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滕堡宮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2年1月7日) |
夏洛滕堡宮(德語:Schloss Charlottenburg)是德國柏林現存最大的宮殿。它座落於夏洛滕堡-維爾默斯多夫區下轄的夏洛滕堡區。
夏洛滕堡宮 | |
---|---|
Schloss Charlottenburg | |
詞源 | 索菲亞·夏洛特 |
概要 | |
建築風格 | 巴洛克, 洛可可 |
地點 | 德國柏林 |
座標 | 52°31′15″N 13°17′45″E / 52.5209°N 13.2957°E |
起造 | 1695年 |
竣工日 | 1713年 |
設計與建造 | |
建築師 | 約翰·阿諾德·內寧 (Johann Arnold Nering) |
網站 | |
SPSG | |
地圖 | |
歷史
夏洛滕堡宮最初名為「利岑堡」(Lietzenburg),為義大利巴洛克式風格,由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委託建築師阿諾德·內林(Arnold Nering)設計。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夏洛特成為他的王后。這個最初作為柏林郊外的夏天休息地,由建築師埃奧桑德·馮·格特(Eosander von Göthe)擴建為雄偉的建築。夏洛特在1705年去世後,腓特烈一世為了紀念她,將這座宮殿和附屬產業命名為「夏洛滕堡」(Charlottenburg,意為「夏洛特的城堡」)。從1709年到1712年進行了進一步擴建,這一時期出現了有特色的轉塔和橘園。
夏洛滕堡宮內部曾被描述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琥珀室這個房間的牆壁裝飾著琥珀。這個房間在安德烈亞斯·施呂特(Andreas Schlüter)的監督下完成。
1713年腓特烈一世去世後,腓特烈·威廉一世繼位,夏洛滕堡宮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1716年,他將琥珀室作為禮物贈送給沙皇彼得大帝。然而,他在1740年去世後,新國王腓特烈二世允許格奧爾格·克諾貝爾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擴建夏洛滕堡的東翼。隨後,腓特烈二世對夏洛滕堡宮的興趣轉向了波茲坦的忘憂宮(完成於1747年)。
夏洛滕堡宮最終完成於腓特烈·威廉二世時期,完成了西部宮廷劇院和卡爾·戈特哈德·朗漢斯(Carl Gotthard Langhans)的小橘園。
花園
17世紀末,其花園為法國風格,18世紀末,部分花壇改成英式園林。花園內設有1788年卡爾·戈特哈德·朗漢斯的宮廷茶館,1824年至1825年那不勒斯別墅式的新館,和1810年建造的路易絲王后的陵墓。
現代用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夏洛滕堡宮受損嚴重。1945年以後重建,改為一座博物館(或用作觀光用途)。過去的劇院是史前和早期歷史博物館,小橘園用作餐廳。
其花園是一個大型娛樂公園,服務於附近人煙稀少的夏洛滕堡老城。不過,有計劃建立一個門票的公園。
從2004年到2006年初,當貝勒維宮裝修期間,夏洛滕堡宮用作德國總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