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華造船廠

大中華造船廠,後改組為中華造船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是1926年,楊俊生在上海成立的一個造船廠[1]。2001年4月8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對旗下滬東造船集團、中華造船廠進行了重組,正式成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

1936年執行破冰任務的天行號,其為大中華造船廠建造
1947年中華造船廠民俗號下水

沿革

中華民國時期

1926年,楊俊生獨資創辦大中華造船廠,完成新船有川江炮艦「長江」,川江商輪「長風」、「民享」,滬揚線「大達」、「正大」,崇海線「天賜」,天津港破冰船「天行」等,連同各種修理輪駁,共約100多艘。當時在上海修船造船業主要有英國的耶松船廠瑞鎔船廠,兩家進行聯合經營,開始通過公共租界工部局收買廠基,逼大中華船廠搬廠。當時大中華船廠建造新大達輪,資金方面出現欠款,其中包括對瑞榮的一萬元欠款。瑞榮趁機提起訴訟主張將大中華宣告破產,上海法院特意指定沈鈞儒擔任大中華的義務律師。沈鈞儒在開庭後慷慨激昂,將案件的表面債務關係分析為外國資本排擠中國資本企業問題。法官聽後不敢輕易判決,而參加債權人起訴的中國銀行代表聲稱願意撤訴和解[2]

1936年6月8日,公司開始業務擴展,原有資金不敷營運,在沈鈞儒建議下,由民生公司盧作孚、金城銀行周作民及永利公司范旭東等投資改組為中華造船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推舉周作民為董事長、盧作孚、楊俊生為常務董事。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華造船廠隨上海淪陷為日軍全部占用,公司遂率領技員輾轉後方,重建臨時分廠。日軍邀請楊俊生出任江南造船廠廠長,遭到嚴詞拒絕;楊俊生隨後在靜安寺出家[3]。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接管上海日偽碼頭,大中華造船廠發還[4],楊俊生繼續主持大中華造船廠。上海戰役前夕,他留在上海繼續團結全廠職工維持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6月,楊俊生拜會上海市軍管會重工業處孫冶方程望,希望國家接管工廠。孫、程兩人則表示私人資本是不能接管,並動員扶助中華造船廠開工生產。1950年2月6日,國民黨飛機偷襲轟炸楊樹浦發電廠,一些炸彈降落到毗鄰的中華造船機器廠區內爆炸,電力供應不足,造船廠利用柴油機發電繼續生產。1951年,中華造船廠的股東金城銀行進行公私合營,民生實業公司也開始公私合營的清產核資。同年5月20日,中華造船機器廠股份有限公司召開常務董事會,楊俊生提議討論造船廠合營,並向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船舶工業管理局提出申請。隨後5月23日,船舶工業局局長程望到金城大樓三樓中華造船廠董事會會議室,與董事長周作民、常務董事盧作孚、楊俊生會談,並達成合營一致。6月,程望奔赴北京向重工業部部長何長工匯報,得到同意投資合營。同年11月29日,具體擴充計劃意見上報重工業部。1952年2月8日,得到批准,並獲得投資50億(舊人民幣,折合新人民幣50萬元),但因為當時開展五反運動,合營工作暫時停止[5]

1952年5月27日,中央重工業部船舶工業管理局域私營中華造船機器廠簽署公私合營合約手續,並於6月派駐周元首位公股代表,工廠用50萬投資建造2231平方米的新廠房。1953年1月1日,公司正式公私合營,楊俊生為廠長,周元首為公方代表[6]。同日中央人民政府再投資110萬進行公司建設,公司占地面積擴大到42118平方米、職工人數1354人。1953年4月後,一機部船舶工業局批准了十五家私營企業參加到中華造船廠合營,職工人數到1956年達到2953人,此外修復了董家渡船塢,承接蘇聯船舶和大型國內船舶的修理任務[7]

1966年11月,更名為東方紅造船廠,1973年1月重新定名中華造船廠。2001年4月8日,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對旗下滬東造船集團、中華造船廠進行了重組,正式成立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8],成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下屬建造軍、民用船舶及船舶船用柴油機配套件的綜合型集團公司[9]

相關

參考

  1. ^ 鳳光宇主編. 上海乡土历史德育资源开发和教学应用.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3.12: 118. ISBN 978-7-5520-0480-9. 
  2. ^ 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編. 金城银行史料.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02: 441–442. 
  3. ^ 秦亢宗編著. 流金岁月 上海名商百年史话 1843-1949. 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 2014.09: 279–280. ISBN 978-7-5669-0605-2. 
  4. ^ 黃強,唐冠軍主編. 长江航运百年探索. 武漢:武漢出版社. 2009.11: 314. ISBN 978-7-5430-4598-9. 
  5. ^ 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等編.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上海卷.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3.03: 1285. ISBN 7-80023-568-8. 
  6. ^ 中國民主同盟上海市委員會編. 沪盟先贤.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16.05: 8–9. ISBN 978-7-5193-0076-0. 
  7. ^ 中共上海市委統戰部,中共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上海市檔案館編.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上海卷 下.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3.03: 1287–1289. ISBN 7-80023-568-8. 
  8. ^ 中國船舶信息中心,中國海洋工程網編. 中国海洋工程年鉴 2014版 the annals of china offshore industry. 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4.11: 73. ISBN 978-7-313-12341-1. 
  9. ^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編. 2012上海产业和信息化发展报告 在沪央企.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2.10: 90. ISBN 978-7-5439-5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