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猶太人
巴格達猶太人(英語:Baghdadi Jews),又名伊拉克猶太人(英語:Iraqi Jews),是一個傳統名稱,從巴格達和中東其他地方,移居到沿印度洋和南海周圍貿易路線上的港口的猶太人群體及其後裔。
巴格達猶太人 | |
---|---|
總人口 | |
11,000 (1940年代的高峰期) [1] | |
分佈地區 | |
印度100 (主要在孟買和加爾各答) 以色列、英國、澳洲和美國. | |
語言 | |
傳統上講阿拉伯語、波斯語、印地語、孟加拉語;現在主要講英語和希伯來語 | |
宗教信仰 | |
猶太教 | |
相關族群 | |
伊拉克猶太人, 波斯猶太人, 敘利亞猶太人, Sephardic Jews |
從18世紀莫臥兒帝國時期開始,來自巴格達和阿勒頗的商人就在印度建立了說阿拉伯語的猶太社區,隨後擴展到遍及亞洲的貿易港口。他們遵守米茲拉希猶太人的習俗。19世紀在大英帝國統治下,他們更加繁盛,並改說英語。到19世紀中葉,他們已經擴展到亞洲各個殖民地,包括緬甸、新加坡、香港和上海[2][3],少數家庭到達馬來西亞、日本、印尼和澳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些社區的移民大多來自伊拉克,少數來自敘利亞、埃及、葉門、伊朗和土耳其[4]。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殖民帝國趨於崩潰,緬甸、香港和上海均被日本占領。戰後印度分治,印度和緬甸獨立,以色列復國,共產黨在中國掌權,傳統商路被切斷,到1970年代,巴格達猶太人已經幾乎全部遷移到以色列、英國和澳洲定居。[5] 但巴格達猶太人的後裔仍扮演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英國,例如沙遜家族和魯本斯在商業和政治方面仍有重要的影響。
猶太會堂
二戰前在亞洲建立
二戰後建立
城市 | 猶太會堂 | 網站 | 建成年份 |
---|---|---|---|
倫敦 | Ohel David Eastern Synagogue | http://www.oheldavid.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959 |
洛杉磯 | Kahal Joseph Congregation | http://www.kahaljoseph.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959 |
紐約 | Congregation Bene Naharayim | http://www.iraqijews.org/bene.htm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983 |
紐約 | Babylonian Jewish Center | http://www.bjcny.or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997 |
雪梨 | Beth Yisrael Synagogue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725123157/http://www.sephardi.org.au/ | 1962 |
- ^ The Jews of India: A Story of Three Communities. 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2018-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9).
- ^ "Calcutt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ewish Virtual Library
- ^ Muzeon, Yisrael (1995). The Jews of India: A Story of Three Communities.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p.74. ISBN 965-278-179-7
- ^ The virtual Jewish world. 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15-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 ^ "The Rise and Fall of Calcutta Jew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For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