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俄伯號小巡洋艦

尼俄伯號小巡洋艦(德語:SMS Niobe[註 1])是德意志帝國於1890年代末至1900年代初所建造的十艘瞪羚級小巡洋艦的二號艦,以希臘神話人物尼俄伯命名。瞪羚級是早期無防護巡洋艦通報艦的設計巔峰,結合了兩種艦型的優點,成為德國艦隊未來所有小巡洋艦的鼻祖。為了能與演習艦隊(即公海艦隊的前身)共同作戰並作為一艘境外艦德語Auslandskreuzer服役,它裝備了十門105公釐40倍徑速射砲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最高航速達21.5(39.8公里每小時)。該艦歷經了40年的漫長的職業生涯,曾先後在德國三個時期的海軍、以及南斯拉夫英語Royal Yugoslav Navy義大利海軍服役。

尼俄伯號於1901年
歷史
德意志國
船名 尼俄伯號
艦名出處 尼俄伯
建造方 布萊梅威悉船廠
鋪設龍骨 1898年8月30日
下水日期 1899年7月18日
入役日期 1900年6月25日
停用 售予南斯拉夫
除籍日 1925年6月24日
南斯拉夫王國
船名 達爾馬提亞號
艦名出處 達爾馬提亞
交船日期 1925年6月26日
繳獲 1941年4月25日
義大利王國
船名 卡塔羅號
艦名出處 卡塔羅
交船日期 1941年4月25日
繳獲 1943年9月11日
納粹德國
船名 尼俄伯號
交船日期 1943年9月11日
結局 1943年12月遭英國魚雷快艇摧毀
技術數據
船級 瞪羚級小巡洋艦
排水量 2963噸
船長 105公尺
型寬 12.2公尺
吃水 5.03公尺
動力輸出 8000匹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三脹蒸汽機
船速 21.5節
續航力 3570海里以10節
乘員 257人
武器裝備
裝甲 甲板:200-250公釐

尼俄伯曾在帝國海軍的本土和海外水域服役,擔任過多種角色,包括魚雷艇的嚮導艦、演習艦隊的偵察艦,以及東亞分艦隊的駐地艦。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該艦又加入了保衛德國北海沿岸的部隊。至1915年底,它撤出現役,繼而被用作各種司令部的指揮艦。尼俄伯號於1917年解除武裝,但作為《凡爾賽條約》允許戰後國家海軍使用的六艘巡洋艦之一,它於1920年代初又進行了現代化改造並重新武裝。

然而,該艦並未在威瑪國家海軍服役,德國人於1925年將其售予了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後稱南斯拉夫)。在那裡,它更名為達爾馬提亞號塞爾維亞語Далмација),並投入南斯拉夫皇家海軍英語Royal Yugoslav Navy服役,直至1941年4月,它在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期間被義大利人俘虜。其後,它又以卡塔羅號義大利語Cattaro)為名投入義大利皇家海軍服役,直至1943年9月義大利投降。占領義大利的德國人接收了該艦,並恢復其初始艦名。它曾短暫運用於亞得里亞海,至1943年12月在錫爾巴島附近擱淺,繼而遭英國的兩艘魚雷快艇摧毀。從1947年至1949年,尼俄伯號的殘骸獲打撈上岸並最終拆解報廢。

設計

在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了鵟級巡洋艦赫拉號通報艦之後,國家海軍辦公室的造艦局開始籌備一款新型的輕巡洋艦設計,該設計結合了兩個艦種的最佳屬性。設計者必須研發一款配備裝甲保護的小巡洋艦,並具有艦隊作戰所需航速、火力和穩定性的最優組合,以及在海外德國殖民地站點間運行所需的續航能力。由此誕生的瞪羚級為德國艦隊於1914年以前建造的所有小巡洋艦提供了官方設計基礎。作為同級的第二個成員,尼俄伯號引進使用了水管鍋爐英語Water-tube boiler,這大大增加了艦隻推進系統的動力,從而提高了航速。[1][2]

尼俄伯號的全長為105公尺,有12.20公尺的舷寬和5.03公尺的前吃水。其標準排水量2643噸,在滿載情況下則可達2963噸。艦隻的推進系統由泰格爾日耳曼尼亞股份公司生產的兩台四缸三脹式蒸汽機組成,額定功率為8,000匹公制馬力(5,900千瓦特),最高速度達21.5(39.8公里每小時)。發動機由八台桑尼克羅夫特英語Thornycroft boiler燃煤水管鍋爐提供動力。尼俄伯號可貯存500噸煤,故此得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570海里(6,610公里)。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則為14名軍官及243名水兵。[3]

尼俄伯號的主砲為單座安裝、配備砲擋英語Gun shield的十門105公釐40倍徑速射砲英語10.5 cm SK L/40 naval gun。其中兩門並排布置在艏艛英語Forecastle前方,六門設於艦舯、每邊各三門,以及兩門並排布置在艦艉。它們的射程為12200公尺,並配備1000發彈藥,其中每砲100發。該艦還裝備有兩具450公釐魚雷發射管及八枚魚雷,均以以浸沒式安裝在舷側船體內。在裝甲方面,尼俄伯號受到20-25公釐厚的裝甲甲板保護。司令塔的側面有80公釐厚、頂面為20公釐厚。砲擋的厚度也有50公釐。[3]

服役歷史

建造及早年生涯

 
尼俄伯號的下水儀式

尼俄伯號是根據合同代號「B」[註 2]作為新增編入艦隊的單位訂購,並於1898年8月30日在布萊梅威悉船廠開始架設龍骨。它於1899年7月18日下水,之後展開舾裝工作。1900年6月25日,艦隻在入役後開始海試,並一直持續至8月22日。此後它被安置在預備役。直至1901年4月11日,該艦才恢復服役,並於18日獲委任為第一魚雷艇區艦隊的旗艦,以取代當時已破舊不堪的老邁通報艦閃電號德語SMS Blitz (1882)。尼俄伯號擔任此職至6月26日,在此期間,它參加了在波羅的海卡特加特海峽舉行的訓練演習。6月28日,艦隻脫離第一區艦隊並護送皇家遊艇英語Royal yacht霍亨索倫號英語SMY Hohenzollern前往挪威。但當德皇威廉二世的母親維多利亞逝世後,此次出訪被迫中斷。然後,尼俄伯號加入了第一戰列分艦隊以參加8月末至9月初的年度艦隊演習。演習結束時,德國人為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到訪舉行了海上閱兵;9月11日至13日,當威廉二世搭乘霍亨索倫號與尼古拉斯會晤時,尼俄伯再次受命護送他。尼俄伯號隨後回到威廉港,從10月1日至1902年4月1日在當地的旱塢進行改造。[5]

在尼俄伯號於1902年4月重返現役後,它回到了第一魚雷艇區艦隊,並駐紮在波羅的海。7月2日,它被調回第一分艦隊參加年度訓練演習,並在年底前進行冬季訓練巡航。[6]在此期間,時任海軍少校的弗朗茨·馮·希佩爾曾擔當該艦艦長[7]1903年初,尼俄伯號又再度回到第一魚雷艇區艦隊,並最後一次成為旗艦。海軍原本計劃派遣尼俄伯號介入1902-1903年的委內瑞拉危機,但事件在它行將出發前便已結束。結果,它於3月1日加入第一偵察集群巡洋艦陣中共同展開了第二次挪威之旅。尼俄伯號留在第一偵察集群參加同年晚些時候的年度演習,並一直持續至1904年。在1904年8月至9月的艦隊演習結束後,尼俄伯號於9月29日退役。它在接下來的兩年中停止使用,並在此期間進行了大修。[6]

1906年6月19日,尼俄伯號重新入役,作為東亞分艦隊的一份子被部署至海外。它於7月9日離開威廉港,至9月8日與分艦隊旗艦、裝甲巡洋艦俾斯麥侯爵號會合。接下來的三年裡,該艦都在中國和日本海域巡航;它在東亞分艦隊的役期波瀾不驚。1909年1月31日,尼俄伯號從德國在東亞的基地青島駛出,啟程回國。它於3月21日抵達基爾,且由於在海外的三年時間裡損耗嚴重,因而在十天後便退役。[6]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02年的尼俄伯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8月爆發後,尼俄伯被重新委派作海岸防禦,並駐紮在德意志灣。從8月28日至9月2日,尼俄伯號的艦長還同時擔任負責保衛玉石灣英語Jade Bight威悉河口的魚雷艇區艦隊的指揮官。艦隻於1915年9月5日撤出前線,並於四日後對船員進行了裁減。1916年1月14日,魚雷艇區艦隊的指揮官回到尼俄伯號,因其原本的旗艦,齊格弗里德號已退役。儘管如此,尼俄伯號仍然維持減員服役。從6月6日至7月3日,第四偵察集群指揮官、海軍准將路德維希·馮·羅伊特及其隨員曾臨時將尼俄伯號用作他們的指揮艦。自8月20日起,艦隻又成為第一偵察集群指揮官、此時已晉升為海軍少將的希佩爾的指揮艦。[8][9]

在此期間,希佩爾組建了北海防衛司令部(Befehlshaber der Sicherung der Nordsee)的辦公室,同樣駐紮在尼俄伯號艦上[10]。1917年,艦隻被解除武裝,使其砲支能夠用於加強威廉港的防禦。[9]同年10月,時任第一戰列分艦隊司令的海軍少將弗里德里希·伯迪克英語Friedrich Boedicker登上尼俄伯號;這是由於公海艦隊的大部已進入波羅的海發起阿爾比恩行動,因此由伯迪克暫時接管北海防衛司令部。希佩爾及其隨員於1918年8月11日撤離尼俄伯號,[10]並升任公海艦隊總司令[11]。北海防衛司令部則仍然保留在尼俄伯號艦上直至簽署《停戰協定》、宣告戰爭結束兩個月後的1919年1月;然後它被轉移至另一艘同樣用作指揮艦的老舊前無畏艦——德皇威廉二世皇帝號艦上。尼俄伯號隨即於2月3日退役。[10]

戰爭結束後,尼俄伯號是《凡爾賽條約》獲準保留的艦艇之一,因此得以繼續在新組建的威瑪國家海軍服役。在此期間,它進行了廣泛的現代化改造;原有的撞角式艦艏德語Rammsporn被替換為飛剪形艦艏。舊式的105公釐40倍徑砲則被替換為裝備U艇的45倍徑砲,並在甲板發射器中安裝了兩具500公釐魚雷發射管。1925年6月24日,尼俄伯號正式從海軍序列英語Navy List中除籍,繼而售予塞爾維亞人、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後稱南斯拉夫)。[12][10]

南斯拉夫役期及二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幾天,即奧匈帝國解體後,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王國原本接受了前奧匈帝國海軍的艦艇,但協約軍很快便強占了大部分船隻,並將它們分配至各個協約國。由於僅餘十二艘現代化魚雷艇,該國遂尋求更為強大的艦艇。因此,當德國於1925年將尼俄伯號掛牌出售時,南斯拉夫皇家海軍英語Royal Yugoslav Navy便立即著手購買。[13]鑑於德國被禁止出口武裝軍艦,尼俄伯號需要先被送往位於基爾德意志船廠移除武裝。艦隻的司令塔同樣遭到移除。它於1926年8月7日開始進行海試,然後移交予其新主人。9月3日,尼俄伯號被帶到科托爾灣蒂瓦特兵工廠。[14]在那裡,它被重新命名為「達爾馬提亞號」,並在投入南斯拉夫皇家海軍服役前獲得了新的武器,但細節未予公布。據《康韋世界戰艦大全》(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稱,它配備了六門斯柯達85公釐55倍徑速射砲,以及最初是四門、後續又增加至六門的20公釐高射砲。[12]海軍歷史學家亨利·蘭頓英語Henry Trevor Lenton認為主砲的口徑是86公釐,為兩用火砲,並有四門20公釐單裝高射砲。[15]另一位海軍歷史學家米蘭·維戈(Milan Vego)則表示,艦隻搭載有六門83公釐35倍徑高射砲、四門47公釐砲和六挺機槍[16]歷史學家艾丹·多德森英語Aidan Dodson認同維戈的觀點,即艦隻配備了六門83公釐砲,但他宣稱這些火砲是斯柯達的M27型55倍徑砲。多德森也同意它有四門47公釐砲,但指出其裝備的機槍是兩門捷克制英語Zbrojovka Brno15公釐ZB-60型重機槍英語ZB-60[14]

入役南斯拉夫後,達爾馬提亞號被委派為一艘砲術訓練艦[17]1929年5月至6月,達爾馬提亞號連同潛艦勇敢號英語Yugoslav submarine Hrabri無懼號英語Yugoslav submarine Nebojša,以及潛艦母艦赫瓦爾號和六艘魚雷艇,巡航前往馬爾他、愛奧尼亞海的希臘島嶼克基拉島以及法屬突尼西亞比塞大。據英國海軍武官稱,在到訪馬爾他時,這些艦隻及船員給人留下了極佳的印象。[18]1930年,達爾馬提亞號完成了一次小改裝,其前桅杆得到調整,包括增加了支撐支柱,把它變成了一個三腳架桅杆。在整個1930年代,該艦在地中海進行了數次訓練巡航,在此期間,它曾在多個場合擔任旗艦。[14]

 
達爾馬提亞號於1941年4月在科托爾

1941年4月,在軸心國入侵南斯拉夫期間,達爾馬提亞號留在了科托爾,並未參與任何行動。它在當時已服役近四十年,只能留存於港口用作港灣防衛船,因其重型高射砲可以用來防禦空襲。[19]當南斯拉夫投降後,該艦於4月25日在科托爾被義大利人俘虜。[20]它被更名為「卡塔羅號」投入義大利皇家海軍服役,主要擔任砲艦和砲術訓練艦,母港設於普拉。1942年7月31日,卡塔羅號在伊斯特拉半島普雷曼圖拉英語Premantura以南遭到英國潛艦旅行者號英語HMS Traveller (N48)襲擊,但後者發射的所有魚雷均未能命中。[21][22]

卡塔羅號之後的命運不詳;據海軍歷史學家漢斯·H·希爾德布蘭德等人表示,該艦可能被移交予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海軍英語Navy of the Independent State of Croatia,以「茲奈姆號(Znaim)」之名被委任為訓練艦。至1943年9月,當義大利向盟軍投降後,使得德國可在亞得里亞海作戰軍艦大幅減少,艦隻遂重返德國服役。它由德國和克羅埃西亞船員共同操作,並恢復尼俄伯號的名稱及懸掛德國國旗。[10]然而,根據特瓦多夫斯基的說法,該艦一直在義大利人手中,直至德國於1943年9月將其繳獲,繼而才以茲奈姆號之名移交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海軍,然後再收回,並於此後的某個時間恢復其原名。[17]多德森認同該艦一直在義大利人手中直至投降,並表示當時它正在普拉進行鍋爐維修。在落入德國人手中後,關於其命名應是存在著一些爭論,納粹德國海軍曾考慮使用「森塔號」(Zenta)或「諾瓦拉號」(Novara)來紀念前奧匈帝國海軍的巡洋艦,但最終決定恢復其原名。[22]根據福萊沃格爾的說法,報道中提及的艦名「茲奈姆號」(ZnajmZniamZnijam)在克羅埃西亞語中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可能與布雷艇龍號英語Yugoslav minelayer ZmajZmaj)或森塔號(Senta)混淆。[23]

無論如何,艦隻的武器在離開義大利役期後再次進行了修改,這次包括有六門84公釐高射砲、四門47公釐高射砲、四門厄利孔20公釐機砲和二十六門布雷達20公釐機砲,並於11月8日投入使用。[12]9月21-22日夜晚,於其仍在改裝期間,兩艘英國魚雷快艇——MTB-226和MTB-228號在扎達爾西北襲擊了該艦,但未獲成功。[24]尼俄伯號之後開始在亞得里亞海為船隊提供護航,第一次是在11月13日,[10]以支持秋季雷暴行動(Herbstgewitter)。[22]這支船隊由若干運輸船組成,負責將第71步兵師英語71st Infantry Division (Wehrmacht)分別運往茨雷斯克爾克洛希尼各島。[25]

12月19日,由於導航錯誤,尼俄伯號於傍晚18:00左右在錫爾巴島附近擱淺。船員們向普拉請求拖船,但它們無法將艦隻鬆動。當地的游擊隊員向英國人通報了該艦的位置,三天後,英國魚雷快艇MTB-276和MTB-298號對艦隻發動襲擊,並以兩枚魚雷取得命中,而停泊在旁邊協助打撈工作的拖船帕倫佐號(Parenzo)也被第三枚魚雷擊中並沉沒。[26][27]尼俄伯號共有19人在襲擊中陣亡。德國人當即棄艦撤離,僅留下一個小隊負責移除或摧毀艦載武器和其他設備。在德國人完全撤離之前,艦隻的殘骸遭到他們進一步破壞,後來又被游擊隊拆作備件。尼俄伯號的殘骸一直留在錫爾巴島,直至1947年才開始打撈工作。至1952年,它最終被抬起並拆解報廢。[12][26]

注釋

腳註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即「陛下之艦」。
  2.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替艦」。[4]
引用
  1.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3,第183–184頁.
  2. ^ Nottelmann,第103–110頁.
  3. ^ 3.0 3.1 Gröner,第99–101頁.
  4. ^ Gröner,第56頁.
  5.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57, 183頁.
  6. ^ 6.0 6.1 6.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57頁.
  7. ^ Philbin,第15頁.
  8.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57–158頁.
  9. ^ 9.0 9.1 Philbin,第59–60頁.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 Vol. 6,第158頁.
  11. ^ Philbin,第139頁.
  12. ^ 12.0 12.1 12.2 12.3 Gröner,第101頁.
  13. ^ Twardowski,第355頁.
  14. ^ 14.0 14.1 14.2 Dodson,第150頁.
  15. ^ Lenton,第380頁.
  16. ^ Vego,第356頁.
  17. ^ 17.0 17.1 Twardowski,第357頁.
  18. ^ Jarman,第183頁.
  19. ^ Vego,第354頁.
  20. ^ Rohwer,第67頁.
  21. ^ Rohwer,第181頁.
  22. ^ 22.0 22.1 22.2 Dodson,第155頁.
  23. ^ Freivogel,第5頁.
  24. ^ Rohwer,第277頁.
  25. ^ Rohwer,第245, 288頁.
  26. ^ 26.0 26.1 Dodson,第156頁.
  27. ^ Rohwer,第294頁.

參考資料

  • Dodson, Aidan. After the Kaiser: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s Light Cruisers after 1918. Jordan, John (編). Warship 2017. London: Conway. 2017: 140–159. ISBN 978-1-8448-6472-0. 
  • Freivogel, Zvonimir. Kriegsmarine in der Adria 1941–1945. Marine-Arsenal Band 40. Podzun-Pallas-Verlag. 1998. ISBN 3-7909-0640-9. 
  • Freivogel, Zvonimir. Warships of the Royal Yugoslav Navy 1918–1945 1. Zagreb: Despot Infinitus. 2020. ISBN 978-953-8218-72-9.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11-4.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37-4. 
  • Jarman, Robert L. (編). Yugoslavia Political Diaries 1918–1965 2. Slough: Archives Edition. 1997. ISBN 978-1-85207-950-5. 
  • Lenton, Henry Trevor. German Warship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Macdonald and Jane's. 1975. ISBN 978-0-356-04661-7. 
  • Nottelmann, Dir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mall Cruiser in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Jordan, John (編). Warship 2020. Oxford: Osprey. 2020: 102–118. ISBN 978-1-4728-4071-4. 
  • Philbin, Tobias R., III. Admiral von Hipper: The Inconvenient Hero. Amsterdam: B. R. Grüner Publishing Co. 1982. ISBN 978-90-6032-200-0.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3rd.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978-1-59114-119-8. 
  • Twardowski, Marek. Yugoslavia. Gardiner, Robert & Chesneau, Roger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355–359. ISBN 978-0-87021-913-9. 
  • Vego, Milan. The Yugoslav Navy 1918–1941.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82, XIX (4): 342–361. ISSN 0043-0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