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夕法尼亞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諾貝爾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學院卡羅琳學院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每年頒發一次,分別授予在化學物理學文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1]。除經濟學獎外,其他五個獎項都是於1895年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遺囑設立,這五個獎項也就都是由諾貝爾基金會進行管理。諾貝爾經濟學獎又名「瑞典國家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968年設立,旨在獎勵在經濟學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士[2]。每個獎都是由獨立的委員會頒發,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獎物理學、化學和經濟學獎,瑞典學院頒獎文學獎,卡羅琳學院頒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頒獎和平獎[3]。每位獲獎者都將獲得一枚獎牌,一份證書以及不同數額的獎金[2]。1901年,首批諾貝爾獎獲得者拿到了15萬零782瑞典克朗的獎金,相當於2007年12月的773萬1004瑞典克朗。2008年,獲獎者的獎金數額為一千萬瑞典克朗[4]。除和平獎是在奧斯陸頒發外,另外五個獎都是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儀式上頒發,頒獎日期為每年的12月10日,這天是諾貝爾的忌日[5]

一共有28位諾貝爾獎和主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圖為該校創始人班傑明·富蘭克林的塑像,座落在學校禮堂的正前方。

截至2015年,共有28位諾貝爾獎得主與賓夕法尼亞大學存在某種程度的關聯,其中單過去10年裡就有6位。根據該校的定義,這些人可以包括其培養的本科生研究生,或是學校的教師[6]。曾於1922年獲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奧托·邁爾霍夫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生理化學研究教授,也是與該校相關的首位諾貝爾獎得主[7]。還有5位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諾貝爾獎得主一起分享兩座獎項,分別是:拉格納·格拉尼特霍爾登·凱弗·哈特蘭共同獲得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8]艾倫·黑格艾倫·麥克德爾米德白川英樹一起贏得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9]。有9位與賓夕法尼亞大學相關的獲獎者贏得了生理學和醫學獎,在數量上超過其他任何一個獎項[6]。1972年,該校的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傑拉爾德·埃德爾曼約翰·施里弗3位獲獎者分別獲得3項不同類別的諾貝爾獎,這3位獲獎者也於次年得到學校授予的自然科學博士學位[6]

獲獎者

年份 形象 得主 關係 獎項 獲獎原因
1922   奧托·邁爾霍夫 1940至1951年生物化學研究教授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肌肉中的消耗和乳酸代謝之間的固定關係」。[7]
1938   里夏德·庫恩 生物化學客座研究教授 化學 「對類胡蘿蔔素維生素的研究」。[10][11]
1955 文森特·迪維尼奧 1924至1925年醫學研究生院生物化學助理 化學 「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激素」。[12]
1961   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1939至1940年研究員,1940至1941年物理教師 物理學 「關於對原子核對電子的散射的先驅性研究,並由此得到的關於核子結構的研究發現」。[13]
1964   馬丁·路德·金 1950至1951年研究生 和平 「西方世界首位向我們證明鬥爭可以通過非暴力方式發起的人」。[14]
1967   拉格納·格拉尼特 1929至1931年研究員,1971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眼睛的初級生理及化學視覺過程」。[8]
1967 霍爾登·凱弗·哈特蘭 1931至1936年生理物理學研究員;1936至1942年助理教授;1943至1948年副教授;1948至1949年教授;1971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眼睛的初級生理及化學視覺過程」。[8]
1971 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 1930至1934年經濟統計學教授;1934至1935年助理教授;1936至1954年教授;1956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7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 經濟學 「在研究人口發展趨勢及人口結構經濟增長收入分配關係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5]
1972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1939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73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化學 「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胺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繫的研究」。[16]
1972 傑拉爾德·埃德爾曼 1954年獲醫學士學位;1973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抗體的化學結構」。[17]
1972   約翰·施里弗 1962至1980年物理學教授;1973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物理學 「他們聯合創立了超導微觀理論,即常說的BCS理論」。[18]
1976   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 1964年起任醫學教授;1990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理」。[19]
1980 勞倫斯·克萊因 1958年起任經濟學教授 經濟學 「以經濟學說為基礎,根據現實經濟中實有數據所作的經驗性估計,建立起經濟體制的數學模型」。[20][21]
1985   麥可·斯圖亞特·布朗 1962年獲文學士學位,1966年獲醫學士學位,1986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生理學或醫學 「在膽固醇代謝調控方面的發現」。[22]
1997   史坦利·布魯希納 1964年獲文學士學位,1968年獲醫學士學位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朊病毒——傳染的一種新的生物學原理」[23]
1999   亞米德·齊威爾 197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97年獲自然科學博士學位 化學 「用飛秒光譜學對化學反應過渡態所做的研究」。[24]
2000 艾倫·黑格 1962至1982年物質結構實驗室研究員 化學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9]
2000 艾倫·麥克德爾米德 1955年起任化學系教師;1988年起任化學布蘭查德教授 化學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9]
2000 白川英樹 1976年化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化學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9]
2002   雷蒙德·戴維斯 1985至2006年擔任教授 物理學 「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尤其是探測宇宙中微子」。[25]
2004   歐文·羅斯 1971年起任物理生物化學教授 化學 「發現了泛素介導的蛋白質降解」。[26]
2004   愛德華·普雷斯科特 1967至1971年任助理教授 經濟學 「在有關宏觀經濟政策的時間一致性難題和商業周期影響因素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27][20]
2006   埃德蒙·費爾普斯 1966至1971年任教授 經濟學 「在宏觀經濟學跨期決策權衡領域所取得的研究成就」。[28][20]
2008   哈拉爾德·楚爾·豪森 1968至1969年任助理教授[29] 生理學或醫學 「發現了導致子宮頸癌人乳頭狀瘤病毒」。[30]
2009   喬治·史密斯 1955年獲理學士學位 物理學 「發明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31]
2009   奧利弗·威廉姆森 1965至1983年任教授 經濟學 「經濟治理,尤其是企業邊際領域方面的貢獻」。[32]
2010   根岸英一 196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化學 「對有機合成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33]
2011   托瑪斯·薩金特 1970至1971年任教授 經濟學 「在宏觀經濟學中對成因及其影響的實證研究」。[34]

參見

參考資料

全局
特定
  1. ^ Alfred Nobel – The Man Behind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25). 
  2. ^ 2.0 2.1 The Nobel Prize.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9). 
  3. ^ The Nobel Prize Awarders. Nobel Foundation. [2013-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2). 
  4. ^ The Nobel Prize Amounts. Nobel Foundation. [2010-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09). 
  5. ^ The Nobel Prize Award Ceremonies. Nobel Foundation. [2010-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1-31). 
  6. ^ 6.0 6.1 6.2 Nobel Laureates at Pen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7. ^ 7.0 7.1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22.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2).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fix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ption of oxygen and the metabolism of lactic acid in the muscle 
  8. ^ 8.0 8.1 8.2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67.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primary physiological and chemical visual processes in the eye 
  9. ^ 9.0 9.1 9.2 9.3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0.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conductive polymers 
  10.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38.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6). 
  11.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38.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his work on carotenoids and vitamins 
  12.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55.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3). for his work on biochemically important sulphur compounds, especially for the first synthesis of a polypeptide hormone 
  13.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61.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his pioneering studies of electron scattering in atomic nuclei and for his thereby achieved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nucleons 
  14. ^ The Nobel Peace Prize 196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3). the first person in the Western world to have shown us that a struggle can be waged without violence 
  15.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08). for his empirically founded interpretation of economic growth which has led to new and deepened insight in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development 
  16.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72.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1). for his work on ribonuclease, especially concer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and the biologically active conformation 
  17. ^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2.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bodies 
  18.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72.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their jointly developed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usually called the BCS-theory 
  19. ^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76.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0).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new mechanisms for the origin and dissemina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 ^ 20.0 20.1 20.2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經濟分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1). 
  21.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80.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22. ^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80.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for thei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ally determined structures on the cell surface that regulate immunological reactions 
  23. ^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1997.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0). for his discovery of Prions - a new biological principle of infection 
  24.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1999.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for his studies of the transition states of chemical reactions using femtosecond spectroscopy 
  25.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2.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astrophysics, in particular for the detection of cosmic neutrinos 
  26.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04. Nobel Foundation. [2008-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4). for the discovery of ubiquitin-mediated protein degradation 
  27.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4.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their contributions to dynamic macroeconomics: the time consistency of economic policy and the driving forces behind business cycles 
  28.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6.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for his analysis of intertemporal tradeoffs in macroeconomic policy 
  29. ^ zur Hausen, Harald. Curriculum Vitae (PDF).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6-13). 
  30.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8.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for his discovery of human papilloma viruses causing cervical cancer 
  31.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2009. Nobel Foundation.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for the invention of an imaging semiconductor circuit - the CCD sensor 
  32.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09.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3). for his analysis of economic governance, especially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33. ^ Th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2010. Nobel Foundation. 2010-10-06 [2014-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for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s in organic synthesis 
  34.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2011. Nobel Foundation.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9). for their empirical research on cause and effect in the macroeconomy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