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利縣
勃利縣是黑龍江省七台河市下轄的一個縣。位於黑龍江省東部,面積3962平方公里(扣除劃歸七台河市區的勃利種畜場504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勃利鎮。
勃利縣 | |
---|---|
縣 | |
坐標:45°45′02″N 130°34′05″E / 45.75062°N 130.56815°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黑龍江省七台河市 |
設立 | 1918.9 |
政府駐地 | 勃利鎮 |
下級行政區 | 4 |
政府 | |
• 縣委書記 | 李明 |
• 縣長 | 王峰 |
面積 | |
• 總計 | 2,392.67 平方公里(923.82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199,583人 |
• 密度 | 83.4人/平方公里(216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106,061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154500 |
電話區號 | 464 |
車輛號牌 | 黑K |
行政區劃代碼 | 230921 |
國內生產毛額 | ¥54.8億 |
網站 | 勃利縣政府網 |
名稱來源
勃利、伯利、伯力都是滿語豌豆的意思。頗黎、勃利、博和哩、剖阿裏都是伯力、伯利的諧音,來源於部落名博和哩。據《滿洲源流考》卷11《疆域》載:「博和哩,滿洲語,豌豆也」。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黑龍江以北及烏蘇里江以東的大片中國領土被割讓予俄國,伯力遂改屬俄境,並改稱哈巴羅夫斯克。
此後,中方又後退於牡丹江流域另建"勃利",以延續"伯力"之統轄邊疆功能,即今七台河市的勃利縣。(中國歷史上這種情況在人口稀少的邊疆屢見不鮮,如漢代玉門關與唐代玉門關相距數百里,而明代鐵嶺衛治所本在今朝鮮境內,後來才搬遷至今鐵嶺市。)
發展歷史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撫等奏准,擬於依蘭府東境增設勃利縣,列為「暫行緩設」之列。
1917年5月10日批准,設置勃利縣。設治委員於同年9月16日啟用關防,縣址設於大四站,定為三等縣,隸屬依蘭道。
1919年秋遷至大碾子河鎮老街基。
1929年2月,廢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轄。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
1934年12月劃歸三江省管轄。
1939年6月,將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鎮、龍爪村和青山村劃出,設置林口縣。1943年10月,劃歸東滿總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劃歸合江省管轄。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政府決定,將依蘭縣東南部雙河地區劃出,設置雙河縣,縣政府駐雙河鎮,隸屬合江省管轄。
1948年5月,撤銷雙河縣,併入勃利縣。
1949年5月,撤銷合江省,改隸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劃歸合江專區管轄。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委員會通知,將原雞西縣的興農、平安河和哈達砬子3個鄉劃歸勃利縣管轄。
1965年1月1日,將興農公社劃歸雞東縣管轄。同年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將七台河鎮劃出,設立七台河特區。隸屬合江專區。
1966年2月,將密山縣境內國營興北農場劃歸勃利縣管轄。同年9月,將茄子河、中心河兩個公社劃歸七台河特區管轄
行政區劃
勃利縣下轄5個街道辦事處、5個鎮、3個鄉、2個民族鄉[2]:
新起街道、新華街道、元明街道、鐵西街道、城西街道、勃利鎮、小五站鎮、大四站鎮、雙河鎮、倭肯鎮、青山鄉、永恆鄉、搶墾鄉、杏樹朝鮮族鄉和吉興朝鮮族滿族鄉。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勃利縣常住人口為199583人。[3]
交通
- 229國道過境。
資源
現任領導
縣委書記:李明
縣長:王峰
學校
縣內有勃利縣高級中學(勃利五中)、勃利縣第七中學兩所高中和勃利一中、勃利二中、勃利四中三所初中 朝中(朝鮮族學校,有中學小學,也收漢族學生)鐵路中學(已經黃了) 勃利三中(已經黃了) 勃利縣內 鎮安小學 元明小學(已經黃了)新太小學(已經黃了)南郊小學(已經是二中的小學部)鐵西小學(六中的小學部,也要黃了)逸夫小學(原來的新華小學)東城小學 平高小學(目前在建設中)新起小學
人物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23年勃利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國: 黑龙江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