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夷
四夷,原是先秦中原部落對九州境內四方部落(先秦夷人)所用的泛稱。這個稱謂最早見於西周晚期,是周室用來分別『王母弟甥舅』(華夏)諸國與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諸國的統稱。[1]後來周室沒落,諸侯國混戰,中原人群與九州境內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各部落人群融合形成漢族,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轉為代指九州以外更遠的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稱。[2]
漢族人群經由口傳與著作繼承了這種思想,認為本族的原居地漢地九州是位於世界的中央,將主要原居於漢地九州以外的其他民族統稱為夷、夷狄,並以方位來區分[3][4][5]。漢族皇帝是天子、其政權是天朝,而四方諸國最高稱謂為「國王」,國王統治之國可為貢國和屬國。
戰國時代開始統稱漠北草原匈奴等民族為胡,於是此後漠北草原各民族均泛稱為北胡、胡族、胡人。及至唐朝,胡人又包含自西域來的各民族,並分為東胡、西胡。
至清代,滿族以異族入主漢地,為維護自己的地位,自然要反對「夷」一類的稱呼,因此清廷對一些禁忌字眼考察之精細,堪稱前無古人,如陳垣先生在《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中所列清人忌字多達十餘種,即:「 忌虜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偽忌賊第七,忌犯第八,忌漢第九,忌雜第十」[6] 。
至晚清,依舊稱呼外國為夷[7]。1858年,清朝和英國簽訂中英《天津條約》,其中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此後中國逐漸用洋人一詞稱呼歐美人[8][需要較佳來源]。
參考資料
- ^ 《漢書·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韓地》周宣王弟友為周司徒,食采於宗周畿內,是為鄭。鄭桓公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國,非王母弟甥舅則夷狄,不可入也,其濟、洛、河、潁之間乎!子男之國,虢、鄶為大,恃勢與險,崈侈貪冒,君若寄帑與賄,周亂而敝,必將背君;君以成周之眾,奉辭伐罪,亡不克矣。」
- ^ 汉族名称的来历. [2018-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 ^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七·列傳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畫九州,周分六服,斷長補短,止方七千,國賦之所均,王教之所備,此謂華夏者也。」華夏代指漢族。
- ^ 《舊五代史·卷七十·唐書四十六·列傳第二十二·李嚴》 嚴曰:「吾國視契丹如蚤蝨耳,以其無害,不足爬搔。吾良將勁兵布天下,彼不勞一郡之兵,一校之眾,則懸首槀街,盡為奴擄。但以天生四夷,當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窮兵黷武也。」《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傳第十四·李嚴》嚴曰:「唐滅梁如拉朽,況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發一鎮之眾,可以滅虜使無類。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內,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論,蓋不欲窮兵黷武也。」指當時四夷主要聚居地皆「不在九州之內」
- ^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第一》夷狄種號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國,其次小遠者附見,又其次微不足錄者,不可勝數。其地環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為中國患。
- ^ 清代禁毀書《靜悱集》考述
- ^ 梁廷楠《夷氛聞記》卷三:而會城內外居民店鋪遷徙十已七八,市井兵多民少,貨益滯銷,咸怨英夷。
- ^ 「洋人」一詞怎麼來的?洋人強行禁止中國使用另一漢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