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十八軍團第120師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0年7月10日) |
第120師屬於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1937年8月25日由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改編而成,下轄第358旅、第359旅、教導團,初期師長為賀龍,副師長蕭克,政訓處主任關嚮應,副主任甘泗淇,參謀長周士第。組建了晉西北軍區(後改為晉綏軍區)。1940年參加百團大戰。1942年,與八路軍陝甘寧留守兵團等部合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後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
歷史
1937年9月2日,一二〇師在陝西省富平縣莊裡鎮舉行抗日誓師大會。除三五九旅七一八團和師直屬五個營留在陝北擔任保衛河防任務外,其餘主力八千餘人在賀龍、關向應率領下,於9月3日出發,13日在韓城縣芝川鎮東渡黃河,17日進抵榆次地區。9月23日,一二〇師奉命從榆次開赴管涔山地區。28日師部率三五八旅進到神池地區集結,在寧武、神池、朔縣一帶阻擊日軍,三五九旅開赴五台山、平山地區。9月29日一二〇師命令三五八旅七一六團副團長宋時輪,率領該團第二營組成宋支隊(宋時輪支隊、雁北支隊),開赴雁北大同地區開展敵後游擊戰爭。
1937年10月11日,根據中共中央命令,八路軍恢復政治委員制度。關向應為一二〇師政委。甘泗淇為師政治部主任。李井泉為三五八旅政委,王震為三五九旅政委。
1938年1月5日一二〇師開始為期一個月的整訓、擴編。組建714團、718團、719團等部。
1938年3月收復晉西北七縣城戰役,歷時二十多天,殲敵一千五百餘人,繳山炮一門,汽車十四輛,步機槍二百餘支,收復岢嵐五寨、神池、河曲、偏關、保德、寧武七個縣城,把日軍追到朔縣、大同附近,初步奠定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的基礎。
1938年7月29日,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指示,一二〇師決定派三五八旅七一五團、師騎兵營一連及動委會游擊第四支隊,共二千餘人組成一二〇師大青山支隊,8月1日從五寨出發挺進大青山。大青山支隊司令員李井泉、參謀長姚喆、政治部主任彭德大,七一五團團長王尚榮,政委朱輝照,參謀長李文清。一營營長傅傳作、副營長鄒風山、二營營長唐金龍、三營營長陳剛。動委會四支隊長劉墉如,副支隊長黃鎮(不久犧牲,王賢光接任),政委寧德青,政治部主任曹振之。主力入歸(綏)武(川)陶(林)集(寧)之間地區,另以一個營活動於平綏路南,以保大青山與雁北地區之聯絡。
1938年11月下旬,一二〇師三五八旅、三五九旅配合晉察冀部隊粉碎日軍二十五路圍攻,殲敵三千餘人。戰役結束後,三五九旅仍堅持恆山地區,三五八旅返回晉西北靜樂、嵐縣一帶地區。根據中央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中央軍委決定由賀龍、關向應率領一二〇師主力挺進冀中,執行三項任務;一、鞏固冀中抗日根據地;二、幫助冀中三縱隊;三、壯大自己力量。
1939年4月中旬,一二〇師七一五團與冀中軍區第四支隊合併,編為獨一旅,旅長高士一,副旅長王尚榮;七一六團與冀中軍區第五支隊合編為獨二旅,旅長魏大光,政委廖漢生。並組成了一二〇師獨立第四、第五、第六支隊。
1939年8月7日,中央軍委電示八路軍總部和一二〇師:為粉碎國民黨的反共陰謀,保衛陝甘寧邊區和加強河防,準備應付突然事變,我之戒備兵力有必要的調動。除命令三五九旅開赴綏德、米脂、佳縣、吳堡、清澗地區,鞏固綏德警備區外,一二〇師在冀中各部隊移至恆山地區三五九旅位置,並視情況再移至晉西北地區,以利指揮。8月8日,賀龍令三五九旅立即開赴綏德警備區,留徐景賢一部與劉蘇的察綏游擊隊組成雁北支隊,堅持恆山地區鬥爭。9月1日,一二〇師獨立第一旅、第二旅和第一支隊組成第一梯隊,由張宗遜、張平化率領,進到行唐西北口頭鎮回師晉西北。9月10日,獨二旅改為三五八旅,張宗遜任旅長,張平化任政委。這時,兩個三五八旅並存,一稱張八旅,一稱彭八旅。9月19日,賀龍率師直七一六團從博野出發赴晉西北。一二〇師在冀中八個月共作戰一百一十六次,殲日偽軍四千九百餘人,由到達時冀中時的六千三百人擴大為二萬一千人,同時幫助整訓了八路軍第三縱隊,鞏固了冀中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