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會公報
《台灣教會公報》(白話字: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最初名稱為《台灣府城教會報》(白話字: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是自1885年7月12日起,即在台灣發行的報紙,其同時也是台灣歷史上發行最悠久的報紙,亦是以白話字的寫作出版聞名。該報紙的創辦人,是長老教會英國籍牧師巴克禮,其發行單位則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原稱「聚珍堂」)。[1]
台灣教會公報 Taiwan Church News | |
---|---|
類型 | 周報 |
版式 | 寬版 |
持有者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 |
創辦者 | 巴克禮 |
創刊日 | 1885年7月12日( 大清光緒11年六月初一) |
語言 | 白話字/正體中文/漢羅台文 |
總部 | 臺灣 701003 臺南市東區青年路334號 |
售價 | 新台幣10元 |
網站 | https://www.pctpress.org/ |
台灣府城教會報 | |
漢字 | 台灣府城教會報 |
---|---|
白話字 | 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 |
1885年7月12日,加拿大宣教師巴克禮創辦《臺灣府城教會報》,為讓無法學習漢字而無法閱讀的大眾獲得訊息,因此創刊時使用白話字出版,每月發行一期,1932年5月更名為《台灣教會公報》。1973年12月改為週刊發行。1977年9月以中文發行。
在台灣歷史史料的貢獻度上,《台灣教會公報》記載大量早期地方教會史料,並有國際時事,或生活百科等,內容多元,是橫跨台灣歷史的百科全書;記載人權議題的宣言,則記錄近代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史。
歷史
1885年7月12日(清光緒十一年六月一日),巴克禮創辦《臺灣府城教會報》,因為19世紀末的台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才能讀書寫漢字,使用文言文,故創刊時使用白話字出版,每月發行一期,1932年5月更名為《台灣教會公報》。1973年12月(1088期),改為週刊發行。《台灣教會公報》在東亞的諸多教會報中,較馬禮遜在麻六甲創辦的《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慢70年;郭實臘在廣州創辦的《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慢52年;林樂知的《萬國公報》慢11年。在台灣則是第一份報紙並持續至今,共計130年。[2]
《臺灣府城教會報》創刊當時,英格蘭長老會來台傳教20年,設立33個教會,受洗人數有2025人,教區北自彰化,南至阿猴、後山(台東),並且正籌畫展開澎湖的傳教工作。若想牧養大的教區與信徒,僅靠當時駐守台灣的7名宣教士和神學院培養的少數本地傳教士力有未逮[3]。巴克禮在《台灣府城教會報》的發刊詞(清光緒十一年六月一日)謂:
Khó-sioh, lín pún-kok ê jī chin oh, chió chió lâng khòaⁿ ē hiáu--tit. Só͘-í góan ū siat pa̍t-mi̍h ê hoat-tō͘, ēng Pe̍h-oē-jī lâi ìn-chheh...
(…可惜、恁本國的字眞惡、少少人看會曉得。所以阮有設別物 ê 法度、用白話字來印 chheh…[4])
文中點出漢字難學及當年使用者有限。也為了傳達教會消息方便,並兼有教育信徒的使命,故採用本土化的白話字印製報刊。[5]
《台灣府城教會報》記載了當時台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交通、民情風俗等消息。比如台灣最早的中學及盲人學校的設立、1887年台灣改設為行省、1894年日清戰爭的戰況,以及1895年台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攜巡撫印奔滬尾港德商忌利士洋行(Douglas),再乘德商輪船鴨打號(Arthur)逃離台灣至中國廈門一事,與當年日軍侵略並接收台灣的戰情變化等。日治時期以後,全島鐵路網分段通車消息常出現在報中,並作為後續下鄉傳教的交通工具。故而《台灣府城教會報》中有西拉雅語的推廣[來源請求]以及拉丁字母為台語拼音的內容。1885年來台灣社會的演變,歷經兩次停刊[6],至今仍在發行。最初名為《台灣府城教會報》,經過數次更改名稱,今稱《台灣教會公報》(Taiwan Church News)。
1969年12月因中華民國政權發布禁令,不再使用台語與白話字,而改以華語搭配漢文字。一直到1991年設立「父母話」專刊、「台語特刊」,才在部分版面恢復台文,書寫則是漢字與白話字混合,內容也偏向文學。
目前採週刊發行,累計出刊達3300餘期。
名稱變遷
《台灣教會公報》名稱伴隨著內容,從地區性到全國性而有所更迭。臺灣府城教會報(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1885年7月12日—1891年12月),因蘇格蘭自由教會(長老教會)的傳教中心設於臺灣府城(今臺南市中西區)而命名,發行文字 —白話字(或稱「教會羅馬字」)(廈門語羅馬字拼音)。臺南府教會報(Tâi-lâm-hú Kàu-hōe-pò,1892年1月—1892年12月),變更名稱原因 — 1887年清廷調整台灣行政機關為臺北、臺灣、臺南三府與臺東一直隸州。臺南府城教會報(Tâi-lâm Hú-siâⁿ Kàu-hōe-pò,1893年1月—1905年12月),變更名稱原因不明。 臺南教會報(Tâi-lâm Kàu-hōe-pò,1906年—1913年6月),變更名稱原因為日治時1901年,臺灣總督府調整地方行政組織,設臺南廳。因為1913年「台灣大會」決議南北長老教會合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因次更名為臺灣教會報(Tâi-oân Kàu-hōe-pò,1913年7月—1932年4月)。臺灣教會公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1932年5月—1942年3月)變更名稱原因 為日治時期,1932年3月南部大會編輯部決議將《臺灣教會報》與高雄中會的《教會新報》、臺中中會的《福音報》合併為《臺灣教會公報》,接著,北部中會也同意將《芥菜子》併入,而後因為中日戰爭,台灣總督府下令《臺灣教會公報》停刊。臺灣教會月刊(1945年12月—1947年11月) 高金聲牧師以個人名義申請復刊。臺灣教會公報(Tâi-oân Kàu-hōe Kong-pò,1948年1月—1969年3月),變更名稱原因 — 國民政府時期,1948年1月第九屆南部大會決議繼續經營「臺灣教會公報社,1955年3月,為配合政府推行國語運動,增加中文本的「瀛光月刊」,1969年3月,將1049期、1050期合刊,為最後一期白話字版本。1969年12月從1051期起,全部改以華語、華文發行,1973年12月,從1088期起,改為週刊發行,編輯作業移到臺北市,1977年9月,從1331期起,改由「臺灣教會公報社」,遷回臺南市發行至今。[7]
貢獻
教會史料
對研究南部教會史或是地方教會史的人而言,《台灣教會公報》提供南部教會史或是地方教會史的研究。目前南部教會共有四套彼此相關的史料系統,可供參照比對。首先是The Messenger(使信月刊),台灣現存《使信月刊》,自1850年到1947年。其次是《台南教士會議事錄》(1877~1910)。接著是《台灣教會公報》,1885年6月發行迄今,除二次大戰末幾年之外,幾乎未曾間斷。最後是《南部大會議事錄》,從1896年記錄至1927年是民主議會議事錄。
《台灣教會公報》有大量早期地方教會史料,記載許多地方教會來歷,諸如:府城、埤頭、木柵、巖前、牛挑灣、鹹埔仔、彰化、烏牛欄、埔里社、牛眠山、鹿港…,其內容多與近代所述不同,也有不少人物傳記,如李豹、高長、許朝陽、徐春枝、黃月德、楊福春、許進傳、陳蕃薯、謝養、蕭臨、吳陀等,可供參照。另自1887年開始,有逐年統計的人數單及總帳單,可詳查各教會當年的聚會人數或收支明細,提供地方教會基本史料內容。
《台灣教會公報》有許多教義論述,如梅監務的〈祈禱水〉、〈沒人倫〉、〈人嫌道理是新的祖先所無〉;宋尚節的〈奉獻〉、〈聖神的洗禮〉;也有翻譯小說,如本仁約翰的《天路歷程》等。[2]
台灣庶民史料
一般歷史研究所根據的是識字階級所留下來的文字資料,因此佔歷史時期人口之最大多數的文盲,在後世歷史被重建時,便經常只落得成為一群無名無姓的闇啞者,[8] 《台灣教會公報》的內容則具有可補足史料所無的記載。其他如諸如聖經遊戲、聖經釋義,或國際時事,或生活百科,甚或婚喪喜慶等等,其內容包山包海,可說是部橫跨台灣百年歷史的百科全書。改版中文後的《台灣教會公報》,記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國民政府統治下的政治參與,發表〈國是聲明與建議〉(1971/12/29)、〈我們的呼籲〉(1975/11/18)、〈人權宣言〉(1977/8/16)、〈對台灣時局的建言〉(1990/5/15)、〈台灣主權獨立宣言〉(1991/8/20),記錄近代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史。
註釋
- ^ 莊永明. 《台灣第一 2》. 台北市: 文靜文化事業. 1985: 52. ISBN 9571315680.
- ^ 2.0 2.1 阮宗興: 介紹一部橫跨台灣百年歷史的百科全書-《《台灣教會公報》全覽(1885~2002)》.
- ^ 張妙娟: 百年教會報、跨世紀見證 - 簡介《臺灣教會公報》
- ^ 譯:「可惜,你們本國的字很難,很少有人夠通曉。所以我們有別的方法,用白話字來印書」;漢字部份據台字田網站轉寫。
- ^ 陳慕真. 台語白話字書寫中e文明觀-以《台灣府城教會報》(1885-1942)為中心. 2006-06.
- ^ 1942年4月至1945年11月;1969年4月至同年11月。
- ^ 張, 妙娟. 開啟心眼-台灣府城教會報與長老教會的基督徒教育. 人光出版社. 2005-08-01.
- ^ 吳密察:《十九世紀的北部台灣》.
參考文獻
- 黃佳惠,2000,白話字資料中的台語文學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 潘家鑫,1991,臺灣地區基督教刊物的內容分析(1980-1990):以「臺灣教會公報」與「福音報」社論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吳學明,2005,評[臺灣教會公報社編]《臺灣教會公報全覽》及其史料價值。全國新書資訊月刊,no. 79:28-30。
- 張妙娟,2002,《臺灣府城教會報》與清季臺灣的基督徒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 ___,2003,《臺灣府城教會報》標題目錄(1885-1895)。台灣神學論刊 25:245-77。
- ___,2004,《臺灣教會公報》:林茂生作品介紹。臺灣風物 54,no. 2:45-69。
- 莊天賜,1998,長老教會與二二八平反運動(1987-1990):以《臺灣教會公報》為中心之研究。臺灣史料研究,no. 12: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