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

戰略戰術

圍魏救趙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計。原文注釋為:「共敵不如分敵,敵陽不如敵陰。」此計之意思是:

  • 攻打正面強大集中之敵人,不如設法分散它而後再打;例如利用敵人之精銳正在攻打另一國家,並且兩軍相持不下時,趁機攻佔敵方本土,迫使敵人退兵或分兵;
  • 先打擊氣勢旺盛的之敵人,不如尋找機會先打擊敵人虛弱之地方,消滅敵人。

按語

治兵如治水;銳者避其鋒,如導疏;弱者塞其虛,如築堰。故當齊救趙時,孫子謂田忌曰:「夫解雜亂糾紛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擊,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典故

來自「孫臏救」的故事。戰國時代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圍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國求救[1]齊威王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文惠王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逼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另說今山東菏澤)伏襲,大敗魏軍。

孫臏謀劃

初時田忌計劃奔赴邯鄲,與魏軍主力決戰,內外夾擊,解邯鄲之圍。但孫臏認為這不利於齊國,於是提出了更為創新和可行的方法,即「批亢搗虛」與「疾走大梁」。「批亢搗虛」即是避實擊虛,攻其所必救[2],使敵人出現後顧之憂,前線之圍便會自動解開。「疾走大梁」即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魏國重城大梁進逼,以切斷魏國的運輸要道,並攻其所不備。這樣一來,魏軍定必回師自救,齊軍則可乘其疲憊於路,一舉擊敗魏軍,而趙國之圍則自動解除。

龐涓中計

孫臏這一招「批亢搗虛」使得田忌甚為拜服,立即採用。於是,齊軍主力,直攻大梁。在此危急存亡之際,雖然邯鄲已破,魏軍卻只留少數兵力,留守邯鄲。由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同時,齊軍已於桂陵設伏,準備截擊魏軍。魏軍由於長期在外作戰,疲態畢露,再加長途跋涉之急速行軍,士兵皆戰力大降。於是齊魏一交戰,魏軍大敗,魏軍主帥龐涓被擒,與之有仇的孫臏放過了他。結果趙國之圍解除,邯鄲亦失而復得。「批亢搗虛」由於在桂陵之戰,充份實踐。因此,後世以「圍魏救趙」來稱呼此策略。

  1. ^ s:戰國策/卷08#邯鄲之難
  2. ^ s:孫子略解/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