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話

湖北宜昌的西南官話方言

宜昌話,屬於漢語西南官話湖廣片鄂中小片的一個次方言區。一般是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內所有宜昌本地人所使用的漢語方言。廣義上也可指代宜昌行政區域所轄各縣市所有宜昌本地人所使用的漢語方言。

宜昌話
母語國家和地區中國宜昌市市區及其近郊一帶
語系
官方地位
作為官方語言
管理機構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cmn
ISO 639-6xghu

歷史

西南官話地跨九省區,使用人口約兩億五千萬,占全國人口的五分之一,是現代漢語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一般認為,西南官話內部的一致性在現代漢語方言中是最高的。但是還應注意到,由於明清兩代江西、湖廣(大致包括今湖北湖南兩省)等地對西南地區持續不斷的移民;同時,西南官話也是西南地區各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公共交際語,語言環境極其複雜。因此西南官話內部的語音也有很多不一致性[1]

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兩次大移民對四川方言的形成有直接深遠的影響。至清朝前期,以湖廣地區(特別是湖北)為主的大批移民入川,是謂「湖廣填四川」,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四川話西南官話體系。這些移民「著籍既久,立家廟,修會館,冠婚喪祭,衣服、飲食。言語、日用,皆循原籍之舊,雖十數世不遷也[2]。」有例為證:康熙四十年左右,李先復曾上《楚民寓蜀書》,指出湖北的寶慶武崗沔陽等地人民因不堪忍受當地官吏的欺壓和重稅,「託名開荒,攜家入蜀者,不下數十萬[3]」。其次,這同張獻忠的起事也有關係。張獻忠在湖北屯軍時間長,谷城再起之後,轉戰湖廣江西,湖北有許多人加入張的隊伍[4] 。川鄂兩省地理相近,自古兩地人民來往密切,交通有長江之便,而地處川鄂咽喉的宜昌無疑是兩地人民、物質交流的集散地,有交流就會發生語言接觸。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宜昌話。

系屬

今天的宜昌話跟四川雲南貴州廣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這一大片地區的漢語方言同屬於官話方言的西南官話,宜昌話雖屬於西南官話湖廣片。但由於地理的毗鄰,川東地區的四川話和宜昌話尤為接近。

語音

宜昌話語音接近四川方言重慶話(萬州方言),與重慶主城區方言還有些許差異。有「er」,且兒化音豐富。

聲母

宜昌話的聲母一共有18個。包括17個輔音聲母和一個零聲母。

宜昌話普通話輔音聲母對照表[5]
普通話 p 搏 pʰ 破 m 默 f 佛 t 得 tʰ 忒 n 吶 l 樂
宜昌話 ×
普通話 k 歌 kʰ 科 x 喝 ʨ 基 ʨʰ 期 ɕʰ 系 tʂ 只 tʂʰ 遲
宜昌話 × ×
普通話 ʂ 事 ʐ 日 ts 資 tsʰ 次 s 寺
宜昌話 × √肉 √只資 √遲次 √事寺

韻母

宜昌話的韻母有39個

宜昌不客氣話韻母總表[5]
單元音韻母 開口呼 齊齒呼 合口呼 撮口呼
i-(前)[ɿ]字知是
-i(後)[ʅ]日
i[i]衣 西 皮 u[u]烏 復 富 ü[y]於 據
a[ᴀ]把 打 馬 ia[iᴀ]鴨 家 瞎 ua[uᴀ]娃 掛 話
o[o]搏 拖 多 io[yo]約 卻 學 uo[uo]我 餓 合
e[ɤ]額 則 策 [][6]
ê[ɛ]誒 iê[]節 也 跌 ü[]切 覺 雪
[ɯ]去
er[ɚ]二 兒 日
複元音韻母 ai[ai]哀 孩 鞋 uai[uai]外 怪
ei[əi]被 退 沒 uei[uəi]為 誰
ao[au]熬 搞 到 iao[iau]要 叫
ou[ou]歐 某 走 iou[iou]有 留
帶鼻音韻母 an[ᴀn]安 單 短 ian[iɛn]延 天 uan[uᴀn]完 管 üan[yɛn]遠 全
en[ən]恩 村 怔 in[in]音 贏 挺 uen[uən]問 順 ün[yn]暈 群
ang[ɑŋ]昂 髒 剛 iang[iɑŋ]樣 江 uang[uɑŋ]往 狂
ong[oŋ]洪 蒙 翁 iong[uŋ]用 凶

聲調

關於宜昌話的聲調,《宜昌市志》和《湖北方言概況》兩者對宜昌話的聲調類歸併沒有分歧,而在具體調值上有些出入。

宜昌話普通話聲調對照表[5]
調類 普通話調值 宜昌話調值 例字
陰平 55 55 詩 春 天 開
陽平 35 12 時 人 雲 來
上聲 214 42 史 美 好 采
去聲 51 35 勝 事 萬 代

特點:古入聲字一般歸入陽平

古入聲字 普通話調類 宜昌話調類
失 濕 逼 跌 陰平 陽平
識 額 鼻 活 陽平 陽平
索 乙 學 塔 上聲 陽平
葉 木 麥 滅 去聲 陽平
宜昌話普通話聲調對照表[7]
調類 普通話調值 宜昌話調值 例字
陰平 55 55 詩 春 天 開
陽平 35 13 時 人 雲 來
上聲 214 42 史 美 好 采
去聲 51 24 勝 事 萬 代

與中古音聲調的比較

漢語中古音分平、上、去、入四聲。宜昌話只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這四個調類是從中古四聲分化而來的。

古清聲母的平聲字

古清聲母的平聲字,在今天宜昌話中變為陰平,古濁聲母的平聲字變為陽平。

古清聲母和次濁聲母的古上聲字

古清聲母和次濁聲母的古上聲字,今宜昌話仍讀上聲。

古全濁聲母的上聲字

古全濁聲母的上聲字在今宜昌話中都歸去聲。

今宜昌話無入聲

古入聲字在今宜昌話中大部分都歸入陽平。
極少數如陰、上、去三聲入陰平,如:摸、喝、禿、豁、挖、屐、削
入上聲的如:抹、霎、掣
入去聲的如:縛、歲、憶、玉、尉(~遲)、翼、式、拭、飾、劇、柵、斥、窒、吒

去聲仍為去聲

古去聲今宜昌話仍為去聲

與普通話聲調的比較

宜昌話與現代普通話相比,調類相同,調值不同。而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中古的入聲在普通話中派入了三聲,而在宜昌話中,除了極少數例外,都派入了陽平。也就是說,今宜昌話大部分陽平調的字,在普通話中分屬於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調。不過,宜昌話中的鼻音韻母(除[moŋ]音以外),ai、uai、ei、uei、au、iau等韻母和[tə]、[niou]等音節的陽平字,普通話中只是陽平調。例如:含、田、拳、神、民、忙、羊、狂、情、熊、排、埋、台、來、孩、淮、培、眉、肥、雷、維、葵、回、垂、誰、袍、毛、桃、勞、毫、潮、搖、瓢、苗、條、遼、喬、得、牛、流、球、宜昌話[mə]、[mie]、[io]、[ye]等音節的陽平字,普通話只是去聲調。例如:麥、滅、特、略、栗、若、月。

中古的入聲在普通話中派入了三聲,而在宜昌話中,除去少數例外的字,都歸入了陽平。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在整個官話區也很少見[8]

與西南官話其他方言聲調的比較

語言學家橋本萬太郎認為「語言歷史上的演變,大部分都不是該語言的內在因素所引起的。那麼比親屬關係更重要的是跟周圍語言的互相影響和作為其結果的整個結構的區域性推移的歷史發展[9]。」
宜昌話雖然屬於西南官話湖廣片鄂中小片。然由於地理位置的毗鄰,很多接觸過宜昌話的外地人感覺宜昌話不太像湖北話,反而像四川話。從聲調來觀察宜昌話和臨近的四川話、湖北話之間的關係。

下面按照地理位置從西到東依次排列[10]

方言點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成都 55 21 53 213
綿陽 55 31 52 13
廣元 55 21 42 214
南充 55 21 53 14
重慶 55 21 42 214
忠縣 55 12 42 214
石柱 55 31 42 214
萬州 55 213 42 214
開縣 55 21 42 214
恩施 55 11 53 35
奉節 55 21 42 213
巫山 55 21 53 213
宜昌 55 12 42 35
宜都 55 13 42 35
當陽 55 312 33 14
荊門 45 13 53 213
武漢 55 213 42 35

由上述對比可以看出,所有陰平完全一樣。在上聲方面,也基本一致,都是相隔兩度的降調。而在陽平方面,宜昌話更像四川話,是個平調;在去聲方面,宜昌話則強烈的體現了湖北話的特徵,不折只升。宜昌話的聲調總體看來符合西南官話的特徵,但陽平是個例外。絕大多數西南官話方言點的陽平調是降調或者折調,而宜昌話的陽平卻是個升調。

變調

有規律的變調

本調為去聲的疊字

本調為去聲的疊字,無論疊字後是否帶有兒化的結構,疊字中後一個變調為陰平。
例:帽帽兒 帽帽 片片兒 片片 帶帶兒 帶帶

疊字後一個是兒化音的

疊字後一個是兒化音的,如果本調是陽平或者上聲,後一個變調為輕聲。
例:云云兒(人名)米米兒(可指生米和熟飯)(紙)婁婁兒

陽平與非去聲連續

陽平與陰平、陽平、上聲連續,大部分後一個字變輕聲。
例:良心 名聲 皮膚 羊毛 銀行 人民 和平 南洋 牙齒 長短 人好

「頭」字作詞尾時

1、「頭」字作詞尾時,前字陰平的,「頭」字也變為陰平。
例:磚頭(兒)
2、前字為陽平、上聲、去聲的,「頭」變為輕聲。
例:榔頭(兒)斧頭(兒)癮頭(兒)勢頭(兒)

「子」字作詞尾時

「子」字作詞尾時,前字為陰平、去聲時,「子」字讀陰平;前字為陽平、去聲時,「子」字讀輕聲。
例:瘋子(前字為陰平);鞋子 瞎子(前字為陽平);膽子 坎子(前字為上聲);褲子(前字為去聲)

人稱代詞的變調

舅舅
太太(外祖母的母親)

無規律的變調

部分非疊音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

部分非疊音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兩個陽平或兩個去聲字連續,單說該詞時,後一個字讀輕聲。入句後第一個字讀陰平。
裁縫:我到裁縫那兒克一哈兒
石榴:捏個石榴好大哦
薄荷:薄荷糖

「頭」尾的連讀變調

在宜昌話中,表方位的詞如:
高頭
裡頭
上頭
外頭
前字調類不限,「頭」都讀陰平。

當前字為陰平、「頭」作詞尾時,不論是否帶兒化音,「頭」都讀作陰平。如:
磚 55 頭 12 - 55 兒 = 磚 55 頭 12 - 55
丫 55 頭 12 - 55 兒 = 丫 55 頭 12 - 55

但當「頭」不作詞尾而有實際意義時,讀本調。如:
豬 55 頭 12

當前字為陽平、上聲、去聲時,無論是否帶兒化音,「頭」都讀作輕聲。如:
鋤 12 頭兒 = 鋤 12 頭
饅 12 頭兒 = 饅 12 頭
想 42 頭兒 = 想 42 頭
做 35 頭兒 = 做 35 頭
去 35 頭兒 = 去 35 頭

「子」尾的連讀變調

宜昌話中的「子」也有兩種讀音。當前字為陰平或去聲時,「子」讀成陰平。如:
釘 55 子 42 - 55
鏡 55 子 42 - 55

當前字為陽平時,「子」讀輕聲。當前字為上聲時,「子」可以讀陰平也可以讀輕聲。不過入句後多讀為陰平。如:
笛 12 子
剪 42 子
腦 42 子

特殊字「下」字的不同讀法

「下」在宜昌話中有三個讀音,分兩個調類,區別不通的詞義和用法。

去聲

細音去聲

「下」字用作動詞、方位詞、限定詞的各種詞義和用法一律讀作:xia35
如:
下山 下棋 下酒 下蛋
下來 下去 拿下來 跳下去
下頭 底下 樓下 天下
下游 下擺 下回 下次
下午 下周 下個月 下個星期

「下」字細音去聲讀法的聲母、韻母的調類都跟普通話相同,只是調值不同。它有三個特點:
1、動詞不能重疊。在宜昌話中沒有「下下棋」這種講法。
2、作方位詞不輕讀。
3、不能單獨用作複合動詞的趨向補語,只能跟「來、去」組合成趨向補語,或者跟「得、不」組合成可能補語。作補語時也不輕讀。如:
躺下來 坐下來
拿得下 放不下
在宜昌話中沒有普通話的「坐下」、「放下」、「趴下」、「躺下」這一類格式,而是用「坐到(起)」、「放到(起)」、「趴到(起)」、「躺到(起)」來代替。

洪音去聲

「下」字讀洪音去聲的有四種用法

用於可數的數量

用於可數的數量,表示動作的次數。「下」用在動詞之後,可以和數詞自由組合,也可以重疊後放在動詞前。需要注意無論重疊與否都不可以帶兒化音。不重疊帶兒化,在宜昌話中沒有這樣的說法;而重疊帶兒化在宜昌話中就變成了另外的意思:下 ha35 下 ha55 兒(到處,每次,每一下)
例句如下:
1、你把衣服揉幾下,穿到就舒服些。
2、打你幾下你就老實噠。
3、他槍法蠻准,下下都打到靶子上噠。

用於不可數的動量

用於不可數的動量,表示嘗試。可用於表示一次性動作或者多次重複性動作,相當於普通話的動詞重疊。一般說成「一下」,放在動詞後面,沒有兒化音和重疊。例句:
1、你幫我看一下。
2、把東西整理一下。
3、把這個複印一下。

用於時量

用於時量,表示短暫的時間。相當於普通話的「一會兒」。不能重疊或者兒化,也只能放在動詞之後,例句:
1、你等一下。
2、莫(不要)急,你先坐一下。
3、你幫我招呼(照看)一下。

用作副詞

用作副詞,表示「全,完全」,沒有兒化也不能重疊,只能放在動詞之前。例句:
1、他們下去噠。
2、把這些下拿走。
3、這些下是的啊?

陰平

在宜昌話中,當「下」讀作陰平時,只可能是洪音陰平。用於時量,表示短暫的時間,相當於普通話的「一會兒」。有一個例外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下 xa35 下 xa55 兒」,是「到處」的意思。「下」讀陰平有一下三種讀法:

兒化

兒化後直接放在動詞後面。如:
坐下兒 等下兒 走下兒 跑下兒

前面加上數詞「一」再兒化

前面加上數詞「一」再兒化,構成「一下兒」的形式。如:
坐一下兒 等一下兒 走一下兒 跑一下兒

前面加上數詞,重疊後再兒化

前面加上數詞,重疊後再兒化,構成「一下下兒」的形式。如:
做一下下兒 等一下下兒 走一下下兒 跑一下下兒
需要說明的是,在前兩種用法中,重音都落在「下兒」上。而在第三種用法,也就是重疊形式中,重音落在後一個「下兒」上。在語用上,前兩種意義基本沒有區別,兒第三種則表示動作持續的時間較前兩者更短。另外,第一種還可以受「好大」、「很有」這類詞的修飾。如:
他走噠好大下兒啊?(他走了多久?)
很有一下兒噠哦。(很有一會兒了)

注釋

  1. ^ 李霞。西南官話語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04年.
  2. ^ 清·光緒《廣安州新志(卷2)·戶口志》
  3. ^ 《四川通志》卷六十四
  4. ^ 張獻忠 張獻忠
  5. ^ 5.0 5.1 5.2 引自《宜昌市志》第二十九篇 民俗方言 1999年
  6. ^ []在宜昌話中表示驚喜、厭惡、嘲笑等較複雜的感情,常作為語氣詞放在句首。
  7. ^ 引自 《湖北方言概況》1960年
  8. ^ 徐智超。宜昌話的聲調。上海大學,2005年
  9. ^ 橋本萬太郎。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年
  10. ^ 下列數據除了宜昌的來自《宜昌市志》外,其餘均來自《四川方言音系》(《四川大學學報》一九六零年第八期「四川語音專號」)及湖北省方言調查組編寫的《湖北方言概況》(一九六零年 油印本)

參考文獻

  • 徐智超。宜昌話的聲調。上海大學,2005年。
  • 李霞。西南官話語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2004年。
  • 湖北省宜昌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宜昌市志。黃山:黃山書社, 1999年
  • 湖北省方言調查指導組。湖北方言概況。, 1960年
  • 葛劍雄.中國移民史。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7年
  • 橋本萬太郎。語言地理類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5年
  • 黃雪貞。西南官話的分區。方言, 1986年
  • 郭錦桴。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