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2年11月15日) |
和諧社會,全稱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於2004年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戰略目標,指的是一種和睦、融洽且各階層齊心協力的社會狀態。2004年9月19日,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正式提出了「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的概念[1]。隨後,「和諧社會」在中國便常作為此概念的縮略語。
2005年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將「和諧社會」作為執政的戰略任務,「和諧」的理念要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過程中的價值取向。「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2]。
2006年10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和諧社會」提出了明確定義。
背景
儒家思想中的和諧社會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戰亂頻繁,人民生活痛苦。孔子提出了一整套人文和社會思想,經過後來的發展,被稱為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人群倫理和社會秩序方面的思想達到了高峰,其中的「仁」、「禮」等要素,成為古代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國家信仰。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和諧社會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的主張,是以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來治理中國社會的一個構想,他們所提出的這項主張被認為是一種信仰的回歸[3]。但是他們現時宣傳的理論所提到的和諧社會也有鬥爭,是以和平方式鬥爭,如同腐敗、違法犯罪的鬥爭,只要是危害人民利益的行為都要鬥爭。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不會被放棄,只會更加完善。政府提出「和諧社會」的口號意在解決社會經濟高速發展與人民文化生活相對落後的矛盾,並認為有其必要性[4][5]。
官方解讀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2年8月15日) |
和諧社會的提法,旨在為陷入迷茫的改革方向,指出為各界接受的利益共同點。在此之前,人們在「公平」和「效率」之間反復爭論。無疑改革開放之初,中共的方針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結果就是在取得建設成就的同時,產生了社會不公,問題更已阻礙改革的深入。
有人認為,「和諧社會」是對「小康社會」的繼承和發展,兩者不同之處在於,前者除了在經濟上的要求,和諧社會還對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都有了新的定義。
和諧社會對當前中國社會是相當有針對性的,包括教育、醫療、社保等社會熱點在內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及民主權利保障制度,拓寬社情民意表達管道都是和諧社會理論的具體內容。
另一個解讀是,中央之所以提出「和諧社會」,是因為現在社會出現了不和諧。相應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中國階段的機遇和挑戰都是空前的。《決定》認為社會和諧是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目前中國人民的利益基本是一致的,所以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同時也承認改革開放以來產生的社會問題和不和諧,並認為這些不和諧是可以在社會主義制度內解決的。
還有一個解讀是,和諧社會實質上表現出中國共產黨對於新興資產階級的吸收和妥協。逐步的進行主動的融合和滲透,最終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共存局面,是共產黨的本質轉變的開始。
社會輿論
一些年輕網民認為,中國大陸變成只允許「和諧」的言論,禁止「不和諧」的言論,就是所謂的「和諧社會」了。由於中國網絡審查制度,很多大陸網民博客、論壇被封,而這種情況在「和諧社會」的提出後被大陸網民戲稱為「被和諧了」或「被河蟹了」。
大陸網民創作了「草泥馬」、「雅蠛蝶」等諸多虛擬動物或人物形象,究其根源是出於對政府爲了創造「和諧社會」而進行的整治網際網路低俗之風專項行動和推行《關於計算機預裝綠色上網過濾軟體的通知》等一系列舉措所進行的諷刺。
參考文獻
- ^ 中共第16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華網. 2014-09-19 [2015-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23).
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
- ^ 胡锦涛强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人民日报》 2005年02月20日. [2010年10月1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年11月1日).
- ^ 和谐世界:中国和平发展的新命题. [2009-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4).
- ^ 谁说构建和谐社会要告别“斗争哲学”?(争鸣). [2009-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8-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