嘻哈音樂

音乐类型包括固定节奏的音乐,通常伴随着说唱

嘻哈音樂也譯饒舌音樂(英語:Hip-hop Music,也叫做hip-hop[2][3]rap music,[3][4][5]),是一種跟著伴奏、帶著韻律吟誦即饒舌的音樂風格。所用的伴奏多產生於音樂取樣的方式,亦被稱作「嘻哈音樂」,兩者均誕生於廣義的嘻哈文化。該文化包含了司眾饒舌控盤刮碟英語scratching)、歇段舞(霹靂舞)和塗鴉等幾種街頭藝術[6][7][8]

嘻哈音樂及嘻哈文化首先在1970年代美國貧民區的青年中出現,其中大多數是紐約美國黑人[9]DJ庫爾·賀克(Cool Herc)就是那些人的其中一員。他被普遍認為是嘻哈音樂的創始人,被譽為嘻哈音樂之父。當時紐約的街區聚會英語block parties越來越盛行,尤其是在南布朗克斯特別盛行[10]。DJ會在街區聚會中播放流行歌曲的打擊樂。嘻哈音樂一開始出現,當時的音樂取樣技術及鼓機都已容易取得,且價格不貴。唱盤技術隨著歇段間奏(breaks)一起發展,配合牙買加式的Deejay英語Deejay (Jamaican)唱法。饒舌是演出者依照樂器或是合成的節拍唸詞的演出方式。這個階段的嘻哈稱為舊學派嘻哈。著名的藝人有DJ庫爾·賀克英語DJ Kool Herc閃耀大師與狂暴五人英語Grandmaster Flash and The Furious Five妙手佛迪英語Fab Five Freddy馬爾雷·馬爾英語Marley MarlAfrika Bambaataa英語Afrika BambaataaKool Moe Dee英語Kool Moe Dee克帝斯·布羅英語Kurtis BlowDoug E. Fresh英語Doug E. Fresh霍迪尼樂團英語WhodiniWarp 9英語Warp 9肥胖男孩英語the Fat BoysSpoonie Gee英語Spoonie Gee。一般認為The Sugarhill Gang英語The Sugarhill Gang1979年的歌曲《Rapper's Delight英語Rapper's Delight》是第一首在主流音樂界廣為流行的嘻哈音樂[11]。1980年代的嘻哈音樂開始分化,發展出更複雜的音樂風格[12]。在1980年代以前,嘻哈音樂主要局限在美國。嘻哈音樂在1980年代開始變成許多國家音樂風格中的一部份。

新學派嘻哈英語New school Hip-hop是嘻哈音樂的第二波,起源於1983–84年Run-DMCLL Cool J早期的專輯。黃金年代嘻哈英語Golden age Hip-hop是指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初之間一段創新的年代。著名的藝人有Juice Crew英語Juice Crew全民公敵組合Eric B & Rakim英語Eric B. & RakimBoogie Down Productions英語Boogie Down ProductionsKRS-One英語KRS-OneEPMD英語EPMDSlick Rick英語Slick Rick野獸男孩Kool G Rap英語Kool G RapBig Daddy Kane英語Big Daddy KaneUltramagnetic MCs英語Ultramagnetic MCsDe La Soul英語De La SoulA Tribe Called Quest英語A Tribe Called Quest等。

幫派饒舌是嘻哈音樂中的一種,強調的是市中心年輕人的暴力生活型態以及其貧窮的生活條件。Schoolly D英語Schoolly DN.W.AIce-TIce CubeGeto Boys英語Geto Boys是建立幫派饒舌風格的藝人。其最為人知的是混合有政治及社會評論的政治饒舌英語political rap及幫派饒舌中的犯罪故事及犯罪元素[13]

西海岸嘻哈中,G-funk英語G-funk自1990年代起就主導了主流的嘻哈音樂,以Death Row為首的西海岸幫派饒舌風靡全美。1990年代初期至中期的東海岸嘻哈是由非洲中心的爵士饒舌Native Tongues英語Native Tongues另類嘻哈主導,而當時硬核饒舌英語hardcore rap也相當流行,藝人有納斯武當幫聲名狼藉先生。這時著名的東西海岸之爭也是Hip-Hop史上經典之一。

1990年代的嘻哈音樂開始和美國各地的音樂風格融合,例如南部嘻哈亞特蘭大嘻哈英語Atlanta Hip-hop,同時嘻哈音樂也和其他的流行音樂風格同化,例如新靈魂樂英語Neo soul。嘻哈音樂是1990年代中間最暢銷的音樂風格之一,流行風潮到21世紀仍延續著。嘻哈音樂也持續在主流音樂發揮影響力。在美國也看到一些相關類型音樂的成功,例如強調節奏及音樂多於歌詞內容的狂克

不過自2005年起,嘻哈音樂的銷售量嚴重的下滑,直到2010年代中期才有明顯好轉。Eminem在世紀之交成為了冉冉升起的新星。在2000年代中期,因為像OutKast英語OutKast肯伊·威斯特等跨界音樂人的成功,另類嘻哈仍在主流音樂中佔有一席之地。2000年代末直到2010年代初期,小韋恩Soulja Boy巴比瑞等人是最受歡迎的饒舌樂手。

2010年代,許多歌手像是德雷克妮姬·米娜傑寇以及肯德里克·拉馬爾皆取得巨大的商業成功。此時陷阱音樂團體或歌手,如Migos未來小子也受到歡迎。[14]

類型體裁


*:銳舞文化的一部分
**:融合了流行音樂嘻哈靈魂樂節奏藍調福音音樂
***:當代節奏藍調的次類型和融合了嘻哈與靈魂樂

泛北美地區

美國地區的流派

中西部

東部

南部

西部

世界其它地區

參考文獻

  1. ^ Hip-Hop's Jazz Roots. Merriam-Urban Jazz. Urban Jazz, Incorporated. [24 August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6). 
  2. ^ 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 entry on hip-hop, retrieved from merriam-webster.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 subculture especially of inner-city black youths who are typically devotees of rap music; the stylized rhythmic music that commonly accompanies rap; also rap together with this music.
  3. ^ 3.0 3.1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rticle on rap, retrieved from britannica.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Rap, musical style in which rhythmic and/or rhyming speech is chanted(「rapped」)to musical accompaniment. This backing music, which can include digital sampling (music and sounds extracted from other recordings), is also called hip-hop, the name used to refer to a broader cultural movement that includes rap, deejaying (turntable manipulation), graffiti painting, and break dancing.
  4. ^ AllMusic article for rap, retrieved from AllMusic.co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5. ^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 article for rap, retrieved from CredoRefer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6. ^ Kugelberg, Johan. Born in the Bronx.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17. ISBN 978-0-7893-1540-3. 
  7. ^ Brown, Lauren. Hip to the Game – Dance World vs. Music Industry, The Battle for Hip Hop's Legacy. Movmnt]] Magazine. February 18, 2009 [2009-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28). 
  8. ^ Chang, Jeff. Can't Stop Won't Stop: A History of the Hip Hop Generat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2005: 90. ISBN 0-312-30143-X. 
  9. ^ Bambaataa, Afrika. Bambaataa's Statement. [2006-0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8). 
  10. ^ Dyson, Michael Eric, 2007, Know What I Mean? : Reflections on Hip-Hop, Basic Civitas Books, p. 6.
  11. ^ hip hop. The Encyclopedia of New York State.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10-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7). 
  12. ^ Benson, G. (2010).Lonely Planet USA, Lonely Planet
  13. ^ Lamont, Michele. The Cultural Territories of Race: Black and White Boundari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334 [18 Januar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14. ^ Michel, Sia. Critics' Choice: New CD's.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9-18 [2008-05-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