • 程敏政:「古今稱之者,以其忠義大節,足以仰高於後也。」(《讀將鑒博議》)
  • 畢沅:「吳國公戒之曰:『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續資治通鑑》)
  • 劉緯:「鞍馬平生百戰身,可憐於此臥荒榛。俘來于禁元輕敵,釁起孫吳為結親。魚水君臣終不忝,功名竹帛擬重新。玉泉寂寂悲黃鳥,千載英靈漢代人。」(《題大王冢》)
  • 乾隆帝:「關帝力扶炎漢,志節懍然,陳壽,多存私見。正史存諡,猶寓譏評,曷由傳信?今方錄四庫書,改曰忠義。武英殿可刊此旨傳末,用彰大公。」(《清史稿》卷84)
  • 清代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卷七關張之勇的部份,詳細整理了古人以關羽、或關張用作皆為勇將代名詞的資料,並且認為「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
  • 蔡東藩:「赤膽忠心誓報劉,越江討賊死方休;東吳不念東風惠,萬古江潮咽恨流。」

現代評價

  • 毛澤東:「關雲長大體上是不懂統一戰線的,這個人並不高明,對待同盟軍搞關門主義,不講政策。」
  • 何茲全在他的《三國史》中寫道:「關羽和張飛,都很雄壯威猛,被時人稱為萬人敵。但從失荊州上可以看出,他傲慢、無智謀、無籌略,遠不是他所遇到的對手們的敵手。在一次戰鬥或一個戰役中,像斬顏良、誅文丑,或水淹七軍,他是強手,但對戰略政略他是一竅不通的。呂蒙、陸遜一給他戴高帽,他就上當、昏頭轉向,飄飄然不知所以。孫權和他聯姻,當然也是政治婚姻,即使關羽同意,結為兒女親家,為了奪取荊州,孫權也會一翻臉,把女兒犧牲掉。但即使不願聯姻,也不要罵人。關羽在前方打仗,麋芳、士仁守江陵、公安,這是何等重要的職務,即使對他們不能完成任務不滿意,也不能說『還,當治之』。」[152]
  • 王仲犖在他的《魏晉南北朝史》中寫道:「應該說,關羽北攻襄、樊,並沒有錯,錯的是襄陽長期進攻不下,應該估計到自己後方虛弱,及早回師,以待再舉。關羽的最大缺點,是沒有把脆弱的吳、蜀同盟鞏固住。孫「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辱罵其使,不許婚」​(​《三國志·蜀志·關羽傳》​)​。作為策略來講,這是很大的失著。還有,關「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三國志·蜀志·張飛傳》​)​。關羽和他的僚屬(文職人員)的關係很緊張,像潘濬這樣一個優秀人物,關羽不知重用,關羽死後,反而被孫權爭取過去了。麋芳是劉備的小舅子,時為南郡太守,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他們投降孫權,都和關羽同他們的緊張關係有關。這些事情,結合起來,關羽就一敗塗地,不可收拾了。江陵、公安的失守,這在蜀漢政權方面來講,不僅喪失了荊州基地,被封閉於三峽之內;而且脆弱的吳、蜀聯盟,宣告破產,盟友變成敵人,這對劉備的打擊是太大了。」[153]
  • 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前會長朱大渭[154]:「關羽並非只有一般名將英勇戰鬥的作風,以及武藝超群的素質,而且具有指揮大型戰役的能力,荊州的失守,主要責任不在關羽,而是蜀國戰略方針失誤造成的。關羽雖有一定責任,但其忠於職守,以身殉職,應無所非議。」「關羽從小受儒家思想薰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別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將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於此。」
  • 歷史學家、《萬曆十五年》作者黃仁宇:關羽剛傲而缺乏處事的謹慎周詳,他不顧利害讓自己兩面受敵,弄到戰敗授首,比曹操早死一個月。可是千百年之後關公仍被中國人奉為戰神,民間崇拜的不是他的指揮若定,而是他的道德力量。關羽『義重如山』,至今秘密結社的團體仍有些奉之為師祖。
  • 柏楊在其《白話版資治通鑑》裡點評:「關羽是二三世紀之交、東漢王朝末年的名將,他的英勇被當時以及後世所肯定。然而,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得以永垂不朽,歷時一千六百年而始終光芒四射,卻不由於他的英勇,而由於他對劉備個人的效忠,這種效忠,被解釋為「道義」​。尤其是十七世紀清王朝,以滿洲民族控制漢民族之後,在關羽身上找到政治號召的取向,強調道義、強調滿洲人跟漢人是異姓兄弟,海枯石爛,情義不變。不僅中國人崇拜關羽,就是在朝鮮半島,也遍地都是關羽廟,受到萬家香火。跨國英雄,關羽是第一人。然而,拋開《三國演義》這本影響力最大的小說,僅就史書上提供的資料,關羽實在沒有資格在歷史上占據一席之地。他雖然英勇,但事實上不過一個莽漢,既缺謀略,又缺修養,而且心胸狹窄、不識大體。他眼睛只有一個主子和一個小圈圈。一開始就排斥諸葛亮,是劉備把他說服;繼而排斥黃忠,如果不是費詩能言善道,誰都不能逆料它的演變:那將是,劉備如果不支持關羽,關羽可能生出貳心;如果支持關羽,黃忠可能背叛,麋芳、傅士仁就是例證。」[155]
  • 李定一:「清人入主中國,自視為金人的後裔,對於抗金的岳飛被尊為武聖人頗不自安。且時人多好讀《三國演義》,清人遂因勢利導,改尊關羽為「武聖人」,以小說對關羽忠於「結拜兄弟」的描述,去潛移默化岳飛忠於民族國家的精神,以期有利於其統治。這個釜底抽薪之計相當成功。清政府已隨風而逝 (1911) 它殘留在民間的惡劣虛相,何時消失?」[156]
  •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關羽確實有令人崇敬之處,那就是特重情義。民間崇拜關羽雖然有道理,但有些信仰和習俗也很奇怪。比方說剃頭匠奉關羽為祖師爺,就匪夷所思。關羽並沒有當過剃頭匠呀!再說東漢時也不剃頭。想來想去,也就是他們手上都有一把刀。不過關老爺手上的刀是殺頭的,不是剃頭的。清代有一剃頭舖門前掛一對聯云:『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倒很像關羽的口氣。還把關羽奉為財神,什麼民營企業啊,個體戶啊,供個關羽當財神,難道他們的錢是靠打架搶來的嗎?你說關羽一個武將封個戰神不就行了嗎?怎麼還當起財神了呢?依我看啊,關羽,遲早要被民間推崇為愛神。因為他對愛情的追求是很執著的。據《三國志·關羽傳》裴松之註引《蜀記》和《華陽國志》,關羽曾經愛上了一個女人,一再向曹操表示要娶其為妻。這話說多了以後,曹操便『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一看,果然國色天香,結果『因自留之』,害得關羽很是鬱悶(羽心不自安)。此事如果屬實,曹操就太不厚道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尹韻公:「關羽是一個心機較深、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左右逢源的人,無論在敵友哪一方皆可受到厚待,可能這是他在黑白兩道都吃香的緣故了。正史中的關羽並非如人們所崇拜的那個關公高大完美。乃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根據心理和社會需要不斷改造而成的一個來自於現實而又大大超現實的一個偶像。」
  • 禚夢庵三國人物論集》:「建安二十四年十月,曹操與孫權都已親自出馬,為了戰一關羽,魏吳兩國幾乎動員了傾國人馬,上下費盡心機,則關羽之勇猛善戰可知了。 這次戰役,關羽雖敗猶榮,但蜀漢克復中原的希望,也隨關羽俱逝了。本來萬人之敵的猛將,很少不剛而自矜的,只要用之得當,剛猛正是優點。這種剛烈人物,古今中外,代不乏人。即以吾國而論,如項籍關羽岳飛,近人吳子玉,都是這一類型。這類人物,也同高人義士一樣,為歷史增加不少光彩。但他們成功最快,失敗也最速,只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供人憑弔而已!」
  •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宋傑:「關羽在行政管理、外交、軍事方面都犯有錯誤,荊州兵不血刃地落入敵手,屬於他嚴重的失職。作為當地的最高軍政長官,身有守土之責,別無旁貸,確實辜負了劉備給他的這份重任。不過,關羽只是一介武夫,領兵上陣廝殺是其所長,而運籌帷幄、處置政務和外交聯絡都是他的短處,因此並不具備總管荊州軍政要務的才幹和能力,派遣他「董督荊州事」可以說是劉備的用人不當,最終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157]
  • 饒勝文在《大漢帝國在巴蜀》總結:「劉備在戰略上的失策,經由關羽平庸的統帥才能,遂在荊州釀成災難性的後果。」[39]
  • 華杉:「關羽是典型的百戰百勝,一敗而亡。《孫子兵法》說,真正的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因為善戰者不打那麼多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沒有那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故事都是講給老百姓聽的,關羽則恰恰和孫子的勝將標準相反,他威名赫赫,在民間是集道德、智慧、武功於一身的千古第一人,而在專業人士看來,關羽實誤國之臣也。」[158]
  • 芥川龍之介:「在中國,像關羽、岳飛這些深受萬眾敬仰的英雄全都是單純之人。」

出生爭議

《三國志》、《資治通鑑》等正史以及三國魏晉時期的其它資料等並沒有可以被用來推測關羽出生年月的相關信息,唯一牽涉到年齡長幼的信息是關羽比張飛年長數歲,不過張飛的年齡也無任何記載。[159]

但是伴隨著關羽從北宋開始在民間藝術形象及各統治政權對其推崇的不斷提高,[160]此後關於其出生時間開始出現了多種不同信息,諸如:

《關帝志》內容多出自《三國演義》,非嚴謹的史料;《祀田碑記》和《前將軍關壯穆侯祖墓碑銘》未經嚴格考究。現在,關於關羽出生日期的考證仍舊在繼續,諸如田福生就認為延熹三年六月二十四日(160年8月13日)[162]最可信,此外延熹三年(160年)六月二十二日等說法也有相關證據。[163]

各種說法都缺乏「決定性證據」,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出生年相關的資料首次出現的時間相距三國時期都超過一千年,可考證和確信程度均不大。當然近年來開始也有史學家指出陳壽的《三國志》也有記載錯誤。

明清官方祀典堅持一年兩祭,以五月十三為關帝君聖誕,每年南京六部太常寺官祭,今日民間主要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作為神明關公聖誕日[164][165],五月十三則視為官方生日

民間藝術

 
清代安順地戲面具關羽像
 
製關羽像

演義以前

關羽於民間的形象,至宋代即與今日相去不遠。洪邁的《容齋隨筆》按理是史論,但其中已有「關羽手殺袁紹二將顏良、文醜於萬眾之中」的傳說。而膾炙人口的三英戰呂布、千里保皇嫂、華佗為關羽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民間傳說,都已見於《三國志平話》,《三國志平話》所敘事跡雖多為民間傳說、然卻初步架構了三國歷史進程的故事。元代關漢卿所作戲曲《關大王獨赴單刀會》有提到關羽過五關,可見《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的情節亦早已在民間流傳。《水滸傳》中,關勝為關羽後裔,穿著武器同關羽相若。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中的關羽(右)和隨侍周倉

章回小說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著力將關羽這個人物形象,刻畫成繼呂布後的三國武藝第一人,頗有「武聖」之風。總成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被官史避畏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關羽的故事,和史書中關羽的事蹟有所出入,如關羽溫酒斬華雄為漢末、魏晉以來的傳說,按史華雄實為孫堅所殺;土山約三事是關羽戰敗而投降;文醜死因存見地方史料以及東晉王羲之父子的二王尺牘集和容齋隨筆。而桃園結義、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戰黃忠、手持青龍偃月刀、坐騎赤兔馬、身高樣貌等都為三國演義小說中所雕塑。而後人更引此形象將關羽神話,造就了民間偶像。

《三國演義》對於關羽忠勇自負的性格也加以誇大、轉嫁,如諸葛亮問關羽若曹、孫同時來侵,關羽回答要分兵拒之,關羽不滿馬超授官而起妒,改寫為要入川與馬超比武,關羽拒婚時罵孫權的兒子是犬子等等,都是小說的藝術創作。

文化形象

從傳統戲曲至現代,各類文化作品對關羽多有演繹。

戲劇

中國傳統戲曲中關羽的角色,以民間傳說野史及《三國演義》的描寫而創作,其臉譜為揉紅臉,表示忠勇,「紅臉忠勇」之說法即由關羽臉譜而來。勾丹鳳眼,雙眼俊秀。加上關羽有「美髯公」之稱,所以都會加上演關羽時專用的大髯口,稱為「五綹」或「關公髯」。手執青龍偃月刀和紅馬鞭,頭戴專有的綠色盔頭,綴黃絨球配後兜,兩耳垂白飄帶和黃絲穗,著綠蟒。因後世對關羽的信仰普遍,具有神格,為表示對關羽的敬畏,所以會特意在面譜上加一黑點或加一條金線,稱做「破臉」,代表不敢完全模仿他。而且關公亮相姿式就有48種之多,稱為「關公48圖」。

而在舊時上演關公戲曲時,有許多規矩:如扮演關羽的演員在演出前三到十天要齋戒淨身,不近女色;出場前要給關帝像燒香、奉、燒紙錢祭拜,常用牲禮,甚至殺殺豬;演員要在頭盔或者前胸掛有關帝像的黃表附,演出結束要用此紙拭臉,並拿到關帝像前焚化,以示感謝關帝的庇護;演《單刀會》時,周圍不可有嬉鬧聲、在演《走麥城》時,更要台上台下燒檀香、點蠟燭。據說如果違犯戒律,關帝就會顯靈,演員要出事故,戲園要出亂子。清朝後宮演戲時,每臨關公出場,皇帝、后妃都得離座走幾步,然後才能坐下看戲。一些有損於關帝形象的劇目,如《斬熊虎》、《怒斬關平》、《關公辭曹》等,宮廷及燕京的著名戲園皆禁止上演。而現今也有對演關羽的演員有不少禁忌,如當演員上了妝後,不可大笑、有邪淫,其他人看到上妝後的關羽也不能舉動失儀。

以關羽為主角的京劇劇目稱關羽戲(簡稱關戲,也稱老爺戲)。最初,演員在演出時以唱為主。同時,劇目僅有《戰長沙》、《華容道》、《斬華雄》等幾齣。有作者認為在20世紀初,王鴻壽(老三麻子)豐富了關羽戲的劇目。並通過他在臉譜、服飾、念白、唱腔等方面的革新創造,使關羽的形象更為高大完美[166]:18

影視劇

有關於關羽或有其角色的電影、電視劇集,及曾飾演關羽的演員亦有不少,例如有(依年份):

漫畫

三國漫畫中,關羽被刻畫成是繼呂布之後的天下第一猛將,與張飛各自擁有萬夫莫敵的實力。而且在諸多的三國漫畫的劇情中,經常可以看見關羽獨戰呂布的場面,如:王欣太的《蒼天航路》、陳某的《火鳳燎原》、池上遼一的《超三國志霸日語覇-LORD-》、本宮宏志的《吞食天地》等,也許是在人們的心目中認為關羽是武聖,而呂布是戰神的原因,所以才把這兩人設定為死敵。

動畫

傳說俚語

在關羽家鄉解縣,傳說關羽本名馮賢,生在有文化教養的農家,青少年時期在家習文練武兼作農事,娶胡氏為妻,更在光和元年五月十三(178年6月16日)[162]生了關平。大約在關羽24歲時,即183年,因斬殺惡豪呂熊而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並改姓為關。

明朝時,仍有關羽有一子關索一說,但關羽不認他,最後成為蜀漢一員將領,不過學者一般認為關索只是傳說,歷史上並沒有關索此人。

陶弘景古今刀劍錄》一書中,曾記載關羽當時為劉備重任,不惜親自採都山的鐵,鑄成二刀,銘為萬人。後來關羽兵敗,將二刀投入水中。

明朝小說《三國演義》中,將關羽所使用的武器設定為青龍偃月刀,然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中,偃月刀係在宋朝才開始出現,但因《三國演義》廣為流傳,後世也將青龍偃月刀稱為「關刀」。因關羽善使關刀,故俚語以「關公面前耍大刀」來稱在專家面前賣弄本事、不自量力的意思。

因為《三國演義》故事家喻戶曉,所以產生不少與關羽有關的歇後語,如關羽過江赴會、單騎千里、義薄雲天、威震華夏、喝酒看不出來臉紅、華容道放曹操一念舊情等。

又因關公鬍子漂亮,因此有外號「美髯公」之稱。

武器和坐騎

南梁(此時南北朝,距離關羽生活年代約300年)陶弘景《古今刀劍錄》記載:「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武都山鐵為二刀,銘曰在萬人。及羽敗,惜刀,投於水。此記載較為可信,歷史上的關羽很可能用的是兩把環首刀。

 
近代日本浮世繪師櫻井雪館(1715-1790)所繪《桃園三結義圖》

正史上並未記載關羽使用的武器,受《三國演義》等的影響,現代關羽的形象一般使用偃月刀青龍偃月刀),不過考古學上並無漢晉時期使用此類武器的證據[註 4]。正史上也沒有對於關羽坐騎戰馬的特別記載,不過《三國演義》講述了曹操將原為呂布騎乘的赤兔馬轉送於關羽的故事,深入民心。據小說家言,赤兔馬在關羽成仁之後絕食而死,故今日祭祀關羽的廟宇或大堂等,常會有一尊赤兔馬的雕塑像。戲曲劇目中,亦會為關羽安排服侍赤兔馬的一位馬童[166]:18

遊戲

三國無雙是1997年在PS平台上出現了一款對戰遊戲,直到2000年,光榮在PS2借用新平台製作了第一部真三國無雙。這種獨特的遊戲方式可以讓玩家體會到一騎當千的感覺,在遊戲界一亮,受到玩家歡迎。無雙系列除了它獨特的遊戲方式以外,它的人設也是頗為出色的。主要受到《蒼天航路》這部漫畫所影響。相同的是,和呂布爭鋒的不是趙雲,而是關羽。二人也被設定為死敵。另外在吞食天地II 赤壁之戰三國戰紀作為主要角色也很受歡迎。

對關羽的神化和信仰

歷代崇奉

關羽自唐代起被佛教天台宗開始奉為神明,進行私人祭祀。天台宗創始人智顗(538年—597年)隋朝時創建了位於湖北當陽縣西約30里的玉泉寺,靠近關羽的殞命之地。寺內設有供奉關羽的「顯烈廟」,尊其為護法伽藍神。《重修玉泉寺關廟記》[167]記載智顗曾遇見自稱關羽的神靈,並受贈土地建寺,關羽神靈被認為能掌控國家興衰和影響農作物豐歉。

755年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退。760年,唐肅宗封太公望為武成王,提升太公廟為武成王廟,與文宣王孔廟同等,配享十位古今名將(孫武​、吳起​、田穰苴、樂毅、白起、韓信、張良、諸葛亮、李靖、李勣)。782年,關羽被列為六十四位名將之一,以蜀前將軍和漢壽亭侯的身份開始享有國家祭祀,但這一祭祀到786年便中止,僅持續五年。此外,武廟還供奉其他三國武將(諸葛亮、張遼、鄧艾、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陸抗、羊祜和杜預),關羽此時並未受到特殊的信仰。

進入宋代,關羽的地位逐步提升。970年,趙匡胤表彰二十三位古今忠臣義士,關羽名列其中,為其墳墓設立守墓人進行祭祀。1013年,朝廷出資修繕玉泉寺的顯烈廟。祭祀逐步變為官方活動。宋仁宗時期​,關羽再次成為武成廟的從祀。1096年,宋哲宗賜玉泉寺「顯烈」匾額。北宋末年,戰事增多,徽宗先後封關羽為「忠惠公」和「武安王」,寄託對抗北方民族入侵的期望。這些封號儀式多在顯烈廟舉行,使其成為官方祈願所。靖康之變後,南宋繼續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王」等,但南宋也封諸葛亮為「威烈武靈仁濟王」,關羽並非唯一的國家守護神。

北宋作為五代的繼承者,平定了長江流域的十國,實現了中國的統一。為彰顯正統性,北宋將曹魏視為正統,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質疑蜀漢的正統地位。南宋朱熹對此激烈反對,認為諸葛亮是三代以來唯一楷模。朱子學在南宋受到重視,民眾和文人普遍支持蜀漢,諸葛亮北伐理想成為南宋的英雄象徵,關羽信仰也在此背景下擴展。

宋朝軍事力量相對較弱,主要依賴發達的商業來抵抗北方侵略。在財政中,鹽稅占據了重要地位。晉商憑藉山西的地理優勢和良好的商業環境,成為鹽業的主要參與者。關羽本身是山西人,且其故鄉解縣是當時最大的鹽產地,因此晉商將其尊奉為守護神。隨著晉商勢力和地位的提升,關羽的信仰也得到了相應的擴展。

元朝滅南宋後,鹽稅在稅收中占據八成。元代以鹽稅和東西方貿易為經濟基礎,這為鄰近都城大都(今北京)的晉商提供了商機。晉商在元代勢力進一步壯大,關帝信仰隨之盛行。他們在各地經商時修建關帝廟,並設立表演戲曲的舞台。老百姓通過戲曲接觸到關帝信仰,並逐漸普及開來。元代曾一度廢止科舉取士,許多漢族士人成為元曲創作者。元末明初,長江流域的出版商大量印刷並普及據稱由羅貫中整理的《三國志通俗演義》。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武成廟,認為身為臣子的封號屬於僭上,剝奪了以孔子和太公望為代表的封號,關羽的封號恢復為「壯繆侯」。

在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總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馴因關羽在治河中顯靈,請求賜封。1582年,萬曆帝封關羽為「協天大帝」,1590年,加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1614年,再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舉行儀式極大地改變了關羽信仰在國家祭祀中的地位。萬曆帝為了祈求神明保佑軍事勝利,積極推動關羽信仰。在迎擊豐臣秀吉的朝鮮,萬曆帝下令在今首爾東大門外修建祭祀關羽的東廟(即東關王廟),在南大門外修建南廟(即關聖廟,韓戰中焚毀)。明軍將領要求朝鮮國王在五月十三日關羽生辰這天前往祭拜。

明代中葉以後,面對外患的情況下,晉商努力承擔邊境地區的軍事物資供給,從而加強了與國家的聯繫,贏得了鹽法改革帶來的便利,得以進入中國經濟最發達的揚州及長江流域,逐漸發展成為與徽商並列的兩大商人勢力之一,關帝信仰也隨之擴大。

從元朝開始,關羽的封號逐漸加上「真君」「帝君」「聖」等神祇的名號,直到清朝光緒時最後追封的稱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開始大規模塑像建廟供奉。民間祭祀中,關羽為武財神,有別於文財神趙公明。據此而有《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為華人民間信仰三大善書之一。官府推其忠,百姓崇其義。關羽作為勸忠勸善的神明,各朝皇帝多半敬奉非常,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君主 年號 時間 封號
蜀漢 蜀漢後主 景耀三年 260年 壯繆侯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 1102年 忠惠公
崇寧三年 1104年 崇寧至道真君
大觀二年 1107年 武安王
昭烈武安王
宣和五年 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 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 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泰定帝 天曆元年 1328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文宗 至順二年 1331年 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
兼山東、河北四門關招討使
兼提調諸宮神、無分地處檢校官、中書門下平章政事
開府儀同三司、駕前都統軍、無佞侯
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護國崇寧真君
明太祖 洪武二十七年 1394年 恢復關羽原「前將軍壽亭侯」(之「漢」字久缺)頒旨列入祀典
明神宗 萬曆六年 1578年 協天護國忠義大帝
萬曆四十二年 1613年 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思宗 崇禎三年 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世祖 順治九年 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世宗 雍正三年 1725年 追封三代祖先為公爵: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
頒令全國啓建武廟、併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縣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儀、春秋兩祀
此為關羽列入國家祭祀主神之始
清高宗 乾隆元年 1736年 山西關夫子
乾隆三十三年 1769年 加封「靈佑」二字[168]
清仁宗 嘉慶十九年 1814年 加封「仁勇」二字[169]
清宣宗 道光八年 1828年 加封「威顯」二字[170]
清文宗 咸豐二年 1852年 加封「護國」二字[171]
咸豐三年 1853年 加封「保民」二字[172]
升入中祀[173]
咸豐五年 1855年 追封三代祖先為王爵:曾祖光昭王、祖裕昌王、父成忠王[174]
咸豐六年 1856年 加封「精誠」二字[175]
咸豐七年 1857年 加封「綏靖」二字[176]
神牌由「關聖大帝」改為「關聖帝君」[171]
清穆宗 同治九年 1870年 加封「翊贊」二字[177]
清德宗 光緒五年 1879年 加封「宣德」二字[178]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敕封的官職最多,其次為清德宗光緒帝的「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帝君」封號,共26個字,採用了眾多美好的文詞。

 
金瓜石勸濟堂關羽銅像
 
金瓜石的關聖帝君,為手捧春秋文相坐姿於廟頂

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最多祠廟的中國神明之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輔佐武王克殷周朝宰相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之神。如平日出征,則祭拜佛教四大天王中掌管北方的毘沙門天王,並繪製毘沙門天王旗,以保佑戰爭勝利。

關帝信仰,可能肇始於宋代,完成於明代。關羽信仰由來已久,至宋朝更趨昌盛,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179],宋朝皇帝也多追封關羽為王。元代朝廷雖崇信藏傳佛教,但未箝制民間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代不立武廟,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嘗以「漢壽亭侯關羽廟」列為京師金陵祀典之一[180],之後明朝歷任皇帝不斷追封關羽,關羽漸漸成為明朝「所最崇奉」[181]。明朝尊奉關羽,甚至要求藩屬朝鮮官方修建「關王廟」[182]。隨著明朝追封關羽為帝,明朝人對關羽的尊稱也由「關王」漸漸升格為「關帝」,沿襲至今。

 
新竹市古奇峰育樂園普天宮的高36公尺巨型關聖帝君神像

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漢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而朝鮮越南日本琉球亦有供奉關帝的廟宇。

佛教也視關羽為護法神,漢地佛教尊奉為伽藍菩薩,源於隋代創建天台宗智者大師。後來藏傳佛教亦尊關羽為護法神。民間宗教中也有尊關帝為主神的,如神武靈拳。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合稱「文武二聖」。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商業、煙業、描金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信奉他為財神五文昌。在香港香港警察香港黑幫等黑白兩道都有信奉關羽的習俗。如香港警察在1930年代起有供奉關帝的習慣,以祈求關帝庇佑。而香港黑幫在接收新會員的入會儀式時,亦會有關帝象坐鎮。

藏傳佛教也逐漸將關羽視為護法神,尤其是噶瑪噶舉派的大寶法王。[183]

注釋

  1. ^ 三國志·吳主傳》和《資治通鑑》記載關羽於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被擒殺[1][2],對應公曆中的220年1月23日至2月21日。
  2. ^ 現存元明清時期出現的資料以關羽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出生這一說法為多[4],詳見出生爭議
  3. ^ 民間傳說多作李蔚,澄江存有的李關夫婦二人的合墓上的刻字也是「漢忠臣興亭侯子李蔚」,是因為遺字為多音字,當以三國志記載為準。
  4. ^ 田福生認為關羽所拿的武器應該是長柄刀或是刀刃較長的,見其所著 《關羽傳》第十六章第四節(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7年出版 ISBN 978-7-5034-2022-1).

參考文獻

引用

  1. ^ 资治通鉴 卷六十八.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6). 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於章鄉,斬之,遂定荊州。 
  2. ^ 三国志·吴主传 吳書二. [2022-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3. ^ 三國志‧魏書‧程昱傳》:「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
  4. ^ 田福生著《關羽傳》(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7年出版 ISBN 978-7-5034-2022-1)第二章 關羽的家教及青少年時期 第四節 關羽出身 生辰之辨
  5. ^ 《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
  6. ^ 《三國志·蜀書二》: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7. ^ 《三國志·蜀書六》: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8.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劉備)長七尺五寸,垂臂下膝,顧自見耳。能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善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見而奇之,多與之金,先主由是得合徒眾。河東關羽雲長、同郡張飛益德,並以壯烈為禦侮。
  9. ^ 《三國志·蜀書二》: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使與青州刺史田楷以拒冀州牧袁紹。數有戰功,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10. ^ 《三國志·蜀書六》: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11. ^ 《三國志·蜀書六》: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12.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先主與二子寢則同床,食則共器,恩若弟兄,然於稠人廣眾中侍立終日
  13. ^ 《三國志·蜀書二》: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謙遣使告急于田楷,楷與先主俱救之。……既到,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謙表先主為豫州刺史,屯小沛。
  14. ^ 《三國志·蜀書二》:謙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遂領徐州。
  15. ^ 《三國志·蜀書二》: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
  16. ^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先主求和於呂布,布還其妻子。先主遣關羽守下邳。
  17. ^ 《三國志·蜀書六》: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
  18. ^ 《三國志》裴註:《魏書》云:以羽領徐州。
  19.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先主遂殺徐州刺史車胄以叛,留關羽行下邳太守事,身還小沛。
  20. ^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
  21. ^ 《三國志·蜀書六》: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22. ^ 《三國志·蜀書六》: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公,曹公義之。
  23. ^ 《三國志·魏書一》:二月,紹遣郭圖、淳于瓊、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紹引兵至黎陽,將渡河。
  24. ^ 《三國志·魏書一》:荀攸說公曰:​「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後者,紹必西應之,然後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
  25. ^ 《三國志·蜀書六》: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
  26. ^ 《三國志·魏書一》:公乃引軍兼行趣白馬,未至十餘里,良大驚,來逆戰。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遂解白馬圍
  27. ^ 《三國志·蜀書六》: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28. ^ 《三國志·蜀書二》:曹公遣曹仁將兵擊先主,先主還紹軍,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荊州牧劉表。紹遣先主將本兵復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公遣蔡陽擊之,為先主所殺。
  29. ^ 《三國志·蜀書二》:駐月余日,所失亡士卒稍稍來集。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
  30. ^ 《三國志·蜀書六》: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31. ^ 《三國志·蜀書六》: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32. ^ 《三國志·蜀書六》:從先主就劉表。
  33. ^ 《三國志·蜀書二》:曹公既破紹,自南擊先主。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
  34.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先主)與亮情好日密,自以為猶魚得水也。
  35. ^ 《三國志·蜀書五》:(先主)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
  36. ^ 《三國志·吳書九》: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37. ^ 《三國志·蜀書六》: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
  38.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十三年,表卒,少子琮襲位。曹公南征,琮遣使請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先主乃知,遂將其眾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人,車數千輛,日行十餘里。別遣關羽乘船會江陵。
  39. ^ 39.0 39.1 39.2 39.3 39.4 饒勝文. 大汉帝国在巴蜀.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23-2. ISBN 9787559665256. 
  40. ^ 《三國志·蜀書二》: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輕軍到襄陽。聞先主已過,曹公將精騎五千急迫之,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及於當陽之長坂。
  41.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乃釋輜重,以輕騎五千追先主,一日一夜行三百里,及於當陽之長坂。
  42. ^ 《三國志·吳書九》:權即遣肅行。到夏口,聞曹公已向荊州,晨夜兼道。​(此)〔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備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肅逕迎之,到當陽長阪,與備會,宣騰權旨,及陳江東強固,勸備與權併力。備甚歡悅。
  43. ^ 《三國志·蜀書六》:曹公追至當陽長坂,先主斜趣漢津,適與羽船相值,共至夏口。
  44. ^ 《資治通鑑》:備用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
  45. ^ 《三國志·吳書九》:時劉備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與魯肅遇於當陽,遂共圖計,因進住夏口,遣諸葛亮詣權。
  46. ^ 《三國志·吳書九》: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
  47.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孫權)即遣周瑜、程普水軍三萬助先主拒曹公,大破公軍於赤壁,焚其舫舟。公引軍北歸。
  48. ^ 《三國志·蜀書六》:孫權遣兵佐先主拒曹公,曹公引軍退歸。
  49. ^ 《三國志·吳書二》:瑜、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備俱進,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備、瑜等復追至南郡,曹公遂北還,留曹仁、徐晃於江陵,使樂進守襄陽。
  50. ^ 《三國志·吳書九》: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 ... (黃蓋)乃取蒙沖鬥艦數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備走舸,各系大船後,因引次俱前。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蓋放諸船,同時發火。時風盛猛,悉延燒岸上營落。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逕自北歸。
  51. ^ 《三國志·吳書九》:瑜與程普又進南郡,與仁相對,各隔大江。兵未交鋒,瑜即遣甘寧前據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寧。寧告急於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後,身與蒙上救寧。寧圍既解,乃渡屯北岸,剋期大戰。
  52. ^ 《吳書·周瑜傳》注引《吳錄》載:「備謂瑜云: 『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入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
  53. ^ 《魏書·李通傳》載:「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
  54. ^ 《魏書·徐晃傳》提到「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
  55.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先主以劉表長子江夏太守琦為荊州刺史。先主南平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廬江雷緒率部曲數萬口稽顙。琦病死,先主領荊州牧,治公安。
  56. ^ 《三國志·吳書九》: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57. ^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至京見權,綢繆恩紀。權遣使雲欲共取蜀,或以為宜報聽許,吳終不能越荊有蜀,蜀地可為己有。荊州主簿殷觀進曰:​「若為吳先驅,進未能克蜀,退為吳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贊其伐蜀,而自說新據諸郡,未可興動,吳必不敢越我而獨取蜀。如此進退之計,可以收吳、蜀之利。​」先主從之,權果輟計。遷觀為別駕從事。孫權曾計劃與劉備聯合攻取益州,派使者通知劉備,但劉備有意獨自行動,拒絕了提議。孫權於是派孫瑜率水軍駐紮夏口。劉備阻止其軍隊前進,安排關羽駐守江陵,張飛駐守秭歸,諸葛亮占據南郡,自己則駐紮孱陵。孫權了解劉備的意圖後,召回了孫瑜。
  58. ^ 《三國志·吳書九》: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備,方作書,落筆於地。注引《漢晉春秋》曰:呂范勸留備,肅曰:​「不可。將軍雖神武命世,然曹公威力實重,初臨荊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備,使撫安之。多操之敵,而自為樹黨,計之上也。​」權即從之。
  59. ^ 《三國志·蜀書六》: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60. ^ 《三國志·蜀書二》: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遙聞曹公將遣鍾繇等向漢中討張魯,內懷恐懼。... ...(劉璋)遣法正將四千人迎先主,前後賂遺以巨億計。
  61. ^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留諸葛亮、關羽等據荊州,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62. ^ 《三國志·蜀書二》:明年,曹公征孫權,權呼先主自救。先主遣使告璋曰:​「曹公征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乃從璋求萬兵及資(寶)〔實〕,欲以東行。
  63. ^ 《三國志·魏書十七》:(樂進)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
  64. ^ 《三國志·魏書十八》:(文聘)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又攻羽重輜於漢津,燒其船於荊城。
  65. ^ 《三國志·蜀書六》: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荊州事。
  66. ^ 《三國志·蜀書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
  67. ^ 《三國志·蜀書六》:(馬超)聞先主圍劉璋於成都,密書請降。注引《典略》:超遂從武都逃入氐中,轉奔往蜀。是歲建安十九年也。
  68. ^ 《三國志·蜀書六》:羽聞馬超來降,舊非故人,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須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69.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初,羽聞馬超來降,素非知故,書與諸葛亮問其人材。亮知羽忌前,答曰:​「孟起,黥、彭之徒,一世之傑,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不如髯之絕倫也。​」羽省書忻悅,以示賓客。羽美鬢髭,故亮稱雲「髯」也。
  70. ^ 《三國志·蜀書二》:進圍成都數十日,璋出降。
  71. ^ 《三國志·蜀書六》: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
  72. ^ 《三國志·蜀書二》:蜀中殷盛豐樂,先主置酒大饗士卒,取蜀城中金銀分賜將士,還其谷帛。
  73.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建安十九年,先主克蜀。蜀中豐富盛樂,置酒大會,饗食三軍。取蜀城中民金銀頒賜將士,還其谷帛。賜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段萬匹,其餘各有差。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正揚武將軍、蜀郡太守,關羽督荊州事,張飛為巴西太守,馬超平西將軍,不用許靖。法正說曰:​「有獲虛譽而無實者,靖也。然其浮名稱播海內,人將謂公輕士。​」乃以為長史。龐羲為司馬,李嚴為犍為太守,費觀為巴郡太守。征益州太守南郡董和為掌軍中郎將,巴郡太守漢嘉王謀為別駕,廣漢彭羕為治中。辟零陵劉巴為西曹掾,廣漢長黃權為偏將軍。
  74. ^ 《三國志·吳書二》: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虛辭引歲也。​」
  75. ^ 《三國志·蜀書二》: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76.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二十年,孫權使報先主,欲得荊州。先主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以荊州相與。​」
  77. ^ 《三國志·吳書二》: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
  78. ^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
  79. ^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權時住陸口,使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
  80. ^ 《三國志·吳書二》: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①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
  81.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孫權怒,遣呂蒙襲奪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先主下公安,令關羽下益陽。
  82. ^ 《三國志·吳書二》: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
  83. ^ 《三國志·吳書·甘寧傳》:(甘寧)後隨魯肅鎮益陽,拒關羽。羽號有三萬人,自擇選銳士五千人,投縣上流十餘里淺瀨,雲欲夜涉渡。肅與諸將議。寧時有三百兵,乃曰:​「可復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對之,保羽聞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肅便選千兵益寧,寧乃夜往。羽聞之,住不渡,而結柴營,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
  84. ^ 《三國志·吳書二》: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
  85. ^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是時劉備令關羽鎮守,專有荊土,權命蒙西取長沙、零、桂三郡。蒙移書二郡,望風歸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而備自蜀親至公安,遣羽爭三郡。權時住陸口,使(普)〔魯〕肅〔將〕萬人屯益陽拒羽,而飛書召蒙,使舍零陵,急還助肅。
  86. ^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注引《吳書》曰: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不)〔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以有)〔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自)〔趨〕就羽。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寢不脫介,​(自)〔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覲)〔觀〕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隳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肅聞貪而棄義,必為禍階。吾子屬當重任,曾不能明道處分,以義輔時,而負恃弱眾以圖力爭,師曲為老,將何獲濟?​」羽無以答。
  87. ^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88. ^ 《三國志·吳書二》: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89. ^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劉備請盟,權乃歸普等,割湘水,以零陵還之。
  90.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會曹公入漢中,張魯走巴西,黃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割蜀人股臂也。​」於是先主與吳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
  91. ^ 《三國志·吳主傳》: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
  92. ^ 《太平御覽·孫權》: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報修好,暫重結婚。
  93. ^ 《三國志·魏書十八·臧霸傳》:霸從討孫權於濡須口,與張遼為前鋒,... ... 後權乞降,太祖還,留霸與夏侯惇等屯居巢。
  94. ^ 《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肅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
  95. ^ 《三國志·吳書八·嚴畯傳》:及橫江將軍魯肅卒,權以畯代肅,督兵萬人,鎮據陸口。眾人咸為畯喜,畯前後固辭:​「樸素書生,不閒軍事,非才而據,咎悔必至。​」發言慷慨,至於流涕,權乃聽焉。世嘉其能以實讓。
  96.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魯肅卒,蒙西屯陸口,肅軍人馬萬餘盡以屬蒙。又拜漢昌太守,食下雋、劉陽、漢昌、州陵。
  97.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與關羽分土接境,知羽驍雄,有併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
  98.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99.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初,魯肅等以為曹公尚存,禍難始構,宜相輔協,與之同仇,不可失也,蒙乃密陳計策曰:​「​(今)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游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
  100.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及蒙代肅,初至陸口,外倍修恩厚,與羽結好。
  101.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二十四年,先主定漢中,斬夏侯淵。張郃率吏民內徙。
  102. ^ 《三國志·蜀書二》: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103. ^ 《三國志·蜀書十·劉封傳》:建安二十四年,命達從秭歸北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達兵所害。達將進攻上庸,先主陰恐達難獨任,乃遣封自漢中乘沔水下統達軍,與達會上庸。上庸太守申耽舉眾降。
  104. ^ 《後漢書·孝獻帝紀》:秋七月庚子,劉備自稱漢中王。
  105. ^ 《資治通鑑》:秋,七月,劉備自稱漢中王,設壇場於沔陽,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乃拜受璽綬,御王冠。因驛拜章,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106. ^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秋,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左將軍(領)長史〔領〕鎮軍將軍臣許靖、營司馬臣龐羲、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軍師將軍臣諸葛亮、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征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征西將軍臣黃忠、鎮遠將軍臣賴恭、揚武將軍臣法正、興業將軍臣李嚴等一百二十人上言曰:昔唐堯至聖而四凶在朝,周成仁賢而四國作難,高后稱制而諸呂竊命,孝昭幼沖而上官逆謀,皆馮世寵,藉履國權,窮凶極亂,社稷幾危。非大舜、周公、朱虛、博陸,則不能流放禽討,安危定傾。伏惟陛下誕姿聖德,統理萬邦,而遭厄運不造之艱。董卓首難,蕩覆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皇后太子,鴆殺見害,剝亂天下,殘毀民物。久令陛下蒙塵憂厄,幽處虛邑。人神無主,遏絕王命,厭昧皇極,欲盜神器。左將軍領司隸校尉豫、荊、益三州牧宜城亭侯備,受朝爵秩,念在輸力,以殉國難。睹其機兆,赫然憤發,與車騎將軍董承同謀誅操,將安國家,克寧舊都。會承機事不密,令操遊魂得遂長惡,殘泯海內。臣等每懼王室大有閻樂之禍,小有定安之變,夙夜惴惴,戰慄累息。昔在《虞書》​,敦序九族,周監二代,封建同姓,​《詩》著其義,歷載長久。漢興之初,割裂疆土,尊王子弟,是以卒折諸呂之難,而成太宗之基。臣等以備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自操破於漢中,海內英雄望風蟻附,而爵號不顯,九錫未加,非所以鎮衛社稷,光昭萬世也。奉辭在外,禮命斷絕。昔河西太守梁統等值漢中興,限於山河,位同權均,不能相率,咸推竇融以為元帥,卒立效績,摧破隗囂。今社稷之難,急於隴、蜀,操外吞天下,內殘群寮,朝廷有蕭牆之危,而禦侮未建,可為寒心。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夫權宜之制,苟利社稷,專之可也。然後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遂於沔陽設壇場,陳兵列眾,群臣陪位,讀奏訖,御王冠於先主。 先主上言漢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將之任,董督三軍,奉辭於外,不得掃除寇難,靖匡王室,久使陛下聖教陵遲,六合之內,否而未泰,惟憂反側,疢如疾首。曩者董卓造為亂階,自是之後,群凶縱橫,殘剝海內。賴陛下聖德威靈,人(臣)〔神〕同應,或忠義奮討,或上天降罰,暴逆並殪,以漸冰消。惟獨曹操,久未梟除,侵擅國權,恣心極亂。臣昔與車騎將軍董承圖謀討操,機事不密,承見陷害,臣播越失據,忠義不果。遂得使操窮凶極逆,主後戮殺,皇子鴆害。雖糾合同盟,念在奮力,懦弱不武,歷年未效。常恐殞沒,孤負國恩,寤寐永嘆,夕惕若厲。今臣群寮以為在昔《虞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五帝損益,此道不廢。周監二代,並建諸姬,實賴晉、鄭夾輔之福。高祖龍興,尊王子弟,大啟九國,卒斬諸呂,以安大宗。今操惡直醜正,實繁有徒,包藏禍心,篡盜已顯。既宗室微弱,帝族無位,斟酌古式,依假權宜,上臣大司馬漢中王。臣伏自三省,受國厚恩,荷任一方,陳力未效,所獲已過,不宜復忝高位以重罪謗。群寮見逼,迫臣以義。臣退惟寇賊不梟,國難未已,宗廟傾危,社稷將墜,成臣憂責碎首之負。若應權通變,以寧靖聖朝,雖赴水火,所不得辭,敢慮常宜,以防後悔。輒順眾議,拜受印璽,以崇國威。仰惟爵號,位高寵厚,俯思報效,憂深責重,驚怖累息,如臨於谷。盡力輸誠,獎厲六師,率齊群義,應天順時,撲討凶逆,以寧社稷,以報萬分。謹拜章因驛上還所假左將軍、宜城亭侯印綬。
  107. ^ 《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
  108.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大司馬。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零陵賴恭為太常,南陽黃柱為光祿勛,王謀為少府,武陵廖立為侍中,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皆假節鉞。又以黃忠為後將軍,趙雲翊軍將軍。其餘各進官號。
  109.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又以黃忠為後將軍… … 軍師諸葛亮曰:​「黃忠名望,本非關、張、馬超之倫也。今張、馬在近,親見其功,猶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先主曰:​「吾自解之。」時關羽自江陵圍曹仁於樊城,遣前部司馬犍為費詩拜假節。羽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曰:​「昔蕭、曹與高祖幼舊,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爵,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於漢升,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王與君侯譬猶一體,禍福同之。愚謂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也。​」羽即受拜。
  110. ^ 《資治通鑑》:備還治成都,以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餘皆進位有差。遣益州前部司馬犍為費詩即授關羽印授,羽聞黃忠位與己並,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詩謂羽曰:​「夫立王業者,所用非一。昔蕭、曹與高祖少小親舊,而陳、韓亡命後至;論其班列,韓最居上,未聞蕭、曹以此為怨。今漢中王以一時之功隆崇漢室;然意之輕重,寧當與君侯齊乎!且王與君侯譬猶一體,同休等戚,禍福共之。愚謂君侯不宜計官號之高下、爵祿之多少為意也。仆一介之使,銜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還,但相為惜此舉動,恐有後悔耳。​」羽大感悟,遽即受拜。
  111. ^ 《資治通鑑》: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
  112. ^ 《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
  113. ^ 《資治通鑑》:仁使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等屯樊北。
  114. ^ 《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
  115. ^ 《資治通鑑》:八月,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數丈,于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避水,羽乘大船就攻之,禁等窮迫,遂降。
  116. ^ 《三國志·蜀書六·關羽傳》: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117.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魏王遣左將軍于禁督七軍三萬人救樊,漢水暴長,皆為羽所獲。又殺魏將龐德,威震華夏。魏王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118. ^ 《資治通鑑》:龐德在堤上,被甲持弓,箭不虛發,自平旦力戰,至日過中,羽攻益急;矢盡,短兵接,德戰益怒,氣愈壯,而水浸盛,吏士盡降。德乘小船欲還仁營,水盛船覆,失弓矢,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謂曰:​「卿兄在漢中,我欲以卿為將,不早降何為!」德罵羽曰:​「豎子,何謂降也!魏王帶甲百萬,威振天下。汝劉備庸才耳,豈能敵邪!我寧為國家鬼,不為賊將也!」羽殺之。
  119. ^ 《資治通鑑》:羽急攻樊城,城得水,往往崩壞,眾皆恟懼。或謂曹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圍未合,乘輕船夜走。​」汝南太守滿龐曰:​「山水速疾,冀其不久。聞羽遣別將已在郟下,自許以南,百姓擾擾,羽所以不敢遂進者,恐吾軍掎其後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復國家有也,君宜待之。​」仁曰:​「善!」乃沉白馬與軍人盟誓,同心固守。城中人馬才數千人,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立圍數重,外內斷絕。羽又遣別將圍將軍呂常於襄陽。
  120.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121. ^ 《資治通鑑》: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皆降於羽。
  122. ^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123. ^ 《資治通鑑》:陸渾民孫狼等作亂,殺縣主簿,南附關羽。羽授狼印,給兵,還為寇賊,自許以南,往往遙應羽,羽威震華夏。
  124. ^ 《三國志·蜀書十·劉封傳》: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125.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
  126.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127. ^ 《三國志·蜀書二》: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128. ^ 《華陽國志·卷六·劉先主志》:孫權襲江陵,將軍傅士仁、南郡太守麋芳降吳。羽久不拔城,魏右將軍徐晃救樊,羽退還,遂為孫權所殺。吳盡取荊州,以劉璋為益州牧,住姊歸。
  129.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𦩷𦪇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130. ^ 《魏書·武帝紀》載:​「冬十月,軍還洛陽。孫權遣使上書,以討關羽自效。​」​《吳書·吳主傳》載:​「權內憚羽,外欲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
  131.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
  132. ^ 《三國志·吳書九·呂蒙傳》: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鎧,官鎧雖公,蒙猶以為犯軍令,不可以鄉里故而廢法,遂垂涕斬之。於是軍中震慄,道不拾遺。蒙旦暮使親近存恤耆老,問所不足,疾病者給醫藥,饑寒者賜衣糧。羽府藏財寶,皆封閉以待權至。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輒厚遇其使,週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咸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斗心。
  133. ^ s:水經注/32》:漳水出臨沮縣東荊山。漳水東南流,又屈西南,逕編縣南,縣舊城之東北百四十里也。西南高陽城,移治許茂故城。城南臨漳水,又南歷臨沮縣之章鄉南,昔關羽保麥城,詐降而遁,潘璋斬之於此。漳水又南逕當陽縣,又南逕麥城東。
  134. ^ s:三國志/卷36#關羽傳 裴注
  135. ^ 《南齊書·卷三十·列傳第十一·薛淵戴僧靜桓康尹略焦度曹虎》:卿進無陳平歸漢之智,退闕關羽殉節之忠
  136. ^ 田福生著,〈關羽陵墓知多少〉,《關羽傳》第十六章第十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07年,ISBN 978-7-5034-2022-1
  137. ^ 解州關帝祖廟簡況,以「身臥當陽、頭枕洛陽、魂歸故鄉、位尊帝王」為主線詮釋關羽的悲壯人生。歷代帝王廟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05-05.
  138. ^ 朱大渭、梁滿倉. 《一代軍師——諸葛亮(上部)》. 台北市: 麥田出版. 2009 [2007]. 
  139. ^ 《三國志》卷36引《蜀記》: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
  140. ^ 《三國志/卷03·魏書三·明帝紀》引《魏氏春秋》:「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
  141. ^ 《三國志/卷36·蜀書六·關羽傳》引《蜀記》:「曹公與劉備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此與魏氏春秋所說無異也。」
  142. ^ 《三國志·呂蒙傳·江表傳註》:「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三國志·關羽傳·江表傳註》:「羽好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143. ^ 《水經註· 江水二》:江陵縣(中略)……舊城,關羽所築。羽北圍曹仁,呂蒙襲而據之。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乃引而退。
  144. ^ 《三國志·關羽傳》: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145. ^ (日語)三國遺址探訪·關三小姐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46.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氏出自商大夫關龍逢之後。蜀前將軍漢壽亭侯羽,生侍中興,其後世居信都。裔孫播,相德宗。
  147. ^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關氏出自商大夫關龍逢之後。蜀前將軍漢壽亭侯羽,生侍中興,其後世居信都。裔孫播,相德宗。
  148. ^ 《世宗憲皇帝實錄》 卷一百十九 雍正十年七月六日
  149. ^ 《資治通鑑: 漢紀五十三至晉紀十二》
  150. ^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151. ^ 上戒之(常遇春)曰:『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
  152. ^ 何茲全. 三国史.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4-10: 99. ISBN 9787303033300. 
  153. ^ 王仲犖. 魏晋南北朝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8. ISBN 9787208164833. 
  154. ^ 「中國歷史文化上的關羽」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將群中獨一人-關羽人神辨析。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2-03.
  155. ^ 柏楊.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0-1-1. ISBN 9787020130108. 
  156. ^ 李定一. 中华史纲. 重慶出版社. 2019-6. ISBN 9787229134105. 
  157. ^ 宋傑. 三国人物风云录. 中華書局. 2023-2. ISBN 9787101159226. 
  158. ^ 華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5-4. ISBN 9787539978536. 
  159. ^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
  160. ^ 为江湖艺人和民间文学推崇 关羽一步步成为神. 星島環球網. 2006-08-18 [2010-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17). 
  161. ^ 汗青(本名葉軍)。《史說新語》。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年:41-46。
  162. ^ 162.0 162.1 兩千年中西曆換算.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5). 
  163. ^ 見田福生著《關羽傳》(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7年出版 ISBN 978-7-5034-2022-1)第二章 關羽的家教及青少年時期 第四節 關羽出身 生辰之辨。
  164. ^ 关帝诞辰1862周年纪念活动开幕. 澎湃新聞. 2022-07-22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9). 
  165. ^ 关帝祖庙丨普天同庆关帝诞 关公文化永流传 - 六月二十四关帝诞辰. 解州關帝廟. 2022-07-23 [2022-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8). 
  166. ^ 166.0 166.1 蘇宗仁. 《“关戏”中的马童》. 中國京劇 (北京市: 文化和旅遊部人才中心). 2006, (2006年): 18-19 [2021-02-08]. ISSN 1004-38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0) (簡體中文). 
  167. ^ 《重修玉泉寺關廟記》​: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云:​「願舍此地為僧房。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萬壑震動,風號雷虩。前劈巨嶺,後堙澄潭,良材叢仆,周匝其上;輪奐之用,則無乏焉。惟將軍當三國之時,負萬人之敵,孟德且避其銳,孔明謂之絕倫。其於徇義感恩,死生一致,斬良擒禁,此其效也。嗚呼!生為英賢,歿為神明,精靈所託,此山之下。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異。
  168. ^ 清高宗純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八百六 乾隆三十三年三月一日
  169. ^ 清仁宗睿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二百八十二 嘉慶十九年正月四日
  170. ^ 清宣宗成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一百三十二 道光八年正月二十三日
  171. ^ 171.0 171.1 光緒版《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四百三十八 禮部一百四十九 中祀 祭關帝聖君廟
  172. ^ 清文宗顯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九十七 咸豐三年六月十八日
  173. ^ 清文宗顯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一百十 咸豐三年十月二十三日
  174. ^ 清文宗顯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一百七十一 咸豐五年七月六日
  175. ^ 清文宗顯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一百九十二 咸豐六年三月八日
  176. ^ 清文宗顯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二百三十七 咸豐七年十月一日
  177. ^ 清穆宗毅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二百七十九 同治九年三月十八日
  178. ^ 清德宗景皇帝實錄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卷之一百二 光緒五年十月二十九日
  179. ^ 郝經《陵川集
  180. ^ 《萬曆明會典.卷九十三》
  181. ^ 《萬曆野獲編》
  182. ^ 朝鮮《宣祖大王實錄》
  183. ^ Reviving the Tsurphu Protector Practice of Sangharāma, and Supplicating Amitabha, https://kagyuoffice.org/karmapa-revives-the-tsurphu-protector-practice-of-sangharam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關聖帝君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三國志·卷36》,出自陳壽三國志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分類
蜀漢五虎將
關羽 | 張飛 | 馬超 | 黃忠| 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