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元兵變

興元兵變發生於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山南西道的興元府,是由山南西道時監軍使楊叔元所挑起的一次譁變,致使山南西道節度使李絳被殺。[1]馬強先生在對南方地區藩鎮的研究中指出,安史之亂後南方的社會更為動盪,興元兵變是其中的一個代表性事件。[2]

背景

大和三年,時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杜元穎由於不懂軍事,只顧積攢物資,剋扣手下士卒的衣糧,在西南和南詔國交接邊境處戍守的士卒有很多不得不到南詔國地界盜竊衣物吃食。[3]南詔國人發現後反而資助了這些士卒,因此得以知曉西川內部的軍事調動情況,於是南詔攝政王蒙嵯顛開始謀劃入寇西川。西川邊境的官員知曉後對杜元穎發出了多次警告,但是杜元穎不相信有這樣的事情。[4]當南詔軍隊開始攻打西川時,邊境城寨都沒有足夠的備御措施,導致了敵軍在當地士卒的嚮導下一連占據了巂州戎州。在接到戰報後,杜元穎遣軍在邛州和南詔所部交戰,依舊戰敗,邛州隨即陷落。[5]最終於十一月二十日,杜元穎不得不上奏求援。

收到杜元穎的奏報後,朝廷先是令西川旁的劍南東川、興元府和荊南道共同出兵支援。後在十二月一日,以武寧軍節度使王智興兼為忠武軍節度使,率軍入川。南詔軍隊最後一直進軍至西川治所成都府並成功打下了成都的外城,杜元穎率軍退於牙城[a]固守等待援軍。[6]十二月六日,杜元穎因其罪過而被貶為邵州刺史,東川節度使郭釗遂被詔為西川節度使,依舊節度東川所部。

十二月十三日,右領軍大將軍董重質兼為神策、諸道西川行營節度使,領太原和鳳翔所部前往西川抵禦嵯顛。嵯顛後轉戰東川,郭釗因為手下兵力不足,利用責書拖延時間,嵯顛回書說因為杜元穎侵擾南詔所以才報復,在唐軍合圍前撤退走了。[7][8]

譁變

趕往成都的諸路援軍中,來自興元府的軍隊是由時任山南西道節度使的李絳所招募的,他在途中得知南詔軍隊已經撤退,便率千餘士卒回到了興元府。[9]由於新招募的這些士卒超出了興元府的規定額員,李絳在太和四年二月十日宣布了遣散這些募兵的命令。儘管在遣散的時候用官倉內的糧食為補償分發給了這些士卒,他們依舊不滿意。李絳性格剛直,無法容忍作惡的宦官。其監軍使楊叔元因此對李絳非常不滿,此時趁機用補償過少為由煽動新募士卒譁變作亂。[1][10][11]

亂軍先是掠奪了興元府庫,後向李絳所在治所攻去。當時李絳正在和他的僚佐飲宴,沒有任何防備,只能率親兵逃上北城牆。本有人勸說李絳,讓他拴上繩子吊下城牆逃離,卻被李絳以他是元帥不能逃跑為由所拒絕。儘管李絳命令其推官趙存約等人先逃跑,他們誓死要和李絳一同抵抗亂軍。在李絳親將王景延戰死後,李絳的僚屬之一楊漢公執他的手臂,發誓同死。當李絳的手臂被砍斷後,楊漢公的童僕鑾鈴勸其主人說李絳的手臂都斷了不如逃脫,被楊漢公所拒絕,最後鑾鈴為了救他,將他扔出了女牆。儘管楊漢公的左腳因此骨折,李絳、趙存約和薛齊等一應將官戰死在城牆上,只有他一人存活。[12][13][14]

平叛

二月十三日,楊叔元向朝廷上奏李絳之死,說李絳因招募新軍而導致了叛亂,後尚書右丞溫造因氣豪嫉惡的性格被任為新的山南西道節度使。[15]當時三省的官員都上疏為李絳喊冤,後諫議大夫憶敏行具疏敘述了楊叔元激怒那些士卒作亂,等溫造抵達興元府進行觀察並上奏後,文宗才知曉了此次兵變的原委。文宗先是下旨允許溫造可以便宜行事,卻又擔憂出兵耗費,溫造回應說只要下詔讓他可以節制那些征討南詔歸來的軍隊即可。文宗立刻下詔於董重質、溫德彝、劉士和等將領,等溫造抵達褒縣便俱併入溫造節度下轄。[16]

當溫造率軍抵達褒城時,興元府的都將衛志忠也因征南詔回歸路過此地,他前去拜見溫造時被溫造留下充當護衛。後溫造與衛志忠謀劃了平定那些亂軍的計劃,將副將張丕、李少直召來並向他們傳達了朝廷平叛的旨意。最後當溫造自褒城出發時,他以五百名軍士為前軍,八百名軍士為中軍前往興元府。[17]

抵達興元府後,溫造就令士卒掌控了府城的幾個城門。他本人則在下車後就命開設宴席,那些官員將宴席布置在官署公堂內的時候,溫造提出地方不夠大,轉移到了牙門開辦。[18]在一眾將官叩拜坐定後,衛志忠率部開始包圍牙門。溫造在此期間以詢問那些新的軍士去留問題為由,將新舊軍士分了開來,並在慰問結束後讓他們都先坐下。由於還有軍士沒有到,溫造便繼續敬酒。當原來的那些新軍到齊了以後,溫造的軍隊也已經完成了包圍圈。宴席中有人發覺了事態不正常,想要叫士卒都起身,卻被溫造呵斥,導致士卒不敢再亂動。溫造遂開始向士卒詢問起李絳被殺時的情況,趁士卒不備,衛志忠所部圍剿了在場士卒,包括教練使丘鑄在內的千餘叛軍全都被斬首。[19]依舊是監軍使的楊叔元也在宴席中,他哀求溫造饒命,被關押了起來,等候發落。

平叛結束後,溫造將親手殺死李絳的那個人的屍體砍為百段,發號施令的則被砍為三段,叛軍的一百三十級人頭被用於祭奠李絳和其他戰死將官,剩餘屍體則全部投入江中。[20]溫造因平叛有功加授為檢校禮部尚書,楊叔元則被流放到了康州[21]

注釋

  1. ^ 牙城指主將所在之城,此處為成都府內城區域。

參考文獻

腳註

  1. ^ 1.0 1.1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p.202
  2. ^ 馬強:唐人墓誌所見唐代南方社會動亂及其治理,載《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2期,p.167
  3. ^ 《資治通鑑》卷二四四:「元穎以舊相文雅自高不曉軍事專務蓄積減削士卒衣糧西南戍邊之卒衣食不足皆入蠻境鈔盜以自給」
  4.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南詔:「三年杜元穎鎮西川以文儒自高不練戎事南蠻乘我無備大舉諸部入寇牧守屢陳亦不之信」
  5.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南蠻中:「嵯巔乃悉眾掩邛戎巂三州陷之」
  6. ^ 《資治通鑑》卷二四四:「己酉以東川節度使郭釗為西川節度使兼權東川節度事嵯顛自邛州引兵徑抵成都庚戌陷其外郭杜元穎帥眾保牙城以拒之」
  7.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南詔:「十一月蜀川出軍與戰不利陷我邛州逼成都府入梓州西郭驅劫玉帛子女而去」
  8. ^ 《資治通鑑》卷二四四:「己未以右領軍大將軍董重質為神策諸道西川行營節度使又發太原鳳翔兵赴西川南詔寇東川入梓州西郭郭釗兵寡弱不能戰以書責嵯顛嵯顛復書曰杜元穎侵擾我故興兵報之耳與釗修好而退」
  9. ^ 《資治通鑑》卷二四四:「南詔之寇成都也詔山南西道發兵救之興元兵少節度使李絳募兵千人赴之未至蠻退而還」
  10. ^ 《新唐書》列傳第七十七·李絳:「監軍使楊叔元者素疾絳遣人迎說軍曰將收募直而還為民士皆怒乃噪而入劫庫兵」
  11. ^ 《資治通鑑》卷二四四:「二月乙卯絳悉召新軍諭以詔旨而遣之仍賜以廩麥皆怏怏而退往辭監軍監軍楊叔元素惡絳不奉己以賜物薄激之」
  12. ^ 《新唐書》本紀第八·文宗:「二月乙卯興元軍亂殺其節度使李絳」
  13. ^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六輯)》·鄭薰·唐故青銀光祿大夫檢校戶部尚書使持節鄆州諸軍事守鄆州刺史充天平軍節度鄆曹濮等州觀察處置等使御史大夫上柱國弘農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弘農楊公(漢公)墓志銘並序
  14. ^ 《舊唐書》本紀第十七下·文宗下:「戊午興元軍亂節度使李絳舉家被害判官薛齊趙存約死之」
  15.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五·溫造:「文宗以造氣豪嫉惡乃授檢校右散騎常侍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16. ^ 《新唐書》列傳第十六·溫造:「乃授檢校右散騎常侍山南西道節度使許以便宜從事帝慮其勞費造曰臣計諸道戍蠻之兵方還願得密詔受約束用此足矣許之」
  17. ^ 《資治通鑑》卷二四四:「溫造行至褒城遇興元都將衛志忠征蠻歸造密與之謀誅亂者以其兵八百人為牙隊五百人為前軍入府分守諸門」
  18.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五·溫造:「造下車置宴所司供帳於廳事造曰此隘狹不足以饗士卒移之牙門」
  19. ^ 《資治通鑑》卷二四四:「己卯造視事饗將士於牙門造曰吾欲問新軍去留之意宜悉使來前既勞問命坐行酒志忠密以牙兵圍之既合唱殺新軍八百餘人皆死」
  20.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五·溫造:「其親刃絳者斬一百斷號令者斬三斷餘並斬首內一百首祭李絳三十首祭王景延趙存約等並投屍於江」
  21. ^ 《舊唐書》本紀第十七下·文宗下:「興元溫造奏害李絳賊首丘崟丘鑄及官健千人並處斬訖其親刃絳者斬一百段號令者三段餘並斬首內一百首祭李絳三十首祭死王事官僚其餘屍首並投於漢江己丑詔興元監軍使楊叔元宜配流康州百姓錮身遞於配所」

書目

  •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 司馬光.資治通鑑[M].北京:中華書局,1956.
  •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 吳鋼.全唐文補遺:第六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9.
  • 張國剛.唐代藩鎮研究(增訂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 李獻奇,周錚.唐楊漢公及妻鄭本柔繼室韋媛墓誌綜考[J].碑林集刊,2003(00):16-26.
  • 馬強.唐人墓誌所見唐代南方社會動亂及其治理[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3(02):165-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