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喬多洛夫
弗蘭克·喬多洛夫(英語:Frank Chodorov,1887年2月15日—1966年)是一名美國思想家,屬於老右派,一個自由意志主義團體。這個團體的成員在外交政策上持不干涉主義態度(反對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內政方面則反對羅斯福新政。
早年生活
喬多洛夫1887年生於紐約下西城,是一對俄國移民夫婦的第十一個孩子,早年名叫菲謝爾·喬多洛斯基(Fishel Chodorowsky)。他在1907年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在全國各地做過各種各樣的工作。他在芝加哥工作期間(1912-17),讀到了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困》[1]。喬多洛夫寫到,他「把這本書讀了好幾遍,而每一次我都感到自己在陷入一個事業」[2]。根據喬多洛夫的說法:
“ | 喬治是個人主義信徒;他教導的是私有制的倫理基礎;他突出了資本在一個先進文明里的重要功能,強調了在一個自由市場經濟環境下,自願性合作有著更強大的生產力,以及一個民族屈從於以政府為導向和社會一致性時會發生的道德墮落。他的哲學是自由創業、自由貿易、自由人的哲學。[3] | ” |
亨利喬治學校
1937年,喬多洛夫成為了紐約的亨利喬治社會科學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的負責人。他在那裡(和威爾·利斯納)創辦了一份叫做自由人的校刊並擔任編輯,刊登當時右派的領袖人物如艾爾伯特·傑伊·諾克(諾克在早先也創辦了一份同名刊物)、約翰·杜威、蕭伯納、伯特蘭·羅素、林肯·史蒂芬斯,和索爾斯坦·維布倫等人的文章。喬多洛夫以雜誌為武器表達他的反戰觀點:
“ | ......導致貧困的環境導致戰爭......沒有戰爭是正義的;......沒有戰爭是造福於老百姓的;......戰爭是富人壓榨窮人的工具;......戰爭摧毀自由。[4] | ” |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這樣的觀點不再被主流所容忍:喬多洛夫在1942年被逐出了校門。「似乎我當時唯一的選擇就是自殺算了,」他寫道,「幸好有艾爾伯特·諾克在我這一邊。」[5]
《時政分析》
喬多洛夫在各類雜誌上發表文章,包括門肯的《美國信使》、《周六晚間郵報》,以及《斯克里布納》[6]。他在1944年發起了一份四頁的大幅月刊《時政分析》,被譽為「美國唯一的一份個人主義出版物。」穆瑞·羅斯巴德稱之為「美國出版過的最好的『小雜誌』之一,也肯定是最被忽視的一份。」 [7] 喬多洛夫受到諾克著作的影響,還受到弗蘭茨·奧本海默的《論國家》影響:「個人和國家總是拔河的關係,」喬多洛夫寫道,「一方得勢,另一方必然失勢。」[8]
《自由人》雜誌
1954年,喬多洛夫又一次成為了《自由人》雜誌的編輯。其實這份雜誌經歷了一次重生,這次是由經濟教育基金會贊助的。在個人主義者是否應該支持用政府干預來抵制共產主義入侵的問題上,他與威廉·巴克利和威利·施拉姆進行了交鋒。喬多洛夫繼續擁護不干涉主義,但是隨著冷戰的延續,他失去了影響力:美國的保守主義運動成為了干涉主義外交政策的堡壘,保守主義者用干預來對抗蘇聯在全世界的擴張。
個人主義者院際聯合會
1953年,喬多洛夫建立了個人主義者院際聯合會,小威廉·巴克利擔任主席。這個組織成為了第一個全國範圍內的保守主義學生組織,到上世紀末擁有五萬成員。聯合會在後期作為一個保守主義出版物的交流中心和美國保守主義思想運動的中心而相當有名,它演變成了後來的校際研究協會。
喬多洛夫對許多後來將領導自由意志主義和美國保守主義運動的人物產生了很大影響,包括了巴克利、斯坦頓·埃文斯、穆瑞·羅斯巴德、埃德蒙·奧皮茨(Edmund A. Opitz)、詹姆斯·馬丁等人。羅斯巴德寫道:
“ | 在我們第一次面對面交流前幾個月,我第一次聽到弗蘭克·喬多洛夫這個名字,我絕無法忘懷當時的激動之情—一種思想解放的激動—貫穿於我的全身。當時我還是一個年輕的讀經濟學的研究生,我始終堅信自由市場,那些年來正變得越來越傾向於自由意志主義,但是和我後來偶然在大學書店裡看到的一本小冊子的標題比起來,我當時的看法實在太幼稚,那個標題是:'徵稅就是搶劫,作者弗蘭克·喬多洛夫。這就是稅收的本質,也許很簡單,但是我們有多少人,單單說有多少稅收經濟學教授,會說出這個令人震驚和毀滅性的真相呢?[9] | ” |
著作
- 《一個社會的經濟,政府和國家》(The Economics of Society, Government and State)(1946)
- 《個即是眾:一位個人主義的反思》(One is a Crowd: Reflections of an Individualist)(1952) (E-b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所得稅:萬惡之源》(The Income Tax: Root of All Evil)(1952) (E-b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社會的崛起和崩潰:社會體制下涌動的經濟力量》(The Rise & Fall of Society: An Essay on the Economic Forces That Underline Social Institutions) (1959)(E-B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飛向俄羅斯》(Flight to Russia)(1959)
- 《一位個人主義者的不和諧自傳》(Out of Step: The Autobiography of an Individualist)(1962)(E-boo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流亡者隨筆》(Fugitive Essays)(1980)(在線閱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注釋
- ^ 查爾斯·漢密爾頓 (編). 《弗兰克·乔多洛夫即兴散文精选》 (PDF). 印第安納波利斯: 自由出版社. 1980: p.13 [2010-07-25]. ISBN 0-913966-72-XHC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6). - ^ 《一位个人主义者的不和谐自传》. 紐約: 戴文-阿代爾. 1962: p.50.
- ^ “自由社会教育”. 《斯克里布納評論》 (斯克里布納). 1941, 9卷 (2月): p.36–37.
- ^ “当战争来临”. 《自由人》雜誌 (亨利喬治學校). 1938, 1938年 (11月): p.2.
- ^ 查爾斯·漢密爾頓 (編). 《弗兰克·乔多洛夫即兴散文精选》 (PDF). 印第安納波利斯: 自由出版社. 1980: p.18 [2010-07-25]. ISBN 0-913966-72-XHC 請檢查
|isbn=
值 (幫助).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6). - ^ 弗蘭克·喬多洛夫 (查爾斯·漢密爾頓編輯),《弗蘭克·喬多洛夫即興散文精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印第安納波利斯:自由出版社,1980) ISBN 0913966738,p. 224
- ^ “弗兰克·乔多洛夫 R.I.P” (PDF). 《左&右:自由意志主義雜誌》 (穆瑞·羅斯巴德). 1967, 3 (1): p.3–8 [2010-11-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9-11).
- ^ “红衣主教罪行”. 《時政分析》 (弗蘭克·喬多洛夫). 1949, 1949 (3月): p.2.
- ^ “弗兰克·乔多洛夫 R.I.P” (PDF). 《左&右:自由意志主義雜誌》 (穆瑞·羅斯巴德). 1967, 3 (1): p.3–8 [2010-11-0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9-11).
- ^ 弗蘭克·喬多羅夫,「一個猶太人如何來到上帝面前」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