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省卿Sheng-Ching Chang,1963年),出生於台灣台南,台灣藝術史學家,擅長圖像學研究方法與東西交流史,現為台北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專任教授。[1]

張省卿教授,拍攝於2021年3月26日台北北投文物館

生平

張省卿,台北輔仁大學畢業,主修歷史,輔修國際貿易。1986年至1995年留學德國,攻讀漢堡大學藝術史與歷史雙主修,碩士論文為Das Porträt von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in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 (The Portrait of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in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從契爾學中國圖像》 論湯若望肖像畫》)。1996至2002年,榮獲柏林洪堡大學藝術史博士學位,論文題目為The Image of China in Nature and Landscape of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 (《從契爾學《中國圖像》論自然與風景中之中國形象》)。

1988年至1997年間,為台灣報紙《自立早報[2]、《自立晚報》、《自立周報》撰寫文章,並發表專文於《藝術家》、《藝術貴族》、《典藏》等台北雜誌及香港雜誌《九十年代》,為台灣版《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記者及德國雜誌 DiskusPen 編輯,撰寫內容包括歐洲與亞洲之藝術文化發展等議題。[3]

2002年至2006年間,任教台北輔仁大學歷史系,為專任助理教授,同時兼課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與台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2009年升任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2016年升正教授。2018年任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兼任教授。2020年接任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為全球化下之博物館收藏、東西藝術交流史、文化史方法學和殖民城市發展史。2023年至2024年於柏林洪堡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參與洪堡大學卓越集群(Cluster of Excellence)「活動事項:圖像空間物質」(Matters of Activity. Image Space Material)計畫,[4]2024年於柏林理工大學中國科技文化中心兼任教授。[5]

2005年起,與歷史系同仁共同籌辦每年一屆「文化交流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6]、 「世界史學術座談會」(2008-)和「世界史研習營」 (2011-)[7];至今與歐洲及亞洲各地大學與研究中心作學術交流、籌辦研討會與演講,合作單位包括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系、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系、波蘭克拉克雅捷隆大學東方研究所[8]、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及北京中央美術學院[9]等等。2019至雅捷隆大學主講〈中國藝術史及其全球化(六場講座主題:「中國城市:北京城」、「中國園林:蘇州園林」、「中國建築:南京寶塔」、「中國繪畫:山水畫」、「中國雕塑:石窟佛像」、「中國工藝:青花瓷」)〉。[10] 曾擔任《輔仁歷史學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執行編輯,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報》期刊論文、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及各類獎學金等審查委員,任台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和歷史研究協會委員。

獎學金與獲獎紀錄

  • 1990 – 1995             榮獲德國 “Friedrich-Naumann-Stiftung” 基金會碩士生獎學金
  • 1996 – 1999             榮獲德國 “Heinrich-Boll-Stiftung” 基金會博士生獎學金
  • 2000 – 2001             榮獲「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歐洲地區博士生獎學金
  • 2003                         榮獲德國聯邦政府最高學術研究機構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German Research Foundation,德國研究基金會)學術專書出版獎[11]
  • 2003                         科技部補助出席國際學術會議
  • 2007 – 2008             「論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治政府對台北城官廳集中區與總督府的影響」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06 – 2009, 2013     五次榮獲輔仁大學「教師及研究人員研究成果獎勵」
  • 2010 – 2011             「多方觀照:近代早期歐洲與東亞在視覺、物質文化上的交會互動 — 十七、十八世紀德國中式園林之再造(I)」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12]
  • 2011 – 2012             「多方觀照:近代早期歐洲與東亞在視覺、物質文化上的交會互動 — 以沃利茲園林(Worlitz,1770-1813)為例,論十八世紀下半期德國東部中式園林之再造(II)」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16 – 2018             「十八世紀普魯士(Preußen) 波茲坦(Potsdam)無愁苑(Sanssouci)中國風園林之建造」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17                         榮獲輔仁大學專書著作獎勵學術研究獎
  • 2018 – 2021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機械圖像中之美麗烏托邦及中西交流(I)」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19 – 2021             「以易經二元圖為例,論十七、十八世紀中西科學圖像之交流(II)」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
  • 2020 – 2021             「由易經二元圖像,論十七、十八世紀中西科學與藝術之交流(III)」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13]

學術出版

專書

專書論文

  • Studentenprotest und Repression in China, April bis Juli 1989, in Ruth Cremerius, Doris Fischer and Peter Schier, eds. Hambur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Mitteilungen des Instituts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No. 186, 1990.
  • “Das Porträt von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in Athanasius Kirchers ‘China illustrata’ ” in: Roman Malek ed., Western learning and Christianity in China - The Contribution and Impact of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S. J.(1592-1666)vol. 2, Germany: Monumenta Serica, Vol.Ⅱ, 1998.
  • 〈十七、十八世紀歐洲龍與中國龍之交遇〉,《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成立四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歷史學系,2003年。
  • 〈十七、十八世紀中國自然圖像對歐洲藝術、庭園規劃與城市景觀之影響〉,《以漢學為中西文化之橋梁:華裔學志漢學研究中心專題演講選集》,台北縣新莊市:輔仁大學出版社,2010年。
  • “Ostasiatische Kunst, China und Europa“, Enzyklopädie der Neuzeit (1450-1850), Band 9, Germany:Stuttgart: J.B. Metzler Verlag, 2011.
  •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tyle gardens in 18th century German by using the garden of Wörlitz (1764-1813) and the Chinese garden of Oranienbaum (1793-1797) as examples”, in Face to Face. The transcendence of the arts in China and beyond –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II, 2 , Rui Oliveira Lopes ed., Lisbon: Artistic Studies Research Centre, Faculty of Fine Arts University of Lisbon, 2014.
  • 《天主教輔仁大學史稿》(天主教輔仁大學90年史稿編輯委員會委員合撰),新北市新莊:輔大書坊,2015。

期刊論文

學術演講

  • 2021年12月11日,〈啟蒙時代歐洲自然風景園林中之中國元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南部院區,專題演講。
  • 2023年4月28日,〈歐洲藝術史之人文精髓—論梵蒂岡宗座圖書館收藏〉,國立故宮博物院主辦,北部院區,專題演講。
  • 2024年2月6日,〈萊布尼茲與易經〉(Leibniz und das I Ging),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Matters of Activity」, Cluster of Excellence,專題演講。
  • 2024年2月13日,〈中國與歐洲藝術收藏中創新概念之發展史〉(Die Entwicklungsgeschichte der Innovativer Konzepte in der Kunstsammlungen von China und Europa),柏林理工大學中國科技文化中心(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人文學院I:人文與教育科學(Faculty I – Humanities and Educational Sciences),專題演講。
  • 2024年6月18日,〈青花瓷與歐洲工業革命的前奏曲〉(Blue-and-White Porcelain and Prelude to the European Industrial Revolution),賽夫爾國家陶瓷博物館(Sèvres - Musée National de la Céramique),專題演講。[20]

參考資料

  1. ^ 張省卿 - 天主教輔仁大學 歷史學系. History.fju.edu.tw. [2018-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2). 張桂銘. 我蠻喜歡德國的,到現在都是如此. 史家周刊 Historian. 2011-10-12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張省卿. 天主教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 [2020-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8). 
  2. ^ 潘家慶編. 報紙專文選輯 (PDF). 《新聞學研究》. 1990春, (42): 312 [2018-10-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4-25). 
  3. ^ 張省卿報章評論. Academia. [2018-11-12]. 
  4. ^ Prof. Dr. Sheng-Ching Chang. Matters of Activity. Image Space Material, 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 [2024-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7) (英語). 
  5. ^ Wissenschaftliche MitarbeiterInnen. Center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Berlin. [2024-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17). 
  6. ^ 戴郁文. 第八屆文化交流史「跨越文化:生活、工作及語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明清研究通訊》 (第三十四期). 2012-12-15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7. ^ 輔仁大學歷史系學術活動. History.fju.edu.tw. [2018-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8. ^ 國圖與波蘭亞捷隆大學合作設立波蘭第一個「臺灣漢學資源中心」. 國家圖書館. 2016-05-06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Sinological Studies in Central Europe.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of the Jagiellonian University. 2016-05-05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Barbara Hoster and Dirk Kuhlmann. Venturing into Magnum Cathay.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20)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9-12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4). 
  9. ^ 黃小峰. 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第十二分会场“园林与庭院”. 雅昌藝術網. 2016-08-30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國際藝術史學會(CIHA). 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10. ^ Jagiellońskie okno na Chiny/Jagiellonian Window to China 2019. SINOLOGY - INSTITUTE OF ORIENTAL STUDIES. [2019-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2). 
  11. ^ DFG-Verfahren - Publikationsbeihilfen. DFG-Verfahren. 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 [2018-10-29]. 
  12. ^ 楊念群主編. “多方观照:近代早期欧洲与东亚在视觉、物质文化上的交会互动”项目 (PDF). 《清史研究國際通訊》. 2011-12, 1 (1): 9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9). 
  13. ^ 張省卿 - 獲獎紀錄. Researchinfo.fju.edu.tw.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14. ^ Natur und Landschaft. Books.google.com.tw.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15. ^ 德式都市規劃經日本殖民政府對臺北城官廳集中區之影響. Books.google.com.tw.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16. ^ 東方啟蒙西方. Books.google.com.tw.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東方啟蒙西方 — 十八世紀德國沃里茲(Wörlitz)自然風景園林之中國元素》- 輔大書坊. Press.fju.edu.tw. [2018-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5). 與書有約品讀會-論中西方園林的交會. Facebook.com. [2018-10-26]. 
  17. ^ 存档副本. [2022-1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2). 
  18. ^ 李貞德. 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籬 — 台灣地區「中國婦女史研究」(1945-1995) (PDF). 《新史學》. 1996.06, 7 (2): 150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10-29). 
  19. ^ 熱帶北極熊. 林麗江教授藝術史研究課程大綱与書目. Douban.com. 2010-03-13 [2018-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0). 郭惠宜、吳奕芳. 從圖像學解讀拉圖爾之〈彈四絃琴的人〉 (PDF). 《弘光人文社會學報》. 2007.05, (6): 211 [2018-10-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7-20). 
  20. ^ CONVERSATIONS CÉRAMIQUES EN LIGNE – 1ER SEMESTRE 202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Société des Amis du musée national de Céramique. [2024-06-25]; Blue-and-White Porcelain and the Prelude of the European Industrial Revolu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nstagram - Amis du Musée National de la Céramique, [2024-06-25].

外部連結